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病害防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5202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豚病害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豚病害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豚病害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豚病害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豚病害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豚病害防治.docx

《河豚病害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豚病害防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豚病害防治.docx

河豚病害防治

河豚疾病的预防

一、育苗期间病害的预防

育苗池在使用前应将池壁、池底清洗干净,并用高浓度高锰酸钾溶液(加毫克/升)充分浸泡消毒,再用经15毫克/升漂白粉消毒处理的育苗用水清洗。

育苗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死卵、死苗和残饵,勤换水,保证溶氧充足,水质清新。

育苗使用的卤虫卵须用15~20毫克/升的甲醛溶液浸泡15~30分钟,充分冲洗后进行孵化,以避免带入原生动物、细菌及其他病原体。

育苗期投喂的鲜活饵料应彻底洗净,过滤选择出适口饵料,用2~3毫克/升的青霉素浸泡15~20分钟后使用。

育苗翻池和运输过程中,为防止鱼体受伤感染病菌,应在水中加8~10毫克/升的青霉素、链霉素。

二、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期的疾病预防

(一)鱼池清整养鱼池在连续饲养的情况下,池底堆积大量残饵、粪便、污泥以及一些腐殖质等,不仅是病原菌掌生的温床,而且其分解产生甲烷、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同时消耗大量氧气,严重危害鱼体健康。

所以,鱼种放养前要清除池塘中大量的有机物,减少病原菌孽生,改善养殖水环境。

(二)鱼池消毒苗种入池前应将池塘进行药物消毒,较常用的方法有生石灰清塘和生石灰与漂白粉混合清塘两种。

1.生石灰清塘分为干池清塘及带水清塘两种。

先将生石灰搅拌成浆,不待其冷却即向池塘泼洒,然后用泥耙将灰浆和匀,以加强清塘效果。

生石灰用量:

干池法水深10厘米,每公顷用量1050~1200千克;带水法水深0.5~1米,每公顷用量1950~2250千克,药效期为7~10天。

2.生石灰与漂白粉混合清塘一般水深1米左右的池塘,每公顷用生石灰1050~1200千克,漂白粉75~105千克。

此方法能改变池塘底泥结构,加速有机物的分解,pH值最高时可达12以上,除杀死多数水生动物外,还对藻类和一些水生维管束植物也有杀灭作用。

当清塘7~8天后,浮游生物明显上升而且持久性地增长,对苗种饲养极为有利。

(三)使用优质饵料,提高杭菌能力目前养殖河豚所用饵料多为鲜冻杂鱼,鲜鱼、虾等饵料极有可能将自然海区的鱼类病原体带入池中,如稍有变质则可能带入大量的细菌,导致鱼摄食后引起疾病。

应严禁使用腐败变质的杂鱼虾。

在配合饵料的制作上应充分注意粗蛋白质、粗脂肪、钙、磷、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的搭配,以满足河豚生长的需求,从而提高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四)加强水质管理水质与河豚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应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水质管理。

1.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放养量过大,超过水体负荷能力,会导致溶氧量低,水质恶化,造成鱼类死亡。

2.适宜的换水量随水温的变化和鱼体的生长,适时调节换水量,改善水体水质。

一般每周换水10~30厘米,并保持水深1.5~2米。

3.定期药物预防为防止病害发生,每隔10~15天施生石灰1次,每毫克/升。

1用量全池泼洒硫酸铜或硫酸亚铁合剂,千克。

375~225次每公顷.

每10~15天投喂抗生素药饵一个疗程,抗生素用量每千克饲料用氯霉素0.1

克,或青霉素0.2克,或复方新诺明0.2克拌成药饵,连喂3~5天。

三、越冬期的病害预防

越冬期间,河豚养殖密度、水温、水质等环境条件均较平时有很大改变,又经捕捞操作引起机械损伤,极易引起传染性疾病。

因而,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鱼种入池前应彻底清洗消毒,入池时将鱼种用2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药浴5

分钟,每天以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1次,进行鱼体消毒,一般每隔10天左右投药一个疗程(所用药物和剂量同养成期),一个疗程为3~5天。

