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城乡一体化中的综合防灾减灾专题研究.docx
《XX城乡一体化中的综合防灾减灾专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城乡一体化中的综合防灾减灾专题研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城乡一体化中的综合防灾减灾专题研究
XX城乡一体化中的综合防灾减灾
专题研究
摘要
防灾减灾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应对未来不确定的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指导手段。
本专题介绍了综合防灾减灾的概念和内容,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综合防灾减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得出如下结论:
1)在灾害理论研究方面,各国均注重单一灾种的研究,而没有进行综合多灾种的研究,同时研究更注重灾前的预警和防范,而缺乏应对灾害的紧急措施和灾后恢复重建措施的研究;
2)在灾害防治方面,与国外的规划相比较,我国更侧重物质规划的内容,对防灾减灾规划的技术性问题比较重视,却难以准确把握综合防灾减灾发展的方向和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形势突变时的应急策略;
3)在灾害管理方面,我国的防灾减灾缺乏综合管理的理念,以单项灾种的职能部门减灾应急管理为主,各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各自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重大灾害时,只能成立临时应急管理机构,这必然使得资源和信息在短时间内无法整合,从而贻误救援的良机,影响救灾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在本城乡综合防灾减灾研究专题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1)突破传统城镇空间的约束和分项规划的制约,统筹考虑,站在市域角度、综合角度编制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重视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多灾种、多手段和全过程的特点,结合相关规划,着重考虑乡村的综合防灾减灾问题,在规划上衔接好城镇与乡村的关系,配建齐备的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设施;
3)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加强乡村灾害管理问题的研究,在管理上衔接好城镇与乡村的关系,构建完善的城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最终结论:
通过合理布局城乡空间结构、协调建设综合防灾减灾设施和完善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控制灾轻害的扩散,减轻灾害的隐患。
1综合防灾减灾理论和实践研究
1.1基本概念
“防灾”,即对自然灾害采取避防性措施,是指尽量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区域内发生的灾害对人和人类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减灾”,即减少或减轻灾害的损失,是指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或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城市防灾(urbandisasterprevention)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综合防灾(朱勋克,2002)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防灾贯穿于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全过程;二是防灾包括各灾种的防灾;三是防灾有实体机构实行综合统一的组织管理,有完善、畅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和灾情评估及辅助决策系统。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金磊,1998)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安全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及发展态势是由单项规划趋向综合规划,即制定各单项减灾规划时,要考虑城市全局及灾害的多发性、连锁性。
从系统的层次论编研城市综合减灾规划时,要抓住重点,全面设防,具体坚持三个要素:
(l)科学选择城市用地;
(2)科学安排城市功能布局;(3)按各项防灾技术法规,无论对新区还是旧城按防灾级别统一规划,采取减灾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的主要内容是(张维等,1999):
城市的灾害源分布;各种灾害的成灾模型及其并发、连发规律,以及抗灾防灾能力和薄弱环节;抗灾资源的合理配置,多灾种综合设防区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纲要;综合防灾信息管理系统。
就城市规划部门而言,城市综合防灾包含的内容除了选择防御灾害的工程措施、合理确定防灾救援设施用地外,还包括灾害的检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及灾后的恢复重建,这些都需要做好规划,统一安排,同时各灾种都有自己独立的防抗系统,因此要协调好各灾种的防抗系统(谢映霞,2004)。
基于前面的分析,作者认为:
综合防灾减灾是综合多个灾种考虑,注重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三个方面的灾害防护体系。
而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针对规划范围内城镇和乡村的灾害防护规划。
在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在对所有灾种进行统一考虑的基础上,使得各单项灾种规划相互衔接,并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其它专项规划相互协调,并且通过统一部署和各部门相互配合,以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小程度。
1.2理论方面的研究
1.2.1国外理论研究概况
