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docx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唐诗中的音乐”单元教案
单元组成: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描写的魅力
2.明确三诗中对音乐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迁移到其它作品进行初步鉴赏
3.通过写作加深对音乐描写方法的理解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三篇诗歌对音乐都有出色的描写,有共性也有个性,分析并融会之将形成对描写音乐方法的整体认识并可望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重点:
对音乐描写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对音乐描写规律的认识。
难点:
一些个别词句意义的确认和作用的理解,尤其是比喻和通感具体写出了乐曲或乐声的什么特点
课时:
6课时
学生分析:
经问卷调查,学生喜欢古筝,钢琴,吉它,口琴,架子鼓,手风琴,竖笛,长笛等乐器,从中到西,不一而足。
问到对某种乐器的印象,有人讲自己与它的故事,生动有趣;有个别人描写它的倩影,栩栩如生。
问到听某曲时的感受,只有个别人能生动地表现和传达。
以上说明同学绝大多数很喜欢音乐,但绝大多数又不善于用文字生动地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逐篇分析
二.归纳总结并进行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目标:
明确单元内容,了解学生鉴赏有关音乐描写的诗歌的水平,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情,尤其是描写音乐的能力。
简单过程:
一.单元开场白:
泛舟于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我们往往流连忘返。
今后一周我们将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组成一个单元,名之曰“唐诗中的音乐”,它们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众所周知,音乐虽然动人,但用语言描写起来无疑是很难的。
然而以上这三位诗人却举重若轻,独领风骚,所以这三篇文章被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今后几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诗中的音乐,聆听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遗韵吧。
我们将徜徉在诗人描写的音乐中,和着诗人心跳的节拍,看看诗人如何挥洒出如此动人的诗句。
二.小调查
(一)你喜欢音乐还是歌曲,为什么?
(二)你喜欢什么乐器?
考过级吗?
写一段你对它的理解的文字(比如它的音色,形状,你与它的故事等)。
(三)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乐曲(并非歌曲)的名称、作者,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听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三.阅读几首小诗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刘长卿的《听弹琴》、,挑选自己理解最深的一首诗或几句诗,说说诗句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然后写下来上交。
四.观看一段古典名曲演奏影像,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文字并上交。
《琵琶行》教案
本课目标:
1.感受本课音乐描写的魅力
2.明线索:
围绕琵琶乐曲组织全诗
2.清楚本诗描写音乐的两种方法
课时:
3
第二三课时
(背景音乐:
循环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开场白:
有人说琵琶为霸气的勇士。
琵琶的线条和形态很柔美,娴静地摆在那里犹如一个女人。
可它的品性却是刚烈的,一如霸气的勇士。
所以它最能演绎《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因为它的密度和强度及嘈嘈切切的声音总不免绷紧人的神经,随时担心着弦会断裂。
一般场合心境是不大适宜听这样的曲子的。
我们现在听到的就是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让白居易心感动而泪沾裳的琵琶曲吧。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武汉龟山脚下,流传着春秋时乐师俞伯牙摔琴的故事。
有一天,伯牙鼓琴于龟山,琴声传达出攀登高山的意蕴。
以打柴为生的钟子期正好路过这里,听到绝妙的乐曲,便放下担子,连连赞叹道:
“善哉,峨峨兮泰山!
”(意思是说:
“好啊,仿佛泰山巍峨耸立!
”)一会儿,旋律中又仿佛奔涌出流水,子期又夸赞道: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意思是说:
“好啊,像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伯牙弹什么样的曲子,子期都能欣赏得出来。
两人引为知己。
后来,钟子期没能如约去赏琴,一打听,原来是病逝了。
俞伯牙痛惜地说:
“吾痛失一知己矣!
”摔琴后终生不复鼓琴。
演奏者一曲《高山流水》,能使赏乐者内心共鸣,引为知音;而《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弹奏就使一代大师白居易潸然泪下。
二.教师背诵全诗
三.自读并思考(能用原文的用原文)
1.《琵琶行》记叙了什么事?
2.分层概括全文,必须出现“琵琶”的字样。
3.诗中出现了哪几个重要的人物?
有什么共同点?
4.二人“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6.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7.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四.明确
1.《琵琶行》记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分段概括全文,必须出现“琵琶”的字样,必须为“长句”——七个字。
江边送客闻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琵琶女诉身世苦
琵琶女诉动我心
重闻琵琶感慨深
3.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1)琵琶女(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我”(读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由学生讲述了解到的背景资料。
白居易,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曾经用了一句话来大致概括了一下自己的人生: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唐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李师道勾结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派人刺死了宰相武元衡。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是一国之栋梁,宰相之死引起了长安城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这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要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被贬的打击给白居易造成了极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便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
深秋夜饯别友人,适逢琵琶女,听到她那富有感情的琵琶声,了解她悲凉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为之而作《琵琶行》。
当年: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全诗写了几回琵琶音乐?
