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重点.docx
《旅游学概论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学概论重点.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学概论重点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二节
一、工业革命对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导致居民产生返回大自然去的需要,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多。
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多样性农业劳动为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促使人们强烈需要改变工作环境。
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资产阶级的出现,扩大了外出旅游的队伍。
4)科技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大规模的人群流动成为可能。
(火车,火轮)
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1、1841年禁酒大会。
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公众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莱斯特—利物浦消遣旅游活动。
首次出于商业目的组织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
(商业性,长途过夜,线路踏勘,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
3、1855年莱斯特—巴黎参观世博会旅游活动
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开端。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
5、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游。
⏹总结:
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第三节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现代旅游产生的标志——喷气式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运用。
一、现代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个人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3、交通运输条件显著改善
4、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5、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
6、政府的鼓励与扶持
第四节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解放前的中国旅游业规模小、地位低。
(一)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
“外事接待阶段”
主要大事:
(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
(1)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1964年)
(2)1978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市成立旅游局;
(3)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二)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振兴时期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
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急需外汇).对国内旅游则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方针。
主要大事:
(1)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
(2)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
(1983年)
⏹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
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主要大事:
(1)1986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2)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
(3)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两天的“双休日”。
⏹3、1997年至今:
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主要大事:
⏹
(1)1999年5月1日,全国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加上传统春节,被称为三个旅游“黄金周”)。
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
(2)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定义的由来: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1942年由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后被旅游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
(2)综合定义: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的旅行和暂时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47页)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综合定义揭示了旅游活动的几个基本特征:
♦空间的异地性
♦时间的暂时性
♦目的的非移民就业特性
♦影响的综合性
三、旅游的本质和属性
1、本质:
♦审美本质:
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观赏、欣赏,为美的事物所陶醉,从而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要,达到身心畅快的目的。
旅游活动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审美、享乐、身心自由的愉悦。
♦社会本质:
旅游活动构成的“小社会”,与日常社会中的社会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偶然的、自由的、非功利的组合,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模式。
♦生理本质:
旅游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的,是物质生活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和层次之后对精神享受的追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活动。
2、属性:
♦社会属性。
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社会时期,旅游现象具有不同的特点。
♦经济属性。
旅游尤其是现代旅游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表现为: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旅游的规模、内容、方式和范围;旅游的发展又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文化属性。
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包括休闲、追求体验、新知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政治属性。
旅游与政治关系十分密切。
表现为:
稳定的政治环境才会有旅游的发展.旅游能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质国家之间的交往。
有利于加强国家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改善国际关系和促进世界和平。
你认为旅游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
(旅游者角度)
♦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
(旅游经营者角度)
♦结论:
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四、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普及性(参与的广泛性、内容的普及性、形式的大众性)
♦2、规模发展的持续性
♦3、空间分布上的地理集中性
♦4、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
第二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一、按旅游目的划分:
三分法:
