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4797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6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

《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docx

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心理发

展内涵

1.心理的种系发展

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比较心理学)

一是发生:

从无到有;二是发展:

从简到繁

2.心理的种族发展

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3.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

心理发

展性质

1.整体性

有机联系的整体,发展在相互作用中实现:

①心理活动有质的规定性,不是相加的集合;②发展是在互动关系中进行。

2.社会性

受社会环境制约,在交往过程中实现;高级心理发展由社会文化决定,通过语言符号不断内化。

3.活动性

相互作用的结果(心发的决定作用-皮亚杰),桥梁是活动,动作和活动是相互作用的中介,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

4.规律性

①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方向性和顺序性(先天排定的向性和序性程序)

③不平衡性[不匀速进展,第一年最快、婴幼儿期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缓慢发展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第二发展加速期]

研究

内容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1.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具有普遍性。

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b.大致对应,非绝对同步;c.不是因果关系;

2.年龄阶段的根源:

是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的更替起着主导作用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的作用问题;2.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3.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4.关键期问题;5.普遍性和特殊性。

功能

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具有层层递进的关联

特殊性

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简称为发展性,是发心的核心特点;年龄跨度大是显著特征

研究

设计

横向研究设计(主要):

不同年龄;1.优点:

适用性;时效性;2.缺点:

人为的联接性;组群效应;

纵向研究设计:

1.优点:

能够系统地了解连续过程;量变质变的规律;2.缺点:

实效性较差(耗时、人物力);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因多次重复测试)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取长补短;

新趋势

1.跨文化比较研究;2.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3.研究方法的整合;4.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一节概述……………………………………………………………………(195)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95)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①心理的种系发展:

分支是比较心理学。

②心理的种族发展:

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③个体的心理发展。

(毕生发展的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的心理发展。

一是发生:

从无到有;二是发展:

从简到繁。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发展在相互作用中实现:

①心理活动有质的规定性,不是相加的集合;②发展是在互动关系中进行。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受社会环境制约,在交往过程中实现的;维果斯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由社会文化所决定,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⑴、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心发的决定作用-皮亚杰),桥梁是活动,动作和活动是相互作用的中介。

⑵、动作和活动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超越是指能够超出外部活动的界限而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先天排定的向性和序性程序);(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主要是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展的。

①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②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③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④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结束达高峰进入成熟期。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特征:

1、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一是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二是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三是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年龄阶段的根源;阶段的根源是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是起主导作用的认知过程的更替。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看待敏感期的问题;

5.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198)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简称为发展性。

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二是研究心理发展的过程。

(一)横向研究设计(横向比较设计)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

⑴横向研究的优点:

具有适用性和时效性;⑵横向研究的缺点:

具有人为的联结性和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二)纵向研究设计(纵向跟踪研究)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

⑴纵向研究的优点:

①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②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⑵纵向研究的缺点:

①时效性差(耗费时间及人力、物力);②被试容易流失③因多次重复测试,可能会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包括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的交叉设计。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探讨发展的相似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200)

心理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

观 点

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

遗传决定;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环境(教育)起引发作用(促进或延缓自我显现)

优生学创始人:

遗传1/2父母1/4祖父母

环境决定论

华生

环境决定;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作用;否认遗传。

行为主义创始人、一打儿童

遗传环境共同决定论

施太伦

遗传和环境决定;二者同等成分,各自孤立;揭示单独作用的程度。

简单机械拼凑。

(二因素论)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机制是对榜样的认同。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

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里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低级心理机能:

物人共有,受生物成熟因素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

人特有,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制约

心理机能从低到高级的发展指标:

1.随意化、2.概括-抽象化、3.整体化、4.个性化

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

1.最近发展区: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和有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a.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b.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1.相互联系、制约、依存,缺一不可;2.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可控可变性,环境可改变遗传特性;3.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解

智力(认知发展)的本质是适应;四个概念阐述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

1.图式:

认知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2.同化:

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

改变或创造新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4.平衡:

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因素:

1.成熟

2.经验(物理经验—客体本身特性;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3.社会环境(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动性是获得社会经验的前提)

4.平衡化:

(最重要、决定性)作用基于两个方面:

a.前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b.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

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②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③环境(包括教育)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

环境决定论:

①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②片面强调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③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决定;②把遗传与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做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

③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2.替代性强化,看到他人成功后被赞扬的行为,就会产生积极学习和模仿行为的倾向,反之,就不在模仿。

总之,儿童在言语发展、社会行为的习得、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形成等都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将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两类,认为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转化的标志有:

①随意化: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与发展;②概括-抽象化: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与发展;③整体化:

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④个性化:

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儿童主体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交往)决定着儿童的心理发展。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⑴ “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即下一个)发展区”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⑵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略前性原则。

⑶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任何学习都存着最佳期限,如果在最佳时期提供教学,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学习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

①、以发育成熟为前提;②、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

1、主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3、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1、图式--即认知结构:

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图式。

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

图式这种认知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

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量变)。

3、顺应:

是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的需要的过程(质变)。

4、平衡:

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的发展趋势。

儿童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构建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

动作是认识(或心理发展)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决定因素)。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198)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连续进行,不分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分阶段进行,各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质的规定性;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不均衡性2.量变、质变关系。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年龄阶段划分与主要特点

