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52042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docx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珍惜大学美好时光,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步,帮助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知荣明耻,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教师部分讲授,重点指导学生实验性参与讨论并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已经接受了长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现在还开设这门课程有必要吗?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这门课有什么实际意义?

”等问题的相关解答,进入新课。

(案例:

比尔的“运气”-----------耶鲁大学有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实习时被导师带到白宫某实验室参观。

全体学生坐在会议室里等待该实验室主任胡里奥的到来,这时有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问了一句:

“有黑咖啡吗?

天太热了。

”秘书回答说:

“抱歉,刚刚用完。

”有一位叫比尔的学生看着有点别扭,心里嘀咕“人家给你倒水还挑三拣四的。

”轮到他时,他双手接过茶轻声说:

“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

”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虽然这是很普通的客气话,却是她今天惟一听到的一句。

门开了,胡里奥主任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回应。

比尔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手。

由于不齐,越发显得凌乱起来。

主任挥了挥手,说:

“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中一般是由别人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非常要好,所以,这次由我来给大家讲一些有关情况。

我看同学们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实验室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作纪念。

”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递过来的手册。

主任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走到比尔面前时,已经快没有耐心了。

就在这时,比尔礼貌地站起来,双手握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声:

“谢谢您!

”主任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伸手拍拍他的肩膀:

“你叫什么名字?

”比尔照实作答,主任微笑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情景,微微松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毕业分配表上,比尔的去向栏里赫然写着“该军事实验室”。

有几位颇感不满的学生找到导师:

“比尔的学习成绩最多算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有选我们?

”导师看了看这几张尚属稚嫩的脸,笑道“是人家点名来要的。

其实你们的机会完全一样的,你们的成绩甚至比比尔还要好。

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修养是第一课。

”————我们的修养够了吗?

作家柳青曾这样写道: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而从中学迈进大学,经过大学的洗礼,走向社会,则正是人生道路的“紧要之处”。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历程的新的起点,大学给了我们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

所以我们应该很好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人生境界。

一、认识人生新阶段积极适应新环境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对大学新生来说,刚进入大学校园,面临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很多学生不适应,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1)大学的历史及内涵

教育——大学教育

起源: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公元十二世纪。

在此之前,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

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机构也称为大学,但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真正的大学还是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在大学出现之前,西方的高等教育仅残存于教会机构如修道院和大教堂之中。

当时最早在智力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士是乡区的修道士,他们开办了重要的学校和图书馆,如529年由天主教本笃会建于意大利卡西诺山(Cassino)的隐修院。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首创精神更多地由更世俗的城市化的牧师来完成。

  大学是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但并不是在最早形成城市的意大利,而是在位于西班牙的沙特尔,在沙特尔建立了最早一批的类似大学的文化中心,这是由于当时沙特尔汇集了来源于摩尔人的阿拉伯著作拉丁著作及最重要的希腊著作。

由于卡佩王朝不断增长的声誉,巴黎取代了沙特尔的地位,成为当时精神享受的源泉。

从而建立了有一定自治特权的巴黎大学。

这意味着出现真正成熟的大学。

出现了彼埃尔•阿贝拉尔这样的人物,就12世纪的新时代范围来说,他是第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第一个教授。

无疑,西方各国大学的起源并非一致而是前后相继的。

欧洲中世纪大学也并非在欧洲各国同时起步。

中国: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期的壁雍、泮宫,汉代以后的太学,以及晋代以后的国子学等均属大学性质,但这一时期的大学不是为真理而是为帝王服务的。

中国土地上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可以上溯到1594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澳门创办的“圣保禄学院”。

澳门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最早的基地和桥梁。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证明中国大学从起源来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属于所谓“后发外生型”,即发展较晚,且由外来因素所引发。

大学的现代内涵:

蔡元培先生对大学作了解释,他说: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此乃大学的“正大宗旨”,即大学在于传播高层次文化,研究高深学问,造就高层次人才,倡导科学上追求至真,道德上追求至善,文化上追求至美的精神。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分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属5B)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即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即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类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终身教育,而不是终结教育。

其他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等。

人生规划

当我们走进大学的校门,就意味着我们对人生作出了重要的选择。

尽管人生的路不只有一条,尽管我们看到的大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但我们的选择应该是无悔的选择。

然而,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一些同学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案例:

曾经有人组织对北大校友进行了跟踪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您在北大期间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结果是没有遗憾的同学很少,而绝大多数同学都留下了或多或少、各种各样的遗憾:

未能辅修相关的专业;选错了专业,又没能转系;未能充分利用和把握时间刻苦学习专业;读的书远远不够,作为理科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太少;大一大二时在迷茫中荒废掉了,没有打好基础;没有积极地、切实地规划并实现理想;没有更广泛地结交更多的朋友;没有熟练地掌握英语;没有利用北大的环境听更多的讲座;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话很有代表性,他写到:

“我最大的遗憾是,等到我明白了在大学应该干些什么的时候,己经快毕业了。

如果让我重新读一次大学,我会少很多遗憾。

然而,有多少事可以重来,有多少青春可以让我们等待!

