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0443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docx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

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

巴东县东瀼口江北乡亲幼儿园课题组王联荣

  摘要:

隔代教育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它与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教育形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学校教育有力补充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但父母迫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不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子女的教育上,许多年轻的父母也没有能力更好地胜任独自教育子女的重任,因此隔代教育越来越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彰显其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各种媒体对隔代教育的褒贬不一,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克服隔代教育的弊端,更好地发挥其功效,探究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隔代家庭教育类型利弊分析学前教育策略

  一、探究隔代家庭教育策略的背景和意义

  每当上学和放学,如果你在幼儿园和托儿所门口驻足,人群中大多数是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上学时他们或牵着或背着孩子,准时地送孩子入园;放学时又匆匆地提前来园接孩子回家。

无论烈日当空的三伏,还是风雪交加的三九,老人们毫无怨言、乐滋滋地驮着孙子们的书包,拿着孩子们的衣物、零食和玩具,虔诚地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问及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他们或因工作繁忙,或因事业发展需求,或因不甘安于现状,或因家庭离异,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并由祖辈对孙辈承担着抚养和教育责任,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隔代家庭教育。

隔代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它与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教育形态。

  在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年轻夫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既要要加倍充电投入工作,争取事业成功,又要不断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期望值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这样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

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隔代家庭教育在中国有着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中国人受宗族制发展的传统影响,以几代同堂为荣,提倡尊老爱幼,长者为尊,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并不罕见,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

而祖辈对孙辈教育成功的例子在中外也是数不胜数的,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是由伯祖父抚养长大的,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曾接受过奶奶严格而良好的教育,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外祖母对他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

在当今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又使得普遍进入独生子女家庭时代,对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视,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父母相对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我们课题组在实施《公平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策略探究》课题过程中发现,2012年在园幼儿192名,其中在148名留守儿童中,由祖辈承担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的家庭131名,占总数68%;2013年在园幼儿218名,其中在168名留守儿童中,由祖辈承担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的家庭151名,占总数的69%.千龙网曾经做过关于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性调查显示:

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在上海0-6岁孩子中有56%的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52%,北京多达71%.有专家称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家庭教育的国家,隔代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出: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同时提出: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因此,探究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指的农村隔代家庭学前教育,是农村隔代家庭中孩子学龄前的教育。

旨在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让家庭和幼儿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正视隔代教育引发的社会问题,使隔代教育发挥其优势,对就读幼儿园时期的隔代家庭教育利弊进行深刻分析,与隔代家长们一道,共同探究隔代家庭留守孩子学前教育策略。

  二、隔代家庭教育的类型归纳

  课题组通过对隔代教育家庭情况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隔代家庭教育可归结为5种类型:

  一是一味经验型。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做过一项调查,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方面知识的家长占86%,其中隔代家长的比例98%.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时,基本上都认为无师自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带过几代孩子,自己是过来人,还津津乐道的说“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认为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富有“经验”,极不情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

  二是过分监督型。

学前班的贝贝什么事都要在爷爷的提醒下才能做好,有一天外面下雨爷爷提醒他带伞,把伞放在门口没有亲眼看到他拿伞,放学后,他浑身淋湿了,爷爷发现伞却仍在门口,这时爷爷却说:

“都是爷爷不好没有监督你把伞拿走,还给贝贝连声道歉。

如此造成孩子依赖性和惰性,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去做,使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三是怀柔温暖型。

5岁的猜猜是四代单传,是全家人的掌中宝,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想到哪里去玩,有求必应,还常常以树条子抽打奶奶为乐,经常因为不能打到邻居的小朋友而胡闹,这样过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遇事以孩子的主张为准则,甚至放弃教育原则,让猜猜从来不会谦让,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

  四是严厉惩罚型。

冬冬的爷爷是教师,从小对他要求严格,一天按时吃饱三餐,一顿水果,不再吃零食,还让冬冬学擦桌子、扫地,一有错误就对冬冬进行批评和责罚,冬冬很少说话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心理,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易出现自己老不如别人、怎么做都不能让大人满意的心理问题。

  五是过分关注型。

大班的为为由于自己走路不小心而摔倒在地,本可以自己爬起来,而外婆却呵护备至,马上扶起小宝贝问疼不疼,还用脚跺起地面说,是地不平才让为为摔跤,责任归于地面。

为为头磕到墙,责任归究于墙,而非为为的不小心或大意鲁莽。

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可让隔代家长们放弃了对孙子的教育契机。

  六是求全责备型。

灿灿小朋友捧着幼儿园颁发的奖状,本来希望得到外婆的褒扬,可外婆不但没有及时表扬灿灿,还说:

”你这一次得奖没什么了不起的,XX孩子还经常得奖呢!