在防灾研究方面,美、日、加、英、澳等国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目前大多只研究单一的灾种,很少同时进行地震、洪水、火灾、地质等多种灾害的综合性考虑。
在防洪研究方面,一般都是根据城市的洪灾成因和特点对洪水进行拦蓄、排泄和分滞。
工程措施常采用采用堤防、水库和分(滞)洪设施;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洪泛区的规划管理、洪水预报和警报、洪水保险、加强立法和防洪规划以及搞好水土保持等。
在地震灾害研究方面,据目前的水平,要完全预报地震的发生还不现实,因而对地震对策的研究更为突出。
日本特别重视城市公园的防灾作用,把城市公园作为避难场所和急救场所、临时生活的场地,作为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的据点,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等。
美国根据对地震的发生率及潜在震源分布的认识水平,绘制地震区划图为建筑物抗震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在火灾研究方面,国外更注重“以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设计方法”,通过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及方法,考虑火灾本身发生、发展和蔓延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火灾中所积累的经验,通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可燃物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从而确定性能指标和设计指标,然后再预设各种可能起火的条件和由此所造成的火、烟蔓延途径以及人员疏散情况,来决定选择哪一种消防安全措施,并加以评估,从而核准预定的消防安全目标是否已经达到,最后再视具体情况对设计方案做出调整及优化。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国外多进行地质灾害区划和风险性评估。
在综合区划研究方面,常见的是针对单一灾害类别的,以及公众对灾害的应急对策和小区域区划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多采用“多因素综合预测法”进行研究,并不断与非线性学科相结合,提出了合理的数学模型。
21世纪初期,GIS技术对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评价逐步发展并深入应用。
在防空方面,国外城市最初实行灯火管制、构筑防空洞、疏散居民、建立空袭警报系统等,后逐步建设地下防空建筑物和商业街等。
今天,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城市防空体系”和地下防空系统,以及地下军事设施。
近十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较快,并注入了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可用于防灾减灾的新材料、新机构、新体系正在不断出现。
城市防灾减灾技术已从单体工程的设防向系统工程发展;在灾种上也已开始从对单一灾种的防御发展到建立对多灾种的综合防御体系。
1.2.2国内理论研究概况
我国的灾害研究也是以单一灾种研究为主,重点研究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破坏程度和防治方法等。
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立项开展大型工程及典型城市防灾减灾研究。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专门组织如“地震、地质灾害及城市减灾重大技术研究”、“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及城市综合减灾工程研究”等专题研究。
中国“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在城市的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防御方面都开展了试验示范研究,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另外,我国灾害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并不断地与相关学科进行交流和融合,例如近年来在灾害研究过程中使用3S(RS,GIS,GPS)技术等。
在防洪减灾方面,我国常采取水利工程措施拦蓄调节洪量、削减洪峰或分洪、滞洪等,以改变洪水天然运动状况,达到控制洪水、减少损失的目的。
常用的水利工程包括河道堤防、水库、涵闸、蓄滞分洪区、排水工程等。
在地震灾害防治方面,我国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没计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来减轻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具体措施如下:
在城市建设用地选址时避开滑坡、塌陷等不良地质地段,避开软土及液化土层带;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安排足够的避震疏散空间,保证居民在震灾发生时能就近利用公园绿地、开阔场地和街道进行自救;建筑设计方案严格按相应的抗震规范进行审批等。
在火灾防治方面,我国的消防规范以条文的形式规定出各设计参考和技术指标,设计者按照设计规范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制定出防火设计方案。
传统消防的设计思想是根据建筑分类,通过对建筑的防火等级、防火区划分、安全疏散、消防给水、防排烟及报警等各方面提出基本要求,来保障建筑的消防安全。
在地质灾害的研究方面,我国多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区划,然后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或采取异地迁建的避让性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的区划研究方面,朱照宇等运用“灾害密度”和“灾害强度”两种指标,将广东沿海陆地划分出9个地质灾害一级区及其所属的32个二级分区,其中包括10个重灾区、10个中灾区和12个弱灾区。
此外,也我国也逐步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计划,主要包括有:
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高新技术推广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典型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建设;全国地质灾害监测站网和分析预警系统建设。