那么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就给所有的新生敲响警钟,虽然青春年华是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这是每一个走进青春年华的人应获取和体味的幸福。

但毕竟韶华易逝,在人生这短暂、辉煌和珍贵的历程中,你要珍惜,你要努力,你要投入,你的收获会很大、很大,值得记忆、留恋的东西会很多、很多。

快乐需要成本,幸福来自辛劳。

为了将来“不再背负遗憾生活”,努力请从今日起。

那么,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不少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这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会有如下一些表现:

失望感。

进大学前,许多同学对大学了解甚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

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如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感到困惑、迷惘,继而产生失望、情绪消极低落。

自卑感。

不少同学过去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

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

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甚至消失,面临学习成绩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

过去可能是“鹤立鸡群”,现在成了平凡之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容易导致自卑感。

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

孤独感。

中学时代(忙于高考)人际关系的好坏好象不是太重要,不大注重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进入大学后,同学们首先面临的是重新确立新的人际关系,重新结识他人,要与来自不同地区,性格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朝夕相处,因此同学们从不相识到相识需要一个过程,彼此理解更是需要较长时间。

由于没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有的同学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又不善于理解别人。

有的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与同学难以沟通。

有的同学因缺乏交往经验不会交往;有的同学因性格内向、孤僻不会交往,造成与同学难以沟通,感到孤独压抑,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

空虚感。

过去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行动有方向,每天感到很充实。

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极易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松懈感,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失去了方向,心理上出现了无目的状态,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干什么。

有的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常常抱怨、后悔、气馁,出现消极情绪;(结合事例)有的同学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同中学相比)好像失去了手杖,没有了依靠,不知所措。

于是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打扑克、看小说等,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控制不住。

被动感。

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

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的人直到上课铃响后还未找到教室;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提醒;有的同学不能安排好日常开支与消费,以至于常为生活费倍添烦恼。

过去凡事都有班主任安排好,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感到很不习惯。

总之,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人产生各种各样心理,有些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生活不适应、想家等)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是抱怨,更不是逃避。

对大学新生的同学而言,要适应大学生活,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

2)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

这里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能使大学生接触到广博的知识,培养必要的专业技能。

这里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摇篮。

大学的灵魂:

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精神文明。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A、学习上变化-----自主化。

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中学阶段的信赖性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向大学阶段的主动性学习模式转化;由学会转向会学。

)中学的学习,目标明确,就是上大学。

上了大学后的目标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不知道;有的同学说没想;有的同学说还没来得及想也不愿意多想或没有时间多想。

刚进入大学的同学都有一种轻松的感觉,认为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了,大功告成了,过去太累了,可以松口气了,有一种满足感,心理上出现了无目的状态。

这个时期被称为“理想间歇期”或“动力真空带”。

案例:

重庆商学院大学生智能开发研究室曾对大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大学四年,大家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比如让一群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谈高三生活和大学生活比较的感受。

他们一致认为高三生活太苦了,令人不堪回首。

对大学生活,他们认为比高三开心多了,轻松愉快,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活动内容丰富,令人感到新鲜、兴奋。

又让一些大三学生谈对高三生活的回忆和大学生活的感受,结果发现,他们对高三生活回忆多,肯定多,赞美多。

对大学生活不满多,否定多,遗憾多。

他们争相谈高三,对大学不愿多谈。

他们说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只有高三付出最多,也最有价值,高三那一年最苦,但对自己的人生贡献也最大。

分析:

从调查中看出,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有不同的感受,说明大一学生在新生活的兴奋中忘记了奋斗目标。

而大三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松懈之后,对比体验到了只有努力奋斗的人生才是充实的。

看了这个调查,同学们应该问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必要前提。

它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持作用,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力量,没有积极性。

人在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必须及时确定下一个奋斗目标,才能使自己有新的前进动力。

B、生活上的变化--------自理。

(结合事例)第一生活方式不同,中学阶段多数同学不住校,有些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

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离开父母远离家乡,住集体宿舍,共同起居,独立生活,衣、食、住、行、学等日常问题都要自己安排,这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同学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第二生活习惯不同,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如:

饮食、语言、作息、卫生等习惯),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难免会有些不同,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这就需要同学们相互理解、关心和宽容,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

第三生活范围不同,中学阶段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两点一线(从家门到校门),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

进入大学犹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宽(校园内有各种社团和协会)。

这对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应对自如。

对自理能力弱的同学,可能会计划失当、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因此,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如理财问题:

合理计划,切不可月初“小康”,月中“温饱”,月底“贫困”;月初“富翁”,月底“负翁”).

