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大学国文ppt整理.docx
《资料大学国文ppt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大学国文ppt整理.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料大学国文ppt整理
诗经楚辞
诗经
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共311篇(内有6首笙诗)。
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风:
发于情而止乎礼义,反映一国的政治与风俗;
雅: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
大雅:
说朝政大事;
小雅:
说朝政小事;
颂:
美盛德之形容,以成功告于神明;
•句式以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的运用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魏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一诗以一位在家独居的妻子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其内容、意境及表现手法对后世闺怨诗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1.层层递进,表现怨思之深。
2.赋比兼用,曲尽其妙。
3.刚柔并济,富有感染力。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重章叠句
•分章换韵(平-去-入)
•反复咏叹
•悲情淋漓
楚辞
与《诗经》相比:
时间及其跨度、地域、作者、诗句长短、风格、运用语助词均不同。
楚辞就是在楚地文化的土壤上发育成长的,它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着直接的联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地方音乐就已经闻名,《涉江》,《九歌》,《九辩》,《白雪》等乐曲在楚辞作品中都曾提到,楚辞是要用“楚声”来诵读的。
同时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这些“乱”辞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
楚地民歌一般是在单句末尾或句中加“兮”字。
如《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这种句式结构后来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句法形式。
楚辞充满着楚地风物描写使用的是楚地方言,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但它的产生也受到了北方文化的影响:
楚国国力强盛,长江流域基本并入楚国范围,土地的扩张必然会引起楚国与北方国家的交流,中原先进的文化渐渐被楚国文化吸收汲取。
战国时期北方纵横家的铺叙描摹对楚辞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文体特点
就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形式:
一是受《诗经》的影响,如《橘颂》。
《天问》基本为四言体,虚字较少,另一种样式比较典型,以《离骚》,《九歌》为代表,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
典型的楚辞诗风上铺排夸饰,想象丰富,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浓,多用楚语,楚声。
湘夫人
•借景抒情,将景、人、事、现实、追忆、幻想熔铸为一体。
•全诗基调感伤,气氛悲凉,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全诗线条清晰、结构完整,既跌宕起伏,又融会贯通。
先秦散文
古代散文包括:
散体文、骈体文、赋文(文赋)
散文的主要特点:
形式自由、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表达方式随便,或记言、叙事、或议论、抒情,或数着并用,不拘一格。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主要内容:
一、以“道”为核心
“道”在《老子》中出现了七十多次。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章二十五)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四、独特的美学观
艺术特点
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二、寓理于形的表现手法
三、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正。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
诚全而归之。
贯彻其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人生原则
本段旨在说明,只有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明,才能认识清楚,判断正确,有所长进。
主旨在宣扬老子谦退不争反而有益的处世哲学,实是一种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行文特色
1、文字简约而义蕴深厚,警句迭出。
2、文句骈散交错,委婉有致。
庄子
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继承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庄子》一书中广泛地探讨了人生、社会、自然的各种基本问题,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说理,思想博大精深,想象奇特宏丽,语言华美生动。
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
“无所可用。
”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中,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
”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議,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本篇仍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
篇内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而其主要精神仍是虚己、无为。
本篇体现了“虚己处世”的人生哲学,虚构了逃避现实的理想境界,指出顺应自然之道,寻求虚己免害的处世方法,达到天与人同一的境界。
文中写庄子入山,见不成材之木得终天年,无用却能保全;宿于故人家,见鹅不能鸣因而被杀,得出要在材与不材间自处的设想。
进而指出,这样也不能免累,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
艺术特点:
《山木》运用寓言说理,以形象直接说理。
庄子以诡奇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语言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句式错综复杂,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富于变化。
大学之道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
《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所编,共49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文中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
修心炼己、实践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以德治国,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复归于道德社会的状态。
朱子认为大学之道的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艺术特色:
言简意赅,纲目明晰,教义深刻。
顶真续麻,逆顺推理,逻辑严密。
汉魏诗
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
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诗集》是一部上古至唐五代的乐章和歌谣总集,也是现存成书最早、最广而搜罗最为完备的乐府诗总籍。
内容包括贵族乐歌、文人歌诗,并广泛收录民间歌谣,南北朝乐府民歌藉此得以保存和流传。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
内容与形式
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
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1、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
2、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3、爱情婚姻
(1)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
(2)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
4、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4、对劳动美的表现
