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7413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docx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

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引言承接前一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按照人们思维方式的自然规律引出问题──战争之后是否是和平?

这一提问紧扣本选修专题──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展开,此后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也都围绕这一主题,目的是使学生展开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思考。

同时,在一系列问题中还渗透了如下内容:

①本单元重大历史问题──雅尔塔体系、冷战、美苏争霸;②本单元主要历史线索──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解体过程;③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及其对峙的本质──美苏之间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对峙局面;④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可能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这一系列潜在的设计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说明其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而其主要形式表现为“冷战”。

伴随着战后世界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及其盟国力量的消长,世界局势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在整个发展历程中,战争与和平问题始终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引言最后仍然切中主题,提出人类的期望与梦想,这将在更深的层次上使学生回味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给世界带来的启示。

  引言中涉及的本单元学习要点──战后新的国际格局、冷战、美苏争霸,也正好是两极格局“产生对立──形成对峙方式──对峙发展过程”的不同历史阶段。

  引言中的学习建议特别强调了本单元的历史发展线索,同时针对线索中每个阶段的重大问题需要重点学习和把握的内容,也进行了具体说明。

这些问题正是教师的教学重点,建议教师通过充分提供史实,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具体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探究和认识。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雅尔塔体系,美国的强大。

  难点

  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雅尔塔体系之下两极格局基本形成的情况。

雅尔塔体系及其之下的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

它们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

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

  本课引言可谓独具匠心。

首先,引用著名政治家丘吉尔非常形象化的语言,借以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这能够使学生在生动的描述中轻松理解战后世界局势的特点──美苏两强并立;而更为巧妙的是,此番描述,特别是对英国的比喻恰恰是出自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的英国政治家之口,这就更加具有可信性,其说服力也随之大大增加。

  “雅尔塔体系”一目主要叙述了因美苏双方联盟基础消失,两者成为战后实力彼此能够抗衡的强国,从而在战后初期逐渐形成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格局。

  二战后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在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多个会议确定的一系列原则和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惩办法西斯、重划欧洲边界、对战败国实行分区占领、建立国际性组织等内容。

该体系建立在美苏战时和战后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也是两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

所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因此造成了国家分裂、人口迁移、国界变更的严重后果,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也为战后冷战的爆发、东西方对峙埋下了祸根。

该体系的建立不同与以往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影响范围已经越出欧洲,在世界的广大地区形成美苏之间的对峙局面,所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国际关系体系。

  “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一目主要叙述了美国战后的外交目标,并重点分析了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强大实力及西欧各国因世界大战的破坏导致的衰落。

  从实际情况看,美国统治集团早在参战前就已经考虑了战后的世界安排。

1939年12月罗斯福下令成立“和平与改造问题委员会”,负责研究战后美国“为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秩序”需要什么“基本原理”。

1941年初美国《幸福》、《生活》、《时代》杂志的主编亨利·卢斯发表《美国世纪》一文,对此做出了回答:

“20世纪是美国世纪……这是美国作为世界统治力量出现的第一个世纪。

”于是,“世界主义”的外交理论取代了“孤立主义”。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就是从世界主义出发的。

  美国之所以确定具有如此野心的外交战略目标,原因在于它强大的实力。

在此问题的分析上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多种数据。

在文字和图示所显示的各类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战后美国在国家综合实力比较中最为重要的工业实力、贸易实力、资金实力和科技人才实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这种优势是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的。

不仅如此,美国的军事力量更加令人望而生畏。

教材已对其强大实力做出概括性说明。

在此,教师为加深学生的认识,并与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可进一步补充如下材料:

  战前的美国,军事力量在世界上仅居第16位,排在南斯拉夫与波兰之后,其武装力量总数在1939年只有33.5万人,1941年参战前增至200万人,1945年时已达1217.5万人,一跃而为头号军事强国,仅1943年的军火生产产值就等于苏、德、英的总和,而且已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海军: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美国生产作战飞机19.2万架,同期英国只有9.33万架,战前美国空军没有超重型轰炸机,但战争结束时已拥有2865架,重型轰炸机从战前的22架猛增至11065架,还建立了5个空降兵师的新兵种。

  空军:

二战中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要突击力量,战前现役航母只有7艘,战争结束时已增至30艘,而英国只有12艘。

1945年美国几乎每天都有一艘舰船下水,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已完全被美国取代。

