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道教与长龙山天仙观.docx
《奉节道教与长龙山天仙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奉节道教与长龙山天仙观.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奉节道教与长龙山天仙观
奉节道教与长龙山天仙观
一、奉节县道教发展史略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内容。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在奉节曾建有宫观180余座。
其中有文字记载其建制沿革的72座,北宋创建1座,明代创建14座,清代创建53座,民国创建4座。
东汉汉平帝之女平阳公主为避战乱,流落至公平镇长龙山。
观此处地势形胜,便驻迹修炼,遂得道成仙,后人为其祭祀始建天仙观,成为奉节境内最早的道教宫观。
东汉明帝时期,道教早期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时任巴郡江州令,后入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又称为天师道。
天师道于汉安元年(142年)传入巴郡江州涂山(今重庆南岸区),并以涂洞作为天师道重要道场向川东地区传播。
宋代。
1986年城西二里出土的宋代杨思道墓碑(存白帝城):
“葬于尤兴观之侧”的记载。
此时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在元朝至元年间(1271-1294)传入川东地区。
明代,朝廷对道教即尊崇又控制。
太祖御注《道德经》,以示尊崇。
洪武十五年在京师、府、州、县设置道官。
洪武初年府设道纪司于奉节城西显道观。
正德皇帝曾赐予朱家坝三台观御碑一块,嘉奖其建庙、铸像之功。
清朝初年,相传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到长龙山天仙观一游。
道光《夔州府志》:
“国初张三丰与僧广海善,寓居于寺七日。
临别,赠以诗并留草履一双,沉香三片而去。
”
又于清乾隆四年(1739),燕京白云观著名道士朱一品云游至重庆,在重庆南岸老君洞道观招徒传代,同时在各区县培修道观。
在川东地区开山始派。
清代偏重佛教,部分宫观改为佛教寺庵。
如草堂镇的飞龙观改为飞龙寺,洞玄观改为洞玄庵,朝天观改为凤凰寺。
公平镇的东岳宫改为西庵寺,吐祥镇的从木观改为兴隆寺,城西显道观改为白马寺。
但由于道教渗入广大民间,而且已成为习俗,所以道教仍向前发展,新修宫观53座,补修43处,斋戒、建醮遍布城乡。
民国时奉节的道教,据民国5年(1916)统计,有道教师徒237人,雇工居士51人,道院30座,坤道院7座。
至民国30年(1941)统计,全县有道人8人。
由于国民政府发表《神祠存废标准》,规定废除部分道教祭祀,导致这时道走观空,地方首人便派孤老护院,或招佛教僧尼进驻,把不少宫观搞得佛道难分。
但城乡超度亡魂,打醮祈祷的活动仍习以为常地进行着。
民国30年前后,许多宫观的产业被题做教育基金,只留道众口食和香灯费用,给道观经济上带来不少困难。
此时仅昙花乡为其中心校向青龙观等7座宫观提走庙产306石做办学基金。
抗日战争期间,夔门作为军事要地,聚重兵把守,部队云集于奉。
当时驻奉军事机构130余个,均客居沿江城乡寺庙宫观。
宗教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且部分神像遭到破坏。
民国32年国民政府训令:
全国各县乡村之忠烈庙宇正中,增设抗战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诸烈士灵位。
