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666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

《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docx

电磁学中物理规律的发现

西华师范大学

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

论文(设计)

题目电磁学在电磁炉中的应用

Electromagnetismintheapplicationoftheinductioncooker

学生姓名周双

学号201409240645

院名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

年级2014级

专业物理学

职称学生

完成日期2015.09.20-2015.10.18

摘要

电磁学已成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电磁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电磁理论的不断研究与发展,人们开始对电磁应用进行了探索。

现如今,电磁学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新型的设备工具也随着人们的探索被研究出来。

但是,我们并没有停止我们探索的步伐。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人们是怎样应用磁场感应的原理设计出电磁炉的。

关键词:

电磁感应,电磁炉

Abstract

Electromagnetismhasbecomeanimportantbranchofphysics,thestudyofelectromagneticmovementbasicrule.Aspeopleonthecontinuousresearchanddevelopmentofelectromagnetictheory,peoplebegantoexploreontheapplicationoftheelectromagnetic.Nowadays,electromagnetismcanbefoundeverywhereinourlife,somenewequipmenttoolsaspeople’sexplorationwasalsodeveloped.However,wedidnotstopthespaceoftheustoexplore.Now,wehavetheunderstandhowpeopleappliedtheprincipleofmagneticinductiondesigninductioncooker.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inductioncooker

目录

一、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历史探索的背景…………………………3

2.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及意义………………………5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7

二、电磁炉

1.电磁炉的定义…………………………………………9

2.电磁炉的工作原理…………………………………………9

3.电磁炉的主要结构…………………………………12

4电磁炉的分类……………………………………12

5.电磁炉的优缺点………………………………………13

三、参考文献………………………………………………………13

一、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历史探索的背景

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索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首先它来自于社会对电力的要求。

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Volta,1745—1827年)发明了伏打电堆,使人们第一次获得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1809年,戴维把由两千块铀锌片组成的伏打电堆的两极接上炭棒,当炭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了电火花,从而发明了弧光灯。

但是伏打电池所取得的电价太昂贵而且功率太小。

如何获得强大而廉价的电力是当时社会对物理学提出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后来法拉第回忆道“我因为对当时产生电的方法感到不满意,因此急于想发现电磁与感应电流的关系,觉得电学在这一条路上一定可以有充分的发展。

在法拉第之前的一些物理学家已经开始探索磁产生电的途径。

安培于1821年到1822年间做了探求感应电流的实验,但他未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25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拉果设计了著名的圆盘实验。

他偶然发现金属可以阻尼磁针的振动,他进一步联想:

既然一个运动着的磁针可以被金属片吸引,那么一个静止的磁针了一定可被一个运动着的金属片带动。

根据这一设想,1825年他设计一个园盘实验,在一个可以绕着垂直轴旋转的铜盘的正上方悬挂一根磁针,当铜盘旋转时,磁针跟着旋转。

这一实验好像表明磁是因运动着的导体而产生的,为物理学界提出了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1823年,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Colladon,1802-1892年)曾企图用磁铁在线圈中运动获得电流,他用一个线圈与一个检流计连成一个闭合回路,为了使磁铁不至于影响检流计中的小磁针,特意将检流计放在隔壁的房间里,他用磁棒在线圈中插入或拔出,然后一次又一次跑到另一房间里去观察检流计是否偏转,当然他观察不到指针的偏转,未能发现电磁感应。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十年的艰苦探索。

1821年,法拉第开始转向电磁学研究,他发现了磁极绕着载流导线转动和载流导线绕磁铁转动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旋转现象。

通过电磁旋转的实验,使他想到,既然电对磁有作用,一定有磁对电的反作用;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则磁也一定能产生电流。

1822年,他在日记上写下了他的光辉思想:

“磁能产生电流”,并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战略目标。

从1824年到1831年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在《法拉第日记》中,明确记载的失败的实验就有三次。

1824年12月28日,他把强磁铁放在接有检流计的电流线圈内期望会改变导线中的电流,结果没有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

1825年11月28日,他将导线回路放在另一通电回路附近,期望在导线回路中能感应出电流,但也没有发现任何效应。

1828年4月22日,他把磁铁穿入一个悬挂起来的铜线环内,期望环内产生感应电流,但把其它磁铁靠近导线,却没有任何效应产生。

实验没有得到他预想的结果。

虽然经受了这一系列的失败,但1动摇不了他对自然力的统一性怀有的坚定的信念。

他坚信电与磁的相互转化,磁一定可以转化为电。

他说:

“一方面,各种电流都伴随有相应强度的磁作用,它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呈直角;而另一方面,若将电流良导体放入有磁作用的环境中,在导体内竟然完全不会引起感应电流,也不产生可觉察的等效于这种电流的作用,这是很不平常的。

”“对这些问题及其后果的考虑,再加上想从普通磁中获得电的希望,时时激励着我从实验上去探求电流的感应效应。

”正在此时,英国物理学家斯特金发明了电磁铁。

他在一块原来没有磁性的软铁上绕以导线,通电以后,软铁就变成具有了强磁性的磁铁。

这一发明对法拉第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在日记中记述了他第一次成功的实验。

他在软铁环的A边绕了三个线圈,可以串联起来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

在B边以同样的方向绕两个线圈。

他把B边的线圈接到检流计上,把A边的线圈接到电池组上(见图)。

当电路接通时,法拉第看到检流计的指针立即发生明显的偏转、振荡,然后停止在原来的位置上。

这表明线圈B中出现了感应电流。

当电路A断开时,他又看到指针向相反方向偏转。

把A边的三个线圈串联成一个线圈重做以上实验,对磁针产生的效应比以前更加强烈。

他看到B边的感应电流是明显的,又是瞬时的,只在A边断开和接上电源时的瞬间产生。

 在第一次发现之后,法拉第继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讨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

他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产生同样的效应?

