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962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

《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docx

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期末考试《新科学技术与革命》孙定建

第一章

科技哲学思想溯源

科技哲学大体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标志。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兴起

作为科技哲学产生标志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技术自主论哲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技哲学流派。

逻辑实证主义把实证主义观点与数学逻辑分析方法结合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以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科学是相对于小科学而言的。

小科学,是指历史上的那种传统的科学。

这种传统的科学的特点是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长人类的知识。

而所为的大科学,则是指与小科学不同,具有大规模性质的科学。

科技哲学开始从逻辑实证主义和技术自主论,向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学派及新历史主义学派科转变。

小科学是指历史上那种传统的以增长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

大科学则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下产生的大规模、社会化,系统化、整体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科学。

科学的基本含义

运用理性思维可以把“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错误的判断算不上科学。

2、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3、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是知识单元的综合化和系统化。

4、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武器和工具。

马哲认为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5、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在20世纪后发展为一项社会事业,一种社会现象。

6、科学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

本质上是一种求真、创新,为人类自由、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科学的判据

所谓科学的判据,就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宗教迷信的判别标准。

1、科学注重实践理性原则。

宗教则崇尚信仰,主张信仰第一。

注重实践理性还是注重信仰;承认实践的权威,还是承认宗教偶像的权威,是科学和宗教的分水岭。

所谓实践理性原则,指的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规律的原则。

2、注重可重复性原则。

可重复性原则是判别科学与伪科学的操作方式。

3、注重逻辑完备性原则。

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完备自洽的。

而一切宗教迷信和伪科学,则不具备这种逻辑自洽性。

4.科学注重理论的简单性原则。

它指的是理论要以较少的科学公设揭示出比较丰富的科学理论内容。

科学的体系结构(宏观微观)

所谓科学的体系结构,指的是科学知识单元构成科学体系的结合方式。

科学的宏观结构指的是科学体系中,各门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方式。

按照研究对象和方法来划分,科学大体可分为: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交叉科学或综合科学等门类。

自然科学技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层次。

科学的微观结构指的是任何一门学科必须包含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方式。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一般是由概念(细胞)、定律(中介)、逻辑形式等构筑起来的。

技术的概念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具体说,在现代,技术概念包括经验、技能或技艺,又包括生产的物质手段、机器、设备,还包括科学理论应用等。

技术的特点

首先,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中介和工具。

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结合的产物。

既表现为机器、设备等物质因素,又表现为经验、技能等精神因素。

再次,技术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的属性。

自然属性指的是人们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界过程中需遵循自然规律,而社会属性指技术不可避免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最后,技术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是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介。

科技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与技术关系

在科技哲学视野中,科学与技术是互相联系的,两者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

一、科学与技术的差异性

第一,直接目的任务不同:

科学的直接目的是认识世界,而技术的直接目的是改造世界。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的任务则是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创造人工自然。

技术主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成果虽也丰富社会的物质文明,但主要是增加人类的知识,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

技术成果虽然也丰富社会的精神文明,但主要是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

第二,研究内容进程不同:

科学研究主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研究的课题一般来源于观察到的新现象、新事实;其进程大体是从实践到理论。

技术主要利用科学成果创造人工自然,研究的课题一般来源于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其进程大体是从理论到实践。

第三,成果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如学术论文、科学著作等。

技术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如新工艺、新产品等。

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主要从它的先进性,正确性、真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技术成果的评价则主要从它的实用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四,生产力属性与社会价值不同:

从生产力属性来说,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并非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

科学只有并入生产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技术则主要通过工具、机器、设备等体现为直接生产力。

从社会价值来说,科学的价值是潜在的、长远的;技术的价值则是现实的、直接的。

第五,人材规格与管理形式不同:

人材规格的角度看,科学人才应具有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善于科学抽象和理论概括。

技术人才则要求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管理形式的角度看,科学是柔性的,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技术则是刚性的,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和严格的时间要求。

二、科学与技术的同一性

第一,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同一:

科学主要是认识世界,技术主要是改造世界。

而认识与改造的则是同一个客观世界。

第二,科学与技术最终目的同一:

科学与技术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同一的,这就是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从而达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三,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科学与技术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一体化,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同一性。

科学革命,指的是新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所引起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变革,科学革命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进程中的质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

涵义:

首先,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成果及思维方式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其次,科学革命本质上是科学思想的革命。

第三,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进程中的质变、飞跃,是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技术革命是指技术原理及其物化形态所引起的技术体系的根本变革,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质变,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

第二章

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

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一次科技革命。

它是由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和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组成的。

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又称哥白尼革命。

这是在15世纪后期──18世纪中叶发生的,一次由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日心说”的提出为开端,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为完成标志的科学革命。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的标志

牛顿于1687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科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建立了牛顿力学体系,从而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次大综合。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宣告了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

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又称蒸汽技术革命,大体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

第一阶段,是以纺织机的发明为代表的工作机革命。

第二阶段,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动力革命

第三阶段,是以机器制造业的建立为代表,奠定了近代机械化大生产的基础

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

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叶,是一次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

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由近代第二次科学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组成的。

第二次科学革命,是以电磁学为代表,由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如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赖尔的《地质学原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等为标志的一系列学科革命组成。

以电磁学为代表的一系列学科革命组成了近代的第二次科学革命。

近代第二次科学革命中取得的上述重大自然科学成就,给形而上学自然观以沉重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又称电气革命或电力革命。

这是一次由近代第二次科学革命直接引发的技术革命。

第二次科学革命中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电力技术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

物理学四大成就:

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

经典力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和经典电磁学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三大支柱。

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

X射线、铀元素的放射现象、电子。

使人类认识第一次深入到原子。

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1)相对论与时空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1、狭义相对论

标志:

1905年《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诞生

两条基本原理:

洛仑兹变换

(1)狭义相对性原理:

物理规律在任何惯性系中都是一样的。

(2)光速不变原理:

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向各个方向传送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由洛仑兹变换得出的结论(从基本原理导出的结论)

“同时性”的相对性。

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式,物体的质量随速度而变化,光速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等

2、广义相对论

标志:

 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

两条基本原理:

(1)广义相对性原理:

在任何参考系中,物理学规律的数学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2)等效原理:

一个具有加速度的非惯性系,等效于含有均匀引力场的惯性系。

3、对时空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牛顿提出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

狭义相对论揭示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性,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引起了时空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提示了时空、运动与物质分布的关系,并重新解释了引力的本质,彻底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紫外灾难:

在对黑体辐射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根据瑞利―金斯公式,介质内单位体积的能量会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以至趋向于无穷大,但实验结果却趋向于零。

然而瑞利―金斯公式是严格的经典表达式,这就说明经典物理学正在遭受严重的困难,人们把这一困难称为紫外灾难。

(2)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

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过程:

(一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了“能量子”假说,又称量子论。

物体在发射辐射或吸收辐射时,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以一定数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的

爱因斯坦:

光量子假说:

光是由分立的能量子组成的,每个光量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E=hγ,而与光强度无关。

基本思想

(1)、微观世界的量子性

(2)、微观客体的波动-粒子二象性

(3)、微观世界规律的统计性(几率性)

(4)、微观世界不确定性

意义:

量子力学的建立:

1、成功地揭示出微观世界具有量子性、几率性、波粒两象性个不确定性。

2、使人们认识到,支配微观世界的规律与支配宏观世界的规律具有本质的不同。

3、对古典物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产生了巨大的打击。

基本粒子的研究

现代物理学把比原子核更小的粒子称为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的性质:

  质量、寿命、电荷、自旋

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基本粒子的分类:

光子类、轻子类、重子类、介子类

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

化学的研究方式从定性向定量发展、研究对象从物质的宏观结构向微观结构。

现代化学革命,使化学从原子时代发展到电子时代。

生物学革命: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模型,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大爆炸宇宙论

  1948年美国天体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