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1376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

《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养生术现用.docx

古代养生术现用

服气疗病篇第四

  服气疗病篇第四

  《元阳经》曰:

常以鼻纳气,含而漱,满舌料脣齿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

当少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

百脉闭则气不行,气水行则生病。

  《玄示》曰:

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

善者遂其生,恶者丧其形。

故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志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闭,神週形骸调暢,四溢修守,关元满而足实,因之而众邪自出。

  彭祖曰:

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脣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

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

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

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

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汗出週身则解矣。

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当先达解其理趣。

又宜空虚,不可饱满。

若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致疮节,譬如泉源不可壅遏。

若食生鱼、生菜、肥肉,及喜怒忧恚不除,而以行气,令人发上气。

凡欲学行气,皆当以渐。

  刘安曰:

食生吐死,可以长存。

谓鼻内气为生也。

凡人不能服气,从朝至暮常习不息,徐而舒之,但令鼻内口吐,所谓吐故纳新也。

  《服气经》曰:

道者,气也。

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

神者,精也。

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

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

是以为道务宝其精。

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兒捲手以四指押大母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

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

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明。

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忓人也。

凡行气,以鼻内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内气有一,吐气有六。

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

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凡人极者,则多嘘呬。

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

嘘呬者长息之心也。

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

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

若天恶风猛、大寒大热时,勿取气。

  《明医论》云:

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

五劳者:

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

五劳则生六极:

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

六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忽忽喜怒悲伤,不乐饮食,不生肌肤,颜色无泽,发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四肢拘急挛缩,百关隔塞,羸瘦短气,腰脚疼痛。

此由早娶,用精过差,血气不足,极劳之所致也。

凡病之来,不离于五脏,事须识相。

若不识者,勿为之耳。

心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

肝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但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

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差,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

教戒篇第一

  教戒篇第一

  《神农经》曰:

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

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

本文档由整理提供

  《老君道经》曰:

谷神不死(河上公曰:

谷,养也,能养神不死。

神为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

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

玄,天也,天于人为鼻;牝、地也,地于人为口。

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

五气清,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

其鬼曰魂,魂者,雄也。

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

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

五味浊,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

其鬼曰魄,魄者,雌也。

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

言鼻口之门,乃是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

绵绵若存(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也),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

  《老君德经》曰:

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十有三,谓九窍四关也。

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

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

夫何故?

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

远道反天,妄行失纪)。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庄子·养生篇》曰:

吾生也有涯(向秀曰:

生之所禀,各有涯也),而智也无涯嵇(康曰:

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发感,智之用也。

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从感而求,倦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常在于智用,不在性动也)。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郭象曰:

以有根之性,寻无穷之智,安得而不困哉。

已而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

已困于矣,又为以攻之者,又殆矣)。

  《庄子》曰: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向秀曰:

生之所无以为者,性表之事也。

张湛曰:

生理自全,为分外所为,此是以有涯随无涯也);达命之情者,不务智之所无奈何(向秀曰:

命尽而死者是。

张湛曰:

秉生顺之理,穷所禀之分,岂智所奈何)。

《列子》曰:

少不勤行,庄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列子》曰:

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张湛曰:

人与阴阳通气)。

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始终和则神志不散)。

《老君妙真经》曰: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

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黄老经玄示》曰:

天道施化,与万物无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

转神施精,精竭故衰。

形本生精,精生于神。

不以精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与神化,故能与道同式。

《玄示》曰:

以形化者,尸解之类。

神与形离,二者不俱,遂象飞鸟入海为蛤,而随季秋阴阳之气。

以气化者,生可异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严君平《老君指归》曰:

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大有经》曰:

或疑者云:

始同起于无外,终受气于阴阳,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

人耶?