年龄阶段

年龄范围

上学阶段

最主要特点

婴儿期

0~3岁

动作的发展

幼儿期

3~6岁

幼儿园

以游戏为主要活动

童年期

6~11岁、12岁

小学阶段

以学习为主要活动

青春期

十一二岁~十五六岁

初中阶段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性

青年期

十七八岁~35岁

身心成熟、进入社会、恋爱结婚

中年期

35~60岁

生理成熟、心理稳定

老年期

60岁以后

衰退与毕生发展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儿童心理发展4个阶段]

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⑵ 前运算阶段(2~6、7岁):

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凭借心理符号(表象)进行思维。

特征:

①泛灵论;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②自我中心主义;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山实验。

③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④思维的不可逆性;反演可逆性和互反可逆性。

⑤缺乏守恒。

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得概念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

⑶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演化为运算图示。

①守恒性;②脱离自我中心;③思维可逆性;④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⑷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

①进行假设-演绎推理;②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道德发展阶段说

发展阶段

年龄

成长期

阶段特点

心理发展

1

感知运动

0~2

婴儿

感知运动图式;靠动作去适应环境(对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获得客体永久性(妈妈离开)

前运算

2~6/7

学前

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思维质的飞跃;

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

具体运算

6/7~11/12

小学

运算图式;抽象概念,属运算逻辑性,仍需内容支持。

1.守恒性、2.摆脱自我中心性、3.思维可逆性、4.可逻辑运算

形式运算

11/12-14/15

中学

抽象逻辑思维: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2.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道德发展

前道德判断

4~5

学前

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结果

2

他律道德判断

4∕5~8∕9

小学低年级

受身外价值支配、依据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动机

3

自律道德判断

8∕9以后

小学高年级

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有相对自主权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

 1、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述:

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地解决。

艾里克森主张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人一生的人格发展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

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8个阶段)

⑴婴儿前期(0岁~2岁),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⑵婴儿后期(2岁~4岁),获得自主感,学会拒绝,健康的表达不如意,克服羞耻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⑶幼儿期(4岁~7岁),获得主动感(初创性),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⑷童年期(7岁~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想方设法提供成功的机会,不要随意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孩子。

能力品质。

⑸青少年期(12岁~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思考我的问题。

诚实品质。

⑹成年早期(18岁~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⑺成年中期(25岁~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⑻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论

序号

阶段

年龄

主要发展任务

(获得)

克服与避免

良好的人格特征

(品质)

1

婴儿前期

0~2

安全感、信任感

怀疑感

希望

婴儿后期

2~4

自主感

羞耻感

意志

3

幼儿期

4~7

主动感(初创性)

内疚感

目标

4

童年期

7~12

勤奋感

自卑感

能力

5

青少年期

12~18

角色同一性

角色混乱

诚实

6

成年早期

18~25

亲密感

孤独感

7

成年中期

25~50

繁衍感

停滞感

关心

成年后期

50以后

完善感

失望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

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208)

1、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

2、⑴.内动力:

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⑵.外动力:

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3、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自身的内在动力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而发挥作用。

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

第六单元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09)

劳伦兹发现,小动物出生后在一个短期内发生“印刻现象”。

⑴.关键期:

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

⑵.敏感期:

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

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⑶.敏感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宽窗口”;关键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一段时间的“窄窗口”。

在2岁前,改善的儿童收益较大,追赶得更快,发展得也更完整。

⑷.个体发展的早期对环境改善和负面影响(如营养不良、情感剥夺、不利环境)最为敏感,且早期不良教养的后果可能持续终身。

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210)

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

1、思想基础:

新的儿童观、心理化的教育;2、研究基础:

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对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法和传记法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的后半期,德国普莱尔是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2、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被视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地位从此更加明确。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岁~3岁)

新生儿的发展

时间

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从受精卵开始,经280天[产前期:

胚肿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38周)]

反射行为

1.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

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防御反射(眨眼、呕吐、喷嚏);定向反射

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抓握、行走、游泳、围抱、巴宾斯基等;无生物学意义,4—6月消退

意义:

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行为,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生活模式

睡眠一觉醒时的活动-啼哭;睡眠是最重要部分,周期模式;啼哭是交流手段;起导向作用

心理发生

1.感觉产生;2.无条件反射;3.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新生儿期是心理发生的时期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婴儿大脑

1.可塑性

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2.可修复性

5岁之前的替代性功能

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主要动作

1.手的抓握技能(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2.独立行走(重要的里程碑,主动,扩大认知)

动作发展的原则和顺序

有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影响婴儿动作的因素

①成熟程度、②刺激物的支持、③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④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⑤探究环境的愿望以及⑥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学习

最早在胎儿末期。

学习能力的表现:

1.模仿:

天生,普遍性;2.条件反射学习:

最基本;3.偏好新颖刺激:

天生,是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研究方法提出来的

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

最早发生,最先成熟;认知的开端;突出特征:

它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感觉发展:

1.视觉技能的发展:

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觉察、视觉敏锐度;

2.听觉技能的发展:

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

知觉发展: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最明显--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2.模式知觉:

通过视觉偏爱程序(范兹)揭示,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

3.深度知觉:

吉布森,视崖实验说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头三年;

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最迅速、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注意和记忆

1、婴儿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不随意注意);

2、婴儿注意的发展规律:

不随意注意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3、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⑴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