♦1.消遣旅游:
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
(1)观光旅游:
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
它是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旅游活动类型。
(2)度假旅游:
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
♦2.事务旅游:
(1)商务旅游:
以经商为目的、将商业经营与旅行游览结合起来的旅游活动。
(2)公务旅游:
政府人员因公出访在公务之余进行的参观游览活动。
(3)会议旅游:
以组织、参加会议为主要目的,并提供参观游览服务的一种旅游活动。
♦3.个人或家庭事务旅游:
(1)探亲旅游
(2)修学旅游
二分法:
♦1.单纯的旅游:
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即消遣旅游,包括观光、度假、探险等。
♦2.联带的旅游:
以公务、商务等为主要目的联带的旅游,即事务旅游,包括商务、公务、会议、探亲、宗教朝拜、体育、修学等。
二、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内旅游:
含义:
①公民在本国国境范围内的旅游活动。
②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1年以上)外国人在所在国进行的旅游活动。
细分:
(1)过夜国内旅游
(2)不过夜的一日游
2.国际旅游:
含义:
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
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和本国居民出境旅游两种情况。
入境旅游:
①一般指外国公民到本国的旅游活动。
②特殊情况:
迄今为止,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地区的旅游访问活动。
出境旅游:
①一般指本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
②特殊情况:
大陆居民前往港澳台地区的旅游活动。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根本差别:
是否跨越国界。
其他差别:
消费、时间、便利程度、经济作用等。
三、其他划分:
(一)按组织形式:
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1.团体旅游:
含义:
由一定数量的人们组织起来以团体方式进行的旅游活动。
优点:
方便、经济、顺利、安全。
缺点:
不自由(行程、线路、观光停留时间等)。
2.散客旅游:
含义:
旅游者根据个人兴趣自行设计旅游路线和活动项目,以个人、家庭或朋友结伴而行的旅游方式。
优点:
自由灵活(行程、线路、观光停留时间、费用等)。
缺点:
麻烦、难以预料。
(二)按计价方式:
包价、非包价
1.包价旅游:
旅行社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推销的成批量组合的旅行路线产品。
(1)全包价:
包括一次旅游活动的全部旅游服务。
(2)小包价:
只包括其中主要的几项服务。
2.非包价旅游:
指旅行社根据旅游者需要按单项计价的旅游活动。
主要对象是散客,所以非包价旅游又称散客旅游。
(三)按费用来源:
自费、公费、奖励
奖励旅游:
由企业或社会团体提供费用,以奖励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
与公费旅游相同的是费用均来自公家。
与公费旅游不同的是参加人员有资格限定(如成绩突出者或资力长久者等)。
附:
国家旅游局对旅游类型的划分:
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专项旅游、会议旅游、奖励旅游、特种旅游.
专项旅游:
为社会、经济、文化、科研、修学、宗教、保健等某一专门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
奖励旅游:
由企业或社会团体提供费用,以奖励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
特种旅游:
具有竞技性和强烈个人体验的旅游活动。
如探险、狩猎、潜水、登山、汽车及自行车拉力赛等。
第三节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
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旅游收入:
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
♦国内旅游收入统计方法:
抽样调查法。
国际旅游收入和支出的统计方法:
银行报告法;抽样调查法;混合法。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1)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
2)为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服务活动的需求者和服务对象。
二、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
1.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
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
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1975年世界旅游组织成立后采纳了)
⏹特点:
(1)将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人员通称为游客。
(2)根据来访者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将国际游客分为(过夜)旅游者和(不停留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
(4)根据来访者的目的来界定其是否应该纳入旅游统计。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规定):
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通称为“海外游客”,包括:
(1)外国人:
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
(2)华侨:
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3)港澳台同胞:
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2国内旅游者
世界旅游组织定义:
1984年。
为了娱乐、度假、体育活动、公务、集会、会议、学习、探亲访友、保健、慈善工作或宗教目的而在自己定居的国家对某个目的地进行至少24小时但不足1年的访问旅行者。
中国:
国内旅游者:
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
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第二节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一)收入水平
可支配收入:
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应交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自由支配收入:
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部分。
(二)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就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须的时间之外,可以自由支配,从事消遣娱乐或自己乐于从事的其他任何事情的时间。
(三)其他因素:
社会因素:
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治安。
个人因素:
旅游者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
二、主观条件(旅游动机)
1)旅游动机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以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
旅游动机主要来源于人精神上的需要。
但究竟是为了满足哪种需要呢?
答:
A马斯洛理论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为了生存而对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产生需要。
如由于饥渴冷暖而对吃、穿、住产生需要。
(2)安全需要。
指维护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需要。
(3)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
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
(4)受尊重需要。
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发挥个人最大潜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
B其他精神需要
(1)探新求异的需要。
(2)逃避紧张现实,调节身心节律的需要。
二、旅游动机的类型
⏹1、达恩旅游驱动因子分类
达恩(Dann,1977)的旅游驱动因子理论认为旅行决策中主要有两类因素,即推动型因素和拉动型因素。
推动型因素是那些促使你想旅行的因素,而拉动型因素是那些吸引你到那里去旅行的因素。
⏹6、麦金托什分类
身体健康的动机;
文化动机;
交际动机;
地位和声望的动机。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个性心理因素
(2)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3)年龄(4)性别(5)微社会环境(6)其他因素.