在人民防空方面,我国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修建大型地下防空掩蔽部、防护工事、地铁车站、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下街以及高层建筑的地下、半地下室,同时因地制宜构筑一些简易的防空掩体,如防空洞、防空壕、单人掩体等来做战时的疏散掩蔽场所。
1.3实践方面的研究
1.3.1国外实践研究概况
在美国,综合减灾规划首先是从多灾种考虑问题,对多种自然灾害进行综合的危险性评估。
其次是综合运用工程的、非工程的和私人部门等多种手段进行减灾。
政府应用城市综合应急管理的理念,采用系统的方法,通过采取减灾、防灾、回应和恢复四个相互关联的行动,来使管辖区内紧急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最小化。
日本的地区防灾规划是指灾害可能涉及的区域所制定的防灾规划,由日本各地方政府(都、道、府、县,以及市、街、村)依据防灾基本规划,结合本地区的灾害特征而制定的适合本区域的都(道、府、县)地区防灾规划和市(街、村)地区防灾规划。
还有以灾害为单位的,涉及两个以上都(道、府、县)和市(街、村)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跨行政区域的指定地区的都(道、府、县)防灾规划和市(街、村)防灾规划。
东京都的地区防灾规划就是以地震灾害为主要灾害对象,包括火山灾害、风水灾害以及其它各种灾害的综合防灾规划。
在管理方面,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体制,包括应急管理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应急队伍、资源保障和信息透明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
在很多发达国家,防灾减灾工作是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灾害处理工作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事故应急救援也成为维持国家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己经建立了运行良好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包括防灾减灾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抗灾减灾队伍、资源保障和公民知情权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灾害处理系统,并且逐渐向建立标准化灾害管理体系方向发展,以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3.2国内实践研究概况
我国的城市防灾规划仍以各部门制定的防灾专业规划和根据灾害事故种类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为主导。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防灾专业规划,因为不是在进行各灾种综合研究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只能将现成的各专业防灾规划内容和要点进行罗列,对其中与空间布局相关的内容进行具体落实。
在城市防洪减灾规划方面,我国逐步建立了常规防洪工程体系、非常规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非工程体系以及水情、灾情、工情评价体系和洪水灾害保障体系。
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方面,我国学者发展了各种城市灾害评估的方法,对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的震害预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城市抗震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不少城市进行了包括土地利用、老城改造、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新建设防和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防止次生灾害、避灾疏散、应急准备等内容的抗震规划。
在城市防火减灾规划方面,随着消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应用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各城镇也进行了消防站和消火栓建设。
近年来,中国灾情监测系统不断完善,灾害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并逐渐形成了灾害预警系统和安全减灾应急体系;此外,还加紧了救灾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
我国目前是按灾种划分的,分别由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海洋、农业、林业、消防、环境、防疫和地震等部门承担相应灾种的管理职责,属于单项灾害管理体制。
同时采取的是政府统一领导,上下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模式。
但这种各个专业、部门各自为政、权利分散的现象不利于灾害管理和救助。
此外,广大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在防灾规划和管理上力度和经验也不足,防灾工作相对滞后。
2综合防灾减灾战略
2.1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各部门、各行业防灾减灾资源,运用行政、法律、科技等多种手段,建立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理、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的建设,坚持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群防群治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多种措施,实行综合防治,努力减轻灾害威胁,构筑安全屏障;扎实推进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以安全减灾科技为基础的预防长效机制,努力实现XX市综合安全状况的总体格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基本原则