对后世的影响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影响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饮马长城窟行——征夫思妇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主要内容:
1、叙述思妇昨夜梦见征夫的情景
2、写梦后收到征夫的书信
艺术特色:
1、语言朴实,雅俗共赏
2、情节曲折,婉转流畅
全诗写的都是思妇的种种意想。
诗情千回百转,似断似续,分节和用韵也无拘无束,随着思绪的变化自由发展。
不用典故,不假雕琢,语言清新活泼。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
行行重行行——游子思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艺术特色:
1、叠辞:
行行重行行
2、浓厚的抒情气氛
3、实写与虚写相结合
实写:
相去日已远,思君令人老
虚写: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魏六朝诗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
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重大影响。
儒学的衰微亦助长建安文学的兴盛。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著统治的地位。
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只是经学的附庸,窒碍了文学的自由发展。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此文学开始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
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另外,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
正由於社会纷乱,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当时最举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
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他们喜好文学,对文士自然礼遇有加。
是以文学风气变得活跃,建安文学兴盛,与统治者的态度有莫大关系。
最後,建安文学的兴盛,实际也是文学发展的规律。
两汉文学为建安之兴起了准备作用,诗、赋等等,皆启发了建安的作家们。
例如建安文学的现实精神,就是师承於汉代乐府诗“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三祖陈王,以至建安七子,常以乐府旧题名篇反映现实。
古诗十九首等亦为建安抒情诗提供了借鉴。
在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平定冀州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shixuan)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艺术特色:
(一)“汉末实录”
(二)“古直悲凉”
1、浑厚质朴,不加雕琢。
2、慷慨悲凉,富于同情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蒿里行》共分四段,有起、有承、有转、有合。
段与段之间,环环紧扣,层层剥笋,相辅相承。
既表现了诗人气势沉雄的超凡文采,也反映了诗人博大胸襟,俯瞰一切,对腐朽势力敢斗敢争、决不妥协的英雄气概。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汉魏六朝诗
陶渊明诗歌作品的特征
平淡自然,表现在:
内容平淡,意境浑融
读山海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本诗作为组诗中的第一首,描写了孟夏季节草木繁盛,枝叶纷披的景色,以及诗人对庐舍村居的由衷喜爱。
在这宜人的环境里,诗人农事之余,适意读书,自是从容闲适。
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他将声律运用于创作中,音调和谐流畅,悦耳上口,富于声韵之美。
细致悠长的情思,秀丽清新的山水,晓畅悦耳的音韵,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此诗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
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
本诗是谢朓的代表作品,意境优美、章法严谨、讲求声律,与唐律诗接近,确是“诗变有唐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是谢朓山水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
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意境优美动人,语言清丽自然。
“白日”以下六句,将三幅色彩绚丽的画图有机地组织起来,远近、大小、动静、高低,相对统一,层次分明,显得和谐完美。
“余霞”两句,比喻生动新奇,又无雕琢痕迹,曾为大诗人李白所激赏。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与汉乐府民歌的质朴和北朝乐府民歌的刚健迥然不同,以清新婉转、本色自然见称。
在艺术手法上,最明显的特点是谐音双关隐语的运用。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本篇描写一位少女真诚而热烈的相思之情。
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是她的生活背景,诗中仅用“单衫”、“双鬓”、“翠钿”数语,随意点染,勾勒出一位纯情美丽少女的形象。
通过她一系列行动,来表现其内心活动,深情的相思推动她不断地行动,活动空间亦随之发生变化,如折梅在西洲,寄梅在家中,采莲在南塘,望郎又上青楼,全诗寓不变于变化中,富于动态的描写中,执著的情爱贯穿始终。
艺术特色:
1、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2、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蝉联格”的运用
3、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全诗基本上四句一韵,读来宛转流畅,清新自然,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
与缠绵缱绻的情思相适应,诗中多用重字、顶针、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形成回环往复,余味不尽的情韵。
如“莲心彻底红”,用谐音双关来表达她对情郎坚贞不渝的爱情,含蓄而缠绵。
汉魏六朝文:
《登楼赋》王粲
總論:
中国文学,至两汉、魏晋而大盛,然斯时文学,未尝别为一科,故儒生学士,莫不工文,其以文学特立一科者,自刘宋始。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賦:
赋,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
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
最早以赋名篇的当为战国荀卿的《赋篇》,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当时颇为盛行。
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
接近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与骈文的为“骈赋”(俳赋)、“律赋”。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少有才名。
初平二年(192),关中骚乱,粲往荆州依刘表,未被重用。
后归曹操,赐爵关内侯。
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南征孙权,北返途中病卒。
遗赋、诗、论近六十篇。
17岁(193年)以前,洛阳、长安。
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曰:
“此王公孙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
17岁至32岁(193—208年)寄寓襄阳。
17岁时,汉献帝曾诏令为黄门侍郎,未就职,南下荆州依刘表。
32岁至41岁(208—217年)依附曹操,生活于邺城。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襄阳,王粲劝刘琮降曹。
曹操在汉滨大宴群臣,王粲举杯祝贺,称赞曹操“文武并举,英雄毕力,使海内同心,望风而愿治,此帝王之举也”。
曹操任粲为军谋祭酒,后迁侍中。
建安二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病逝于返邺途中。
襄阳万山有王粲井,襄阳城东南角建有纪念王粲的仲宣楼。
王粲由于“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所作诗赋语言清丽,情调悲凉,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正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脩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锺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气交愤於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解題:
《登楼赋》为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时登当阳城楼所作。
刘表虽系皇族支裔,但“外貌儒雅,内多疑忌”,身无济世之才,又无知人之明,满怀大志的王粲一直被屈抑下僚,不被重用。
王粲这篇登楼之作,抒发了乡关之思和离乱之感,倾吐了怀才不遇及渴望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