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0477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

《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docx

莆海挂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

莆海挂2015-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意见

2016年2月1~2日,《莆海挂2015-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评审会在莆田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73305部队、莆田海事局、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中国海监莆田市支队、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莆田市南日海洋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莆田市海帝食品有限公司、厦门中集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莆田市海域海岛储备中心、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报告编制单位)和5位评审专家(名单附后)共25人。

与会代表和专家听取了项目概况的介绍和“报告书”编制单位关于报告书主要内容的汇报后,经认真质询、讨论和评议,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一、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工程概况

莆海挂2015-6号宗海养殖用海项目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浮叶村东部海洋牧场区编号为PY0102号海域区块,面积为609.2421公顷,用海类型为渔业用海,用海方式为开放式养殖用海。

该宗海域收储后,拟作为大型藻类养殖生产基地,主要用于开展海带、龙须菜等大型藻类养殖,预计年产大型藻类20000t(湿),产值700万元,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

2、工程分析

(1)施工期污染源及影响源分析

①施工期悬浮泥沙源强估算

本项目所用的桩基规格很小(直径15.24cm),打入海底的深度较浅(2~3米),因此,打桩过程搅动的海底泥沙量很小,悬浮泥沙产生量源强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施工期废水源强估算

主要来源于施工渔船的油污水,施工渔船仅1艘,功率120马力。

因此,施工期间的船舶油污水产生量较小,要求收集上岸后交由具备处置资质的公司统一处理。

施工期废气源强估算

主要来源于渔船柴油发动机所排放的尾气,主要污染物为CO、NOx和烃类物质,本项目施工期很短,且渔船马力较小,因此废气排放源强很小,可忽略不计。

施工期噪声源强估算

船舶发动机噪声和打桩噪声,源强较小,且远离陆地,距离南日岛最近距离约6.23km,噪声影响可忽略不计。

(2)运营期污染源及影响源分析

运营期的大型藻类养殖生产过程较为简单,主要为养殖设施的维护,置换等,没有投饵活动。

污染源主要来源于管理船产生的油污水,机修垃圾等。

养殖管理人员雇佣南日岛渔民,仅在码头附近租用管理房,海上无生活区。

因此,项目运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依托南日岛现有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站处置。

(3)工程非污染影响分析

水动力环境

项目实施后,养殖设施会对海流的运动起到阻滞作用,项目实施后,海区的水动力条件会有所变化。

沉积物环境

藻类碎片沉积到海底,会改变海洋沉积物的组分,长期养殖碎片堆积还有可能使得海底沉积物淤积。

生态环境影响

根据项目计划,本养殖基地年产大型藻类20000t,因此本项目藻类养殖可吸收氮51t/a,可吸收磷0.62t/a。

工程区布置了养殖设施后,局部海区的营养盐和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对浮游动植物种类和分布产生影响;沉降到海底藻类碎片便改变了沉积物的组分,会对底栖生物环境产生影响;养殖设施的设置类似人工浮鱼礁,会对海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评审组认为,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基本清楚。

应补充完善以下内容:

(1)补充养殖设施的结构及镀锌管桩基数量等;补充锌离子腐蚀溶出量分析;

(2)补充项目区底质资料。

二、与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的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的“南日岛农渔业区”和“近海农渔业区”,符合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莆田市海水养殖水域规划(2011-2020年)》、《南日镇总体规划(2012-2030年)》和《莆田市南日岛海洋牧场总体规划(2014-2020年)》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评审组认为,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较客观。

三、评价技术方法和路线、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评价标准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评价等级

水文动力环境、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态和生物资源环境等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均为2级,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环境风险和其他评价内容不定级。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2级。

2、评价范围

海域水文动力、海域水质、沉积物、生态和生物资源环境评价范围为垂向(垂直于工程所在海域中心的潮流主流向)距离3km,纵向(潮流主流向)距离10km。

3、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

主要评价内容:

项目建设对水文动力环境的影响;项目建设对海洋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建设对养殖等周围敏感目标的影响。

评价重点: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有关规划,分析项目建设的政策符合性;预测分析开放式养殖用海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开放式养殖用海对海域水质环境和沉积物影响;预测开放式养殖用海项目运营期对水文动力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与建议,并论证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4、评价标准

海水水质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一类标准;海洋沉积物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执行《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中的第一类标准;污染物排放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中