令后,奉节各宫观庙宇一体遵照执行。
同年12月高雅乡公所借凤云观为慈善会址,设抗战阵亡将士神位,讽诵经章,追悼前方烈士,激励后方壮丁。
此举深得当时曹县长赞赏,并出示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道教活动照常进行。
1951年道教在永安镇玉皇阁设立聚会点,有会员32人(含弟子)。
由钟康健负责。
土地改革后,农村道士就地分田种地,城市道士有的从商,有的从工。
有的宫观为公用,或分给贫民居住。
“文革”开始,全县道教活动停止,各道观神像及文物被捣毁焚烧,房屋改作他用。
改革开放以来,道教的气功疗病、动功健身、静功养性、药食延年等活动在县内流行起来。
超度亡魂活动在乡村兴起。
个别不出家的火居道士还有子孙承袭其业。
1995年,经奉节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成立了“奉节县长龙山天仙观管委会”。
先后由道士李至升、陈明升任主任和当家,筹资200多万元建天仙殿、真武殿、三清殿、斋堂、道士房、居士住房、山门、石梯和上山路道。
2012年4月,新县城天鹅湖风景区玉皇阁道观恢复开放,开展正常宗教活动。
至此,奉节道教再次迎来崭新的一页。
二、长龙山天仙观史志
长龙山位于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重庆市奉节县西北30公里公平镇。
发源于陕西省境内秦岭,为大巴山支脉,又与终南山脉相连,逶迤东向、绵延二千余华里,气势雄伟挺拔、悬崖峭直、蜿蜒起伏曲折,俨然低项仰首的一条巨龙。
蔚然雄壮的屹立于梅溪河畔,其千年古观“天仙观”就建立在山头峰顶上,海拔高度一千二百公尺。
长龙山交通方便,至县城只需1小时,到达重庆市区5小时的公路行程。
据民间传说,长龙山是秦始皇为一夜鞭山入海,自秦岭驱山而来,将塞长江三峡之瞿塘峡口,观世音菩萨为普度众生,免生灾难,学公鸡叫止之。
始皇听见鸡叫,一怒鞭山,山即止行,留下“斩龙垭”、“鸡鸣店”遗迹。
长龙山蜿延数十里,山势狭长,险峻称奇,宛若游龙,断处悬崖绝壁为巨龙昂首。
站在龙头远望,两溪环绕巨龙,四周山峰拱列,青松苍翠,松涛阵阵,隐隐有四山朝拱之象。
如遇雨过天晴、云雾缭绕之间,犹如巨龙翻腾,吞云吐雾,几欲横空出世,是为渝东一大胜景。
1997年,被奉节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长龙山风景名胜区”。
长龙山天仙观,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是渝东、陕南、鄂西交界处方圆数万平方公里的道教圣地,属道教全真龙门派道观享有“川武当”之盛名。
据民间传说,汉平帝之女平阳公主为避战乱,流落至此,遇草寇欲纳之,平阳公主以武力征服草寇。
观此处地势形胜,便驻迹修炼,遂得道成仙。
后来汉光武帝追谥其为天仙公主。
世人为纪念天仙公主,便捐资修天仙观祀之,长年祭祀,经久不衰。
天仙观主祀真武祖师,自古以来十分灵异。
真武大帝乃道教中北方之神,又名玄武。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每逢庙会而来此朝拜游览的香客络绎不绝,数以万计。
其香火居奉节县各道观寺庙之首,故有“川武当”之称。
立于长龙山脚,从背庙后向西北望去,则是林木繁茂,古柏参天,浓荫蔽日。
环眸南北长龙山龙脉束咽支出左右,名曰“拗口”,该处极为长龙山山门所在地,建有高大山门殿宇,入内拾级而上便是“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王灵官立像。
再往前行约半华里,路侧左右有一穴缝的石崖,呈半弧形的水池,内有一股甘泉水从缝隙溢出,其泉水纯净甘冽,清澈见底。
香客、游人至此饮上几口,分外清爽。
继续前行约半华里,就是长龙山的尽端极顶“天仙观”。
因此,观门联云:
