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487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习题

一、练高考·明考向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能证明《史记·殷本纪》所有的内容都真实可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原文第四段“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一句看,古史辨派批判旧史学是因为旧史学经不住史证,其中有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的原因;说“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说法错误,东汉时期就有了以小篆为本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说文解字》,自北宋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对金文的研究成果又成为了学者们探究造字法的重要依据。

A、B、C三项说法正确。

A项可从第二段第二句话找到依据。

B项在第三段“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第四段“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等句中有所体现,参照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以及“二重证据法”的主张,可以推知这一说法正确。

C项可从第四段“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一句找到依据。

二、练模拟·验能力

(2017·黄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刘 娟

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

“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

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④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

自觉追求。

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类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

《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

“《志》有之: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⑤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⑥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

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

4.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是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的看法,作者随后就进行了反驳并在第⑤段首强调“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③段“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

因而,C项表述不够准确。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