船舶污染物排放执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

5、主要环境敏感区和主要保护目标

主要环境敏感区有:

南日岛农渔业区、塘屿列岛海洋保护区、拟建风电场区、航道、锚地及码头等,以及大麦屿和周围水域、东岱村、浮叶村等。

主要保护目标是:

周边海域海洋水质、沉积物、生态环境;海底电缆设施、风电场基桩设施等;海岛景观、生态环境等。

评审组认为,评价的技术方法可行,评价目的明确,评价内容总体合理,评价范围确定合适,评价标准、环境保护目标判定基本准确。

应补充以下内容:

(1)核实评价等级,完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界定;

(2)完善评价范围界定。

四、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1、海洋水文动力及冲淤环境现状

⑴该海域潮汐特征为正规半日潮海区。

平均海平面0.225m,平均高潮位为2.63m,平均低潮位为-2.l0m。

⑵南日岛屿众多,旋转流特征明显。

工程附近海域大潮期间平均流速在0.29m/s~0.70m/s之间,中潮期间平均流速在0.34m/s~0.54m/s之间,小潮期间平均流速在0.27m/s~0.54m/s之间。

⑶项目附近海域波浪多为风浪以及风浪和涌浪兼有的混合浪。

该海域全年有效波高(Hs)平均值为0.80m,最大波高(Hmax)最大值为13.56m。

⑷测验海域属南日群岛及周边海域,附近无河流注入,海水相对较清,统计表明,涨潮时,表层最大含沙量达0.0122kg/m3,中层最大含沙量达0.0125kg/m3,底层最大含沙量达0.0262kg/m3;落潮时,表层最大含沙量达0.0113kg/m3,中层最大含沙量达0.0135kg/m3,底层最大含沙量达0.0603kg/m3。

水文测验表明,各测点表层沉积物砂含量为3.6~58%,平均31.9%;粉砂含量为11.5~78.5%,平均33.1%;粘土含量占7.2~58.3%,平均32.9%。

沉积物中值粒径最小值为0.01mm,最大值为0.65mm,均值为0.22mm。

(5)本项目位于莆田市南日岛以东10km以内海域,工程区附近有大麦屿、燕山岛、大钟屿、小钟屿和虎仔屿等岛屿,地形较为复杂。

水深以0~10m为主,东侧沿线水深较深,约20m,场地附近多养殖区,岛礁也多有分布。

评审组认为,水文动力现状评价结论基本可信。

应补充完善地形地貌及泥沙冲淤环境现状内容。

2、海域水质环境现状

2015年5月工程附近海域水质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各测站pH值、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锌、镉、汞、砷、铬、石油类、挥发性酚和粪大肠菌群等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铅含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

调查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良好。

评审组认为,海水水质调查结果反映了调查海域调查时段的海水水质现状。

应根据《渔业水质标准》补充渔业水质评价内容。

3、海洋沉积物环境现状

2015年5月,项目周边海域海洋环境现状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各测站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油类、铜、铅、锌、镉、汞、砷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一个测站的铬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二类标准。

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

评审组认为,调查结果反映了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现状。

4、海洋生物质量环境现状

采用厦门中集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对项目用海评价海域海洋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

项目评价海域共布设3个调查站位,调查项目为:

石油烃、铜、铅、锌、镉、汞、砷和铬,共8项。

按照《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第一类标准,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调查潮间带各测站菲律宾蛤仔体内石油烃、铜、锌、镉、汞、铬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铅(C3#测站除外)、砷(C2#测站除外)含量均超标,但符合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僧帽牡蛎体内石油烃、汞、铬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铜、铅、锌、镉、砷含量均超标,但符合第二、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评审组认为,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调查海域调查时段的海洋生物质量现状。

5、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采用厦门中集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对项目用海评价海域海洋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

项目评价海域共布设12个调查站位,3条潮间带调查断面,调查项目为:

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和仔稚鱼、潮下带底栖生物和潮间带底栖生物。

评价方法采用污染生态评述方法,结果如下:

(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调查期间,各监测站位叶绿素-a含量范围在1.77mg/m3~4.01mg/m3之间,平均值为2.58mg/m3;其中h13测站最低,为1.77mg/m3,h3测站最高,为4.01mg/m3。