“四面山高云作顶,两条河抢寺居中”。
天仙观的建筑技艺堪称精品,天仙观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能工巧匠却在不足300平方米的基础上,凌空飞架“望江楼”。
挑石为廓,以石为栏,砌石为殿,三重大殿,梯级而上,殿堂俨然,巍峨壮观,楼室空阔平坦,高大宏敞,相互贯通。
楼分内外两进,内屋为客房,供人歇息,外层为走廓,供人凭栏眺望。
身处其间,如临云中楼阁。
从而充分说明“深山藏古观”的内涵。
天仙观始建于何年,尚待考证。
据清道光《夔州府志》记载:
“观在长龙山绝顶,远望上锐下圆,形如斗笠,左右及后背皆空,两溪夹绕其间,亭亭独立,螺旋以上,约十里许,至绝顶,则前面至岗梁亘亘一二里,座石多作龙鳞状,山端一峰钎峙,峰后为天仙观,老氏居之,供奉真武祖师,相传极灵异,岁有雪公扫殿。
九月一日至九日香火极盛遐迩,届期先至此宿焉。
士人称为川武当,不知创自何代,嘉庆初为教匪所毁,后重为募建。
后殿塑仙女像,俗谓天仙公主,为昔落草成神者;又谓秦始皇鞭山入海,是山遁迹业”。
又据说夔州府教授朱有绂有纪云:
“天仙观不知创自何代,嘉庆初为教匪所坏,迨后重为募建,故规则未宏”。
考其庙碑,道光、咸丰年间多次补修。
光绪21年(1894)正月初九日,在观内举行玉皇会时,由于香火过旺被火焚,次年修复。
民国15年(1926)乡民集资再次补修前后殿,该次维修规模宏大,计有殿宇百数十间,大小神像数百尊。
民国29年(1940),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百窝率领乡民,以长龙山天仙观为据点,在长龙山绝顶、崖石峭壁、凭险固守。
并与天仙观内自立为皇帝,封侯赐爵、拜将封帅。
为此,几经战争,震撼了国民党政权。
蒋介石调大军一个师的兵力,由孙定超师长亲临战场指挥,前来镇压刘百窝起义军,驻军围攻占天仙观后,全部剿灭以刘百窝为首的阴刀会,由此。
天仙观被国民党军队一把火烧为灰烬。
民国32年(1943)王楚珩父子倡捐重修,公平区各乡民热情支持,云阳、奉节两县善男信女踊跃捐粮助钱,几个月内在废墟上重新建起殿堂和膳堂。
但其规模大不如前,望江楼荡然无存。
从此天仙观失去了昔日的风光神韵。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天仙观仍有道人住持看守,在龙头、龙脊、龙颈的百年前住持王道人手植人造林依然挺拔茂密。
1952年,长龙山天仙观被划为国有林区域。
1958年,“大跃进”中长龙山的森林包括松柏被毁,林木荡然无存。
1966年开始,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民国重建的天仙观被列为“牛鬼蛇神”,神像文物因“四旧”而被全毁。
将拆除的木料,搬下山修建公平镇政府之用。
从此长龙山变成秃头山,天仙观就成了瓦砾场。
1979年,当地人民群众自发在天仙观遗址上建小庙,供起神像,其香火之盛仍不次于昔年,尤以祖师圣诞、庙会、初一、十五来观朝拜的善男信女、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1992年,公平镇政府拟将长龙山天仙观开发为旅游区,并做相应规划报审上级部门。
1994年,四川省成都青城山来长龙山考察的全真龙门派王至明道长一行三人开发教务活动及修复殿堂神像,恢复宗教活动场所做考察,并邀请时任奉节县宗教事务科李元良科长以及民政局古建专家龙学书到长龙山勘测地形规划复原方案进行设计座谈会。
1995年,奉节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成立了“奉节县长龙山天仙观管委会”。
由青城山道士李至升、陈明升任主任和当家,筹资200多万元建天仙殿、真武殿、三清殿、斋堂、道士房、居士住房、山门、石梯和上山路道。
殿堂建筑总面积4100平方米,其中三清大殿、天仙殿380平方米,石梯长达1000米,3000余级。
