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4443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docx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

1.远古传说

(1)远古传说:

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

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

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也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风貌。

2.《春秋》与《左传》

(1)《春秋》:

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

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二百五十四年各诸候国的历史。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的体列和史料价值:

1.《左传》以史实疏证春秋,其实是一部独立的编年体史书。

2.它突破了春秋只记事不记言的框框,事言相兼.

3.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主要史料之一。

4.《左传》中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揭露上层,“重人事,轻鬼神”的进步思想倾向。

3.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填空的可能性大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1)《史记》: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

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拓展:

史汉比较:

A、《史记》开创纪传体,为史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汉书》完善和改进体例,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备,其确立的“四体”,为后世史家写史树立了楷模。

B、在史学方法上的差异。

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则以一代为限,二者各有所长。

C、同等重要的史料价值。

D、在历史观方面。

二者都比较重视社会经济,但在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上有差异。

E、文学价值。

《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汉书》文字详赡严密、凝炼简净、典雅高华。

《汉书》的史学成就:

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开沿革地理之始,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对历史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东观汉记》:

汉代人称之为《东观记》,凡一百四十三卷,是一部以纪传体撰写东汉历史的史书,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

《东观汉记》前后经过四次修纂,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由汉代刘珍、延笃等撰,因馆修史设于东观而得名。

在三国时代以后,将之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唐代以后渐以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纪》。

4.二十四史(其成书年代、所属时期)

“二十四史”成书于秦汉时期的有《史记》(司马迁——西汉)、《汉书》(班固——东汉)

“二十四史”中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五部: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晋-陈寿《三国志》,南朝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北齐-魏收《魏书》。

唐修八史:

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

成书于五代:

《旧唐书》刘昫(后晋)

成书于宋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

成书于元朝:

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

成书于明朝:

宋濂《元史》

成书于清朝:

张廷玉《明史》以上“二十四史”

成书于民国:

赵尔巽《清史稿》,柯劭忞《新元史》“二十六史”

巧记“二十四史”作者:

司马、班、范、陈、房、沈,

一萧、二姚、魏、李、棻,

徵、寿、刘昫、欧阳、宋,

薛、修、脱、濂、廷玉臣。

5.《蛮书》

《蛮书》 :

唐安南从事樊绰在咸通四年863年编的南诏云南志,又名《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共十卷,在云南自然地理、城镇、交通、里程、物产,特别是对南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作了系统的阐述记载,是研究唐代云南地区和邻近东南亚各国的民族、物产、风俗、政治、文化的一部重要典籍。

6.地方史志(《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性质、意义)

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综合性著述。

它有四个最显著的特点:

(1)地方性强;

(2)内容广泛;(3)资料的原始性和可靠性;(4)在编撰体例上,它遵循“分纲列目,事以类从”、“横排门类、纵写始末”的原则。

它是一种综合性体裁的作品。

意义与价值:

是研究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也为旅游事业服务;可补正史之不足;保存大量科技史资料

(1)《华阳国志》:

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物产、风俗、历史人物及交通要冲,还用大量篇幅反映了该地区的治乱兴替。

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边疆地理、政治史、经济史、民族文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2)《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著,全书以洛阳佛寺为重点,按其原在区域,追记洛阳佛寺四十余年间兴衰之迹,兼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人物、风俗、地理、苑囿、建筑、传闻、故事等。

既是研究北魏佛教的史料,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

本书叙事简练,文词秀美,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7.唐修八部正史及作者

唐修八史:

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世民御撰);李延寿《南史》、《北史》。

8.战国时期的私人撰写的史书

(1)编年体:

《左传》、《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2)语类(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

(3)谱牒类(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

《世本》

(4)其他:

《尧典》、《仪礼》、《山海经》、《禹贡》

9.荀悦《汉纪》

《汉纪》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体例为编年体,三十卷,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荀悦,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断代体史书。

荀况于建安三年(198年)受汉献帝命依编年体《左传》体例,删略《汉书》改编撰写,于建安五年(200年)成书。

该书的编撰主要为政治服务,宣扬天命观与正统观。

本书成后,推动了往后编年体史著述的发展。

10.元朝所修三部史书《宋史》、《辽史》、《金史》、以宋辽金三朝哪朝为正统、元朝脱脱修史的原则(P166)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右丞相脱脱请设局重修三史,决定宋、辽、金“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撰三朝历史。