作者反映如何?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
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
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
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先搁下,另详析此段)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及“我闻琵琶已叹息”等信息已告诉我们,这音乐应该是悲凉哀怨的。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
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第四课时:
内容:
重点分析第二节,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过程
(背景音乐:
循环播放琵琵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一.学生朗读
二.“冰下滩”“水下滩”之辨
“冰下滩”合理
只能说“泉流冰下”,不能说“泉流水下”。
“滩”是唐代的俗语,气力尽的意思。
“幽咽泉流冰下滩”即泉流冰下,鸣声幽咽,仿佛有气无力的样子。
三.
1.这一段描写一共用了哪几个比喻句?
请分别找出其喻体。
这段描写一个运用了八个比喻句,其喻体分别是:
“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莺语滑”、“泉流难”、“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裂帛”。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讨论一下,这些喻体各写出了琵琶声音或旋律的什么特点?
分别写出了琵琶乐声的“粗重急骤”、“轻细委婉”、“清脆圆润”、“宛转流利”、“冷涩不畅”、“激越雄壮”、“戛然而止”等特点。
3.“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情境?
有什么效果?
侧面描写,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琵琶曲的感人至深。
四.自读两遍
五.下面是我写的一段,与原文比较后说出感受
那琴声一会儿急骤粗重,一会儿轻细委婉,一会清脆圆润。
那琴声由流利婉转变得缓慢顿涩,直到哑然失声。
短暂无声的沉默后,突然雄壮、激越、热烈、有力的琴声扑天盖地而来……突然琴声戛然而止,余韵全无。
(这里把乐曲旋律的变化写得很清楚,但由于是直接写,给人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原文通过各种比喻给人的感受真实深刻,形象生动。
)
六.从描写音乐方面对本文总结
以声喻声少侧写
七.通过朗读读出韵味
“大弦”句要急重;“小弦”句要轻快;“嘈嘈”两句常速但要跳宕;“间关”句连贯流畅;“幽咽”句缓慢顿挫;“冰泉”两句更甚,至气吞;“别有”两句低缓,期待地,神秘地;“银瓶”两句高强快;“曲终”两句斩截地,如四弦一声——如裂帛。
停顿片刻,缓慢轻柔地读出“东船”两句。
“大弦”句男生读;“小弦”句女生读;“嘈嘈”两句合;“间关”句女生读;“幽咽”句男生;“冰泉”两句合;“别有”两句教师读,读完后停顿两秒种;“银瓶”四句合。
“东船”两句教师读。
八.其实这里还可有个角度,就是写琵琶女的表情动作。
当然作者在前边写了一些,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但这是写出场,重心理刻画;也有“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写神态;“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技法的娴熟。
但在演奏的过程中,是不是还可以在神态上,在表情上,在手法上,在形态上,再做一些想象和描写呢?
放一段琵琶演奏影像。
说一说写什么,能说出怎么写更好。
八.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看,除了写人的“无言”和“秋月”倒影,还可写点什么?
九.本课总结
诗人谪居送客“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引出了一段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诗人的善感善听善写又把瞬间缔造成永恒,让历史在这里得以还原,让记忆在这里能够播放,让后人在这里再次感动。
让我们感谢诗人吧!
《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教案
目标:
感受音乐描写的魅力,明确两诗在音乐描写上的特点
课时:
一课时
过程:
(背景音乐:
循环播放箜篌曲《湘妃竹》)
开场白:
如果说琵琶是霸气的勇士,那末箜篌便是袅袅婷婷、飘逸优雅的上古佳人。
在所有乐器中,箜篌外型是最特别最漂亮的,有着古琴同样悠久的历史。
其音色更偏向清亮圆润又内含悠扬之韵,也是唯一可以用左右手同时弹奏出旋律的乐器。
《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它本来自西域,于是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白乐天形容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我却觉得此句用来形容箜篌之音韵更贴切。
它比琵琶轻柔雅致,有如纤纤佳人长袖起舞。
一曲空灵又写意的《湘妃竹》传来,旷野上的行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使人远离喧嚣远离烟尘。
现在我们听到的便是这《湘妃竹》,是由大师崔君之演奏的。
下面让我们走近李贺,聆听他所听到的那支由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所弹奏的箜篌曲吧。
一.学习《箜篌引》
(一)教师背诵
(二)学生读诗
(三)分析描写音乐的方法
1.词句
空山凝云颓不流:
为何是颓?
为何不是“飘”(不押韵;把云喻为水;水常使人想起“愁”,前人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本诗的音乐不正是“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吗?
