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杂技表内乘法一.docx
《看杂技表内乘法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杂技表内乘法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看杂技—表内乘法
(一)》教学设计
《看杂技——表内乘法
(一)》教学设计
王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
5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本节课,是乘法口诀的起始课,是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
教材通过创设“看杂技表演”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编儿歌——列算式编口诀——寻找规律记忆口诀——利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由“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另外,本节教学5的乘法口诀,采用了“小九九”的结构,较好地解决了“大九九”句数多不好记的弊端,同时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的开始,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基于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理解,但是乘法口诀还是第一次学习,可能有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积累,但是他们很少经历乘法口诀的科学编制过程。
所以设计本课,充分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和喜欢在活动游戏中学习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借助学具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知识、科学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初步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具(小棒、圆片)、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引导谈话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杂技吗?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观看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好吗?
(二)观察情境图
1.请小朋友观察情境图,这是一场什么杂技表演?
2.再请小朋友用数学家的眼睛仔细观察自行车杂技表演,你能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吗?
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发现:
每辆自行车上有5个人,有5辆自行车;每辆车上有1人手里转动着2块红方巾,有5个人手里转动着红方巾,等等。
[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有效数学信息]
(三)提出问题
引导提问:
小朋友,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
[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有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杂技表演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思考”的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习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兴趣投入下面的学习中。
]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小朋友,请看第一个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算式吗?
(教师板书学生列出的算式:
5×5=)
(二)重温乘法的意义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吗?
5×5表示什么?
(三)学生尝试解答
要计算5×5得多少,你有办法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
5+5+5+5+5=25;方法二:
逐个数;方法三:
五五二十五
(教师要充分表扬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和已经具有的学前知识基础)
[设计意图:
以上环节,先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抽象出数学算式,然后进一步让学生说出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为设计教法做好准备。
]
(四)引导编儿歌
1.师生齐说儿歌
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运用编儿歌的方法解答问题,你们想知道吗?
(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
二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
三辆小车()个轮,上面共有()个人
四辆小车()个轮,上面共有()个人
五辆小车()个轮,上面共有()个人)
(师生一齐说儿歌)
2.引导续编儿歌
老师刚才发现,在说儿歌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不能一下推想出结果,怎么办呢?
请你们利用学具,小棒表示人,圆片表示车轮,摆一摆,数一数,把上面的儿歌编出来,好吗?
(学生摆学具,续编儿歌,教师巡回指导,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齐说儿歌,旨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检测迁移推理能力,如果学生回答流利,则不必进行第二步;如果学生回答不流利,则进行第二步,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加强直观,得出结果,为后续编制口诀打下基础。
]
(五)编制乘法口诀
1.从儿歌中抽象乘法算式
通过编儿歌,我们知道了(出示课件:
一辆小车有5个人
二辆小车有10个人
三辆小车有15个人
四辆小车有20个人
五辆小车有25个人)
你能根据每一句话写出数学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算式: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学生每列一个算式,让学生说说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2.编制乘法口诀
为了计算方便,人们总结出了乘法口诀,例如,第一句一辆小车5个人,1×5=5,强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来概括(随说随板书)。
你能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把后面四句话和四个算式编出口诀吗?
(学生在小组中编制并交流、记录)
引导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组的研究成果?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并找不同的组进行再交流,表扬学生取得的成功,组织学生齐读两遍口诀)
3.发现规律
刚才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得出了5的乘法口诀,每个组的小朋友表现得都很棒。
现在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5乘5等于多少你们会计算了吗?
用哪一句口诀?
小朋友,学习数学,除了要探索知识之外,还要善于总结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口诀,你能从中发现规律吗?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可能发现:
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5;5的乘法口诀的结果个位要么是0,要么是5;一共有五句口诀,前一个数按顺序分别是1,2,3,4,5,后一个数都是5。
(教师表扬学生的发现,并总结,从而得出记忆的规律,并随机组织相应练习,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翻手游戏
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
我们一起玩个翻手游戏好吗?
请举起一只小手,当把手翻一下表示1个5,我们就说一五的口诀,再翻一下表示2个5,接着往下对。
[设计意图:
从口诀中抽象出数学算式,是编制口诀的前提。
在编制口诀时,先帮后放,让学生自己去迁移,去总结,充分让学生思考、发现。
在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掌握记忆规律,加深对口诀的记忆。
翻手游戏,指在巩固记忆口诀。
]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解决第二个数学问题
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你们又多了一身本领。
请看第二个问题:
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
你会计算吗?