  海外军事基地: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1945年美国在欧洲驻有69个师,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驻有26个师,而在美国本土却一个师也没有。

  除了以上的常规军事力量外,美国还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因此美国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大财团负责人和军人认为,凭着一手美元、一手原子弹,他们可以做到向全世界扩张。

  当然,对于美国来说,并非一切都没有问题。

战后初期,美国面临一个严重问题是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

大量军事订货的消失和大批军人复员立即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威胁,正像杜鲁门所承认的,1945~1946年美国经历着“武装力量解体”的过程。

美国五角大楼原计划2年内仅让200万人退伍,但由于一场争取士兵立即返回家园的运动,使得退伍人数一下子达1200万之巨。

美国当权人物惊恐地看到如果不能维持充分就业,就可能再来一次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危机,那将威胁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安全。

那么对于美国来说,出路即是向全世界扩张市场。

一位美国官员说:

“资本主义主要是一个国际体系,一旦在国际上行动不开,就要彻底完蛋的。

”这样,向全世界扩张就成为美国维持其经济,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因为美国的强大还是因为其面对的困境,都要求美国统治阶级制定这样一个对外扩张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这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对于战后欧洲来说,其未来已不再完全掌握在各国自己手中,长达6年的战争苦难已使欧洲精疲力尽,经济上衰弱的生存能力已使欧洲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

具体来看:

  德国:

1946年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竟不到1938年的1/3。

整个战争中仅士兵死亡和失踪就达500万人。

1924年出生的德国男人中每100人就有25人死亡或失踪,另有31人致残;许多城市变成一片瓦砾。

据计算,如柏林每天开出15列50节车皮的列车来运输瓦砾,要历时16年才能运完。

其交通运输遭到极大破坏,英占区的1.3万千米铁路只剩不相连的1000千米可以行车,跨越莱茵河的所有桥梁全部被毁。

仅柏林一地的难民就达800万,报纸刊出了妇女、儿童在美军兵营的垃圾堆里寻找食品的照片。

  之所以出现如此悲惨的状况,并不仅仅因为德国是战败国,还由于30年代建立起反动垄断资本集团与法西斯国家机器相结合的、高度集中的军事经济体制,而其后又将被占领国的经济也纳入到这个体制之中。

而且,由于许多产品的初加工和粮食等一直都由被占领国提供,所以战败使其经济全面崩溃。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英与德国垄断资本之间的历史联系,德国一些重要的工业设备被有意识地进行了保护,因此损失不大。

就德国经济的受损程度来说,远不如苏联、东欧国家严重。

  英国:

战争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丘吉尔语)。

大量的军事开支和战争破坏使之失去了以往的富有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地位。

战争期间英国的海外贸易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

战争结束时国债已高达237.4亿英镑,英国甚至变成自己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债务国。

其国民财富减少了1/4,外贸削减了2/3,战后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日益降低,1938年时为12.5%,1948年则为10.2%。

广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老牌殖民帝国的基础。

因此,昔日“大英帝国”称霸全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法国:

战争使法国经济损失达到1.4万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

1944~1945年的进出口实际已经停止,国民收入只相当于1938年的50%,工业生产指数等于1938年的20%,法郎价值仅及战前的1/6,外汇储备已经枯竭。

约有50万座建筑物被毁。

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由于粮食匮乏,面包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只配给200克面包,还要掺入20%~30%的玉米面。

全国有60万失业大军在忍饥挨饿。

而且,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意大利:

194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倒退到1911年水平,与1938年比实际下降了40%。

  诸多事实都表明战后欧洲已经衰落,完全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

但应该指出的是,战争虽然给西欧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毁灭性的。

英国的工业中心基本没有遭到破坏,相反在战争期间还发展了航空、化工等新型工业;法国的生产设备只有10%被毁,1944年的农业收成仍达到战前水平的80%。

因此,二战后西欧国家用于恢复经济的时间比一战后缩短了一半。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一目主要叙述了这一阵营形成的过程。

具体包括:

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及其军事实力的强大;一系列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过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情况;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对于苏联来说,其军队是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了1000万人,占其二战期间总伤亡的73%。

而在结束欧洲战争之后,苏联还参加了对日作战。

战争尽管给苏联带来了近2000万人的巨大伤亡,1700多个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总损失等于苏联全部财产的1/4,有2500万人无家可归,人们的食品、衣服都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但是其军事力量却获得长足进展。