C、社会活动的变化-----多样。

中学时期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

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各种社团组织活动增多(百团大战),各种课余活动也丰富多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

因此,在这百团大战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建议同学们参加一到两个社团,不要贪多,精力有限),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D、人际交往的变化-------广泛。

首先交往的对象不同。

中学时代交往对象主要是同窗好友、父母亲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天天与同学见面,学习、成长样样关心。

父母更是关怀体贴入微。

到了大学,从各地来的同学素昧平生,重新组成新的班级,生活在同一个宿舍,脾气、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常常难以适应。

师生关系也不像中学那么密切,有时甚至几天见不到面,远离父母难诉衷肠。

其次交往方式不同。

中学时代人际交往较为单一,主要限于学习交往。

大学生之间除了学习交往,还有生活交往、思想交往、感情交往、网络交往等。

再次交往要求不同。

中学生大多依赖性较强,由于父母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不善交往,对交往的渴望不那么强烈。

进入大学,面对新的同学、老师、老乡,校内、校外,要求大学生独立自主地与各种陌生人交往。

主观上大学生对友谊的渴望比中学也增强了,希望通过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相互交往中增进彼此间的情谊。

客观上对大学生社会化要求也迅速提高。

如果大学期间你的人际关系不和,你的情绪就不好,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就不会有一个成功的大学生活。

(有些学生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生活学习的适应困难得多。

举例)

E、管理上的变化---------自律。

第一从教学管理看,中学实行学年制,学生必须读满规定的学年,考试合格才能毕业。

大学实行学分制,(学分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要求的标准),学生不受学年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提前修满学分提早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举例)。

第二从管理方法上看,中学时代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事事由班主任安排。

大学则更多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第三从管理系统上看,中学的管理大多是通过班主任实施,而大学的管理属于“全面管理”、“网络管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如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

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其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了解大学生活有哪些新变化,有助于缩短适应过程。

2、适应新环境

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缩短适应期,要积极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掌握大学生活的主动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摆脱信赖、等待、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分解目标,规划学涯。

在学习上,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把自己的目标合理分解,即确立不同时期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使得学习既有了方向,同时又有动力,并可时时检查自己离最终目标的距离,调整学习计划和进度。

(举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旅游,分三组。

第一组只说:

跟我走,去哪里,有多远都不知道。

第二组说明:

跟我走,10公里远,走2小时。

第三组说:

跟我走,10公里远,每一公里有一个标志。

结果:

第一组走了不到2公里就有人叫累了,“怎么还没到?

”“究竟要到哪里去?

”有人不想走了。

第二组走了5公里也累了,心想“才走了一半呢”,意志低落,垂头丧气。

第三组走了6公里也有人喊累了,但走到第8公里时,情绪开始高昂起来,因为马上快到了。

走到第9公里的时候,胜利在望了,大家欢快地唱起歌来,几乎是跑步前进。

这个例子告诉同学们,目标在人的生活中很重要,要摆脱空虚无聊,就要树立一个目标。

目标有大有小,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一个人所确定的目标越远大、越崇高,他的行为动力就越强烈、越持久,理想就像罗盘,引导着人生航船的方向,一程一程向前推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确定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

3)、扩大交往,寻求友谊。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大学一年的学生,如何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已成为同学们的必修课。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及参加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氛围和条件,其次要主动交往,交往总要有一方主动才能开始,不能处处等着别人给你打招呼。

再次要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光明磊落,宽容待人,讲正气,重大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古人云:

爱人者人恒爱之。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学习应该是全面的。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处处可学,事事可学,人人可学。

2)、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不仅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更重要的是指在整个学习期间的自我选择、自我识别、自我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即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主动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

---------------成为知识广博、基础扎实、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对发展的完全适应性,同时具有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和对国家两个文明建设有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新性成果的学习观念。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坚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案例: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其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爱因斯坦曾问他:

“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呢?

”他的导师当时没有回答,三天后,他的导师拉着爱因斯坦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径直踏上工人们刚铺好的水泥地面。

爱因斯坦诧异地说:

“您不是领我导入歧途吗?

”“对,正是这样,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地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的路面,被无数人走过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26岁时,即提出了相对论。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

对任何人来说,仅凭已有的知识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

(自身体验——电脑)在大学阶段,同学们学习了最新的专业基础知识,但仅有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

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期间就要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

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内类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知识总量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每个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的知识的10%左右,余下90%的知识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终身学习是每个人必然的选择。

4、培养优良学风。

学风指学生群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治学方法和学习风气的总和。

优良觉的主要内容:

A、勤奋,即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如何做到---------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这是优良学风的基础。

B、严谨,即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C、求实,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D、创新,即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进取。

优良学风是成才的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5、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大学生提出了的“五点希望”,即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这“五点希望”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和素质要求的核心。

为此要坚持和实践“四个统一”,即: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案例]:

一位小学校长的信: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当了一所中学的校长。

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看见的情境:

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

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

我的请求是:

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

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

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学、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讨论与思考]:

小学校长得这封信我们有什么启发?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