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5868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docx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 新生儿和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三、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1.概述

新生儿分类

2.足月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1)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2)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3)新生儿的护理

3.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1)早产儿的特点

(2)早产儿的护理

4.新生儿窒息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治疗要点

(4)护理措施

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续表1

三、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6.新生儿颅内出血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7.新生儿黄疸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新生儿黄疸分类

(3)临床表现

(4)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疾病

(5)辅助检查

(6)治疗要点

(7)护理措施

  续表2

三、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9.新生儿肺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10.新生儿败血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续表3

三、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11.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治疗要点

(4)护理措施

12.新生儿破伤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治疗要点

(4)护理措施

第一节 概述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28日内的婴儿。

出生后7日内的新生儿又称早期新生儿。

新生儿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我国围生期是指从妊娠满28周至出生后7日这一段时期。

  

(一)根据胎龄分类

  1.足月儿 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的新生儿。

  2.早产儿 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的新生儿。

而第37周的早产儿因成熟度已接近足月儿,故又称过渡足月儿。

  3.过期产儿 指胎龄满42周以上的新生儿。

  

(二)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1.正常体重儿 出生体重在2500~4000g的新生儿。

  2.低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常见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其中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1000g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

  3.巨大儿 出生体重大于4000g者,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

  (三)根据体重和胎龄关系分类

  1.小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以下者。

  2.适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位数之间者。

  3.大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数以上者。

  (四)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1.母亲有异常妊娠史的新生儿 母亲患有糖尿病、孕期阴道流血、各种感染、妊高征、先兆子痫、子痫及母亲为Rh阴性血型等;孕妇过去有死胎、死产史等。

  2.异常分娩的新生儿 各种难产和手术产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和止痛药物等。

  3.出生时异常的新生儿 出生时Apgar评分小于7分、脐带绕颈、各种先天畸形和疾病等。

  4.孕妇有不良生活习惯史 吸烟、吸毒、酗酒。

  5.曾有新生儿期因疾病死亡史者。

  6.正常新生儿以外的各种类型新生儿及有疾病的新生儿。

第二节 足月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正常足月新生儿是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2500g以上,身长47cm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一、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1.外观特征 出生时哭声响亮,四肢屈肌张力高而呈屈曲姿态,皮肤红润,胎毛少,覆盖着胎脂;头发分条清楚;耳廓软骨发育好、轮廓清楚;乳晕明显,乳房可摸到结节;指甲长到或长过指端;足底皮纹多而交错。

男婴睾丸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遮盖小阴唇。

  2.体温 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

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比成人快4倍;体温易随外界温度而变化。

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

棕色脂肪分布在中心动脉(主动脉弓,颈动脉)附近,肩胛间区等处,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调节。

  新生儿室内环境温度要适宜,室温过高时,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血液易浓缩,出现脱水热;室内体温过低,产热不足,则出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至1小时体温下降1.5~2℃。

如环境温度适中,体温逐渐回升,并在36~37℃之间波动。

“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机体耗氧量最少,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又能保证正常体温。

新生儿适中温度与体重及日龄有关,正常足月新生儿穿衣、包裹棉被、室温维持在24℃,便可达到中性温度的要求。

  3.呼吸系统 胎儿在子宫内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运动。

出生时经产道挤压,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

新生儿在第一次吸气后,肺泡张开。

呼吸浅快,40~45次/分。

新生儿胸腔较小,肋间肌较弱,胸廓运动较浅,主要靠膈肌运动,呼吸呈腹式。

  4.循环系统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巨大变化,脐带结扎,肺血管阻力降低,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出现功能性关闭。

心率波动较大,1OO~15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9.3/6.7kPa(70/50mmHg)。

  5.消化系统 新生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

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

新生儿肠壁较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也易使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通过肠壁而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症状。

生后12小时开始排出黑绿色胎粪,3~4日排完,粪便转为黄绿色。

如24小时未排胎粪者应检查是否有消化道畸形。

  6.血液系统 新生儿在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出生时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相对较高,血容量85~1OO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脐带结扎延迟可从胎盘中多获得血容量。

白细胞计数生后第1日可达(5~20)×109/L,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相近,以后以淋巴细胞占优势。

  7.泌尿系统 足月儿24小时排尿,48小时未排尿者需检查原因。

生后头几天内尿色深、稍混、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此为尿酸盐结晶,不需处理。

新生儿尿稀释功能尚可,但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较差,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发生水肿或脱水症状。