解者曰:

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馀,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馀,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

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

《道机》曰:

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

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河图帝视萌》曰:

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

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

《洛书宝予命》曰:

“古人治病之方,和以体泉,润以元气,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脏,系之在肺,终身无患。

《孔子家语》曰:

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类);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灵龟是);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传》曰:

杂食者,百病妖邪锺。

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太史公司马谈曰:

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

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

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

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具其会者,但思每与俗反,则暗践胜辙,获过半之功矣。

有心之徒,可不察欤?

 《小有经》曰: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

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无多者,几乎真人大计。

奢懒者寿,悭靳者夭,放散劬劳之异也。

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验也。

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

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

胡昭曰:

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辣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

又居常而叹息,晨夜而吟啸不止,来邪也。

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此则啬神之一术也。

 《黄庭经》曰:

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

名曰饮食自然。

自然者,则是华池。

华池者,口中唾也。

呼吸如法,咽之则不饥也。

  《老君尹氏内解》曰:

唾者,漱为体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汋,降为甘露。

故口为华池,中有体泉,漱而咽之,溉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中经》曰:

静者寿,躁者夭。

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然静易御,躁难持,尽顺养之宜者,则静亦可养,躁亦可养。

 韩融元长曰:

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损人。

然美物难将而易过,养性所宜慎之。

  邵仲堪曰:

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

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

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

 《素问》曰:

黄帝问歧伯曰: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谓血气犹盛也);今时之人,年所始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将人之失耶?

歧伯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房中交接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动作,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夭命,寿过百岁;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心)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阴阳,治生起居无节无度,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曰:

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

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

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义,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

无谓幽冥,天和人情,无谓暗昧,神见人形。

心言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千,地收人形。

人为阳善,正人报之;人为阴善,鬼神报之。

人为阳恶,正人治之;人为阴恶,鬼神治之。

故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响。

  老君曰:

人修善积德而遇其凶祸者,受先人之馀殃也;犯禁为恶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馀福也。

  《名医叙病论》曰:

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血气将无,经脉便壅,内里空疏,惟招众疾,正气日衰,邪气日盛矣。

不异举沧波以注爝火,颓华岳而断涓流,语其易也,甚于兹矣。

  彭祖曰:

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内气、胎息尔,可得千岁,欲长生无限者,当服上药。

  仲长统曰:

荡六情五性,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体而不以之安。

安之而能迁,乐之而不爱。

以之图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彭祖、老聃庶几,不然彼何为与人者同类,而与人者异寿?

  陈纪元方曰:

百病横夭,多由饮食。

饮食之患,过于声色。

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

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

  张湛云:

凡贵权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心死亡(非妖邪外侵,直由冰炭内煎,则自崩伤中呕血);始富后贫,虽不中邪,皮焦筋出,委痹为挛(贫富之于人,利害犹于权势,故疴疹损于形骸)。

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精报清净,乃与道合。

  《庄子》曰:

真人其寝不梦。

  《慎子》云:

昼无事者夜不梦。

  张道人年百数十,甚翘壮也,云: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饮,莫大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仙经》曰:

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

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

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

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得一二百年寿也。

 张湛《养生集叙》曰:

养生大要:

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过此以往,义可略焉。

 青牛道士言:

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

然劳苦胜于逸乐也。

能从朝至墓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

此与导引无异也。

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

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

不尔,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蹙,面目黧皱,必损年寿也。

皇甫隆问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达,其养性法则可施用),大略云: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武帝行之有效。

 彭祖曰:

人受气虽不知方术,但养之得理,常寿一百二十岁。

不得此者,皆伤之也。

少复晓道,可得二百四十岁。

复微加药物,可得四百八十岁(嵇康亦云:

道养得理,上可寿千岁,下可寿百岁)。

 彭祖曰:

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

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

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疾;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荒狂之失;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

盖圣贤或失其理也。

然养生之具,譬犹水火,不可失适,反为害耳。

  彭祖曰:

人不知道,经服药损伤,血气不足,内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

若本充实,岂有病乎?