)
二十三丝动紫皇:
动,使……感动
老鱼跳波瘦蛟舞:
为何是“老”“瘦”
2.本诗哪些句子直接写箜篌之乐?
并分析其特点。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前句“昆山玉碎”以声喻声,形容乐声之清脆;“凤凰叫”是形容乐声和缓。
后句是通感,用视觉写声音,“芙蓉泣露”是说颗颗露珠就像滴滴泪珠挂在芙蓉面上,是说乐声之惨淡,乐曲中有几多愁思;“香兰笑”是说幽雅的兰花开放,就像绽开了笑脸,是说乐声清丽,乐曲中有几多欢愉。
3.那其它的句子都是从什么方面描写的呢?
请分别说说作者想象的画面,并说说效果。
侧面描写
句式可为:
某某为之如何或箜篌曲使某某如何。
天空流云为之停步聆听,湘妃素女为之愁啼哀思,长安城为之浸于寒光,天上紫皇为之扣动心弦,山上神妪为之大大折服;仙人吴刚为之通宵不眠,月宫玉兔为之如狂似痴。
如此的音乐演奏效果,怎能不叫人叹服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呢?
4.这些想象有什么特点?
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从现实到幻境,从凡间到仙府。
但主要是天止幻境和仙府。
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5.自读两遍。
6.描写上还可有哪些角度?
这里只有一句写演奏者,而没有一句写到听众自己的感受。
因此可从这两个方面描写。
(四)本诗与白诗比在音乐本身的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在创作方法的采用上。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
《琵琶行》正是遵循了这些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
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当时环境。
在音乐表现上,它也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描写,如实地再现琵琶乐声的无比美妙。
而《李凭箜篌引》用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方法,从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绝伦。
李贺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因而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所以古人云“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信乎!
(五)从描写音乐方面对本文总结
驰骋想象侧面写
(六)齐读诗
(循环播放古琴曲《平沙落雁》)
二.学习《听颖师弹琴歌》
开场白:
古琴就象个大度的能包容一切的高人名士。
“琴者靠天地之声”“通神明,惊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所有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
古琴又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力,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所以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
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清纯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势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不能表达的。
现在播放的就是古琴曲《平沙落雁》。
下面让我们欣赏韩愈听到的颖师所弹奏的古琴乐曲吧。
(一)师背诵
(二)学生读诗并注意看简译
(三)本诗分层宜在哪里?
为什么?
第十句之后。
前十句为正面描写,后八句都是侧面描写。
(四)说出下列几句比喻的是什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细柔宛转,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起伏回荡,舒畅悠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在一片和声泛音中主调高扬,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声调由高滑低,戛然而止,
(五)前十句都是以声比声吗?
不是。
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是以声喻声,其余为通感。
(六)请比较“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和“间关莺语花底滑”;
比较“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二组乐声在性质上分别相同。
前者都是流利舒畅的,后者都是激越高昂的。
但是前句都是通感,后句都是比喻。
后句是以声喻声,似乎更难些;前句是以视觉形象来写乐声给人的感觉,挑选喻体余地比较大,而且它往往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富有感染力。
(七)后几句与琴声何关
写的是听者——我的感受。
有抑扬,有我的神态,动作,表情,也可能有语言,都属于侧面描写,是为了烘托琴声的感人至深。
(八)从描写音乐方面对本文总结
通感喻声加侧写(其中直写和只写我的感受)
(九)朗读
第六课时
目标:
1.总结三首诗中音乐描写的方法
2.能运用方法初步欣赏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和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3.试写一段文字,描写听到的音乐。
过程:
(背景音乐:
循环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箜篌曲《湘妃竹》和古琴曲《平沙落雁》)
一.总结三课中音乐描写的方法
(一)朗读三首诗
(二)总结三课中音乐描写的方法
1.回忆对这三课中音乐描写方法的简单概括
(白居易)以声喻声少侧写
(李 贺)驰骋想像侧面写
(韩 愈)通感喻声加侧写
2.学生概括后教师总结
实际上以上描写从角度上可分两类,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简单地说就是直接对音乐本身进行描写。
有纯粹的直接描写,如《琵琶行》中我们举过的例子;当然更应该包括以声喻声和通感喻声的方法。
侧面描写就是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即描写它是如何影响人和环境的。
人包括演奏者和听众,演奏者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所以写演奏者也是写音乐;听众又应该包括描写音乐者和其他人。
环境应包括所有事物。
描写“影响”,就是写出听众的感受和环境的特点。
音乐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
纯粹直接描写和运用比喻、通感
环境特点
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举例:
比如正面描写音乐,运用比喻,有《琵琶行》中的若干句子;运用通感,如“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也可驰骋想像进行描写,如“昆山玉碎凤凰叫”。
比如写演奏者如何表现音乐的,如“轻拢慢捻抹复挑”,也可以写他(她)的表情、体态等。
当然也可驰骋想像,如写眉儿微皱,有如西子病心;双目微闭,仿佛品味仙葩。
说其技法娴熟,恍若瓠巴转世,好似师旷重生。
写作者本人呢?