  8.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约重300~400g,占体重10%~20%。

生后具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交叉伸腿反射的原始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可自然消失。

若在新生儿上述反射消失或数月后仍存在均说明神经系统有病变。

  9.免疫系统 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

皮肤、黏膜薄、嫩,易被擦伤;脐部为开放性伤口,细菌容易繁殖并进入血液;血中补体含量低,缺乏趋化因子,故白细胞吞噬能力差。

新生儿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免疫球蛋白IgG,因此不易感染一些传染性疾病,而免疫球蛋白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

(选择题)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日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2.生理性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3日即出现黄疸,5~7日最重,10~14日消退,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3.生理性乳腺肿大 女足月新生儿出生后3~5日,乳腺可触到蚕豆到鸽蛋大小的肿块,因胎内母体的孕酮和催乳素经胎盘至胎儿体内,出生后这些激素影响突然中断所致,多于2~3周消退。

  4.假月经 部分女婴在生后5~7日,可见阴道流出少量的血液,持续1~3日后停止。

是因母体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消失引起,一般不必处理。

  5.口腔内改变 新生儿上颚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民间称“板牙”、“马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又称“上皮珠”,生后数周到数月逐渐消失,不需处理。

新生儿面颊部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对吸乳有利,不应挑、割,以免发生感染。

  早产儿易发生体温不升的原因,哪项是错误的

  A.皮下脂肪少

  B.体表面积大

  C.棕色脂肪少

  D.体温调节功能差

  E.靠寒战产热

  

[答疑编号700309030101]

 

【正确答案】E

  新生儿主要靠棕色脂肪的代谢产热,早产儿由于棕色脂肪少、体表面积大、体温调节功能差等原因容易导致体温不升。

寒战产热是成年人产热的主要方式。

  三、新生儿的护理

  1.新生儿病室条件:

温度22~24℃,湿度55%~65%。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出生后应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

经常检查清理鼻孔,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合适的体位,仰卧位时避免颈部前屈或过渡后仰;俯卧位时头偏向一侧,双上肢自然屈曲在头两侧(切记不可将上肢固定在包被中),不可随意将物品放在新生儿口、鼻腔处或按压胸部。

  3.保持体温稳定:

每4小时一次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需要有足够的保暖措施,冬季需头戴绒帽,棉被包裹,外置热水袋,必要时放入婴儿培育箱中。

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监测体温变化,使新生儿身体处于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的“适中环境”中。

  4.预防感染 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清洗设施。

入室时应更换衣、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的患儿应分室居住,并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

  5.皮肤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可用消毒的植物油轻擦皮肤皱折和臀部,擦干皮肤给予包裹。

每日沐浴1~2次,在喂奶前进行,达到减少皮肤菌落积聚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脐部经无菌结扎后,逐渐干燥,残端1~7天内脱落。

每日检查脐部,并用75%乙醇消毒,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防止感染造成脐炎。

  6.喂养 出生后30分钟左右可抱至母亲处给予吸吮,鼓励母亲按需哺乳。

无法母亲哺乳时,首先试喂10%葡萄糖水10ml,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配方奶,每3小时一次。

以喂奶后安静、无腹胀和理想的体重增长(15~30g/d,生理性体重下降期间除外)为标准。

按时测量体重,了解新生儿的营养状况。

  7.预防接种 出生后3天接种卡介苗;出生1日、1个月、6个月时,各注射乙肝疫苗一次。

第三节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但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

  一、早产儿的特点

  1.外观特征 体重大多在2.5kg以下,身长不到47cm,哭声轻弱,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呈伸直状,皮肤红嫩,胎毛多,足底纹少,足跟光滑,外生殖器,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阴囊少皱纹,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体温:

早产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热,加之棕色脂肪少,无寒战反应,产热不足,保暖性能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3.呼吸系统 早产儿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节律不规则,可发生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超过15~20秒,或虽不到20秒,但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肌张力减低。

早产儿的肺部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在子宫内有窘迫史的早产儿更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4.循环系统 安静时,心率较足月儿快,平均120~140次/分,血压也较足月儿低。

  5.消化系统 早产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而幽门括约肌较发达,容易发生溢乳。

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胆酸分泌较少,不能将脂肪乳化,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故以母乳喂养为宜,缺氧或喂养不当可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6.血液系统 早产儿白细胞计数较低为(6~8)×109/L;大多数早产儿在第3周末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持续2周左右。