  仙人曰:

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

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危家。

若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施精命夭残。

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

  人参固本丸 

  治肾虚肺热,喘促发渴等证。

人参去芦,二两 天门冬去心,槌薄,曝干或焙干 麦门冬去心,槌薄,曝干或焙干 生地黄酒洗,槌薄,曝干或焙干 熟地黄忌,杵膏,各四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白滚汤下三钱。

忌萝卜、鱼腥。

天一生水,故肾为万物之原,人身之本也。

自戕其原,则本不固而劳热作矣。

热则火来乘金而喘嗽生焉。

故取生熟地黄,味之厚者,以补肾凉肾为君,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取天麦门冬,气之精者,以平肺保肺为臣,虚则补其母也。

以人参补气为左。

《内经》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亦取化源之法也。

倘肺热伤肺之说横于胸中,畏参不用,则独阴不长,将坐而待毙耶《颐生微论》。

补天大造丸

  治男女天癸虚损。

黄柏盐水炒 败龟板酥酒炙,各四两 杜仲姜汁炒断丝 牛膝 陈皮各二两 夏加五味子炒一两 冬加干姜五钱共末 紫河车一具,用河水浸洗,以银簪挑去血丝,洗极净后,以酒再洗,蒸烂捣丸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以温酒送下三钱。

天癸者,男之精,女之血。

先天得之以成形,后天得之以有生者也,故曰天癸。

用黄柏、龟板、杜仲 牛膝,皆濡润味厚物也。

使其降而补阴。

复用陈皮,假以疏滞。

夏加五味者,扶其不胜之金也。

冬加干姜者,壮其无光之火也。

《经》曰:

无伐天和。

此之谓也。

紫河车者,人胞也。

亦精血之所融结,乃无极之盛,未生之天也。

已生之后,天癸虚损,补以草木之药,非其类也,卒难实效。

人胞,名曰混沌皮,则亦天耳,以先天之天,补后天之天,所谓补以类也,故曰补天《医方考》。

 斑龙丸 

  治诸虚百损,髓竭精枯,殊有奇效。

鹿茸酒炙 鹿角胶炒成珠 鹿角霜 阳起石煅红酒淬 肉苁蓉酒浸去黑皮 酸枣仁炒 柏子仁炒 黄芪酒炙,各一两 当归酒炒 黑附子炮 熟地黄杵膏,各八钱 辰砂五钱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酒送下。

《微论》曰:

肾气虚则督脉伤而精竭,鹿性热而淫,得天地之阳气最全,故以鼻向尾能通督脉,足于精者也。

茸胶霜三物同用,盖以阳气在头,取其全耳。

阳起、苁蓉、附子,取其直入少阴。

枣仁、柏子、辰砂皆安神之仙品。

《经》曰:

神足则气旺,气旺则神生也。

黄芪、当归和上下之气血。

酒糊为丸,通表里之隧道,且助添药势,令诸品无微不达。

命曰斑龙者,龙配东方,属木,为阳,且取其雄矫。

此丸为健阳而设,因以名之。

故昔人有歌曰:

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都谩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阙下穴。

但真阴下损,亢阳上乘者不宜,轻投反济其火。

六味地黄丸

  治肾经不足,发热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嗽,头目晕眩,眼花耳聋,咽燥舌痛,齿牙不固,腰膝酸软,自汗盗汗,诸血失音,水泛为痰,血虚损燥,下部疮疡,足跟作痛等证,补益之功不能尽述。

熟地黄八两,忌杵膏 山茱萸酒润去核 干山药炒,各四两 牡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去皮乳制 泽泻去毛酒浸,焙,各三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水下三钱,忌萝卜。

肾者,水脏也。

水衰则龙雷之火无畏而亢上。

故王启玄曰: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即《经》所谓求其属而衰之也。

地黄味厚,为阴中之阴,专主补肾填精,故以为君。

山茱萸酸味归肝,乙癸同治之义。

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正与之宜也。

山药味甘归脾,安水之泛,故用二味为臣。

丹皮亦入肝,其用主宣通,所以佐茱萸之涩也。

茯苓亦入脾,其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药之滞也。

且色白属金能培肺,又有虚则补母之义。

至于泽泻,有三功焉。

一曰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黄之滞,引诸药速达肾经;三曰有补有泻。

诸药无喜攻增气之虞,故用以为使。

此丸为益肾之圣药,而昧者薄其功缓。

盖药者有四失也。

一则地黄非怀庆则力浅;一则地黄非自制则不熟,且有犯之弊;一则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弱;一则恶泽泻之渗而减之,则使者微蹈。

是四失而顾咎药之无功,毋乃愚乎?

