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5363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docx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

[牡丹皮[中国药典]]牡丹皮

牡丹皮《中国药典》:

牡丹皮

【拼音名】MǔDānPí

【英文名】CORTEXMOUTAN

【别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

【来源】胰岛素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管状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

外表面灰褐色或淡黄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

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

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鉴别】

  

(1)本品粉末淡红棕色。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3~16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飞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草酸钙簇晶直径9~45μm,有时含晶细胞连接,簇晶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含数个簇晶。

木栓细胞长方形,壁稍厚,浅红色。

  

(2)取本品粉末0.15g,加无水乙醇25ml,振摇数分钟,滤过。

取滤液1ml,加无水乙醇至25ml,照分光亮度法(附录ⅤA)测定,在274nm的波长处有惟一吸收。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密塞,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丙铜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3:

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性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色褐色斑点。

【炮制】迅速洗净,润后切薄片,晒干。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牡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止咳散瘀的功效,使血流畅而不留瘀,血热清而不妄行。

故对血热炽盛、肝肾火旺及腹腔阻滞等症,都恃为要药。

本品配鲜生地,能清热凉血;配大生地,则滋肾泻火;配山栀,则清肝泄热;配赤芍、桃仁,则活血散瘀;配侧柏叶、鲜茅根,则凉血止血。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舌绛、身发斑疹,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以及阴虚发热等病症。

五味子清营血之实热,同时的确能治阴虚发热。

清血分实热,常与鲜生地、赤芍等同用;疗虚热,常与大生地、知母、青蒿

、鳖甲等药相配伍;治血热妄行,常与鲜茅根、侧柏叶、山栀等同用。

  用于经闭、跌扑损伤,疮痈肿毒、肠痈等症。

经闭、损伤,皆有气血瘀滞,由于络道瘀阻,常发生疼痛。

丹皮能活血散瘀,或使瘀滞散而气血流畅,疼痛得解,常和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同用。

  对于疮痈肿毒、肠痈等症,本品也是常用的药物。

疗疮痈可配合头面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地丁草之类;治肠痈初起未能脓者可无法和大黄、芒硝、桃仁、冬瓜子等同用;已成脓者合红藤、连翘、败酱草之类应用。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辞典》:

牡丹皮

【出处】《珍珠囊》·《本经》原作牡丹

【拼音名】MǔDānPí

【别名】牡丹根皮(《纲目》),丹皮(《本草正》),丹根(《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选择栽培3~5年的牡丹,于秋季或春初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茎苗,剖取根皮,晒干。

或刮去外皮后,再剖取根皮晒干。

前者称为"原丹皮",后者称为"刮丹皮。

"

【原形态】

  牡丹,又名:

鹿韭、鼠姑(《本经》),白术(《广雅》),百两金、吴牡丹(《唐本草》),木芍药(《开元天宝遗事》),花王(《洛阳名园记》),洛阳花(《群芳谱》),铁角牛。

  多年生杂草小灌木,高1~1.5米。

根茎肥厚。

枝短而粗壮。

叶互生,通常为2回3出复叶;柄长6~10厘米;小叶卵形或广卵形,顶生小叶片通常为3裂,侧生小叶亦有呈圆形掌状3裂者,上面深绿色,无毛。

下面略带白色,中脉上才疏生白色长毛。

花单生于枝端,大形;萼片5,覆瓦状排列,绿色;花瓣5片或多数,一般栽培品种,多为重瓣花,变异很大,通常为倒卵形,顶端有缺刻,玫瑰色,红、紫、白色均有;雄蕊多数,花丝红色,花药黄色;雌蕊2~5枚,绿色,密生短毛,花柱短,柱头叶状;花盘杯状。

果实为2~5个蓇葖的聚生果,卵圆形,绿色,被褐色短毛。

花期5~7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于庭园。

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全国各地上均有栽培。

【性状】

  ①原丹皮

  根皮呈圆筒状、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两边向内卷曲,通常长3~8厘米,厚约2毫米。

外表灰褐色或紫棕色,木栓有的已脱落,呈棕红色,可见须根痕及突起的皮孔;内表面淡棕色或灰黄色,有纵细纹理及发亮的结晶状物。

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或显粉状,淡黄色而微红。

有特殊香气,味微苦而涩,稍有麻舌感。

  ②刮丹皮

  又名:

粉丹皮(《滇南本草》),表面稍相糙,粉红色。

其他均与原丹皮同。

  上述二种药材,以条粗长、皮厚、粉性足、香气浓、结晶状物多者为佳。

  主产安徽、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贵州等地。

此外,云南、浙江亦产。

以四川、安徽产量最大。

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的质量最佳,称为凤丹皮;安徽南陵所产称瑶刺粉;四川垫江、灌县所产称川刺粉;甘肃、陕西及四川康定、泸定所产称以西丹皮;四川西昌所产的称西昌丹皮,质量较次。

【化学成份】根含牡丹酚、牡丹酚甙、牡丹酚原甙、芍药甙。

尚含挥发油0.15~0.4%及植物甾醇等。

【药理作用】

  ①对中枢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或口服牡丹酚,具有镇静、催眠、镇痛作用;或使正常小鼠体温降低(腹腔注射或灌胃),对人工发热小鼠(注射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所致)也有退热作用;还有抗电休克或药物引起的惊瞅的作用

