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1993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docx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21年版)

甲型流感病毒具有基因多样性和宿主多样性,不同亚型的甲

型流感病毒有相对固定的动物自然宿主,但某些亚型病毒也常出

现跨动物种属传播。

人类流感病毒,亦称为季节性流感病毒,包

括在人群中循环并呈季节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目前为H1N1

和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而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则是指

动物甲型流感病毒(如H5N1和H7N9等亚型)突破种属屏障所致

的人类感染或疾病。

这类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所致人类感染,可导

致严重疾病,并会造成一定规模的暴发。

动物源性流感病毒还偶

可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如2009年发生的动物源性H1N1亚型流

感流行。

及时、敏感地发现、识别和调查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

加强病毒变异的实验室分析,做好病例管理,加强密切接触者的

追踪和管理,以及可疑暴露人群的判定和管理,对于监控和评估

病毒的人际传播能力,减轻动物源性流感对人群健康和畜禽养殖

业的危害和影响,做好流感大流行预警和应对准备,均十分重要。

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的防控工

作,规范病例报告、诊断、调查、溯源、感染预防和疫情风险沟

通等防控措施,特制定本防控技术指南。

一、适用范围

(一)本指南适用于我国或境外已发现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人

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的报告、调查、实验室检测、诊断确认、

风险评估、病例管理、公众交流和健康教育等相关措施。

(二)本指南用于指导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的散发病例或共

同暴露所致聚集性病例以及非持续性人际传播聚集性疫情的防

控和处置。

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一旦出现持续人际传播,则需启动

国家相关预案,进行防控和应对。

(三)本指南用于指导我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机

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的处置和防

控工作;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在科研活动中发现的人感染动物源

性流感疫情的处置和防控工作,参照本指南执行。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甲型流感病毒是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共有8个

不同的RNA节段,编码至少14种蛋白。

其位于病毒表面的血凝

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蛋白,在病毒感染和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HA蛋白可通

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

程。

不同亚型流感病毒HA蛋白的宿主细胞受体结合特性不同,

人(季节性)流感病毒主要与人或动物上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

α-2,6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相结合,而禽流感病毒主要与肠道

细胞表面的α-2,3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相结合。

NA蛋白的主要

作用是使宿主细胞内的病毒颗粒释放,继续感染新的宿主细胞,

造成流感病毒在宿主动物体内扩散。

此外,HA和NA还是甲型流感病毒分型的标志,已发现HA

有18种,NA有11种。

水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除了

A(H17N10)和A(H18N11)亚型流感病毒仅在蝙蝠中发现外,几乎

所有其他亚型甲型流感病毒都可在水禽中分离得到。

甲型流感病

毒的宿主非常广泛,除了人和禽,甲型流感病毒还能感染多种哺

乳动物,包括猪、马、猫以及海洋哺乳动物等。

流感病毒的变异以甲型最为频繁,包括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e)和抗原转变(antigenicshift)。

抗原漂移是指流感病毒

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变异,是量变过程,每次抗原性漂移常带

来不同程度的流行。

抗原转变是指流感病毒较大幅度突变或基因

重排而产生新亚型,由于宿主免疫系统不能清除新的变异病毒而

易造成新型流感的大流行。

我国目前已发现和确认的人感染新型

(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有:

猪源H3N2、欧亚类禽猪源H1N1,禽

源H9N2、H5N1、H7N9、H10N8、H5N6、H6N1、H7N4,国际上,发

现和确认感染人的新型(动物源性)流感病毒还有猪源病毒变异

株(H3N2v,H1N1v,H1N2v),禽源H7N2、H7N3、H7N7、H10N7等;

造成2009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Pandemic(H1N1)

