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662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

《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规划全文.docx

十一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较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解决。

“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较多。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

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

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

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更加协调,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专栏3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凝聚人民意愿的国家战略意图,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第一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

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

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

抓好其他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

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

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二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

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

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

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提高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气候条件适宜区域建设经济作物产业带和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

发展农区、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在南方草山草坡和西南岩溶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恢复和培育传统牧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缺水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第三节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四节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

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

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节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

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

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第二节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

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第三节完善增收减负政策

    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

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

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健全农村公路管护体系。

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农村电网。

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第二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

    第三节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培训乡村卫生人员,开展城市医师支援农村活动。

建设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

加强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防治。

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

    第四节发展农村社会保障

    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一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使中西部地区50%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

鼓励城市各单位开展智力支农,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第二节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

    第三节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覆盖面。

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农业和农村。

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整合支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土地承包流转中的仲裁服务。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一批跨国高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第一节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光电通信、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建设软件、微电子、光电子等产业基地,推动形成光电子产业链。

开发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

    第二节 培育生物产业

    发挥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

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努力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

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特有生物资源,保障生物安全。

    第三节 推进航空航天产业

    坚持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结合,发展新支线飞机、大型飞机、直升机和先进发动机、机载设备,扩大转包生产,推进产业化;推进航天产业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发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

    第四节 发展新材料产业

    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

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一节 振兴重大技术装备

    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支持,依托重点工程,完善技术标准,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高效清洁发电与输变电等领域研制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引导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竞争力强的企业。

    第二节 提升汽车工业水平

    增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总成及零部件。

发挥骨干企业作用,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

鼓励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

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产能百万辆的企业。

    第三节 壮大船舶工业实力

    加强船舶自主设计能力、船用装备配套能力和大型造船设施建设,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

在环渤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建设造船基地,引导其他地区造船企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

    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第一节有序发展煤炭

    加强煤炭资源勘探,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提高回采率,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鼓励煤炭企业联合重组,引导形成若干产能亿吨级的企业。

鼓励有优势的煤炭企业实行煤电联营或煤电运一体化经营。

调整改造重组中小煤矿,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煤矿。

    加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

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鼓励发展煤炭洗选及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开发推广高效洁净燃烧、烟气脱硫等技术。

发展煤化工,开发煤基液体燃料,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

    第二节积极发展电力

    以大型高效环保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火电。

建设大型超超临界电站和大型空冷电站。

推进洁净煤发电,建设单机6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电站,启动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工程。

鼓励发展坑口电站,建设大型煤电基地。

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

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