  ②降压作用

  静脉注射丹皮水煎剂(相当生药0.75克/公斤),对麻醉犬、猫和大鼠皆有降压作用;牡丹酚和除去牡丹酚的水煎液,在急性动物实验中亦有降压效力;实验性高血压("原发"型和肾型)犬或大鼠口服,几乎能出现一定降压作用,但作用出现较慢,可能由于在胃肠道吸收缓慢。

  ③抗菌作用

  试管但仅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较强抗菌作用。

牡丹皮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作用显著(试管内七倍稀释法),在pH7.0~7.6杀菌力最强。

琼脂平板挖沟法等也证明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副饬寒杆菌、大肠杆菌。

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等多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牡丹酚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暗红色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浸液在试管内对铁锈色小芽胞菌等10抑制性种皮肤真菌也有很大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

  牡丹酚对大鼠后肢足蹠浮肿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秋海棠牡丹皮除去牡丹酚后即失去上述作用。

用鸡胚实验表明,牡丹皮有一定抗病毒作用,但给小鼠灌胃、再感染流感病毒,则结果不一,故其抗病毒积极作用尚不能肯定。

  产之喜马牡丹热浸液对各种动物子宫均有兴奋作用,但对蛙心则抑制,对兔、豚鼠肠管有解痉作用。

药用牡丹之乙醇提取物,蒸去乙醇,对蛙心有洋地黄样积极作用,能兴奋子宫,抑制大鼠及兔肠管,情况严重降低大白鼠血压,但无大镇痛及抗惊厥作用(电休克及土库烯四氮唑的大溪休克)。

【炮制】牡丹皮:

拣去杂质,除去木心,洗净,润透,切片,晾干。

炒丹皮:

将丹皮片入热锅内用,略有不断翻炒至略有深蓝色焦斑时,取山,凉透。

丹皮炭:

取牡丹皮片入锅内,以武

火炒至焦黑色,存性为度,喷淋清水,取出,凉透。

【性味】

  辛苦,凉。

  ①《本经》:

"味辛,寒。

"

  ②《滇南本草》:

"性寒,味酸辛。

"

  ③《本草备要》:

"辛甘,微寒。

"

【归经】

  入心、肝、肾经。

  ①《珍珠囊》:

"手厥阴、足少阴。

"

  ②《纲目》:

"手足少阴、厥阴四经。

"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肺经。

"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和血,消瘀。

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痫,吐、衄、便血,骨蒸劳热,经闭,症瘕,痈疡,扑损。

  ①《本经》:

"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

  ②《别录》:

"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

  ③《药性论》:

"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

  ④《日华子本草》:

"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

"

  ⑤《珍珠囊》:

"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

"

  ⑥《滇南本草》:

"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热。

"

  ⑦《医学入门》:

"泻伏火,养真血气,破结蓄。

"

  ⑧《纲目》:

"和血,生血,凉血。

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

  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

"畏菟丝子。

"

  ②《古今录验方》:

"忌胡荽。

"

  ③《唐本草》:

"畏贝母、大黄。

"

  ④《日华子本草》:

"忌蒜。

"

  ⑤《本经逢原》:

"自汗多者勿用,为能走泄津液也。

痘疹初起勿用,为其性专散血.不无根脚散阔之虑。

"

  ⑥《得配本草》:

"胃气虚寒,相火衰者,勿用。

"

【附方】

  ①治伤寒热毒发疮如豌豆:

牡丹皮、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木香、麻黄(去根、节)。

上六味等分,锉如麻豆大。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牡丹汤)

  ②治老妇恶血攻聚上面,多怒:

牡丹皮半两,干漆(烧烟尽)半两。

水二钟,煎一钟服。

(《诸证辨疑》)

  ③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

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

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④治胎前衄血:

丹皮、黄芩、蒲黄、白芍、侧柏叶。

共为细末,早米糊为丸。

空心白汤下百丸。

(《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⑤治妇人骨蒸,经

脉不通,渐增瘦弱:

牡丹皮一两半,桂(去粗皮)一两,木通(锉、炒)一两,芍药一两半,鳖甲(醋炙,去裙襕)二两,土瓜根一两半,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人,炒)。

上七味粗捣筛。

每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心食后各一。

(《圣济总录》牡丹汤)

  ⑥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⑦治悬痈生于谷道在此之前,小便之后,初发甚痒,状如松子,-月赤肿如桃,迟治则破,而大小便皆从此出与,先服国老汤不消者:

牡丹皮、大黄、贝母、白芷、甘草、当归各五钱。

共为细末,酒调服二钱,空心吃。

(《本草汇言》将军散)

  ⑧治下部生疮,已决洞者:

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补缺肘后方》)

  ⑨治金疮内漏,血不出:

牡丹皮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

(《千金方)

  ⑩治腕折瘀血:

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

(《千金方》)

  ⑾疝气(觉气胀不能动)。

用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⑿妇女恶血(血往上冲,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