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087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

1.问文章体裁?

答:

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

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

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

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一、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

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16、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

(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17、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18、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9.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0.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21.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2.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

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

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23.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4.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5.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6.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8.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9.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

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

象或严密。

30.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

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

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

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31.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32.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

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3.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

A、能或否

B、词语:

分别解释两个词。

句子:

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

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

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4.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5.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

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

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

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

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

有五种。

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

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6.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

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

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

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7.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8.散文的一般知识

A、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

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的散文:

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

(2)借物喻人的散文:

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

(3)托物言志的散文:

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B、艺术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C、散文经常运用:

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

39.作文:

要写好记叙文,必须好阅读好记叙文,并且应抓住以下几方面:

一.各种表达方式。

(1)记叙。

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

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

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

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40.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物为线索。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2、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

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

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43、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

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第一段的作用:

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44、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45、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①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

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

   ②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

何谓认真?

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乃为可贵的精种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追求的执着。

播种认真,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

正如一谚语所示:

“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

   ③要养成认真的习惯,就要懂得认真之“道”。

   ④认真之“道”,在于对“毫厘”的极致严格。

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否关乎成败。

非凡,每每孕育于丝毫的较真之中,无论做好一项工作,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皆要有精细、精准、精深的全程投入,上个世纪60年代,邓稼先在领军对我园首顆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

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正是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品格,成就了昔日的“两弹一星”、当今的“蛟龙”“天河”等科技明星。

   ⑤认真之“道”,在于对事业的“至拙”专注。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乃为至拙的内在修炼。

有了这种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

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钱穆倾尽一生心力,砥砺“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的拙功,终成1700万言的国学著述,古今中外、千行百业的事实可鉴:

做事、治学、成大器的真谛在于“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⑥认真之“道”,在于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其间不会躁动、不曾走神,也永远不忘初心、不言放弃。

1977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外的轨道上,漫漫40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

沉潜事业的认真,多么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炫眼诱感。

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

   ⑦然而,一举成名、一鸣惊人的“速成”心态,使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

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这是警世教训。

   ⑧“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2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所讲的认真之“道”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________

②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

________

(4)“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2)对“毫厘”的极致严格;对事业的“至拙”专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4)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

不是一件事认真做,而是事事都要认真做;不是一时认真,而是要长久地认真。

【解析】【分析】

(1)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题目“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即是论点。

(2)结合第④段“认真之‘道’,在于对‘毫厘’的极致严格。

”第⑤段“认真之‘道’,在于对事业的‘至拙’”专注。

”第⑥段“认真之‘道’,在于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概括即可。

(3)①结合“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出自《曾国藩家书》,这是引用论证。

②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

这是举例论证,有力的证明了认真之“道”,在于对事业的“至拙”专注的道理。

(4)结合“认真之‘道’,在于对成功的默默守望。

”分析得出,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

不是一件事认真做,而是事事都要认真做;不是一时认真,而是要长久地认真。

故答案为:

⑴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⑵对“毫厘”的极致严格;对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