11.《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排的原则、性质、价值(可能有填空)

(1)《永乐大典》:

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类书(性质),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价值)。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对所收录的书籍没有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的方式,保持了书籍原始的内容。

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按韵列单字,先注明每一字的音义,次录各韵字的反切与解说,再行记录楷篆隶各书写体,汇辑与此字有关的各种资料,乃至于抄录整本书、整篇内容,全文录入,一字不改(编排原则)。

书名和作者名称,用红字写出。

(2)《四库全书》: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是十八世纪以前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整套书按照古书的四分法分类为经、史、子、集四部,包括4部44类66属,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12.宋代史学(唐以后)私修正史及性质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

该书合五代十国为一书,实为通史性质之著作,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14.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学家:

魏源、章学诚、夏燮(其人、其代表作)

(1)章学诚:

(1738年-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章学诚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

所著代表性著作《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文学理论名著。

章学诚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

曾编纂《史籍考》,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

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2)魏源:

(1794年-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清湖南省邵阳人。

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

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著有《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等

15.了解几位近现代有名的史学家:

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顾颉刚、陈寅恪…..

(1)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政治评论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主要著作:

《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P328——P330、P341——P349

(2)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P349——P352。

代表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

(3)顾颉刚:

(1893年-1980年),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P352——P353

代表作: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古史辨》、《中国疆域沿革史》、《尚书通检》、《吴歌甲集》、《〈尚书〉校释译论》

(4)陈寅恪:

江西省义宁(今九江修水县)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属陈氏义门堂。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致力于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明清间史事的研究。

陈寅恪代表作: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P358——P362

(5)王国维:

(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

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被称之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P355——P358

代表作:

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16.第八章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成书年代、内容、性质。

P374——P375

(1)成书年代:

1929年。

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

一度被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里程碑。

(2)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确定中国商朝是原始社会,西周是奴隶制社会,东周是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的兴起。

(3)性质:

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及其代表作为《史学要论》P371

17.文革时期四人帮所做与历史有关的事

二、名词解释

(1)《春秋》、《史记》、《蛮书》、(同要点部分)

(2)《过秦论》:

过秦论为西汉初期的才子“洛阳少年”贾谊所作,司马迁十分推崇这篇政论,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陈涉世家》中引用第一段。

分别评论秦始皇、秦二世、子婴三代的过失,总结秦亡的教训;其中又以“上篇”〈过始皇〉写得最好,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3)《水经注》:

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水经注》是古代地理名著,共四十卷。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4)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郭沫若作品。

1944年甲申年,是明代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

郭沫若在重庆撰写此文,全文近16000字,3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后来延安的《解放日报》亦有转载。

目的在以借由李自成的失败,要求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记取历史教训,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辙。

(5)顾炎武《日知录》:

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1613年—1682年)的代表作品之一。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内容很多,考证较精。

共32卷,全书不分门类,编次先后以类相从,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字语言、历史法律、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无不涉及,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以资考证。

旨在资治,注重探讨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其意在经世致用,是其史考代表作。

(6)《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共294卷,耗时19年。

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7)章学诚《文史通义》:

乃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一本著作,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作者著书目的在于吸前人之长,加以补充发挥。

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也反对专务考索。

提出“六经皆史”,认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在历史方法学上,他把古今史学著作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

在刘知几“史才三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治史者还必须有“史德”,即“著书者之心术”。

(8)“古史辨”派(顾颉刚P352):

又称“疑古派”,该学派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和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其创始者及主要代表是顾颉刚和钱玄同。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对破除长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传统观念、将经典作为历史文献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史辨派的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儒家经典方面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文献。

当然不能否认,在古史辨派的研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断片面的东西。

(9)《禹贡》学派(P354):

指一批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感兴趣的学者受顾颉刚创办的《禹贡》杂志的影响,在顾颉刚身边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而形成的一个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因其在海内外学界影响巨大,被称为“禹贡派”,通过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的活动,培养起来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历史地理学者在建国后建立起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禹贡学派”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由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学科的转变。

三、简答

1.战国时期的史学发展情况(从史学著作、诸子的历史观、诸子的关于历史的言论等方面谈)