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在98.03mgC/m2·d~276.89mgC/m2·d之间,平均值为159.97mgC/m2·d;其中h11测站最低,为98.03mgC/m2·d,h20测站最高,为276.89mgC/m2·d。

(2)浮游植物

本次调查,鉴定记录浮游植物4门125种,其中硅藻门104种,甲藻门18种,金藻门2种,裸藻门1种。

各测站浮游植物种类数(水样)在51~65种之间,平均值57.58种。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各测站分布较均匀,且硅藻种类占优势。

各测站浮游植物(水样)平均细胞总数量为3.69×104个/L,变化范围为1.89×104~5.59×104个/L。

浮游植物数量优势种类主要有旋链角毛藻、短角弯角藻、扭链角毛藻等,这些优势种多为福建沿岸常见的种类。

各测站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4.11~4.96,平均值为4.54;均匀度(J)范围为0.724~0.949,平均值0.785。

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丰富,种间分布均匀。

(3)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鉴定记录浮游动物48种,其中甲壳类27种,毛颚类3种,被囊类1种,水母类17种,还记录阶段性浮游幼虫及鱼卵仔鱼12种。

各测站浮游动物种类数在19~36种之间,平均值为27.17种。

各测站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湿重)平均值为52.77mg/m3,变化范围为19.6~88.1mg/m3。

各测站浮游动物总个体密度平均值为2488个/m3,变化范围为1406~5551个/m3。

浮游动物甲壳类占优势,主要优势种类有小拟哲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和强额拟哲水蚤,其中小拟哲水蚤在各测站均有出现,为本次调查该监测海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

各测站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2.56~3.11,平均值为2.92,均匀度(J)范围为0.566~0.655,平均值0.609。

各站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接近3,均匀度较大。

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较丰富,种间分布较均匀。

(4)潮下带大型底栖生物

本次调查,鉴定记录潮下带底栖生物113种,其中环节动物60种,节肢动物20种,软体动物19种,棘皮动物6种,星虫动物3种,纽形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脊索动物和鱼类各1种。

各测站底栖生物种类数在21~39种之间,平均值为29.58种。

各测站潮下带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值为15.3g/m2,生物量组成:

节肢动物占22.16%,环节动物占43.72%,软体动物占3.08%,棘皮动物占27.07%,其它类群动物占3.97%。

各测站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平均值为732个/m2。

栖息密度组成:

环节动物占80.55%,节肢动物占8.19%,软体动物占3.07%,棘皮动物占2.62%,其它类群动物占5.57%。

潮下带底栖生物优势种有6种,分别是刚鳃虫、背毛背蚓虫、丝异须虫、奇异稚齿虫、矮小稚齿虫和模糊新短眼蟹。

潮下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4.30,均匀度(J)平均值为0.886,丰度(d)平均值为4.79,优势度(D2)平均值为0.276。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度均较高,优势度较低。

(5)潮间带底栖生物

本次监测,鉴定记录潮间带底栖生物108种,其中环节动物30种,节肢动物32种,软体动物36种,纽形动物2种,腔肠动物2种,棘皮动物1种,扁形动物1种,鱼类4种。

C1断面鉴定记录潮间带底栖生物47种,C2断面45种,C3断面70种。

3条断面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值为17.9g/m2,生物量组成中,软体动物占53.74%,节肢动物占7.05%,环节动物占27.26%,其它类群动物占11.95%。

3条断面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平均值261个/m2,其中环节动物占46.35%,软体动物占9.68%,节肢动物占42.44%,其它类群动物占1.53%。

潮间带底栖生物为优势种有4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为中阿曼吉虫,双齿围沙蚕和长吻沙蚕;节肢动物1种,为日本片钩虾。

潮间带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91,均匀度(J)平均值为0.749,丰度(d)平均值为2.81,优势度(D2)平均值0.516。

总体来看,3条断面之间的差别不大,断面C1和C3略好于断面C2,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度均和优势度均处于一般水平。

(6)鱼卵和仔稚鱼

本次调查,垂直拖网12个站位和水平拖网2个站位共获鱼卵140粒,仔稚鱼67尾。

经分析鉴定,鱼卵有9种,分别是鯷鱼(Engraulisjaponicus)、梭鱼(Lizahaematochelia)、多鳞鱚(Sillagosihama)及鲆科(Bothidae)、鯡科(Clupeidae)、金线鱼科(Nemipteridae)、鯒科(Platycepalidae)、鳎科(Soleidae)、鲷科(Sparidae)的6个未定种sp.;仔稚鱼9种,分别为鯷鱼(Engraulisjaponicus)、梭鱼(Lizahaematochelia)、多鳞鱚(Sillagosihama)及鳚科(Blenniidae)、鯵科(Carangidae)、金线鱼科(Nemipteridae)、鯒科(Platycepalidae)、鳎科(Soleidae)、鲷科(Sparidae)的6个未定种sp.。