“幼儿园老师家访时对外婆说这孩子挺不错,讲故事讲得很好,歌唱得好,还善于交朋友呢,可外婆却说:

”这些好有什么用,关键是学习成绩要好。

“久而久之,孩子总觉得自己的进步得不到肯定,滋生出悲观的情绪,因为在外婆眼里他永远不够好。

这样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隔代老人面对孩子不要急躁,切不可过分要求孩子,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静下心来引导良性发展。

  七是民主理解型。

通过电视、报刊自学并积累,具备一些教育孩子的基本常识,对孙子的教育逐步渗透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孩子遇到难题通过正反或对错选择,启发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萌发是非观念,知道感恩,学会互助,引导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这种值得推崇的类型数量很少。

  三、隔代家庭教育的利弊透析

  隔代家庭教育作为一个百般无奈的话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教育利弊已成为当今社会聚焦的热点,关于隔代教育的议论,往往是在指责其弊端多多,我们课题组认为有失偏颇。

一位俄罗斯的同行强调说:

”任何一个父母都爱说:

奶奶只会宠坏孙子。

“可专家们曾对莫斯科市内一家学校的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智力进行了测试,所取得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

凡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比同龄人更奇特,遇事容易得出别出心裁的解决办法,更容易得出新的解决途径。

由此可见,祖辈的隔代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

  一是祖辈家长的慈爱之心有利于学前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

农村有句俗语:

养儿容易望孙子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祖辈对孙辈的慈爱是父辈们不可比拟的。

北大儿童心理学研究所的教授黄海波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分析了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特有的优势,他认为:

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欢,愿意与孩子在一起生活。

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与孩子玩,加之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

通过我们对隔代家庭幼儿家访中发现:

孙子有很多关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悄悄话,愿意和爸妈说的只占33%,愿意和祖辈们倾诉的占67%.我园每年举行一次上半年的六一文艺汇演和下半年的体育艺术节,祖辈陪伴幼儿过节的几乎占据80%.这种感情基础直接积极影响着隔代家长的教育效果。

  二是祖辈家长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有利于营造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

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不得不承认他们知道得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祖辈们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和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孙辈。

丰富的抚养教养孩子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不足。

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普遍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做或那样做,因此,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

  三是祖辈家长勤劳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有社会学家认为,中国未来20年内的小康建设,必须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要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要帮助老年人搞好推卸不掉的教育隔代子女的艰巨工作。

让老人带孩子出于工作的也好,经济的也好,总有一定原因。

不管怎么说,让老人带管孩子肯定比请保姆要放心,年轻父母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和工作,发展家庭,奉献社会。

孩子由祖辈带大,饮食起居得到细心照料,身体素质和安全保障方面也要强于其他孩子,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而且在经济上往往能为子女承担,对工作繁忙的子女在事业上有很好的支持。

隔代教育不仅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且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也大有裨益,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是,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祖辈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价值观念等等与现代社会差异较大,隔代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和良性成长难免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养成。

人到老年格外疼爱孩子,而且多数老人常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内疚,因此有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

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

”隔代惯“易使孩子产生”自我“意识,即孩子往往看重主观的观点,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容或渗透。

虽然祖辈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更多的是注重教孩子书本知识,如认字、数数等,不太注意在活动中随机地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个性品质。

  特别当孙子孙女是独生子女时就更加顾忌,怕出差错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事事依着孩子,处处惯着孩子,依着惯着孩子,”先儿孙之忧而忧,后儿孙之乐而乐,“视之为家中小皇帝或小公主,甚至形成祖辈是佣人、父辈是主人、孙辈是先人的畸形家庭座次。

孩子犯错不及时纠正,出现了餐桌上的孩子”专利菜“、孩子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等现象,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能得到无原则地满足,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生气大发脾气,长此以往,当非分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通过撒泼发脾气等要挟祖辈,老人怕孩子哭坏,就百般哄劝,妥协投降,孩子发现这样可以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使孩子变的极为任性、自私、胆小、娇气等不良个性,使得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良性发展。

  ——不利于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

由于孩子与隔代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耳濡目染地模仿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可能会导致孩子视野狭小,孤陋寡闻,缺少活力不敢面对陌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物,由于祖辈照料的周全性,容易产生保护过度,放手不足,造成孩子交往上的依赖性,影响独立性的发展。

特别是隔代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

  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倡:

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祖辈习惯于包揽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

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不用做成人做的活儿,不用受不该受的累,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时,如扫地、剥豆、抹桌子等,他们怕累着孩子而加以阻止。

当孩子乱扔玩具时,他们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梯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饭菜凉了、吃不饱等,就一口一口地喂。

祖辈们的包办代替,无意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幼儿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劳动兴趣就不愿意动手了。

祖辈们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增强孩子的依赖性,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和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愤怒、不满的不良情绪,还过分扼制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幼儿生理健康。

《指南》对于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发展要求:

健康是指幼儿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上述所说的祖辈们对于孩子的包办代替,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大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动作发展缓慢,自理生活能力差。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老人通常腿脚不灵便,怕孩子有个闪失,往往不让孩子参与危险的活动,甚至总爱抱着孩子,孩子参与活动的机会偏少;总是担心孩子冷着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体质下降;由于老人摄食口味往往偏重,所以孩子的进食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诸多原因容易会造成孩子的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等,存在着孩子生理发展上的缺憾。