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型和特点
一、不同购买目的旅游者及其特点
1、消遣型旅游者:
无任何负担、任务和压力,以游乐为主要目的,包括度假旅游者、观光旅游者、文化旅游者、探险旅游者等。
特点:
1)数量大。
2)季节性强。
3)自由度高。
4)停留时间较长。
5)对价格比较敏感。
2、差旅型旅游者:
以业务为主要目的,兼顾观光旅游的人,包括公务旅游者、商务旅游者、学术教育旅游者等。
特点:
1)需求内容上选择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
2)出行次数频繁。
3)消费较高,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4)不受季节气候影响。
5)选择自由度小。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探亲访友、求学、疗养治病、购物及其他家庭事务和个人事务而外出旅行的人。
特点:
1)具有合家消遣的特点。
2)对出游时间、旅游目的地缺少选择的自由。
3)对旅游价格比较敏感。
二、不同心理类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1、理智型2、冲动型3、选价型
三、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1、感知环境:
(1)旅游者对距离的感知。
(2)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
2、最大效益原则: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3、旅游偏好是指人们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心理倾向。
4、国际旅游客流分布规律:
第一,从北美流向世界各地;第二,从欧洲流向世界各地;第三,从其他发达国家流向世界各地。
5、近年来国际旅游客流分布规律:
距离衰减规律,即近距离流动多,远距离流动少,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流量逐步减少;陆地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流动相对较多,海洋相邻的相对较少;流向风景名胜区多,流向非风景名胜区少;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之间相互流动的多;严寒和温暖地区之间相互流动的多。
四、旅游者的共同特点:
异地性、享受性、消费性、业余性、地域性。
第四章旅游资源
第一节旅游资源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客观事物均可构成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观赏性
(二)地域性及不可移动性(三)易损性(需维护得当)(四)季节性及动态性(五)重复使用性与可创新性(六)共享性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分为两大类型(二分法):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
⏹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活动留下的,是人工创造出来的。
三类划分:
(一)自然旅游资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三)社会旅游资源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开发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特定空间的旅游资源要变为现实旅游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具备一定数量的吸引力较强的旅游资源。
2)具有一定的可进入性。
3)一定规模的设施接待能力。
⏹开发内容:
1)旅游资源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2)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3)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4)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如宾馆饭店、旅游商店、娱乐场所等。
5)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
6)培训能够胜任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人员。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保护性原则:
1)尽可能保护自然和历史原貌。
2)注重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平衡
2、独特性原则:
1)尽量挖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
2)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
3、经济性原则:
1)经济贡献。
2)竞争影响。
3)尽量利用本土资源。
4、市场性原则:
1)旅游者需求因素。
2)地方政策和发展战略。
四、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资源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美学标准:
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的美学质量的高低或特色进行评价。
2、社会标准:
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体现当地现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进行评价。
3、历史标准:
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否反映当地过去的历史文化风貌进行评价。
4、市场标准:
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所吸引的客源对象、吸引程度和客源规模进行评价。
5、综合标准:
从市场观念出发,同时也涉及美学、社会及历史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
(二)评价的内容
1、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个性特色价值、规模与组合价值,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价值。
2、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旅游自然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环境容量(生态,经济,社会,心理)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区位条件;客源条件;投资条件;施工条件;开发现状条件。