垂直拖网12个站位共获鱼卵63粒和仔稚鱼35尾,鱼卵的平均密度为2.12ind/m3;仔稚鱼的平均密度为0.955ind/m3;2个站位水平拖网均有采获鱼卵仔稚鱼,h2站位采获鱼卵57粒和仔稚鱼18尾,h20站位采获鱼卵20粒和仔稚鱼14尾,鱼卵仔鱼的平均密度为54.5个/网。

游泳动物资源现状

采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2014年5月8日至5月16日(春季大潮)在项目评价海域调查的渔业资源数据进行评价。

项目评价周边海域共布设12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调查项目为:

鱼卵、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渔获物中游泳动物种类组成、生物学特征、优势种、资源密度(重量、尾数)、分布。

按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单纯度指数和渔业资源密度等生态学参数评价,结果如下:

(1)渔获物种类组成

2014年春天拖网调查中共出现游泳动物66种。

其中,鱼类有45种,占拖网总种数的68.18%,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为25种,其中石首鱼科鱼类为7种,占总种数的10.61%。

虾类有14种,占总种类数21.21%,蟹类有5种,占总渔获种7.58%,头足类2种,占总种类数3.03%。

2014年春季种类分布不均匀,其中S18站位种类最多,为27种;种类最少的站位出现在S03,为10种。

(2)渔获物(重量、尾数)分类群组成

2014年春季渔获物(重量、尾数)分类群百分比组成见表5.7-3,鱼类重量、尾数均占各类别第一位,鱼类重量百分比71.27%,尾数百分比52.41%,其中石首鱼科重量百分比7.23%,尾数百分比1.51%。

(3)资源密度

2014年春季渔业资源尾数密度为43.92×103ind/km2。

其中,鱼类资源(石首鱼科)尾数密度均值为0.66×103ind/km2;鱼类资源(非石首鱼科)尾数密度均值为36.62×103ind/km2;虾类为4.33×103ind/km2;蟹类为1.04×103ind/km2;头足类为1.28×103ind/km2。

2014年春季渔业资源重量密度为300.44kg/km2。

其中,鱼类(石首鱼科)均值为21.72kg/km2;鱼类(非石首鱼科)均值为203.10kg/km2;虾类28.30kg/km2;蟹类18.66kg/km2;头足类为28.72kg/km2。

(4)渔获物优势种

2014年春季调查海域优势种为中华小公鱼、竹荚鱼、鹿斑鲾、中国枪乌贼、蓝圆鲹。

常见种为赤魟、哈氏仿对虾、日本蟳等。

(5)物种多样性

2014年春季调查海域渔获物重量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3.10(2.17~3.84);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47(0.99~1.87);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5(0.52~0.88);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17(0.08~0.37)。

调查海域渔获物尾数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3.18,(0.87~3.29);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96,(1.33~2.54);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61,(0.21~0.82);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28,(0.13-0.74)。

(6)鱼卵仔鱼

2014年春季调查水域共鉴定鱼卵3目3科4种1未定种,仔鱼3目3科5种。

2014年春季,S08、S14、S15共采集到鱼卵4个,鱼卵平均密度为0.14ind/m3(0.00~2.50ind/m3);S02、S07、S05、S17、S19、S20共采集到仔稚鱼15尾,仔鱼为0.43ind/m3(0.00~5.10ind/m3)。

评审组认为,海洋生态环境(包括渔业资源)现状分析评价基本反映调查海域、调查时段的实际状况。

应核实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断面与调查数据的一致性、鱼卵仔稚鱼水平拖网数量单位。

7、其它评价内容(包括大气、固体废物、噪声、自然保护区等)