快快把算式写在本上,并想一想你用了哪句口诀?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拓展练习
应用5的乘法口诀能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再仔细观察情境图,看看你还能用情境图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并记录
学生给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车轮?
一共亮着多少个灯笼?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巩固乘法的意义和学过的乘法口诀)
3.活学活用
除了课本上的问题以外,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第二个数学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乘法口诀;通过进一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图中的相关数学问题,培养甄别、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
四、课堂评价
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你们小组表现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公正地评价自己和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板书设计
看杂技
每辆自行车上有5个人,每辆车上有1人手里转动着2块红方巾,
有5辆自行车有5个人手里转动着红方巾
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
5×5=252×5=10
1×5=5一五得五
2×5=10二五一十
3×5=15三五十五
4×5=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创新特色]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编儿歌——列算式编口诀——寻找规律记忆口诀——利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由“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的数学学习过程,而绝非传统教学的为教学口诀而单纯地教学口诀。
所以课程设计以儿童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遵循了一般科学学习的规律。
首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
然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基础和经验尝试解决,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入编儿歌的学习方法,通过操作学具,完成编儿歌的任务,进而通过儿歌抽象出数学算式,从而使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以此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编制乘法口诀,使新知识的学习轻松完成。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口诀,并通过思考、交流,总结出规律,从而使记忆简单易行。
学习重在应用。
练习的安排也注意了层次性。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
[评析]
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起始课,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其他口诀的教学。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境创设源于学生生活,问题提出建立在“观察——发现——思考”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由直观到抽象,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应用知识回归生活,体现学以致用,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难能可贵的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做到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有了选择性、灵活性和生成性。
二年级上册同研《5的乘法口诀》
——教学实录及反思
林英老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方法,并初步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积极丰富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法5的口诀
习惯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表达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同桌、小组合作习惯。
教学过程:
一、5分钟智慧体操
课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
我在想一个数,请你用提问的方式来猜猜他是几?
学生:
他在几十到几十之间?
比60大吗?
……
二、创设情境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
生:
喜欢。
(齐声)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场非常精彩的杂技表演——
(随音乐出示情景图)
大家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生:
在骑车子,在玩手绢……
2、谁能根据这个画面提一个数学问题?
看谁的问题最有研究的价值!
生:
有多少辆车子?
有多少个人在耍杂技?
有多少个红灯笼?
有多少个黄灯笼?
有多少个红手绢?
自行车共有几个轮子?
……
大家真聪明,编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了解答方便,咱们把它们编成儿歌来找答案好不好?
生:
好!
三、讲授新知
出示课件: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
2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
3辆小车( )个轮,上面共有()个人,
你能接着往下编吗?
生:
能。
(齐声)
小组合作接着往下编,要看着图中共有几辆车。
组长把想法记录在单上。
(汇报交流)
生:
4辆小车8个轮,上面共有20个人,
生:
5辆小车10个轮,上面共有25个人,
他们编得对不对呀?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4辆车有8个轮,有20个人的?
生:
我是一个一个数的。
生:
我是用2+2+2+2得8,
生:
我是用的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算出来的!
哇!
你太聪明了!
你怎么知道这句口诀的?
生:
我妈妈都教我背了!
看,把口诀背下来多方便呀!
一句五五二十五一下子就知道得数了,这样算得真快是吧?
那我们也一起来编一些乘法口诀好不好呀?
第一句: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也就是说第一辆车上有一个5,我们写成算式就是:
1×5=5,用口诀来说就是:
一五得五,一起说一遍。
第二句写成算式是几个5?
2×5=10,用口诀怎么说:
生:
二五得十,二五一十
我们平时习惯说是:
二五一十,一起说一遍。
解释口诀:
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可以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
“得”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
也就是积不满10情况下,它是起到占位置的作用。
你能根据儿歌或是乘法算式试着往下编乘法口诀吗?
小组一起编一编,组长把你们编的记下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谁来说一下你们组编的口诀?
生板演
3×5=15和5×3=15,三五十五,
4×5=20和5×4=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3、揭示课题
师:
5的乘法口诀共有五句,上面的这些算式都可以应用5的乘法口诀直接计算。
(板书课题:
5的乘法口诀)
4、记忆口诀
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口诀。
有谁记住了吗?
你为什么记得这么快?
发现什么规律?