环境因子引起的疾病

(一)气泡病

【病症】该病在苗种培育阶段发生,表现为鱼体瘦弱,皮肤与肌肉间产生许多气泡,使鱼苗失去平衡,游泳缓慢,常在中午至下午漂浮于下风口。

该病原因是池水中单胞藻大量繁殖,水中含氧量呈过饱和状态,有时达到200%。

过饱和溶氧渗入皮下而形成气泡病。

【防治方法】①控制单胞藻中绿藻过量繁殖,降低溶氧的产生;⑧加大换水,降低水中溶氧,一般发病时每天可换水1/3左右;③用比重为1.003的海水浸泡饲养1周。

(二)赤潮中毒

【病症】由有毒藻类和夜光虫等有毒生物过度繁殖引起。

当鱼苗由室内移到室外饲育时,预先在池中大量繁殖轮虫而使引起赤潮的生物大量繁殖,使饲育水呈淡红色或粉红色。

在这样的水环境下放苗人池又静水饲育,就会使放养的河豚连同大量繁殖的轮虫一起在几天之内全部死亡。

该病在海水性河豚育苗场时有发生。

【防治方法】①放养前仔细检查池内水质,放养后注意观察;②发病后及时换水,改善水质。

(三)海葵棘毒病1981年在鹿儿岛县某养殖场出现河豚(1~2龄)原因不明的狂游,不久死亡,有的网箱死亡率达10%~20%。

当年,对此病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查明是由于附着在金属网箱上的海葵所致。

此后,在其他养殖场也发现此病,出现同样的症状及死亡现象。

【病因及症状】由腔肠动物海葵棘毒类的棘胞毒所致。

在病理组织学上可以看到狂游的鱼的延髓神经细胞出现巨大的空胞,细胞坏死,由此推测是中枢神经毒素中毒。

海葵棘毒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鱼体表发红、肿,继而死亡。

但需注意此症状与其他疾病(白口病)胀、烂鳍、游泳异常(狂游).

极为相似,容易混同。

【防治方法】在暖海水域进行河豚养殖,首先必须了解附近海域是否有此海葵自然栖息。

因海葵能较容易地附着在海藻等其他物体上,还可靠触手游动,所以,更换网箱等措施无济于事。

放养少量有摄食附着物习性的蓝子鱼、石鲷等,对防治此病有效。

营养性疾病疾病与防治

(一)脂肪组织黄斑病河豚养殖也和其他浅海养殖鱼类一样,饲料以天然饵料为主,即使使用配合颗粒饲料,天然饲料也占50%以上。

因多数情况下,投喂的是冷冻鱼,所以必须注意饵料鱼的鲜度、脂肪变性(特别是酸败)程度,也就是要致力于完善日常饲养管理措施,防止投喂变质饲料。

【病因及症状】连续食用脂肪酸败的饲料或维生素E长期不足。

多见于越冬后(2龄鱼)投喂变质饲料所致。

病鱼肝脏上可观察到点状色素块,也有的肠道呈暗灰色。

【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

保持夏季饲料的鲜度,切勿投饵过剩;适时投喂以维生素E为主的复合营养剂。

(二)黄脂病

【病因及症状】长期投喂脂肪含量高、鲜度差的冻鱼,饵料脂肪氧化而具毒性,造成氧化脂肪中毒而致病。

稚鱼至上市前的成鱼都有发生。

病鱼体色发黑或灰白,斑纹不鲜明,运动缓慢无力,横纹肌肉纤维退化,鱼体从尾部严重消瘦并逐渐扩至全身,后头部背侧肌肉凹陷。

肝脏有黄橙色点状的蜡样质块状物,重病鱼蜡样质集结成斑块,几乎占据肝表层,腹腔内脂肪层产生黄色稍硬的块状物,肠管失去透明感,色调污浊。

【防治方法】①患病初期可改换投喂混合配合饲料的湿颗粒饲料,并添加含维生素E的复合维生素;②不直接投喂鲜鱼,而是投喂配合饲料与鲜鱼并添加维生素混合加工的湿颗粒饲料;③重病鱼无有效治疗方法,应及时淘汰。

(三)绿肝病

【病因及症状】可能是投喂变质饵料、油脂性饵料、发霉性饵料等使胆内胆汁浓缩,贮留于肝脏内的胆管中,使部分肝脏呈现绿色所致。

病鱼体表白色,鱼腹膜发红比体表更明显,肠管肠间膜均显著发红,肝脏整体呈淡绿褐色,发病时间长的肝脏略有萎缩。

为主E降低饲育密度,改投鲜度高的饵料并添加以维生素【防治方法】①

体的综合营养剂,并在数日内添加甘草提取液,有一定的效果;②低温致病的则加深网箱,投喂少量饵料,可减缓症状。

(四)肌肉萎缩症

【病因及症状】幼鱼阶段常发生,是摄食变性饵料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主要是饵料中脂肪酸的过氧化物导致慢性中毒。