评审组认为,应补充大气、噪声环境现状资料。

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海洋水文动力和冲淤环境影响

类比同类型养殖用海项目对水文动力环境影响的数据资料,由于本项目位于开放性海域,海区水动力条件较好,大型藻类养殖密度不高,项目工程平面设计每个基本单元周边均留出空闲海域作为养殖航道使用,且大型藻类仅分布在水面表层,仅在局部表层水域对水动力环境有较大影响,对于整个评价范围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影响不大。

本项目施工过程较为简单,仅有桩锚施工,锚泊系统施工完毕后,将浮体养殖设施系到锚泊系统上即可,且项目桩基直径很小(直径15.24cm),施工期间打桩搅动的泥沙有限,对海域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很小。

项目运营期为水面表层开放式养殖用海,不影响海域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

评审组认为,海洋水文动力和冲淤环境影响分析基本可信。

2、海水水质环境影响分析

(1)含油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船舶油污水产生量较少,收集上岸处理后,依托南日镇现有处理设施处置,含油污水不向海直接排放,项目施工期船舶含油污水对海洋环境影响很小;运营期管理船舶含油污水收集上岸后依托南日镇现有处理设施处置,含油污水不直接排入海水中,不会影响海区水环境。

(2)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大型藻类作为水体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具有吸收利用水体营养盐和增加溶解氧特性。

大型藻类养殖是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延缓水域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本项目养殖密度较低,海区水动力条件较好,对海区水环境具有正面的影响效应。

评审组认为,项目建设对海水水质环境的影响分析结论可信。

应补充完善以下内容:

(1)补充养殖设施桩基材料腐蚀产生的锌离子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2)补充养殖期施肥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3、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位于开放性海区,海区水动力条件较好,水深在10m以上,沉降的藻类能够得到较好的扩散。

对于项目及项目周边海区的沉积物环境影响较小。

评审组认为,项目建设对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影响分析结论可信。

4、海洋生态环境影响

(1)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相关报道主要揭示了由于藻类养殖区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减少引起浮游生物变化[20]。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养殖藻类对氮的吸收量为51t/a,磷吸收量0.62t/a。

由于本项目海区水深较大,海区水动力条件较好,项目实施后周边海区氮和磷变化量很小,因此,本项目对海区浮游生物的影响较小。

(2)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本项目位于开放性海区,海区水动力条件较好,水深10m以上,本项目藻类自身的沉降对于底质底栖生物生态环境会有影响,但是对于养殖区周边的底栖生物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因养殖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总体来说,本项目对于项目及项目周边海区底栖生物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3)对游泳动物的影响

藻类养殖对养殖区自然鱼群的影响存在着正面效应:

一方面由于养殖设施有类似人工浮渔礁的效果,对于渔业资源的增殖有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藻类自身可作为鱼群天然饵料吸引鱼群聚集,形成稳定的渔业资源。

评审组认为,项目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预测结果可信。

5、对周边海域敏感目标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影响

(1)对项目工程区附近海域海水养殖的影响

本项目工程区西侧有鲍鱼网箱养殖区和大型藻类养殖区,主要养殖鲍鱼、海带、龙须菜、紫菜、红毛菜等品种。

本项目藻类养殖的引起的水质变化很小,对上述养殖区影响很小。

此外,本项目的海带和龙须菜养殖可为南日岛地理品牌“南日鲍”提供鲜活饵料,客观上形成产业互补的关系。

因此,本项目的开展对于附近海域开展鲍鱼网箱养殖生产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2)项目实施对附近浮叶村经济收入影响

本项目将雇佣浮叶村渔民管理,这有利于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

本项目的实施还有利于带动本地区地理品牌“南日鲍”养殖生产,带动水产品贸易,加工、运输、苗种及相关行业发展,项目实施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项目实施对邻近通航船舶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船舶作业会对浮叶对台贸易码头往来船舶通航的天然深水习惯航道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发布海上作业公告,来往船只的避让,养殖区航道设计,项目实施对邻近船舶通航的影响有限。

此外,小月屿锚地离项目位置最近距离约11.26km,项目实施后不影响锚地功能;拟建风电场区离项目位置最近距离约8.28km,项目实施后不影响风机正常运营;现有海底电缆离项目位置最近距离约7.55km,项目施工及运营不影响海底电缆正常运行。

评审组认为,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周围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预测分析基本可信。

应补充项目对渔业捕捞的影响分析。

6、其它评价内容的环境影响分析预测

(1)大气和噪声环境影响分析预测

本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大气和噪声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使用船舶进行养殖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