2009],即是来源于禽、猪和人的流感病毒重配株。

甲型流感病毒对紫外线和加热敏感,通常在56℃温度下,

30分钟即可灭活。

病毒最适pH值为7.0-8.0,当pH值<5或>9时病毒感染性很快被破坏。

甲型流感病毒为包膜病毒,对离子

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如乙醚、乙醇、甲醛、盐

酸、氯仿、丙酮等敏感。

75%酒精作用5分钟,或1%盐酸3分钟

均可灭活甲型流感病毒。

(二)流行病学。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的感染来源主要为携带病毒的家禽或

野禽,也可以为携带病毒的猪等哺乳动物。

人通过接触携带病毒

的动物或暴露于被病毒污染的环境而受到感染。

人群对动物源性

流感病毒普遍缺乏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力。

但由于流感病毒感染

具有较明显的种属特定性,某些亚型的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仅可造

成人群中的少数个体感染和发病。

这些被感染者的易感性机理尚

不清楚。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一般多为散发病例,偶见因共同暴露或

“有限、非持续人际传播”所致的聚集性病例。

该病全年均可发

生,但往往冬春季多发。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不同亚型病毒引

起疾病的人群分布特点有所不同,如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以

青年为主,人感染H7N9、H5N6和H10N8禽流感病例以中老年人

为主,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则以儿童居多。

各种动物源性流

感病毒感染病例中,除H7N9禽流感病例男性病例数高于女性外,

其他亚型感染病例未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

慢性基础性疾病患

者、孕妇等人群是发生动物源性流感重症和死亡的高危人群。

研究表明,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的潜伏期比季节性流感

稍长,其中人感染H5N1禽流感和H7N9禽流感的潜伏期约为2~

8天。

因为无法确定未来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潜伏期,

为保证最大可能地发现新发感染病例,降低人际传播风险,本指

南推荐按发病前10天进行感染来源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调查获得疾病特征的明确认识后,再对最长潜伏期进行调整。

感染H5N1和H7N9禽流感的潜伏期,可参照相应的技术方案和指

南文件执行。

(三)临床特征。

不同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所致疾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H7N7、

H7N3和H7N2亚型主要引起人结膜炎和结膜角膜炎。

其他亚型主

要引起人呼吸系统的疾病,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

炎、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病例发病初期的临床

表现与季节性流感相似,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可伴有

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等,部分病例初期即出现胸闷、气短、

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影像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部病变;轻症

病例随后好转并痊愈,部分病例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内出

现重症肺炎,且多出现其他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

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人感染H5N1、H7N9和H5N6

禽流感病例以重症居多,病死率较高,而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

例轻症居多。

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变异株(H3N2v、H1N1v、H1N2v)

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肌肉酸痛和头

痛,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

重症较少,偶有死亡。

亦有感染者无临床症状出现。

三、发现与报告

(一)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

通过全国流感监测、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监测、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等监测系统,以及临

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或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时,从患者呼吸道

分泌物或其他相关标本中检测到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阳性,但

季节性流感病毒核酸阴性的,均应视为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疑似

病例。

2.确诊病例。

从疑似病例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相关标本中分离出动物源

性流感病毒或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是深度测序鉴

定为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或双份血清动物源性流感病毒特异性抗

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3.聚集性病例。

疑似聚集性病例是指连续2周内在一个场所(如家庭、工作

单位、医疗机构)或一个社区内发现1例确诊病例,并同时发现

1例及以上出现相似症状的病例,且有证据提示病例间有接触传

播或共同的环境暴露等流行病学关联。

在上述情形中,如发现2

例及以上确诊病例的,则可判定为聚集性病例。

(二)病例发现。

目前,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主要发现机制和途径有:

感样病例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监测、

发生动物源性流感疫情后启动的应急监测等。

医疗机构在日常诊

疗服务或研究机构开展医学研究时,也有机会发现疑似动物源性

流感病例。

此外,特定人群中发生原因不明感染性疾病暴发时也

有可能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生接诊流感样或肺炎等病例后,要有意

识地询问病例是否有动物、农贸市场等暴露史。

对于有相应临床

表现并具备可疑流行病学史的病例(尤其是在曾经发生过人感染

动物源性流感疫情的地区),医疗机构应报告辖区疾控中心并及

时采集病例相关标本送至所在辖区疾控中心,由辖区疾控中心将

标本送至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实验室接到标本后

应在48小时内开展甲型流感病毒检测,并进行病毒分型。

对于

不能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应参考《全国流感监测技术

指南》,在48小时内将标本逐级送至国家流感中心。

(三)病例报告。

各地在发现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含疑似病例)或聚集

性病例(含疑似聚集性病例)时,应进行病例个案报告,并根据

风险评估情况,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其中,人感染H5N1

和H7N9禽流感仍按照乙类传染病以及相应疾病的防控方案和指

南等,进行病例个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1.病例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传染病报告系统中设立“人感染动

物源性流感”个案报告条目,以便于区别“其他传染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发现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含疑似

病例)时,应当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在传染病疫情报告网页中,选择“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菜单进

行填报,并在备注中注明病毒亚型,如“HxNy”(x和y分别代

表HA和NA抗原的型别)。

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

应当于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辖区疾控中

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独立医学实验室、检验检疫等机构在

开展人类相关标本检测时,检测到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或

分离到病毒,应在24小时内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且将标本送

辖区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

在经辖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组织对病例进行会诊后,明确诊断的病例应由辖区疾控中心在