血小板数量较足月儿略低,维生素K储存量少,致凝血因子Ⅱ、Ⅶ、Ⅸ、X活性较低。

由于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先天储铁不足,血容量迅速增加,“生理性贫血”出现早,胎龄越小,贫血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重。

  7.泌尿系统 早产儿的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肾脏排钠增多,易发生低钠血症。

其血中的碳酸氢盐浓度极低,阴离子间隙较高,肾小管排酸能力有一定的限制,蛋白质入量增多时,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肾脏对糖的回吸收能力较低,当葡萄糖输入过多时,常有尿糖出现。

  8.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反射越差,早产儿易发生缺氧,而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

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存在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因而易导致颅内出血。

  9.其他 早产儿吸吮能力较弱,食物耐受力差,出生1周内热量供给低于足月儿。

  二、早产儿的护理

  1.环境 早产儿应与足月儿分室居住,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

相对湿度55%~65%。

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前应更换清洁工作服、鞋、洗手,保持病室清洁、干净、舒适、整齐、安全。

室内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抢救设备。

  2.保暖

  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一般体重小于2.0kg者,应尽早置于婴儿培养箱保暖,婴儿培养箱的温度与患儿的体重有关,

  体重越轻箱温应越高。

体重大于2.0kg再放在婴儿保暖箱外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

因头部面积占体表面积20.8%,散热量大,头部应戴绒布帽,以降低耗氧和散热量;各种操作应集中,并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每日测体温6次,注意体温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合理喂养

  

(1)开奶时间:

出生体重在1.5k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可出生后2~4小时喂10%葡萄糖水2ml/kg,无呕吐者,可在6~8小时喂乳。

出生体重在1.5kg以下或伴有青紫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

  

(2)喂奶量:

喂乳量应根据消化道的消化及吸收能力而定,以不发生胃内潴留及呕吐为原则。

体重增长情况调整(理想者每天增长10~15g)。

  (3)喂养方式:

由于早产儿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吸收能力较差,但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多,因此,最好用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婴配方奶为宜。

  (4)喂养方法:

有吸吮无力及吞咽功能不良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高营养液。

喂养后,患儿宜取右侧卧位,并注意观察有无青紫、溢乳和呕吐的现象发生。

  (5)评估: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晨起空腹测体重一次,并记录,以便分析、调整营养的补充。

  4.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呼吸中枢不健全,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

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应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常用氧气浓度30%~40%。

吸氧时间不宜过长,或在血气监测下用氧,防止发生氧中毒。

  5.预防出血 新生儿和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肌内注射维生素K1,连用3日,预防出血症。

  6.预防感染 足月儿和早产儿免疫功能不健全,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每日沐浴1~2次。

脐部未脱落者,可采用分段沐浴,沐浴后,用2.5%碘酒和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保持脐部皮肤清洁、干燥。

每日口腔护理1~2次。

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接触患儿时,接触前、后均应洗手。

严禁非本室人员入内,如人流量超过正常时,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7.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作好抢救准备。

  护理未成熟儿,下列哪项措施不妥

  A.母乳喂养

  B.注意保暖,防止烫伤

  C.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

  D.持续高浓度氧气吸入,维持有效呼吸

  E.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答疑编号700309030201]

 

【正确答案】D

【考点】早产儿的护理措施

【精析】若给早产儿高浓度吸氧,可致视网膜病变而失明。

A、B、C、E均为正确的护理措施。

【避错】本题部分考生容易误选A,认为未成熟儿应该人工喂养,这是不对的,本题A、B、C、E均为未成熟儿的护理措施,D持续高浓度氧气吸入不妥,因为高浓度吸氧,可致视网膜病变而失明。

第四节 新生儿窒息

  

(一)发生机制

  1.孕母因素 ①母亲全身疾病:

糖尿病、心、肾疾病等;②产科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等;③孕母吸毒、吸烟等;④母亲年龄>35岁或<16岁,多胎妊娠等。

  2.分娩因素 ①脐带受压、打结、绕颈;②手术产、高位产钳、臀位抽出术等;③产程中药物使用不当(如麻醉、镇痛剂、催产药)等。

  3.胎儿因素 

  ①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等;

  ②畸形:

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

  ③羊水或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

  ④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等。

  

(二)临床表现

  胎儿缺氧早期为胎动增加,胎心率加快≥160次/分;晚期为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减慢或停搏,羊水被胎粪污染呈黄绿或墨绿色。

