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348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docx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不同城市等级】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2.B3.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2.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ft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ft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

3.读左图,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ft(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右图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对;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B、D错。

(2019年江苏卷)【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

图12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

A.环境恶化B.交通拥堵C.资源枯竭D.产业萎缩24.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A.优化产业结构B.加快工业化进程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答案】23.CD24.AD

【解析】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一般,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从图中可以看出木材的产量一开始比较平稳后来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1年以后大幅度下降,钢材是呈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有材料可知,木材和钢铁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要瘦身强体意味着规模缩减或者是产量所见,因此可能是由于某些森林资源和铁矿石面临着资源枯竭,可开采量减少的问题。

也可能是钢铁产能过剩或者市场达到过饱和的状态,产业发展出现了萎缩,因此需要相应的减少产量。

正确答案选择CD。

产量的下降和交通拥堵无关,环境恶化通常是指出现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支柱产业发生收缩根本原因一定是资源本身或者是受经济社会、市场的影响,而非环境问题。

AB错误。

24.该市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收缩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选项A正确。

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选项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城市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相城区集中,振兴中心城市。

D正确。

吸引农村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农村人口,选项C错误。

【点睛】支柱产业瘦身强体意味着产业的发展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因此要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出路,延长产业链。

(2019年北京卷)【城市地租水平】图6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

读图,回答第8题。

8.该图体现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答案】8.D

【解析】8.从图中看,两种用地类型并未呈交错分布,A不对;从图中看,商业区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地租变化较大,农业用地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地租变化很小,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大,B不对;图中反映的是商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付租能力的高低变化,无法反映商业用地向郊区拓展的情况,C不对;从图中看,在城市城郊结合部,商业用地地租远高于农业用地地租,说明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租金低,D对。

故选D。

(2019年天津卷)【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

住用地情况图(图7),回答8~9题。

8.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9.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答案】8.B9.D

【解析】8.首先要通过选项中描述,确定好对应图中区域。

上面两图是工业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下面两图是居住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

从上面两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他区中,甲河以南的区域,工业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略微增加,反映的工业功能是变强,A错;从下面两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区域,居住用地的范围明显增大、比重的涂色深度明显增加,反映的是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对;从上面两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工业用地涂色明显变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中部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也就不存在新建工厂集中在中部的情况,C错;从下面两图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的涂色深度皆有增加,且新增住宅主要分向中东部地区扩展,并无在乙河沿岸集中扩大的情况,D错。

故选B。

9.通过图中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以得知,主城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都大大增加,反映的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会出现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需通过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进行解决,D正确。

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增长在乙河以东的南部地区,污染从材料图中得知应该是有向局部区域聚集,并非简单概括为扩散,A错;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就业岗位会增加,B错;居住用地在图中分布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距离适合,C错。

故选D。

3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城市等级和空间分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

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

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

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

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6分)

【答案】

(1)(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

【解析】

(1)读材料可知,鲁尔区目前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说明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是城市数量多,计算可知平均每座城市10万人,城市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鲁尔区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图例可知,建成区连片,说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近,区内城市分布密集。

B.(2019年江苏卷)【城乡规划】某县地处平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图22

为“某县城区规划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该城市道路网络类型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有。

(3分)

(2)图中①地最适宜布局的功能区为,理由有。

(3分)

(3)概括甲类功能区布局的相同点。

(2分)

(4)指出该规划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方面采取的措施。

(2分)

【答案】

(1)方格状交通分散灵活;不便于对角线方向交通联系

(2)仓储区临近客货运总站,便于货物集散;地处城市郊外,地价低

(3)布局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

(4)工业与居住区之间有绿地隔离;沿河打造生态走廊;绿地面积大

【解析】考察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相关内容,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影响因素。

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察,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的分化过程、原因和特征等基础内容,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为方格状的网络类型,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既有有利也有不利。

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交通通达度高,四通八达,但是对角线之间的

距离只能通过垂直走向,而非对角线线段走向,延长了对角线的距离,不方便对角线方向进行联系。

(2)该区域土地面积广阔,空间较大,城市外围地价较低。

并且位于城市的外围,靠近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便利,并且还靠近客货运总站,有利于交通联系和人流物流的配送可以布局仓储区。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类功能区主要位于城市的外围,并且靠近交通线,交通通达度较高。

该类功能区有可能是工业区。

位于城市外围,而且还是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离河流较远。

(4)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既要要是隔绝污染,又要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绿地,并且面积相对较大,沿河流地区有湿地分布,调节湿度和温差。

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绿地隔开,有利于减轻工业污染。

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基础性因素,对于现代来说影响相对较小。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交通通达度和地租水平对城市功能分区影响最明显。

文化社会因素也有影响,但是相对较小。

一般住宅区在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城市住宅区的形成一般随着城市工业区和商业区的分离而逐渐形成,高级住宅区要求清洁的环境,故一般布局于城市边缘,远离工业区,环境优美的地区,低级住宅区一般布局于环境条件较差的工业区附近。