答:

战国时期,私人撰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代表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的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此外,出现了多种历史撰述,涌现了大量的私人撰述的史书。

其中,《左传》在内容上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以史实疏证春秋,它突破了春秋只记事不记言的框框,事言相兼.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主要史料之一,《左传》中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揭露上层,“重人事,轻鬼神”的进步思想倾向。

《国语》采取分国记言的方式记录了大量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言论、政治见解、历史见解,同《左传》一样发展了“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

辑录战国时期史事的《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着重对历史人物及其言论以显示人物的精神及思想变化;《竹书纪年》、《世本》已然具备了萌芽形态的通史性质的撰述的特征;《山海经》等地理志对研究自然科学史和中国原始社会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个仅供参考,我写的不大好。

2.《通典》、《通志》、《史通》的性质及其反映的作者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观

(1)唐杜佑《通典》,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

作者处于唐由盛转衰时期,想对现实政治有所改革,因此求助于过去的历史经验。

该书上起黄帝,下至唐玄宗天宝末年,共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法、、兵、州郡、边防九典。

该书保存了大量资料,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并且一反传统,把经济史的叙述放到研究的首要地位。

——《历史文选下P91》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是对历史编纂学的一大贡献。

重在礼典。

(2)南宋郑樵《通志》。

它是一部上起远古、下迄隋代的纪传体通史著作,200卷,精华部分是二十略,不仅扩大了史志记事范围,而且提出了不少创见。

——《历史文选下P180》郑樵的史学思想P197他的史学思想是丰富的,也是具有批判性质的。

“会通”思想,它是对客观历史的一种看法,是讲历史的贯通,同时也是历史编纂的方法论,支持写通史,反对断代史。

但是他的“通”没有说明古今的贯通是否今胜于昔,有很大的局限性。

反对灾祥学说,认为灾祥说是“欺天”的“妖学”,反对任情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主张史家的责任是准确记载事实,让事实说话,要据事直书,不需要史家行褒贬美刺。

实学的治史主张。

在史学功能上,强调史书实用性,要经国治世,主张实学,反对空谈义理性命之学。

(3)《史通》唐刘知几所著,分内篇和外篇,各10卷,共52篇。

它对于历史撰述所作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贯穿着史学批评的主线,有自身的逻辑体系。

史书内容上提出更广泛的认识补充“三科”;撰述方法上强调史家要谨慎对待采撰;善言史书体例,文字表述上提出叙事的“师范”和“规模”;撰述原则上重直书批曲笔;强调史学功用。

它是我国首部系统的史论专著,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作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史通》中有维护封建名教,诬蔑农民起义等论述,这说明刘氏也没有超出封建史家的立场。

3.看《文心雕龙-史传篇》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是一篇史学评论的文章。

史传篇概括地叙述了古代史籍的起源和发展,涉及到史学源流、史书优劣、编纂方法、史家旨趣等重要的理论问题。

4.对陆贾、司马迁、贾谊、班固、刘向父子等人的史学思想、贡献及对其的分类

(1)汉初学者对历史兴衰的观点

陆贾的史学思想

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以“居马上得天下”自矜,陆贾乃建议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

哲学上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圣人“承天诛恶”和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

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

贾谊的史学思想

受陆贾思想影响的贾谊深刻的认识到政治成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为了对秦亡的教训进行总结,他以过秦为题写了三篇史论,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贾谊对下层民众的处境十分关心,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体察特别敏感。

后世的司马迁在写秦汉史时也受到了贾谊思想的影响。

(2)司马迁的史学思想P36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其写《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其进步的历史观;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3)西汉末年的史学家的思想

刘向父子的史学思想

刘向父子的史学思想存在很大的矛盾性,一方面两人重视学术文化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两人的史学思想深受西汉末年兴起的谶纬迷信思想的的影响,突出的宣扬阴阳五行说,为政治服务,大大助长了两汉之际神秘主义思潮的泛滥。

父子二人的政治立场不一,其比附的迷信说法也大相径庭。

(4)东汉班固的思想

班固敢于秉笔直书揭露汉代封建统治的阴暗面,他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阐述,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见解,但由于当时谶纬之学的盛行,处在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控制之下,班固的史学思想里还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