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915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

《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真实的李鸿章.docx

走进真实的李鸿章

爱国者还是卖国贼----走近真实的李鸿章

李鸿章是不是很仁慈?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曾经对盛宣怀说,身怀利器则杀心自起,因此当权者不可不戒。

为了整治北洋水师,李鸿章忍痛杀了自己的一个老部下,对此,电视剧做了十分煽情的处理,表现出李鸿章的念旧情与重报恩。

  在历史记载中,尽管对李鸿章这个人物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有一件事,史料记载都颇为一致,那就是李鸿章的杀降。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李鸿章率部攻打苏州城,城里的太平军已经同意投降,李鸿章手下大将程学启也与太平军8位首领签订了盟约,而且由洋枪队的英国人戈登签字做保人。

但最后,程学启却要杀掉这8个人,尽管“自古以来,杀降不祥!

”但李鸿章并没有阻止,结果导致几千人被杀。

事后,戈登强烈抗议,几乎要和李鸿章拼命。

对此,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评价曰:

李鸿章这样做是不应该的,他一生爱用小智小术,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大概。

《走向共和》尽管号称是反映1840年到1920年80年间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故事,但其实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说起的,而没有表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历史。

不过,由此可见,李鸿章对部下所说的不可不戒之类的话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李鸿章有没有向日本人乞求减少赔款?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去日本和谈,其间遇刺受伤,日本人见状将赔款额从原来的白银3亿两减为白银2亿两。

剧中的李鸿章包着纱布、打着绷带和日本人谈判,要求日本人减少赔款额度,甚至说出“无论如何再减点,就当作是老夫回国的旅费”之类的话。

  编剧盛和煜用“最恨是马关”来形容写这段时的心情。

他告诉记者,在北京写剧本时,由于自己不太习惯电脑打字,因此制片方给他配备了打字员,说到这段的时候,自己已经哽咽了,打字员还问他怎么了?

当时已经是深夜,他走到窗前,看着夜色中的北京,泪流满面。

  历史记载说:

不能因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就把李鸿章等同为卖国贼,同理,如果是史学家,也不应该因为心中的同情而对李鸿章加以美化。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当时李鸿章是带着自己的儿子李经方去日本的,李鸿章遇刺后,清廷任命李经方为全权大臣,而受伤时的李鸿章虽然是最后裁定,但躺在病床上,只是口授机宜,并没有亲自上场。

也没有因为他的乞求而日本少要赔款的记载。

李鸿章有没有借权敛财?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官邸在当时就已经通上电,屋顶挂着吊灯,而且能够喝上外国人送的葡萄酒、咖啡等。

在解释为什么李鸿章的官邸如此金碧辉煌时,导演张黎曾对记者说,李鸿章生活是很奢侈的,喝的水都是从荷兰进口的。

他的奢侈生活所依赖的钱财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鸿章有没有借权敛财?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在他《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中有专章论述李鸿章的是是非非。

有人说李鸿章收了俄方300万卢布的黑钱,因此1896年在签订《中俄密约》时允许俄国人在中国修建铁路,对于这种说法袁伟时并不同意,他认为:

祝贺俄皇加冕和出访欧美各国是李鸿章马关签约后投闲置散生活的结束,标志着他在政治上再度崛起。

可是,朝野中有不少人盯着他,一有差错,不少人愿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有没有可能为卢布而出卖自己一生的名节和前途呢?

此外,300万卢布不是一个小数目,李鸿章要把这笔巨款放进自己的袋子,不能不留下若干痕迹,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有此方面的记录。

而且,条约最后也是清政府批准的。

  至于李鸿章是不是就像有些媒体所说的生活简朴、为政也十分清廉?