病鱼体色变黑,躯干部肌肉显著退化,严重消瘦,生长不良且恢复无望,行动迟缓,无食欲,对环境适应能力差。

肝脏实质细胞里常有大量的蜡样质沉积,但没有脂肪体和皮下脂肪。

一般有贫血倾向。

【防治方法】①加强饲育管理,投喂鲜度高的饵料,并适时添加维生素E;②避免投喂含脂肪高的饵料;③投喂添加维生素E的配合饵料。

(五)溃疡症

【病因及症状】由于开食转食不当,造成营养生理障碍所致的继发性疾病,常在鱼头背部产生白云状的圆斑,逐渐发展会使皮肤溃烂,剥离露出肌肉,鱼体消瘦逐渐衰弱死亡。

【防治方法】①投喂优质适口饵料,降低照度;②饵料多样化,改善幼鱼的摄食营养结构。

寄生虫病疾病与防治

(一)小瓜虫病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游动异常,常沿池壁在水中上层快速游动,或头上尾下斜体和池壁摩擦,常导致下颌皮肤发炎或形成厚厚的皮茧。

食欲减退,严重时不吃食物。

抓起病鱼,在强光下可见鱼体皮肤上有许多小白点,打开鳃盖,可见鳃丝上粘液多,分布有大量小白点。

小瓜虫主要寄生于河豚的躯干、皮肤及鳃瓣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尤其是河豚的鼻腔出现2团粘液性附着物,严重时鼻腔可被小瓜虫蛀通。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卵圆形或球形的小瓜虫,大小为350~380微米*300~500微米,会变形,全身密布纤毛,不停转动,可见到马蹄形的核。

因鱼体对小瓜虫有一定的自然免疫力,可通过改善水体环境,增强投饵,提高鱼体体质,即使有小瓜虫也难以在鱼体上寄生引起死鱼。

一般情况下,25℃以上水温小瓜虫不易生长繁殖,但如果水体环境恶化,鱼体体质弱,即使在27℃以上水温也会大量感染小瓜虫。

此病一般多发生在冬末和初春水湿(温)较低时,感染性强,病情扩散迅速,部分池塘发病率可达80%℃以上不发病。

26℃以下或10以上,经常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①发现有少数鱼沿池边水面上游动或与池壁摩擦,使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以控制池水的有机物含量,缓解小瓜虫的暴发。

②在发病高峰期,可通过控温养殖,将水温上升到30℃左右,2天--3天后小瓜虫可自行脱落。

③亚甲基蓝,1m32g,一天一次。

④40%甲醛,1m315-25mL,2天一次。

烟碱也可以有效治疗该病。

(二)斜管虫病

【症状】斜管虫(图7-3)少量寄生时,对寄主无害,大量寄生时病鱼在水面缓慢游动。

摄食量急剧下降,甚至不摄食,并活动在水体中上层或停留在池壁,整个鱼群散乱,鱼体漂浮于水面,行为呆滞,体表分泌大量粘液,临死时沉在池底翻白或竖立于水面,呼吸急促。

打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多,鳃腔内有污物,鳃丝肿胀而几乎占据了整个鳃腔,鳃丝表面粗糙而不光滑,颜色呈暗红色,鳃丝末端有破损,发白。

在显微镜下观察,鳃丝和粘液中可见许多卵圆形的斜管虫,个体大小约35~50微米*25~45微米。

此病在水源水温12℃--20℃时或在连续阴雨天气时发病率高,并通过水媒介快速传播。

该病主要危害幼鱼,感染率高。

防治方法有:

;。

【防治方法】①全池泼洒30mg/L福尔马林,低水位浸浴鱼体4小时—5小时后,加注新水10cm--20cm,第二天泼洒0.8mg/L—1.0mg/L盐酸土霉素1次。

②全池泼洒0.5~0.7毫克/升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2)合剂。

③用2%~4%食盐浸浴15~30分钟。

④降低水位1/4—1/5,用1.5%食盐水浸浴鱼体,隔5小时--6小时后再用1.0%食盐浸浴鱼体,并保持水位3天—4天。

⑤阿维菌素溶液,1m30.2-0.3mg(以阿维菌素计)

(三)河豚异钩虫病

【症状】寄生在河豚的鳃上。

病鱼大都伏底不动,少数在水体中上层离群迟缓独游,不食或食欲差。

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加,病情加重,身体消瘦,直到衰竭而死。

剪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增多,鳃组织糜烂发白,鳃丝末端肿大,其间夹杂着细小红丝。

河豚异钩虫(图7-4)属蠕虫类单殖吸虫,低倍镜(4x10)下镜检鳃片,可见大小不等的黑色虫体,虫体后部有四对固着夹,每个夹上有形如“小”字的刺钩固定于鳃片上。

解剖鱼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