有什么好办法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
我发现几五得几的结果不是5就是0。
生:
口诀的前半部是乘法算式的因数,而后半部是它的积。
生:
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都是5。
找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这些口诀,我们用小朋友的好办法来记一记。
巩固记忆:
①用小组帮助记忆,一个五、二个五……
②对口令:
这些办法好吗?
对口令,师生互对、同桌互对、男女互对。
③学生齐背一遍
四、实践应用
1、学了口诀,有什么用呢?
对了,可以计算乘法。
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场地,看你能用5的口诀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红方巾?
一共有多少个车轮?
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自己试着列出乘法算式,再根据口诀来解答。
2、课件出示:
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用几根小棒?
摆2个呢?
3个.4个.5个
3、出示钟表
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
怎么算的?
12走到2是几分钟?
……
4、送信。
〈课件出示五个邮箱和信件上写有的算式。
〉(让学生投入对应的邮箱。
)
得数是十五5乘2 5个5相加
四五二十一五得五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我学会了5的乘法口诀。
生:
我知道5的口诀有什么规律
生:
我会背5的口诀了。
生:
我会用口诀算乘法了。
……
林英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是青岛版第二单元《表内乘法
(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动脑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
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
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关注了学生倾听表达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提高同桌和小组合作的效率.
5、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慢,耽误了很多时间。
另外,在观察信息图时,如果让学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一组一组信息的说,做好铺垫,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很轻松。
这节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5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5的乘法口诀算式的比较观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通过对情景图的编题与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挑战自我”题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等等。
我还充分利用即时评价,关注第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学的开心,学的轻松。
戚海琳听课体会
在第一轮观摩课中,林英老师执教了《5的乘法口诀》一课,这是表内乘法的第一课时,林老师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做法值得我学习:
一、课堂上始终能以饱满的激情感染每一个孩子。
课前的5分钟我说你猜的训练,林老师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一个孩子,适时的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语等等这些,都在有意无意间创设了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培养了学习兴趣,为上课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清晰、合理。
在学生提出问题好,林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整理、记录儿歌,在同学们交流完儿歌后,再让孩子们借助儿歌编口诀,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去摸索、去体验、去编乘法口诀,老师精心设计,层层递进,体现了“讲?
——扶——放”的教学思路,把学习的主动性回归给学生。
三、目标导学法的应用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上课伊始,林老师就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中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能使孩子在课的开始就明白了自己本节课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这样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容易把握住重点,带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时时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课堂上,从各种细节我们会发现林老师非常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
当一名学生上讲如板书时,老师特别表扬能主动用直尺的孩子,老师也时时用直尺板演,给其他孩子做一榜样;当孩子翻书时让孩子们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安静;当一名同学发言时表扬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孩子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老师时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这节课中,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的地方。
1、老师对课堂的整体驾驭能力还有待加强。
2、对学生整理儿歌、整理口诀这一环节,时间花费有些长,致使后面的环节时间有些紧张。
3、教师语言应再简练规范一些。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还要在“好”和“实”上下功夫,不能有“花哨”之嫌,为形式而作。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怎样才能上出一节学生喜欢的课?
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这就要求我们要勤学习、多思考、常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邹晓燕听课反思
听了林老师《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让我从很多方面感触很深,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设情景,让学生专心听,积极动脑筋,主动发言。
在课中,遵循素质教育观念,不是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讲课少,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下总结经验,学生发言积极。
2、抓住机会,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时时以“你说得很棒!
还有谁来说一说?
”、“还有谁有其他的想法?
”等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激情。
体验成功的乐趣。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本质是思维的参与。
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加大学生思考的空间以及创造空间,使学生能更加深层次地投入到学习中。
4、林老师特别具有低年级特色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一些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翻书时先提出要求让孩子们比一比谁翻书又快又安静;当学生板演时,特别表扬能主动使用直尺的孩子,给其他孩子养成这一好习惯做一引领;当一名同学发言时,表扬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孩子,从而培养孩子会倾听的好习惯。
这些细节看似平常,却体现了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风格,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另外我也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和大家共勉,就是关于教学环境的控制问题。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在我们的思维中这样的理念是理解得很透彻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怎样才可以放得很开,但是又不会让整个教学脱离主体教学,不会走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极端,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中把握好,即时调控。
学生方面,反馈到哪里为止才合情合理,才不会偏离主题?
我想这些问题只有努力提高我们每一位老师自身的素质才可以更好地调控教学,也是今后在我们的教育教育教学环境中需要不断控究和努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