七味地黄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火拒上焦等证。

熟地黄八两,忌杵膏 山茱萸酒润,去核 干山药炒,各四两 牡丹皮酒洗微妙 白茯苓去皮乳制 泽泻去毛酒浸,焙,各三两 肉桂去皮忌火,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汤送下三钱,忌萝卜。

肾水不足,虚阳僭上,必用此丸,引火归原。

夫在君火,可以湿伏,可以直折。

在相火,惟当从其性而伏之。

肉桂性热,与火同性,杂在下焦壮水药中,能引无根虚火,降而归经。

此方以类聚之义也。

且肉桂之质,在中半以下,故其性专走肾经下部,此本乎地者亲下之义也。

又况相火寄于甲乙之间,肝胆木旺则巽风动,而烈火焰明。

古人谓此方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本草》曰:

木得桂而枯,乃伐肝之要药也。

《经》曰:

热因热用,从治之妙法,正与从其性而伏之义相合。

或者畏其热而遗之。

宣达造化升降之微乎。

黄柏、知母治相火,仅可施于壮实者暂用之。

若虚火而误用之,则肾因泻而愈虚,愈虚而虚火愈炽矣。

《素问》气增而胜及久,用寒凉反从火化之说,独不闻乎?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脐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阴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等证。

熟地黄八两,忌,杵膏 山茱萸酒润,去核 干山药炒,各四两 牡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去皮,乳制 泽泻去毛酒浸,焙,各三两 肉桂去皮,忌火,一两 熟附子如法详制,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汤送下三钱,忌萝卜。

肾有两枚,皆属于水,虽有左右之分,初无水火之别。

考之《内经》昭然可晓。

《仙经》曰:

两个一般无二样,中间一点是真精。

又曰:

两肾中间一点明,夫真精也,明也。

即命门相火也。

命门乃穴名,而其穴在两肾中间。

盖一阳生于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而象天之北也。

《经》曰:

少火生气。

人无此火,生化之原或几乎息矣。

是丸也,肉桂、附子味厚而辛热,味厚则能入阴,辛热则能益火,故能入少阴而益命门之火。

地黄、山茱萸味厚而质润,味厚则能养阴,质润则能壮水。

故能滋少阴而壮坎中之水。

火欲实则泽泻、丹皮之咸酸可以引而泻之。

水欲实则山药、茯苓之甘淡可以渗而制之。

水火得其养则肾复其天矣。

王太仆曰: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八味丸是也。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大虚,腰重脚重,小便不利,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急痰盛,已成蛊症,其效如神。

熟地黄四两,忌杵膏 白茯苓去皮乳制,三两 山茱萸酒润,去核 干山药微炒 牡丹皮酒洗,微炒 泽泻去毛,酒浸,焙干 车前子微炒 川牛膝酒洗培干 肉桂去皮忌火,各一两 附子如法制熟,五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白滚汤送下三钱。

忌萝卜。

先哲谓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源,身中所最重者。

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肾虚则水不能安位。

故逆行而泛滥于皮肤之间,因而攻逐虚虚之祸,殆不可言。

八味丸脾肾要药,佐以车前,泄太阴之水,牛膝开少阴之窍。

故服之其小便如泉,而取可遄已,又无损于真元之气也。

滋阴大补丸

  治阴阳两虚,平补之剂。

熟地黄一两 川牛膝 山药各一两五钱 山茱萸去核 杜仲姜汁炒去丝 白茯苓 巴戟天去心 五味子炒 小茴香炒 肉苁蓉 远志去心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钱,俱制为末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白滚汤送下三钱。

