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67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doc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

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

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

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

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

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

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1.地理分布。

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发病季节。

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人群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尚不确定。

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

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

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三、诊断、治疗和报告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附件2)和《中医诊疗方案》(附件3)做好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实验室检测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4)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

若诊断需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协助医疗机构采集恢复期标本进行抗体滴度对比检测。

无条件检测的医疗机构,应当将标本运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工作。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无条件进行检测,应当将标本运送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检测结果。

在标本采集、运输及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标本采集时可进行一般性防护(穿戴口罩、手套和长袖工作服)。

采集后应当将标本置于防漏容器中送检,注意不要污染容器的外表,并做好相应的消毒。

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时,应当在生物安全Ⅱ级及以上的实验室开展。

五、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当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5),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及相关影响因素,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见附件5附表),并录入至EpiData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下载),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月底收集汇总本省(区、市)数据库,并及时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箱cdczfb@。

出现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由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六、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二)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

各地应当开展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报告和治疗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三)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

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尽快建立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

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疫情的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也应当逐步建立该病的实验室诊断能力。

(四)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

积极、广泛地宣传疾病防治和蜱等媒介昆虫的防制知识,使广大群众掌握最基本的预防常识从而有意识地去保护自己,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使公众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蜱防制宣传要点见附件6。

(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

应当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环境清理,必要时采取灭杀蜱等措施,降低生产、生活环境中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

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

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9/L),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

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使用。

五、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六、隔离及防护

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

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通用防护(Universalprecaution)措施。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