有“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韩愈的“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运用夸张的有“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又如写环境特点。
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有驰骋想像和大胆夸张的,如写眼前“空山凝云颓不流”,“十二门前融冷光”,甚至可以像李贺一样写幻境仙府,“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运用以上方法初步赏析几首小诗,说说其中音乐描写的特点。
提示形式可为:
某句采用了某某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
(一)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作者写蜀僧弹琴,为表现其弹奏技巧,只说“一挥手”,其技巧的高超和神态的潇洒已可知;写琴声,只说“如听万壑松”,其琴声的铿锵有力可知;写听琴后的心理感受,只说听者的精神得到澄清,琴的余音引起寺内钟的共鸣,可知听者心神爽朗,得到了极大的美感享受。
末句,用听者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天就黑了来衬托琴声之美妙,属侧面描写。
松涛阵阵,流水叮咚,古刹钟鸣,余音袅袅,使人如在天籁之音合成的交响乐包围之中。
(二)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
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
接下来子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下文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
“长飆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
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
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
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
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
或尖细高亢,或粗重低沉,或节奏分明,或繁密杂沓。
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通感来写变调。
先一变沉稳,后一变热闹。
沉稳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写出乐声之凄惨哀婉;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写出乐声之欢快明朗。
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
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现在是什么季节呢?
“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
尽情地欣赏罢!
“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飆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
三.音乐描写的原则
(一)融情动心。
不一定像白居易一样“叹息”“唧唧”和“青衫湿”;不一定像韩愈一样“起坐在一旁”,“湿衣泪滂滂”。
但如果不用心去感受,不让自己的心弦与音乐共振,又能听出什么呢?
其实听音乐听的是另一颗心的心跳!
(二)驰骋想像。
无想像则无诗,无想像也是不能写好音乐的。
我们要像诗人们一样,乘着音乐的翅膀,睁大想像的眼睛,在“天地阔远”的音乐王国里“飞扬”,不仅要大饱眼福,还要“搴木兰”“揽宿莽”,“扪参(音深)历井”(李白诗句。
参和井均为星星之名),“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兴尽晚回舟”。
四.写作
(一)观看扬琴独奏《雨打芭蕉》,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二)交流并讨论
七.单元结语
斯人已逝,诗篇长存,音乐常新!
诗人们以敏感的诗心,以不可思议的生花妙笔,让大唐音乐永远回荡在伟大不朽的唐诗中了,并且这音乐还将毫无疑问地继续演奏下去。
有人说音乐是其“生命”的一部分,这是令人仰慕的境界,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或可遇而不可求的吧。
但如果说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想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定是实事求是的。
那么让我们也锤炼一颗敏感的诗心,学习大师们的笔法,不断去描摹你我心仪的音乐,使之永远潺潺于笔下,脉脉在心田。
附:
《雨打芭蕉》音乐描写摘录
1.琴声传来,时而绵柔,时而清脆,时而细碎,时而续续,时而平缓,时而跳跃。
正当杳然不知处时,忽而惊现于耳畔。
像是一阵微风拂过脸颊,清爽感即将消散时,身后的柳枝又一次被扬起。
像水滴卵石的调皮,又像雨露压弯的芭蕉叶发出了响声。
叶子终于撑不住水的重量,一颗圆圆的水滴不禁从叶尖滚落,还未落地,又有许多雨点打在蕉叶上的沙沙声响起。
渐渐,雨停曲终,虽子依然有水滴落,琴声依然在耳际萦绕不去。
(芦苒)
2.那芭蕉叶也仿佛合着雨的节奏舞起来了。
雨渐渐细了,疏了,躲雨的孩子们出来了,嬉闹着,突然,雨又下起来了,而且变大了,密了,嬉闹的孩子们躲到芭蕉叶下,相互嘲笑着落汤鸡般的样子。
(郑诺娃)
3.滚圆的雨滴在叶尖上颤动,极力想把叶子的翠绿一起带下来,但费尽周折也总是失算,只得悻悻地低了头,一个个排着队坠落下来。
(黄瑰)
4.一群小孩子快乐地跳着,唱着。
间或一长者说一两句什么,而最小的一个小孩子调皮地立即学舌。
长者与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谈话,大家有问有答,相互应和。
阳光从叶隙间射下来,叶子亮了,水珠晶莹,雨小了,几乎停下来了。
突然雨又密了,越来越密,越来越大,如珠落,如马骧。
这过程像是一个人要表演什么,去准备了,旋即返回,热身之后一通拳腿棍棒,势如破竹,气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