(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1.1一般体验性评价法1.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1.3“三三六”评价法。
⏹附:
“三三六”评价法:
“三大价值”是指历史文化、艺术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六大条件”是指地理位置及交通、景观地域组合、旅游资源环境容量、客源市场条件、投资条件与施工难易度。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旅游资源的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第一,减缓旅游资源自然风化的对策。
防潮湿和雨淋、防风吹、防日晒。
第二,杜绝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对策。
广大民众爱惜和保护旅游资源意识不强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法制不够健全,健全旅游资源法制管理体系;旅游资源保护研究不成熟,大力开展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不善,在旅游业发展中把旅游资源保护放在首位。
第三,已破坏旅游资源的恢复对策。
培修复原,仿古复修。
第五章旅游业
第一节旅游业的构成
一、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南开版)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旅游业经营管理的三大要素。
⏹我国:
把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
三)关于旅游产业
1、旅游产业的涵义:
指旅游业和为旅游业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服务和支撑的行业和部门的总称。
二、旅游业的作用
1、旅游业是旅游供给的提供者。
2、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
3、旅游业为旅游活动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旅游业的特点
1、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
2、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
3、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4、旅游业是敏感性行业
第二节旅行社
一、旅行社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一)旅行社:
依法设立并具有法人资格,从事招徕、接待旅行者,组织旅游活动,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
(二)特征:
(1)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2)是服务性企业,主要产品是服务。
(3)是经营旅游文化性消费的企业。
(三)种类:
1、西方国家旅行社的分类
(1)旅游批发商:
是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
(2)旅游经营商:
通过自己的零售网点或代理商向公众销售旅游产品的旅行社。
(3)旅游代理商:
是代理旅游经营商及交通部门或饭店等部门向旅游者销售旅游产品、交通票据或预定客房的中介组织。
2、我国旅行社的分类:
根据经营业务范围划分:
国际旅行社:
(1)入境旅游业务
(2)出境旅游业务(3)国内旅游业务
国内旅行社:
国内旅游业务。
二、旅行社的作用:
1、是旅游业各项产品的组织销售者
2、是旅游者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媒介和协调者
3、是旅游者顺利完成旅游计划的执行者
三、旅行社的业务:
1、业务:
(1)承接同旅游有关的工作委托代办业务。
2)设计和生产旅游产品。
3)接待旅游者。
(4)其他业务,旅游调研、旅游宣传、公共关系。
2、包价旅游分为:
⏹全包价:
包括一次旅游活动的全部旅游服务;
⏹小包价:
只包括其中主要的几项服务。
⏹通常以团体形式为主。
3、散客旅游。
散客旅游又称非包价旅游。
是旅游者只向旅行社购买单项旅游产品或旅游线路中部分项目的旅游形式。
第三节旅游饭店
一、旅游饭店的作用
1)饭店是向旅游者提供食宿、娱乐和服务的基地;
2)饭店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3)饭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接待能力的重要标志;
4)饭店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渠道;
5)饭店是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
二、旅游饭店的类型
(一)根据饭店功能或客人构成分类
1.商务型饭店。
客人:
商务旅行者。
位置: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和交通发达地区。
特色:
设施齐全,服务项目较多,档次较高。
2.度假型饭店。
客人:
度假旅客。
位置:
一般位于海滨、山城景区或温泉附近。
特色:
康乐设施完备,如保龄球、网球、游泳池等
3.会议饭店。
客人:
会议客人。
位置:
一般设置在大都市和政治、经济中心,或交通方便的游览胜地。
特色:
会议相关设备完备,如多媒体设施、同声翻译装置等
4.汽车旅馆“motel”。
客人:
自驾车旅游者。
位置:
公路旁。
特色:
停车场较大、价格便宜。
(二)按注册登记类型划分:
国有饭店、集体经济饭店、联营经济饭店、股份制经济饭店、私营经济饭店、外商投资饭店、港澳台投资饭店。
(三)按规模划分:
大型饭店(客房600间以上)、中型饭店(客房600—300间)、小型饭店(客房300间以下)。
(四)按星级划分:
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
(五)根据饭店计价方式划分:
1.欧式计价饭店:
客房价格不含食品、饮料价格。
世界各地绝大多数饭店属于此类。
2.美式计价饭店:
客房价格包含一日三餐费用。
3.修正美式计价饭店:
客房价格包含早餐及午餐或晚餐费用。
4.欧陆式计价饭店:
客房价格包含一份简单的欧陆早餐,即咖啡、面包和果汁。
5.百慕大计价饭店:
客房价格包含美式早餐的费用。
四、现代旅游饭店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多样化。
背景:
社会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要求饭店服务多样化。
概况:
3星级要求至少提供11项服务,4星级要求至少提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