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5904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

《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docx

第四单元学案学生版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自助资料】

一、体裁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两篇课文都属于消息,即新闻体裁。

A、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

何时 ②where:

何地 ③who:

何人 ④what:

何事⑤why:

何因 ⑥、how:

何果

C、消息的特点:

①真:

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

消息要求短。

③快:

时效性      ④活:

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

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针对性)。

D、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

消息要求事实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关于背景

1、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占了香港岛。

1860年英国又侵占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

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岛屿。

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1984年12月,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记叙了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美国记者,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写下了这篇报道。

这篇文章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军于1939年在波兰布热金卡附近建立的一所关押和处死犹太人的监狱,也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

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导读提示】

1.《别了,“不列颠尼亚”》

通过描述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深远的历史背景中叙述,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文章结构非常清晰。

第一自然段是导语,第二段至最后是主体和背景。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通过描述参观者参观残酷无比的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的难以言状的悲痛和愤怒,作者强烈地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对死难者无比哀痛的感情,启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前五个自然段为导语部分,篇幅较长,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交代了作者的情感。

第六至第十六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描写参观者的情态和感受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的无耻暴行。

【自主学习】

1.字音辨识

婆娑()雏菊()明媚()噩梦()祷告()

凝重()嬉笑()冉冉()掩映()焚尸炉()

2.字形辨认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请根据内容概括。

场景

时间

事件

象征意义

场景一

6月30日下午4:

30

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的作用。

答:

第自然段。

作用: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1、读了课文以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答:

2、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答: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

 

【课堂探究】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答:

 

2.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答: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答: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1.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

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答:

 

2.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答: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

“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

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

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

(2)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字。

【知识拓展】

如何拟写新闻标题

一、从新闻中选择进入标题的内容

1.选择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观点。

2.选择最有特点的事实或观点

3.选择的事实与观点必须与新闻内容的本质一致。

二、确定标题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色彩

1.在对事实的表述中寓思想感情。

2.把握读者心理,从贴近读者的角度传情达意。

3.在感情表达上要把握好“度”。

4.注意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含蓄的态度。

三、确定标题的结构与表现手法

1.根据报道内容和报道意图确定标题的长短和结构。

2.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标题生动。

3.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生动。

4.注意时态与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11、包身工

【自助资料】

一、体裁简介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

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关于作者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

浙江人。

因家境贫穷,小学毕业后做过染坊店学徒。

1914年就学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后在明治工业专科学校、九洲帝国大学攻读工科。

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

1923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

1927年被驱逐回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参加了左联的工作。

抗战期间,任《救亡日报》总编辑。

1941年奉命赴香港创办《华商报》。

后到重庆任《新华日报》总编辑。

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

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顾委委员等。

夏衍一生著译丰富,电影、戏剧、杂感、电影评论、报告文学的写作均有较高造诣。

他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

三、关于背景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一二八”战争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迅速膨大,它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许多农村女孩因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被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她们受到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剥削,悲惨的生活一直不为人所知。

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先生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纱厂,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材料,写成了《包身工》一文,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上。

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起了一定的作用。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重大的影响。

【导读提示】

《包身工》写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研究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国工人的罪行。

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衰败而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上工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其间穿插的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

在作者精巧的构思下,一幅血淋淋的包身工生活图画展现于读者面前。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作者前面已经叙述了包身工“住”“吃”“上工”三方面的情况,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也都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首先用一段整散结合的话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

然后用“芦柴棒”和“名字记不起”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为例,说明包身工们已处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之中。

接着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最后,作者怀着愤怒的感情,控诉了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

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自主学习】

1、字音字形

夏衍()呵欠()骷髅()揩油()

褴褛()搽粉()虐待()惺忪()

脚趾()呻吟()蠕动()契据()

噩梦()蹒跚()籼米()皮辊()

贿赂()栅栏()吮吸()怜悯()

水门汀()游说()锭壳()

2、阅读课文,按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描写的包身工一天内的三个场景,简析其作用。

答:

 

3、阅读课文,筛选概括表现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内容。

答:

食——

住——

工作环境——

称呼——

【课堂探究】

1、“芦柴棒”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作用是什么?

答:

(1)《包身工》中对“芦柴棒”记叙的三个片断。

内容时间

1、

2、

3、

(2)作用:

 

2、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体会其作用?

答:

 

作用:

3、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那么,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答:

 

4、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

作者在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

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答:

 

5、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品味其表达效果。

(1)对比。

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

包身工,

带工老板,

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

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

通过这种对比,。

(2)比喻。

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

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这段话里,作者用

比喻

,十分精当,。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

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另外,还有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

;用“”借喻日本纱厂,说明。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

比如: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分析)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

”(分析)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分析)

 

“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分析)

 

)、夸张、排比。

【理解与运用】

下面的句子充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1、“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答: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答:

3、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

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答:

 

4、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答:

 

5、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答:

 

【研究性学习】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请从下面几个课题中选择一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主题研究:

1《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

2《包身工》最后三段的意义何在?

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

二、文本研究:

1《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

2作家与时代背景简介。

3什么是报告文学?

它的特点是什么?

4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

5文中数字的作用。

6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

三、纵横比较研究:

1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

2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

3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自助资料】

一、体裁简介

本文是一篇通讯。

1、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栽。

2、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

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

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

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

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

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

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

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

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

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

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

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

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

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关于背景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带着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成功冲出了大气层。

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记者目击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

9时整,“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升空。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国内各大媒体均在醒目位置对此进行了密集报道。

这一航天计划的成功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声望,中国探索宇宙空间的航天能力引起世界航天大国的关注,同时宣告中国正式加入航天俱乐部。

【导读提示】

这则通讯展示了中国人飞天梦圆的辉煌壮举,并叙述了铸就这一壮举的漫漫

征程,向世人表明,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是一支“富于智慧与创造”的队伍,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在世界高科技领域跃居前列。

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1-3段,属于新闻中的导语。

它点明所报道事件发生的

时间、地点和场面。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4-26段,属于新闻中的主体。

这一部分引用背景资料,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27-30段,属于新闻中的结尾。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民族圆梦。

开篇点明事件后,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最后又用一个过渡段将笔拉回现实事件中,从头到尾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结构。

【自主学习】

1、字音字形

翌年()借鉴()橘红()提供()

苛刻()烈焰()横亘()轨道()

催化剂()运载()解决()

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词语)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亘古不灭:

不同凡响:

惊天动地:

为期不远:

3、阅读课文,请概括第二部分具有重大意义的六件大事。

答:

 

【课堂探究】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答:

 

2、本文的导语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知识拓展】

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

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

随后在纷繁的直接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

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

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

事因人生,人以事观。

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

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形与神兼备。

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

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

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

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

“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

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

叙事要注意两点:

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

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

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

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

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

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

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

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

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