铁环是必需的吗?

线圈A是必需的吗?

 9月24日,法拉第在两条磁棒的N、S极之间放上一条带有线圈的圆铁棒,线圈与一检流计连接〈见下左图〉。

他发现当圆铁棒接触N、S极和脱离N、S极时,检流计的指针就会偏转。

他指出.这一效应不是永恒的而是瞬时的,“因此,在这里磁转化为电是清楚的。

” 10月1日,他把两条长203英寸的丝包铜线绕在木筒上。

其中一个线圈和检流计相连接,另一个线圈和电池相连接(见上右图)。

他发现当电流接通和断开的瞬间,“对电流计的指针有影响,但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很难感觉到。

因此在没有铁心的情形下也有感应效应。

” 10月17日,法拉第用另一种方式得到了感应效应。

他在直径为0.75英寸长为8.5英寸的空心纸筒上绕了8层螺旋线,把8层线圈并联后再接到检流计上(见下左图)。

当他把磁铁棒迅速地插入螺线管时,检流计的指针就偏转了,然后又迅速地拉出来,指针在相反的方向上发生了偏转。

他说:

“每次把磁棒插进或拉出时,这效应都会重复,因此电的波动只是从磁铁的接近而不是磁铁停止在那里产生的。

" 10月28日,他把一个空心螺线管迅速送入一对大的磁极之间(见上右图),检流计的磁针受到强烈的影响,然后又迅速的取出,磁针同样受到强烈影响。

这是在磁铁与线圈有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效应。

1831年10月24日,法拉第在提交给皇家学会的一篇论文中,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5类:

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稳恒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他在《电学的实验研究》第19节中还讲到感应电流的方向。

他写道:

“当一条载流导线与另一条与之平行的导线相互接近时,感应电流方向与施感电流的方向相反,它们彼此排斥,反抗互相接近;当两线离开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施感电流的方向相同,它们彼此吸引,反抗互相分离。

”但这只是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一个特例,还没有提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普遍法则。

他在《电学的实验研究》第119节中指出:

当一块金属通过磁极前面或两极之间时,所产生的电流与运动方向成直角。

据此理由他解释了阿拉果实验,当圆盘在磁场中旋转时,感应电流的方向近似沿半径方向,在盘内形成闭合的感应电流,即涡电流,这个电流趋向于阻止磁针和圆盘的相对运动,因此磁针就随着圆盘转动起来。

从10月底到11月初,法拉第进行了他著名的圆盘实验。

他在一个铜轴上安装了扁平的铜盘,把它放在磁铁的两极间,用一根导线从铜轴上引出,另一根导线与铜盘边缘接触,然后把这两根导线与电流计相连接,当铜盘转动时,指针就发生了偏转(见图)。

当反方向转动时,指针的偏转方向相反。

在铜盘继续转动时,指针持续地偏转。

这就是一台原始的发电机,通过铜盘的机械转动而产生了电流。

与此同时,法拉第还用磁感应线概念来解释电磁感应现象。

他在《电学的实验研究》第231节中指出:

“相对于磁铁运动的金属中存在的感应电流取决于金属横切的磁感应线。

”1832年,法拉第发现在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与导体的导电能力成正比(欧姆定律已在1826年得出),他由此意识到在电磁感应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这个电动势与导体的性质无关,只取决于导线和磁力的相互作用。

在闭合回路中感应电动势产生了感应电流,在开路中没有感应电流,但感应电动势还存在。

2.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及意义

1819年,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流在其周围激发磁场,这使人们很自然的想到:

磁场是否也会引起电流呢?

也就是所谓的“磁生电”问题。

这个问题提出以后,一大批著名物理学家(如安培、菲涅耳、科拉顿等)都投身于“磁生电”的实验和研究中。

1820年10月,菲涅耳向法国科学院报告说,他将磁铁放入螺线管内,使螺线管中产生的电流分解了水,并宣称他已成功地把磁转化为电了。

但经别人重复他的实验否定了。

1821年,安培的“同心线圈”实验:

他把一个铜质圆形线圈悬挂在另一个固定在绝缘支架上的、稍大的多匝铜质线圈的里面,安培认为,只要固定线圈中通有持续的强大电流,悬挂线圈就会产生电流。

产生电流的悬挂线圈相当于一块磁铁,只要用一块磁铁靠近它,悬挂线圈就会转动。

由于他只在稳态情况下进行实验,所以安培没有观察到他设想的结果。

同时期,瑞士科学家科拉顿用一个线圈和电流计连成一个闭合电路,为了使磁铁不致影响电流计中的小指针,他把线圈和电流计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

他一次次地将磁棒插入或抽出线圈,然后迅速地跑到隔壁房间去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当然没观察到任何结果,他实际上已走到了成功的大门前,但又错过了机会!

1824年,“阿喇果圆盘实验”,即将一个铜圆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