24小时内行网络直报。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若发现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聚集性病例(包括疑似聚集性病

例),疾控中心要核实疫情,并开展风险评估,在卫生健康行政

部门认定事件级别后,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

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根据事件进展,及时进行进程报告和

结案报告。

3.调查信息上报。

发生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后,辖区疾控中心应及时将病

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并及时向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

各省级疾

控中心应定期汇总本省份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

查报告,报送至中国疾控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开发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专用信息管理系统

后,将另文提出信息报告要求。

四、病例诊断与管理

(一)病例诊断。

各省(区、市)首例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病例由发现地

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省级专家组,结合病例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省级疾控中心检测结果,作出疑似人感染动物源性流

感病毒病例的诊断,待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复核后,再作出确诊

病例的诊断,并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

需国家级诊断专家组进行确认诊断的病例,待国家级专家组作出

确诊或排除诊断后,由病例报告单位进行网络报告订正。

各省(区、市)后续病例的诊断程序和规则,由各省级卫生

健康行政部门决定。

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不需要提交中国疾

控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核。

既往在我国未曾发现过的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首例病例,需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组,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

现、省级疾控中心检测结果及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复核检测结果

等,进行诊断确认。

(二)病例管理。

1.病例隔离。

对有临床症状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对于

轻症病例,若确诊时仍有临床症状者,也需按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病例隔离原则和方法如下:

(1)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

(2)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疑似病例

和确诊病例不应在同一间病房内进行隔离治疗;疑似病例进行单

间隔离,经病原学确诊的同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可以在同一间

病房隔离治疗。

(3)根据目前对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传播途径的认识,

建议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防护和接触防护等措

施。

具体措施包括:

医务人员进入或离开隔离病房时,应当遵循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原则上,

病例的活动应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

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如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用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

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使用后应彻底清洁和消毒;严格

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

2.解除隔离条件。

病例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道或其他排毒

部位标本中,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者,可以

出院。

因基础疾病或并发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病例,待

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后,可转出隔离病房进

一步治疗。

两次采样检测的时间间隔应超过24小时。

3.病例救治。

(1)主要采取对症的支持性治疗。

(2)抗病毒治疗。

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使用原则

为: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留取临床标本;抗病毒药物应尽量

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不必等待病原学结果回报;对于临床认

为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人,即使发病超过48小时也应

使用。

五、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所在地的疾控机构应在疫情报告后迅速开展病例的流

行病学调查,按照统一的病例个案调查表(见附件1),收集病

例的相关信息。

各地也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调查表的内容。

次调查未能收集完整信息的,应进行再次病例调查或现场访视,

尽可能收集到完整的调查信息。

(一)散发病例调查。

1.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散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由病例发生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

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实施;县级疾控机构应在接到疫

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采取相应预防、

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上级疾

控机构报告。

如果病例发生地和就诊、救治医疗机构不在同一个省/地

(市)/县(区),可在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协调

下,或者省际间/地(市)间/县(区)间自行通报病例相关信息

后,共同开展调查。

地市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

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地市级及以上疾控机构可

应邀或受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派遣指导疫情发生地疾控机构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调查人员。

调查单位应当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

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任务及职责。

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及相关工作人员。

3.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病例、病例家属/同事/同学/朋友等相关

知情者和对病例进行诊治的医务人员等。

应尽可能直接对病例本

人进行访视和询问。

如因病例病情较重、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直

接调查,或当病例提供的资料不详或有疑问时,可通过其亲友、

医生、同事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或核实。

4.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包括对上述调查对象的访视和询问,查阅病例的诊

疗记录(病历、化验单、用药等),现场实地查看病例的居住环

境及可能暴露(感染)的场所,如禽类、家畜等动物饲养和交易

场所等。

5.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病例基本情况、发病就诊经过、临床表

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家居和工作环境

情况、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血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等专

项调查方案另行制定。

①诊疗情况。

疾控机构通过查阅病历,询问病例、知情者和

接诊医生,获得病例的完整发病就诊经过,并收集了解病例的临

床相关信息,包括临床表现、既往健康状况、治疗、并发症、结

局等。

②病例家庭、家居和工作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

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和工作场所位置、家居及工作环

境,以及家禽、家畜或其他动物饲养和病死情况等。

③病例发病前10天内活动范围及暴露史,主要包括:

与禽、

畜等动物接触及防护情况;饲养、贩卖、运输、屠宰、捕杀、加

工、处理禽、畜等动物接触及防护情况;环境暴露情况,如在禽、

畜等动物的养殖场所或有活禽摊位的农贸市场、禽畜批发市场等

暴露情况;与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感染病例或其他发热呼吸道病例

的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方式、时间、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旅行情况,以了解其是否到过有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出现

的地区旅行。

目前已知我国曾报告的人感染H5N1、H7N9、H5N6、H9N2和

H10N8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来源是带病毒的禽类及被病毒污染的

环境。

各地发现上述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时,可重点调查病例

的活禽、病死禽或相关环境的暴露情况;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

猪流感病毒、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变异株(H3N2v、H1N1v、H1N2v)

的主要来源是带病毒的猪或被病毒污染的相关环境,因此,若发

现上述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可重点调查活猪、病死猪或相关

环境的暴露情况。

④病例密切接触者情况。

确定病例发病前一天至隔离治疗前

或死亡前的详细活动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的判定

原则见第六部分。

⑤溯源调查:

对病例可能暴露的动物饲养或交易等场所,应

当采集动物粪便、环境污水、笼具、食槽和宰杀用具涂拭标本等,

进行病原学检测。

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病毒基因测序工作,将环

境标本与病例标本的病毒核酸进行比对,以进一步明确病例的感

染来源。

开展病例诊疗和调查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可参考《人感染

动物源性流感病例调查表—临床部分》和《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

病例调查表—流行病学部分》(附件1)进行病例临床诊疗、流

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信息的调查、整理和报告。

(二)聚集性病例调查。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组织与实施、调查人员、调查对象和调查

方法等与散发病例类似。

聚集性病例须由地市级或以上疾控机构

参与和主导调查。

通过核实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血清学和

病原学调查,重点调查聚集性病例的可能感染来源,以帮助判断

是否存在人间传播或共同暴露。

1.明确诊断。

采集可疑病例的呼吸道标本(咽/鼻拭子、气管抽取物等)、

血清等标本,并收集现存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和诊断。

未明确可能的亚型时,可尽量采集更多的标本类型。

2.流行病学调查。

详细调查病例发病前10天各自和/或共同的动物相关暴露

史以及相互之间的接触史,按照时间序列,记录和分析暴露(接

触)的时间、方式、频次和强度,判断其可能的感染来源。

3.血清学调查。

①密切接触者:

尽可能采集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见第六部

分)接触病例后7天内的第一份和接触后2-4周的第二份血清,

通过血清学调查的结果和医学观察,了解病毒在密切接触者中是

否存在人际传播,并完善对疾病谱的了解。

②可疑暴露者:

在怀疑聚集性病例可能有共同暴露史时(判

定原则见第六部分),应尽可能采集其他可疑暴露者在共同暴露

后7天内的血清,并在2-4周后采集第二份血清(或者采集共同

暴露后4周的单份血清)。

4.溯源调查。

采集所有病例的呼吸道等标本,以及可疑传染来源如禽、畜

等动物粪便和环境相关标本等进行病毒分离,将分离到的病毒进

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分析,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人际传播或因共

同暴露而感染。

(三)专项调查。

根据疫情进展和发展态势,各级疾控机构可组织开展专项调

查,如为确定感染危险因素而开展的病例对照调查、生态学调查,

为了解人群感染水平或隐性感染而开展的人群血清学调查等。

(四)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

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

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当病例数较少时,应重点分析病例可能的传染来源、传播途

径,为开展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当病例数达到一定规模,可通过

横断面描述、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获得疾病三间分布、估算

疾病的潜伏期、分析宿主易感性特征、感染/发病/死亡的危险因

素,为制定针对性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六、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判定与管理

(一)可疑暴露者的判定和管理。

可疑暴露者是指,当某地出现人感染病例或动物流感疫情

时,暴露于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的动物、环境,且暴露时

未采取有效防护的养殖、屠宰、贩卖、运输、加工等人员。

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协调并会同农业、市场监管、交通

等相关部门,对可疑暴露者进行健康防护知识的宣传和提示,嘱

其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

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其禽、畜等动物及相关环境的接触和

暴露情况。

可疑暴露者脱离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的动物、环境暴

露后,应进行自我医学观察10天。

如在观察期内出现发热(腋

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并主动告知其禽、畜等动物及相关环境的接触和暴露情况。

如观

察期无异常症状,观察期结束前,应由辖区疾控中心采集其咽拭

子等相关标本,送当地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二)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管理。

密切接触者是指诊治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过程中未采

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或曾照料病例的其他人员;在疑似、

临床诊断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