城市发展的初期一般没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分化,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由于集聚效应和地价、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区逐渐与商业区分离,工业区不断向城市的边缘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对市中心的环境污染,工厂企业不断向公路沿线转移是为了趋于便利的交通条件。

 

2014-2018年高考真题

 

题组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18北京文综卷,10—11,8分]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下图,回答1—2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

1.该城市()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

1.AⅠ区位于市中心,土地利用强度最大,为商业区(中心商务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选项A正确;垃圾填埋场易加剧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应远离中心城区,选项B错误;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商业网点密度越大,选项C错误;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越强,选项D错误。

2.D民俗博物馆一般都依托既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并不会使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选项A错误;耕地为农业用地,若划定甲处为耕地保护区,则甲处的土地利用强度较周边地区低,选项B错误;耕地是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增加种植业投入一般指使用良种、机械化生产、采用喷灌或滴灌技术等,并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选项C错误;为了接纳中心城市分流的人口和产业,卫星城必然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从而使得土地利用强度高于周边地区,选项D正确。

[2018海南地理卷,4—5,6分]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B.工业园区C.住宅D.物流园区

4.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

3.A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土地价格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城市中心交通拥堵的情况。

4.D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

乙地附近土地价格仅次于市中心(从市中心到郊区方向),故该地附近最可能为住宅区,居住用地类型比例最大。

(2017全国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

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

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据此完成5—7题。

5.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6.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

7.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

5.B本题考查交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

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

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

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

6.A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

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

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

7.C本题考查城市空间形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2016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8~9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

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

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8.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9.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

8.C读图可知,该市北部地区地租等值线密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北部地区地租梯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A错误。

图中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故B错误。

西北方向上地租递减较慢,可能是因为西北方向上交通设施较好,距离市中心较远地段地租仍很高,故C正确。

空气质量越好的地区,地租越高,地租等值线间距会越大,故D错误。

9.A图中甲地交通条件较好,是电子类产业布局的优势区。

(2016北京文综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

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

读图,回答第10题。

11.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

B甲区居民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说明该区靠近工业区,通勤次数少,外出购物距离长;乙区居民出行次数多,反映工作区距离居住地较远,即工作区可能位于郊区,在工作区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频率高,故乙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级低的商业网点,居民出行次数应较高;中心商务区居民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

(2016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

13.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ABCD

解析:

12.A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对照图例,比较①②③④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用地面积可知,①的用地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

13.C由图可知,该城市主要由东西两城区组成,东面城区面积较大。

甲—乙线穿过了两城区,城区地租高于郊区,因而地租曲线上应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且东面城区较大,地租高峰值更大些,可排除B、D两选项;根据城市、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沿甲—乙方向气温最低值应出现在城市最西侧的ft脉所在地,故排除A选项。

(2015天津文综卷)图1、图2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题。

图1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图2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14.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解析:

D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变化。

从图中看出,城市范围扩大,商业区的分布更广,选项A错误。

在原有工业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4个工业区,选项B错误。

湖滨地区的住宅区并未增多,选项C错误。

从图中道路的分布可以看出,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选项D正确。

(2015四川文综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

00时和10:

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

读图回答问题。

15.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B.商务区

C.住宅区D.工业区

解析:

15.C第10题,甲地带0:

00时人口密度较大,10:

00时人口密度较小,符合住宅区的人口变化特点,故选C。

(2014ft东文综卷)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16~17题。

16.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17.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

解析:

16.B该城市城区布局属于组团式,四片城区分布于城市林地之间,各片城区接近自然,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但这种布局模式会延长居民出行距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利于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17.A物流园区需要布局在交通便捷且地价较低的地方,图中①处位于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和城市公路沿线,交通便捷,同时位于城市外缘,地价相对较低;化工园区需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以及交通线附近,图中③处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及公路沿线,适宜布局化工园区。

(2014上海地理卷)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对象之一,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性。

读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表,回答18~20题。

蔬菜食品类

日常用品类

服装衣饰类

家用电器类

2001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1.43

2.32

6.43

5.94

2011年出行的平均

1.12

1.55

4.52

8.04

距离(km)

18.该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最小的是蔬菜食品类,影响这类商品销售网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价B.集聚

C.交通D.市场

19.该市居民服饰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可能反映了()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③服装商场品种更多④大型服装商场外迁市郊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20.该市居民家用电器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最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②居民区随城市发展向外扩散③家电商家地租支付能力提高④家电商场在商业区相对聚集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18.D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出行距离缩短;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与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③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④大型商场外迁市郊,会扩大出行距离。

故选C。

19.C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出行距离缩短;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与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③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④大型商场外迁市郊,会扩大出行距离。

故选C。

20.B①与出行空间距离的变化无关;③说明家电行业利润更高,有能力在交通更便捷或市中心等高地租地段布局,不是导致出行距离变化大的直接原因,故排除①③,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