那倒也未必,据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记载:

李鸿章“每膳供双鸡之精汁,朝朝经侍医诊验,常上电气”。

民间有对联说: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讽刺的就是李鸿章(合肥人)、翁同龢(常熟人)的富有,而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虽不像传说中那样富甲天下,但大约有数百万金之产业,在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等都有不少股份。

  据梁启超先生和其他研究者的记载,李鸿章在京城,经常住的地方是贤良寺。

这是因为他第一次进京见皇帝时就住在该地,于是以后就引以为常,并不是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所说的居住在戒台寺。

戒台寺位于北京城西门头沟区,离城中心好几十里,如果李鸿章真的住在那里,要商量个军国大事,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来回至少得三四个小时,实在太不方便。

至于贤良寺,那就近多了,根据记者的考证应当是在现今的东华门附近。

《走向共和》编剧:

愿为创作的李鸿章形象负责

北京娱乐信报(记者王健) 2003-05-08 

   前日,随着慈禧太后丧魂失魄的悲声,李鸿章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去世谢幕。

但关于这个形象的争议却一直未停止。

  昨天,该剧出品人刘文武先生向记者声明,《走向共和》确实反映那段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年代的一些史实,但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而非历史研究,也不是写论文,《走向共和》没打算,也没有必要给历史人物下定论。

如何给李鸿章定论是历史工作者的事情,电视剧还是以愉悦观众为首要目的。

  该剧编剧盛和煜还就观众的一些争议问题做出一些解释,并说愿为自己创作的李鸿章形象负责。

争议解释一 李鸿章也有反面戏

  如果观众看了全部前26集电视剧后,就会发现,其实剧中对李鸿章也进行了大量的负面描写。

  编剧盛和煜介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鸿章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说的“我就是要任人唯亲。

”他明知道丁的才干不足以统领这支亚洲最大的舰队,但还是要用他,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

再如,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一再希望通过洋人的调解来化解战争,这种思想也是错误而且幼稚的,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责任并不是他一个人的。

而且,《走向共和》一开头就表现了李鸿章为一只献给慈禧太后的鹦鹉无比上心,这也是阿谀奉承的官场嘴脸,而不是一个英雄应有的行径。

争议解释二 并不想贬低翁同龢

  有些观众反映,《走向共和》有贬低翁同龢,抬高李鸿章之嫌。

盛和煜先生介绍,其实《走向共和》剧中也表现了很多翁同龢正面的作为,没有任何要贬低他的意思。

比如,他在科举考试中敢于和慈禧太后亲自任命的主考官作对,选拔一个与他毫无关系考生?

而且翁同龢为官清廉,不贪财,这在电视剧中也有表现。

  当然,在那样一个艰辛的年代,爱国光靠一腔热血是不行的,翁同龢具有当年的读书人所普遍具有的思想,确实公忠体国,但在具体行动上难免被思想所限,他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

电视剧需要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不可能把每一个人物用相同的笔墨来表现,《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比翁同龢的戏多也不难理解。

愿为李鸿章负责

  盛和煜说,《走向共和》创作的初衷是希望唤起大家的民族精神,让大家了解先辈们在中国发展历程上探索和前进的事例,知道今天的来之不易和必然性。

《走向共和》没有任何为历史翻案的意思,这也不是电视剧应该承载的责任。

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自有专家和有关部门来考证。

  有媒体报道,我为李鸿章流下热泪,其实我是为探索和平与强盛的先辈们和民族的屈辱流下热泪,我希望走向共和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引以共勉。

  《走向共和》虽然是剧组全体创作人员的成果,但李鸿章这个形象主要来自我的创作,如果将来有什么负面的评判,我愿承担责任。

爱国者还是卖国贼

----走近真实的李鸿章

王树增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100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

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

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李鸿章,相信对仍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人不无助益。

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回銮路上的大清国皇太后慈禧在黄河岸边的辉县收到了那个令朝野上下无不悲哀的消息:

李鸿章死了。

 

  李鸿章,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

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

"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

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国来说,洋人的气焰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而李鸿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够与洋人周旋的人。

李鸿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

 洋务重臣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

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

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

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

上海洋枪三局。

李鸿章算过一笔账:

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大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大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

只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

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之后,由大清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

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因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但是,李鸿章一生所从事的另一种"洋务",却使他在生前和身后招致众多的痛骂,因为根据国人一向的认知,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所有竭尽心力的努力无不是在把国家的领土、财富和臣民出卖给洋人,这位大清重臣的罪责深重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大清国没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

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清国当然的"外交家"。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国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而且也让中国人在上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