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坚持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服务的观点,综合考虑多灾种影响,强调与城乡实际情况和城乡建设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突出防灾减灾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高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以灾前预防为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实施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保障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工作同步进行。
同时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整体防灾减灾效果。
分项实施,整体协调。
各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协调,建立完善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系统。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合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乡防灾减灾水平。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集中有限资源,着重加强对主要灾害和重点受灾区域的防治。
采用多种措施,坚持统揽全局,实行统筹规划、综合防治,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
布局合理,功能配套。
到规划期末,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防灾减灾设施,全面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科技先导,环境优先。
坚持科技防灾减灾,充分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坚持防灾减灾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优先原则,积极保障和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
2.3战略目标
(1)综合防灾减灾总目标
通过建设防洪堤坝、蓄滞洪区,清淤加固水库和实施生物治理措施,提高河道行洪和蓄滞洪水的能力,提高流域的综合治理程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证防洪安全;新建建筑和工程按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和施工,提高生命线系统的抗震能力,加大避震疏散场所和防灾通道的建设,提高城乡应对地震危害的能力;完善城乡消防体系建设、增加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消防通信建设,提高防火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力度,对受灾害威胁的居民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对各灾害点实施工程防护措施和生物治理措施,以降低灾害威胁和损失;完善人防工程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防空能力。
同时,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的综合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乡防范灾害和应对灾害的能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防灾安全。
(2)各主要灾种的防灾减灾目标
——防洪:
以防洪堤坝建设为基础,工程疏浚和生物治理相结合,全面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水平。
到规划期末,各城镇和农村均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河道两侧居民点和土地安全有可靠保障。
——抗震:
以提高建筑和生命线抗震能力为先导,大力开展避震疏散场所和通道建设。
到规划期末,基本具备抗御各地区设防分区地震烈度的能力,城市和乡村的防震减灾能力满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要求。
——消防:
以消防站和消防室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城乡消防体系和消防设施建设。
到规划期末,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消防体系和消防网络,全面提高抗御火灾的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
以地质灾害区划为基础,通过搬迁避让并采取工程、生物治理措施,切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到规划期末,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基本不受地质灾害的影响。
——人防:
围绕人防工程建设,加强指挥信息、防空警报自动化和人防专业队伍建设;坚持平战结合原则,提高人防工事开发利用效益;不断加强人防机关“准军事化”建设,努力提高人防水平。
3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3.1防洪规划
3.1.1流域概况
XX市境内河流众多,有大小沟道5400条。
其中市域内河长在50公里和市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24条,分别为渭河、泾河、沣河、三水河、泔河、清河、冶峪河、浊峪河、清峪河、漆水河、黑河、达溪河、红岩河、四郎河、磨子河、水帘河、百子沟、太峪河、石底川、石门川、姜家河、三岔河、小河等。
渭河属黄河一级支流,是流经XX市最大的一条河流。
干流全长818km,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
XX市地处渭河流域中下游段,境内河道全长86.27公里,流域面积3612平方公里。
沿线有武功、兴平、秦都、渭城、高新区及XX城区。
市境汇入的主要支流有漆水河、泾河、汤峪河、黑河、涝河、沣河等。
泾河是流经XX市的第二大河流,境内河道全长262.3公里,流域面积0.6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19亿立方米。
沿线有长武、彬县、永寿、淳化、礼泉、泾阳六县。