临床上根据生后1分钟的Apgar评分,将窒息分为轻、重两度,0~3分为重度,4~7分为轻度。

如5分钟评分,仍低于6分者,神经系统受损较大。

大多数窒息儿经及时抢救能够恢复,少数继续发展并累及心、脑、肾器官、消化和代谢系统而呈休克状。

  1.呼吸系统 可出现羊水吸入性肺炎或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等。

  2.循环系统 轻度窒息可发生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受损;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

  3.泌尿系统 可发生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蛋白尿、血中尿素氮、肌酐增高,肾静脉栓塞可出现肉眼血尿。

  4.消化系统 应激性溃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黄疸加重等。

  5.神经系统 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

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及原始反射消失、惊厥、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表现。

  6.机体代谢方面 糖原消耗增加、无氧酵解加速,引起酸中毒、低血糖、低血钙症、低钠血症等一系列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三)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步骤(ABCDE程序)

  

(1)保持呼吸道通畅(A)

  

(2)建立呼吸,增加通气(B)

  如无自主呼吸、心率小于100次/分者,应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面罩应密闭口、鼻;通气频率为30~40次/分;压力大小应根据患儿体重而定,通气有效可见胸廓起伏。

  (3)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的每搏心输出量(C):

胸外按压心脏,一般采用双拇指(环抱法)或中示指法按压,胸骨体下1/3,为120次/分,按压深度为胸廓压下约1~2cm。

  (4)药物治疗(D)气管内注入1:

1000肾上腺素;

  (5)评价:

复苏过程中,及时评价患儿情况并准确记录。

第五节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所有能引发缺血或者缺氧的疾病。

  

(二)临床表现:

  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为临床常见的主要表现;

  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按照意识状态的改变情况分为轻中重三级:

  1.轻度 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

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

辅助检查,脑电图正常,影像学诊断可无阳性表现。

  2.中度 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

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等。

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

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3.重度 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

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

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BB) 正常值<10U/L,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正常值<6μg/L,神经元受损时此酶活性升高。

  3.脑电图 根据脑损害程度显示不同程度的改变。

  4.头颅B超

  5.CT扫描

  6.磁共振成像(MRI)

  (四)治疗

  1.支持疗法 

  2.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20mg/kg,于15~30分钟静脉滴入;若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可加用10mg/kg,12~24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日3~5mg/kg。

肝功能不全者改用苯妥英钠,顽固性抽搐者加用地西泮或水合氯醛。

  3.治疗脑水肿 控制入量,可用呋塞米(速尿)静脉推注,严重者可用20%甘露醇。

一般不主张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五)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消离毒隔

  3.加强监护

  4.安慰家长

第六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缺血缺氧性颅内出血

  2.产伤性颅内出血 臀产、急产、产程过长、高位产钳,多次吸引器助产者等。

均可使胎儿头部受挤压而导致小脑天幕撕裂,硬脑膜下出血,大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3.其他 高渗透压的液体输入过快、机械通气不当、血压波动过大、操作时对头部按压过重均可引起颅内出血;还有少数颅内出血者,是由原发性出血性疾病或脑血管畸形引起。

  

(二)临床表现

  1.意识形态改变 如易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

  2.眼部症状 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

  3.颅内压增高表现 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等;

  4.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增快或减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

  5.肌张力改变 早期增高,以后减低;

  6.瞳孔改变 大小不对称,对光反应差;

  7.其他 出现黄疸和贫血表现。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急性期为均匀血性和皱缩红细胞,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严重者出生24小时内脑脊液糖定量降低。

  2.CT和B超 可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围。

  治疗原则

  1.支持疗法 保持安静,尽可能减少搬动、刺激性操作。

维持正常PaO2,PaCO2、pH等。

贫血患儿可输入少量的新鲜血浆或全血,静脉应用维生素C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出血和水肿。

  2.止血及对症处理 选择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洛血)等。

  3.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还可选用地西泮,水合氯醛等。

  4.降低颅内压 可用呋塞米(速尿)静脉推注,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小剂量20%甘露醇。

  5.脑积水治疗 乙酰唑胺可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必要时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或侧脑室引流。

  (四)护理要点

  1.绝对保持安静 

  2.喂养 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鼻饲。

少量多餐,每日4~6次,保证患儿热量及营养物质的供给,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保持呼吸通畅,改善呼吸功能 备好吸痰用物,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因为缺氧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通透性增强或破裂,脑血流量减少,易发生脑室及周围室管膜下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