在施工期间时任四川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重庆老君洞道观住持周至清道长曾多次来现场工地检查和指导工作。
1996年,“三清殿”工程竣工落成并举行开光大典,时任四川省道教协会秘书长陈代朴专程参加剪彩仪式。
2010年,经住持贺至江多方筹集资金,重修道路和消防硬件设施,建立道文化宣传文化区。
2013年,宫观选举出新一届“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并重新加固装修山门、殿堂、单房、引入全新办公设备,实现宫观现代化数字管理。
至此,长龙山天仙观重光复照,旧貌焕新颜。
长龙山天仙观蕴藏着丰富的道教文化的内涵,有着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
观内的石雕、石刻、名人对联等金石文物丰富,艺术高雅,制作精良,是为中华文化瑰宝。
千百年来,信男信女们为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吉祥如意,羽化成仙,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
如清・道光《夔州府志》记载,张三丰祖师曾在明初云游奉节,在长龙山住了三日,然后来到县城,与开元寺广海和尚,盘桓七日,谈佛论道,留下沉香三片,草鞋一双,赋诗一首,飘然而去。
诗曰:
深入浮图断世情,奢靡他行恰相应。
天花隐隐显微瑞,风叶琅琅吟人乘。
密室书闲云作盖,空亭夜静月为灯。
魂消影散奈何有,到处谁能见老僧。
后来广海和尚将诗及二物献文帝,获赐玉环一枚,千佛袈裟一领。
长龙山天仙观虽然创建年代无法考证,但从志书看,在清嘉庆年间已是闻名遐迩,香火鼎盛,信众如织。
由纯粹意义上祀天仙公主的祠堂演变为供奉老君、玉皇、真武的道观。
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长龙山天仙观总是慈祥地关注着人间的苦乐,牵系着地灵人杰的诸般因果和相期相许。
天仙观复建开放后,香火日渐兴盛,现有道士、居士10余人,三十余年来共接待海内外客人近1000多万人,最多日达近万人。
欣逢新世纪,长龙山以其自然景观雄奇瑰丽,人文底蕴丰厚绵长的特点,因着信众的不懈支持,靠着坚忍不拔,弘道扬法的精神,长龙山天仙观一定能发展成为渝东及长江三峡地区的第一道教宫观,渝陕鄂结合部著名的道教圣地。
天仙观楹联选
山门:
象外神游,四面峰峦两面水;
空中结构,八分人力二分天。
真武殿:
仙观镇川,具仰声灵怀赫里;
长龙陵汉,时行云雨济生民。
钟楼:
响彻清霄诸天籁寂;
声闻平旦大地云封。
鼓楼:
绝顶高楼鼍声千里;
当头賁鼓鱼兆万家。
山门残碑:
由□□□之间,生生化化之及物。
咸赖神圣之庇佑,□□□□□□□□□□□虽幽,可以阐之以示人,人事虽显,可以□□□□□□时之谓也。
今之人而谓无神,予曰:
不然。
夹阴阳不明,□□□北长龙山天仙观,其神明如在,灵应无双,常在灵官□□□□一钜柱被其,□□□棲上干天雷震,□财其一柱以□□□□山门外之石梯崩毁已久,亦须修补,以便通衢。
无□□□人人乐善捐助。
共□善□则诸不特,消灾免难亦可获□□□。
三清殿残碑:
主名色串□余利□□□可志等语皇上入太庙,懿旨泽被寰宇,名山古刹庙观、朝廷宗庙、庶民宗祠、只宜培补,勿得损庙宇。
并无山主之名,此合行礼之□□。
转自地官感行,纂入通志。
该僧道一□□如有串□佛地之徒,该住持指名具秉。
□□佛地之害,为此传谕做驻省塘务。
□□合府州县,庵观寺院以此为凭,勒石□□□以□僧道之咸光,不二法门。
□□□□勿得信□为此,晓谕军机人等□□□□山主毋答持示。
右谕通此□
光绪廿一年五月下浣天仙观住持王合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