战争结束时苏联军队拥有1136.5万人,而1941年约有540万人;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苏联自行研制的很多新型进攻性武器也都有极大发展(如重型ИС—2坦克、喀秋莎火箭炮、强击机等)。

苏联已成为世界上头等军事强国。

而且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从建立“东方战线”起,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包括芬、波、罗、捷、德等国的领土)先后划入苏联版图,总面积为5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450万人。

而苏军的反攻又使它进驻欧洲更广阔的地区。

在欧洲、亚洲形成了与美军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并且能将两条军事分界线连成一片,其间包括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国家获得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途径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如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第二,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如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第三,在苏联的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如民主德国。

总之,东欧各国获得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途径不同,这对这些国家以后的发展及其国际地位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影响。

  组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它们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都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都实行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都以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目标。

当然这些国家也有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和民族特点以及各种不同的利益需要。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进一步巩固了各国社会主义成果,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

它使世界舞台上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也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强制推行同一模式,照搬一国做法。

这些都导致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在此目中教师还可就美苏两个阵营的政治对峙找到重要表征,即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而导致的国家、民族分裂──在原德国领土及朝鲜半岛上分别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由于本课为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故在教学的导入时首先需要从宏观角度引出本单元教学课题,然后再以微观方式进入第1课的学习。

  ①宏观导入方法:

教师可通过对世界大战的影响,特别是其空前的破坏力进行简明总结后,设计如下提问:

和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期盼。

但是当人们从战火的灰烬中走出来时,是否意味着一个和平时代的到来?

而当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完全打破了旧有的国际关系体系后,一个新的体系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由此引入本单元标题。

此种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深层的理性思考,从而将目光投向战后世界局势的走向和对当今世界和平主题的思考。

这样有利于逐步深化本选修课的主题──战争与和平。

  ②微观导入方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引言出示的资料,并可配合相关图片和其他文字材料引入课题(见教学案例一)。

  “雅尔塔体系”一目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

在此目教学中,建议教师说明在一系列盟国会议及协议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雅尔塔体系”,首先为学生搭建起对“雅尔塔体系”的基本认识,然后进一步分析此体系对战后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在分析雅尔塔体系的本质时,必然涉及大国强权政治的特点。

对此,建议教师以史为据,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历史纵横”和“资料回放”栏目──“巴尔干百分比协定”和“雅尔塔秘密协定”,对此问题得出理性认识。

  关于战后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问题,教师可设计不同方式为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①教师适当补充历史材料,说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

这是理解双方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敌人的重要依据。

在讲解分析中还可以设计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美苏对立、对峙的原因。

②教师可设计问题──请同学们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美苏两国,其关系可能出现怎样的态势和发展趋势?

在小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出,战后美苏关系呈现了四种发展的可能:

维系战时的联盟关系;诉诸战争;无直接武装冲突的对抗;缓和并相互妥协。

在通过补充材料一一分析每一种可能性的基础上,逐步否定“维系联盟”、“诉诸战争”、“缓和并相互妥协”三种可能。

当通过排除法最终得出惟一可能的关系是“无直接武装冲突的对抗”时,就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一目,建议教师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深入分析和探究式层层设问,使学生充分理解美国与苏联对抗的本质原因是妄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利用下列材料:

  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原子弹的惊人破坏力产生了这样的看法,即我们的空军现在拥有决定性的武器,这种武器可以使美国从此以后建立对世界的警察统治,并迫使世界接受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美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

  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除了现役军人之外,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在充分分析了美国实力的强大及其世界主义战略后,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进一步引申──此时的美国已经达到了其历史上前所未有、恐怕日后也会可望而不可及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该由美国主宰。

但在此道路上却遭遇到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相异和军事实力强大的劲敌。

所以美国对苏联必须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借此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在讲述西欧国家的衰落时,建议教师利用具有典型性、对比强烈的数据说明问题,并可补充相关史料重点说明英法等国的衰败状况。

  当工党政府在1945年7月上台执政时,在它不得不处理的第一批文件中,有一份就是凯恩斯关于国家正在面临的“财政上的敦刻尔克”的备忘录。

这是一份令人毛骨悚然的报告。

它指出:

英国的贸易逆差巨大,工业基础已受到削弱,驻海外机构过于庞大;这一切意味着英国急切需要美国提供援助,以取代行将中断的“租借”物资的供应。

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我们就必须采取比战时任何时期都要严厉的紧缩措施……”这样,英国便又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那样,不得不修改其为英雄们创造一个舒适家园的目标。

但在这时,人们已不可能再相信英国仍处在世界政治中心的位置。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在具体讲解了西欧国家的衰落表现后,还建议教师通过适当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美国与西欧国家间可能出现的关系状态及此种衰落情况可能给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带来的影响。

补充材料如下: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

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哈乔·霍尔本,1951年

  不言而喻,欧洲19世纪的全球霸权已经结束,而且永远地结束了:

欧洲已不可能恢复它的殖民帝国,也不可能重新建立以前的军事和政治优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一目首先应使学生明确苏联与美国能够抗衡的军事力量。

其次,需要让学生明确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方式,特别是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不同途径及苏联在此过程中作用的大小,以便为学生理解苏联与东欧各国的关系打下认识的基础。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设计递进式问题,请学生分析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途径有几种?

各自在国内都进行了怎样的建设?

在分析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进行的民主改革时,注意其共同特点──仿效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从客观实际出发,建议教师应辩证分析苏东关系,以便使学生更加客观地理解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对未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正如美国在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力量过程中欲进一步控制西欧一样,苏联在对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时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和组织中也渗透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控制。

在此建议教师补充《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相关内容,借以说明同盟、互助的目的和合作关系。

  为反对侵略和保卫和平,双方保证共同采取措施,包括其中一方受到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立即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巩固两国间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

条约有效期为30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导入

  (师):

在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之前,请大家先来阅读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师):

从这段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对战后局势的形象描述中,同学们感受到什么?

  (生):

战后国际格局是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师):

我们把这一格局称之为雅尔塔体系。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另一层内涵: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那么在丘吉尔些许无奈与惆怅但又十分准确地预见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时,我们还可以再来阅读另一段他对于战后主宰世界命运的国家的看法:

  各个伟大的民主国家取得胜利了,因此又可以再去做那些蠢事了,须知这类蠢事几乎断送掉他们自己的生命。

  (师):

这段话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胜利后的民主国家又去做蠢事。

  (师):

民主国家付出惨重代价换来的胜利又有可能被自己葬送。

丘吉尔为什么这么说呢?

难道这些民主国家取胜就是为了新的自我毁灭吗?

看来实在太矛盾了,是吧?

那么想想看,这里的民主国家都有哪些?

  (生):

美、英、法、苏、中,等等。

  (师):

这些主要的民主国家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后还有什么共同奋斗的目标吗?

  (生):

(略)

  (师):

按照我们理想化的愿望看,当然有共同的目标──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但是,丘吉尔的两段话却告知我们否定的答案。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丘吉尔的预见是怎样变为战后世界的现实。

  案例二分析战后欧洲局势及美国与西欧盟国的关系

  (师):

当我们分别了解了美国及其西欧盟国相差悬殊的实力后,是否会产生一个疑问:

作为共同浴血奋战的资本主义盟友,美国与西欧盟国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

大力援助。

  (师):

为什么?

  (生):

共同抗击法西斯,而且国家制度相同。

  (师):

是的,这点极为重要。

但就是共同的社会制度这一点理由吗?

还是请大家看一段材料:

  在战前欧洲的主要国家当中,德国已被摧毁;意大利已显示出不过是一个空壳;大不列颠已不能在一场均势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法国仍然受着它在1940年在军事上和道义上的崩溃的折磨。

没有一个国家有可能或手段从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彻底瓦解所直接造成的真空中捞到好处或去填补这个真空。

  ──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西欧政治》

  (师):

从这段材料中你得到什么重要信息?

  (生):

战后欧洲出现权力真空。

  (师):

欧洲任何一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能力领导欧洲了。

这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

外部势力进入欧洲。

  (师):

可能是哪些势力?

为什么?

  (生):

美国或苏联。

只有这两国有实力控制。

  (师):

对于西欧国家来说,又会希望和选择哪一个国家呢?

  (生):

美国。

  (师):

原因已经不必再问了,因为共同的社会制度和利益。

那么,美国与西欧盟国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呢?

请看材料:

  这些国家在这个时期对美国的依赖程度骇人听闻,有如美国的经济卫星国。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