地黄、牛膝、杜仲、山萸、五味、枸杞滋阴药也。

巴戟、苁蓉、茴香、远志、菖蒲、山药、茯苓、红枣养阳药也。

滋阴者润而不寒,养阳者温而不热,丹溪立方之稳大都如此。

中年之人服之殊当。

  虎潜丸 

  治肾阴不足,筋骨痿软,不能步履。

黄柏盐酒炒 知母盐酒炒 熟地黄杵,各一两 锁阳 当归各一两五钱 陈皮去白 白芍药酒炒 牛膝各一两 虎胫骨一两,酥炙透 败龟板四两,酥炙透上为末,煮羯羊肉,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淡盐汤送下三钱,或温酒亦可。

人之一身,阴气在下,阴不足则肾虚。

肾主骨,故限于步履。

龟属北方,得天地之阴气最厚,故用以为君。

虎属西方,得天地之阴气最强,故用以为臣。

独取胫骨,从类之义也。

用此二物者,古人所谓草木之药,性偏难效;气血之属,异类有情也。

黄柏、知母所以去骨中之热,地黄、归芍所以滋下部之阴。

阴虚则阳气泄越而上,故加锁阳以禁其上行,加陈皮以导其下行。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羊肉为丸。

命曰虎潜者,虎,阴也;潜,藏也。

欲其封闭气血,而退藏于密也。

鱼鳔丸 

  固精明目种子神方。

明净鱼鳔一斤,分四分,用牡蛎粉、蛤粉、陈壁土、麦麸各拌炒成珠 鹿角胶 鹿角霜各四两 人参去芦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当归酒洗 泽泻去毛 山茱萸去核 石菖蒲去毛 莲须 赤石脂 五味子去梗 复盆子去萼 白茯苓 车前子 白术土炒 广木香不见火 柏子仁白净者 酸枣仁各一两 山药姜汁炒 金钗石斛 川巴戟去心 川牛膝去芦酒洗 川椒去目与梗及闭口者,微炒去汁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骨皮去木与土 杜仲炒断丝 远志去土与芦,甘草汤泡去心 肉苁蓉酒洗去心膜,晒干 枸杞子酒蒸 菟丝子洗去土,用酒拌蒸捣饼晒干,各一两 沙苑蒺藜水洗净,酒煮烂,焙干四两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或好酒下亦佳。

目匪明则无以作哲,嗣不续则无以衍宗,故君子咸重之。

然精不足即目蒙,精不足即嗣乏。

二者皆宜实其精。

世人益精,专于补肾,此求其末也。

《经》曰: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观睹此言,则肾主藏精耳,而生精之原,固本于五脏六腑也。

是丸也,人参、天冬、麦冬、五味用之补肺;菖薄、柏仁、枣仁、当归、远志用之养心;白术、茯苓、山药、石斛用之养脾;山萸、熟地、复盆、杜仲、牛膝、巴戟、苁蓉、枸杞、菟丝、蒺藜用之补肝肾。

所以然者,肝肾同一治也。

乃车前、泽泻利其灼阴之邪。

生地、骨皮平其五脏之火。

石脂温涩,补髓固精。

木香之窜,所以利六腑。

川椒之辛,所以散湿痹。

角胶、鱼膘血气之属,用之所以生精。

角霜、莲须收涩之品,用之所以固脱。

此则兼五脏六腑而调之。

五脏之精实,六腑之气和。

夫然后目可以明,子可以种,而阳可健矣。

非达《内经》之旨者,不能识此。

此丸种子极易,世相传为周王百子丹云。

扶桑至宝丹 

  此丹久服不已,自济上寿,起羸,济危弱,驻容颜,发白返黑,却病延年,补髓添精,功效最神。

嫩桑叶须择家圈者,不拘多少,洗以长流水,摘去其蒂,曝于日中,以干为末,净一斤 巨胜子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