主要支流右岸有黑河、磨子河、水帘河、太峪河和泔河,左岸有四郎河、红崖河、三水河、姜原河等。
沣河是渭河一大支流、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大小支流30多条,主要支流有高冠峪、太平河、太峪河、石砭河。
境内河长10.82公里,流经秦都区城阳办、沣东镇和钓台镇。
漆水河系渭河一级支流,全长125公里,流域面积3700平方公里,市境内870平方公里。
流经永寿、乾县、武功,后汇入渭河。
主要支流有大北沟、韦水。
三水河属泾河一级支流,干流全长121.8公里,总流域面积1323平方公里,流经旬邑、彬县,后汇入泾河。
泔河是泾河的一级支流,河流全长76公里,流域面积1185平方公里。
流经永寿、乾县、礼泉,后汇入泾河。
较大支流有三岔沟、封侯沟、注泔沟和小河等。
黑河是泾河的一级支流,全长168公里,流域面积4255平方公里,境内长37.7公里,流域面积263平方公里。
冶峪河干流长79公里,流域面积619平方公里。
清峪河主河道全长143公里,集流面积699平方公里。
清河、达溪河、红岩河、四郎河、磨子河、水帘河、百子沟、太峪河、石底川、石门川、姜家河、三岔河、小河等支流市境内河长较短,面积较小。
3.1.2历史洪水概况
XX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仅建国以来就发生过6次较大洪水灾害,平均10年一次。
渭河在近百年来共发生洪水五次,分别发生在1898、1933、1954、1981、2003年,平均21—35年一次。
其中1954年发生全流域洪水,使杨凌、武功、兴平、秦都、渭城、乾县等地大面积受灾。
泾河在近50年来共发生发生4次洪水,分别发生在1966、1977、1996、2003年,平均8—19年一次。
沣河在1953、1955、1957、1962年曾4次决口,尤为严重的是1957年,共决口88处,淹没农田13.7万亩。
2003年发生自1957年以来最大洪水,XX段多处堤防出现垮堤、渗水等险情。
漆水河在1898、1933、1954、1975、1981年发生洪水,其中1954年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淹没耕地5500亩;1981年发生二十年一遇洪水,淹没耕地2000多亩。
三水河是一条洪灾比较严重的河流。
1911年至1988年期间,共发生洪灾106次,其中1964年就发生洪灾8次。
其洪水发生几率基本为5年一遇。
泔河建国以来洪水灾害多达13次以上,特别是1954年、1976年、1982年和2003年最为严重,损失巨大。
冶峪河在1961~1999年中,曾发生大洪水4次,平均十年发生一次大洪水。
市域内其它支流小河洪水灾害发生周期较长,危害较小。
3.1.3防洪现状
XX市域内河长在50公里和市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的24条河流中,具有以人员防洪安全为主要防洪对象的河流共13条,局部地段修建有防洪堤、防洪坝、砌石护岸等防洪设施。
渭河共修建各类防洪工程90.84公里,修筑短坝1600多座,砌石护岸62.64公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控制了常遇洪水灾害,目前市境内农防段防洪能力普遍为3000—5000m3/s,城防段防洪能力普遍为7000—9000m3/s。
泾河仅有部分县在河道顶冲段修建了一些零星的护岸工程,每到汛期河水就会淘刷河岸,崩塌耕地,淹没良田。
虽于1999年编制了《泾河干流干流防洪规划报告》,但一直未能实施。
目前,普遍防洪能力为5000—7000m3/s。
沣河现有沙质土堤20公里,砌石堤防3.5公里,设防段可抵御10年一遇洪水,仅在西宝高速公路桥以下2.17公里堤防按50年一遇标准进行建设。
漆水河仅在上游建有水库和坡塘80余座,下游无任何防护工程。
三水河仅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彬县县城段修建有12.2公里的梯形河堤,设计洪水频率20年一遇,后在04年对县城段1.35公里河段进行整修加固,使防洪能力达到30年一遇标准。
泔河从未有统一的规划和治理,多年来,以防洪抢险为主,没有修建防洪堤坝。
近年来,在干支流上建成了中小型水库26座,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洪水的发生。
黑河流域目前正在建设亭口水库以解决流域防洪安全问题。
冶峪河流域修建有黑松林水库调蓄水源,淳化县城段建设防洪堤不到1公里。
清峪河流域中建有3座中小型水库进行拦蓄水源和防治洪水。
市域内其它支流小河大多无人员防洪安全要求,没有进行堤防工程建设。
3.1.4设防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要求,并结合各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本着提高设防安全等级的原则,规划各地区的防洪标准如下:
(1)城镇
XX市城区河道防洪按100年一遇洪水设防,山洪防洪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
彬县县城河道防洪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山洪防洪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
三原县县城河道防洪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山洪防洪按10年一遇洪水设防;
旬邑县、淳化县县城河道防洪按30年一遇洪水设防,山洪防洪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
乾县、永寿县、长武县县城及兴平市城区山洪防洪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
泾阳县、礼泉县、武功县县城山洪防洪按10年一遇洪水设防;
其他建制镇镇区河道防洪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山洪防洪按10年一遇洪水设防;对沿河流布置的镇,其设防标准不得低于该河道农防段设防标准;
(2)乡村
中心村按10年一遇30年校核标准设防,一般行政村按10年一遇20年校核标准设防;对沿河流布置的村庄,其设防标准不得低于该河道农防段设防标准。
平原区集中成块农用地防洪标准依据河道洪水威胁程度和种植面积按不低于10年一遇洪水设防。
3.1.5河流防洪规划
(1)河道防洪
渭河:
XX城区段按100年一遇洪水设防,堤防工程为1级;农防段按30年一遇设防,堤防工程为3级。
泾河:
彬县城区段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堤防工程为2级;其他建制镇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农防段按10年一遇洪水设防,堤防工程均为4级。
沣河:
XX城区段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堤防工程为2级。
清峪河:
三原县城区段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堤防工程为2级;其他建制镇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