  ——不利于幼儿情感归属。

隔代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的”不吃亏“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6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这种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

孩子长期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慈爱有加,即使教育也不象父辈那样严厉,加上孩子同谁接触多就亲谁的心理特点,老人和孩子的接触比父母来得密切,对爷爷奶奶等长期带他的祖辈依赖性越强,孩子往往和父母的感情反而变得生分和疏离,对”冷淡“他们的父母就越发冷淡,不利于亲子教育,这样亲情”缩水“,有碍孩子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离不开和别人的交往,特别是现代社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自己的一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中有一项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即善于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年幼的儿童认知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再加上隔代父母的迁就和溺爱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会了解别人不会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很难与同伴和睦相处,由于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形成他们对长辈的依赖而缺少与人交往的方法和策略,如果大多数隔代家长教育的孩子在一起交往问题就更严重,不会主动迁让和尊重,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一生发展极为重要。

  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的跨度,所处时代经济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生存压力悬殊,他们在对孩子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适应电脑普及化。

由于自已不了解,难得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减少。

心理学研究认为:

早期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良好亲子关系的儿童,一般较自信也信任别人,能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学会交往是社会化的开端,同伴交往需要的更多的是成人的关心和引导,促进幼儿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认识别人,发现别人,从而完善自己。

  ——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开发。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与父辈相比,祖辈的思想相对保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观念相对滞后,接受新事物缓慢,加之交往范围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如对孩子的拆卸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因为在他们看来,一辆完好的玩具车是不可以被拆卸的,并且把孩子的这种拆卸行为当作一种破坏的不良行为,这恰恰扼杀了孩子探究事物特点和规律的好奇心,阻止了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

同时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处在爷爷奶奶庇护下的孩子,可怜到已经没有自己的”行为“了。

孩子的行为能代替的都为爷爷奶奶所代替,那么那些习惯,那些性格,那些命运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可以这样残酷地总结,孩子潜能本身是无限的,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是泡在蜜罐里安乐生活,使孩子失去了被开发的机会,导致孩子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各种有益能力得不到发展,创新思维的不到开发,孩子的生活其实毫无意义,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四、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策略探究

  面对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现状,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甚至是全社会都应该全面贯彻《指南》,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使当今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隔代家庭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面对隔代家庭教育这一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视隔代教育为洪水猛兽,不能把教育的问题全归咎于隔代教育,不能想方设法逃避隔代教育,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与时俱进,积极面对。

让隔代家庭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

  一是父母敢于担负起孩子的教养责任,不可把教养权完全留守给祖辈老人

  人们常说:

缺少父亲的照料会使子女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没有母亲的关心会使孩子缺乏幸福感和亲切感,缺少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使孩子在前途的选择、人际关系的沟通上产生障碍。

祖辈的隔代教育不能取代父母的亲子教育,颠倒了主次关系。

父母要主动加强亲情教育,经常带孩子出外远足、野餐、游泳、滑冰等,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加深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意见。

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老人沟通,与孩子交流,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

比如家长尽可能保证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再忙也要保证亲子交流沟通时间,经常关注孩子身体和学习,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经常和孩子亲昵、拥抱和爱抚等,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要么忽视,要么期望太切,都于儿童有害。

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家长心态放正,培养孩子信心,尊重孩子个体,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自由发展,孩子才会有良性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

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到底是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最深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和社会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抚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与责任,年轻父母不管多么忙,都应该抽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别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老人。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指南》强调: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

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在幼儿园,在家中,老师和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这不是我们的隔代老人所能完成得了的。

这就需要我们隔代家庭的家长知道: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二是隔代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协调统一,两代协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叶圣陶先生说:

教育就是习惯养成。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跟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祖父两代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首先要注意善用角色,以身作则。

《指南》告诉我们: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到。

因为好的习惯都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比如东西不能乱放,从哪里拿的用完后还放到哪里,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千万不要用买东西来讨好孩子,物资享受要少一点,精神食粮给多一点。

在孩子生活中善于扮演两个角色:

首先是老师角色。

老师是有权威的,不仅教他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对他要有要求提规则定标准,真正在孙儿面前要树立起老师的形象,只有他认可你这个形象才能按照你的要求来做,注意用知识和经验教育孩子时,不把旧习惯、坏德行传给孩子;第二监护人角色。

要给孩子亲切感和安全感,使他做什么都感到非常踏实。

当孩子学骑两轮童车,起初不大敢,只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安全感,激发其兴趣,孩子会慢慢尝试到学车的快乐。

  其次要理顺关系,协调统一。

祖辈和父辈是两代人,除了在年龄上有较大的差异外,在思维方法、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社会条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孩子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

几乎所有年轻父母与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矛盾,但千万不要把不同意见和分歧呈现在孩子面前。

一方面父母是孩子法定的监护人,负有直接的抚养与教育责任。

家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坚持下去,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要坚决纠正,不能妥协。

但切忌打骂孩子,缺乏耐心。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和劳动习惯。

另一方面老人也要给自己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