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9410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马克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马克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马克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马克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docx

《马克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docx

马克思

绪论

一.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对)

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对)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人权。

(错)

1.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错)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

这说明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错)

3.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错)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对)

6.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错)

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对)

8.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对)

9.唯物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是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错)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

这说明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错)

1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错)

12.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错)

13.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错)

14.“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

这是机械决定论。

(对)

1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对)

16.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对)

17.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错)

1.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

2.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错)

3.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

(错)

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

(对)

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对)

6.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对)

7.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对)

8.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对)

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对)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错)

2.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对)

3.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自由属性。

(错)

4.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劳动。

(对)

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宿命论观点。

(对)

6.人性决定于遗传因素。

(错)

7.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意味着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

(错)

8.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抽象的人出发。

(对)

9.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的自由。

(错)

1.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证党的生机与活力。

(错)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错)

3.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对)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错)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错)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对)

4.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错)

5.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对)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错)

7.产业资本循环顺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对)

8.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对)

9.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的创造。

(错)

10.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政治职能。

(对)

1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的创造。

(错)

1.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错)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生产全面社会化、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资本日益社会化等方面。

(对)

3.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生产社会化。

(错)

4.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共赢”。

(错)

1.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对)

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

(对)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错)

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错)

5.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对)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对)

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错)

8.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

9.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对)

10.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

(对)

1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

这是机械决定论。

(对)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

1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对)

1.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错)

2.“物的依赖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

二.单选题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

(B)

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和量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B)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12.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3.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是:

(B)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佩蒂

14.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15.市场经济是:

(B)

A.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C.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D.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

16.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17.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19.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C)

A.运动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20.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22.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23.马克思指出: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

(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

(A)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C)

A.诡辩论的观点B.经验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7.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B)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D)

A.人类的精神活动B.人类的社会生活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D.人类的社会实践

9.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A)

A.真理具有一元性B.有用即真理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10.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

(A)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是自然规律C.真理是社会规律D.真理是正确认识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12.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3.真理的内容是:

(D)   

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D)

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6.“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17.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D)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1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C)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2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22.“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2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24.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C)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25.认识论是研究(D)

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

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

2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C)

A.可知论学派B.不可知论学派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

2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B)

A.唯理论学派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

29.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

(B)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3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C)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

31.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B)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3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3.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B)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3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

(D)

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A)

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D)

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

4.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C)

A.克服和抛弃B.纯粹的否定C.既克服又保留D.纯粹的肯定

5.“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B)

A.辩证法观点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6.列宁指出:

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B)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C)

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

8.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表明:

(B)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D.人大意识具有主观性

9.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B)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0.《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事物的性质是由:

(D)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所谓形式

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C)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15.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B)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C)

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1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C)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18.哲学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B)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20.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

(A)

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

21.“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2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C)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