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4258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

《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桥涵工程通病防治.docx

桥涵工程通病防治

灌南新港大道灌河大桥质量通病的防治管理办法

前言

质量通病防治是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决定工程内在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彻底消除工程质量通病,进一步提升灌南新港大道灌河大桥的建设水平,灌南县交通运输局对工程建设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编制了《新港大道灌河大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供参建单位在施工管理、质量控制过程中使用。

因水平有限,管理办法编制时间仓促,文中不足之处,请相关单位能够及时指出,深表谢意。

 

(注:

排版时请加上目录)

桥梁工程

1.1混凝土施工

1.1.1钢筋及钢筋加工

质量问题:

钢筋加工场地设置不规范;钢筋、钢绞线、波纹管发生锈蚀;钢筋焊接、搭接绑扎不符全规范要求;钢筋骨架安装不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较大等。

1.1.1.1钢筋加工场地设置不规范(*)

表现形式:

1)场地面积不足、堆放杂乱;

2)钢筋加工场地未硬化;

3)钢筋加工场地积水,排水不畅;

4)不同品牌、规格的钢筋混放在一起;

5)钢筋未架空覆盖。

形成原因:

1)钢筋场地设置时,未预留足够的场地用于钢筋存放、加工;

2)钢筋加工场启用前未认真做好硬化工作;

3)钢筋加工场无排水措施或排水设施损坏;

4)未分类堆放不同的钢筋;

5)总包单位未对分包单位钢筋加工统一管理。

防治措施:

1)项目经理部应重视钢筋场地预留、硬化工作,合理布置钢筋加工场地,并做好场地排水工作;监理单位应对钢筋制作场地进行验收,并加强过程检查;

2)不同品牌、规格的钢筋应分开堆放,并进行明显标识;

3)可采用大棚或覆盖保护,并架空;

4)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

1.1.1.2钢筋、钢绞线、波纹管发生锈蚀、损伤(*)

表现形式:

堆放的或已下料的钢筋原材及钢筋骨架出现锈蚀或有刻痕、划痕。

形成原因:

1)未采取防雨防潮措施,直接堆放在场地上;

2)钢筋骨架制作完成后未及时进行安装和浇筑混凝土;

3)钢绞线穿束后未及时进行张拉和压浆;

4)成品、半成品运输、安装不规范,施工时有重物或尖锐器械损伤钢筋、钢绞线、波纹管;

5)成品波纹管存放时间过长。

防治措施:

1)明确责任制,重视材料保管环节,确保材料进场后不受到损伤;

2)存放场地采用雨棚或加强覆盖措施,钢材垫高存放;

3)尽量缩短钢筋骨架制作与混凝土浇筑的间隔时间,避免钢材锈蚀现象发生,如钢材有锈蚀现象,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清除干净;

4)合理安排工序,钢绞线穿束后应及时进行张拉和压浆;

5)缩短波纹管存放时间,自行加工波纹管的应随用随制。

1.1.1.3钢筋焊接、搭接绑扎不符合规范要求(*)

表现形式:

1)钢筋焊接、绑扎搭接长度不足;

2)搭接焊、对焊、帮条焊焊接后两端钢筋不在同一条轴线上;

3)焊缝处咬筋;焊渣未清除;

4)焊缝用小直径钢筋头填充焊接;

5)钢筋接头距钢筋弯起点距离偏小;

6)焊缝不饱满,气孔较多;

7)受拉主筋接头在同一断面数量超过50%。

形成原因:

1)焊工未经培训或焊工操作不规范;

2)钢筋下料长度未经计算或计算错误;

3)搭接焊焊接前未打弯或先焊后弯,对焊接头错位,帮条焊仅有一根帮条;

4)钢筋弯曲角度不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5)焊机电流不稳定,电焊条不满足规范要求;

6)施工单位偷工减料。

防治措施:

1)加强对焊工的培训和考核,焊工应持证上岗;

2)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正式施工前对钢筋工进行技术交底,明确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焊接;

3)钢筋工应按照图纸并充分考虑接头位置及搭接长度进行计算后下料;

4)搭接焊应在焊接前弯曲并调整至一条轴线上,对焊过程中应确保钢筋对齐,帮条焊应在焊接处两侧对称布置帮条;

5)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及时调整钢筋弯曲角度;

6)选择合适的电流,确保焊机电流稳定并采用符合规范的电焊条;

7)加强对钢筋焊接质量的检查。

1.1.1.4钢筋骨架绑扎、安装不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表现形式:

1)钢筋数量、规格与图纸不符;

2)钢筋间距不均匀,偏差较大,钢筋绑扎点不足;

3)盘圆钢筋未调直或绑扎后的钢筋扭曲严重;

4)预埋筋缺失、位置错误;

5)箍筋与主筋间隙大,未紧贴主筋;

6)在预应力管道与非预应力筋交叉处,未经设计单位同意,随意切割钢筋或调整钢筋位置。

形成原因:

1)施工人员未认真阅图,对图纸不熟悉;

2)钢筋工责任心差,钢筋绑扎不牢,钢筋骨架产生较大偏移;

3)钢筋下料偏差大,不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4)主筋骨架尺寸偏小,主筋位置不准确;

5)钢筋骨架上站人,堆入材料机具,造成钢筋骨架变形或偏位;

6)不重视预埋钢筋的布设;

7)设计单位配筋设计时未考虑施工可行性,施工单位质量意识差,未真正理解设计意图。

防治措施:

1)应重视钢筋骨架绑扎工作,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正式施工前对钢筋工进行技术交底;

2)确保钢筋骨架定位准确、绑扎牢固。

3)按照施工规范要求下料,并对弯折长度进行计算,保证留足富余量;

4)安装好的钢筋骨架不得堆放材料和机具,不得站人;

5)确保预埋筋定位准确、绑扎牢固,并加强对钢筋安装质量的检查;

6)设计配筋时应充分考虑施工的可操作性,当遇到预应力管道与非预应力筋打架时,应先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对钢筋位置进行调整,不得切割主筋。

1.1.1.5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较大(*)

表现形式:

钢筋保护层实测数据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形成原因:

1)钢筋保护层垫块设置偏少、偏小、不规范,定位不准确;

2)钢筋骨架扭曲、变形严重;

3)模板尺寸不准确,偏差较大或模板刚度不足,支撑固定不牢,施工出现跑模现象;

4)混凝土浇筑时对钢筋骨架扰动过大。

省局2011年质量分析

原因:

人员素质、工程材料、机械设备、方法、环境条件;

现状:

钢筋制作时,纵向受力筋保护层概念模糊,箍筋尺寸计算错误;钢筋安装,骨架绑扎不牢固,砼浇筑振动钢筋偏位;模板安装,过度起拱以及模板安装不牢靠,产生跑模;砂浆垫块强度低以及规格、摆放、数量均不能有效控制钢筋位置;砼浇筑时,护筋不到位,车压人踩,使受力筋变位变形。

防治措施:

1)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护层垫块,必要时是行加密;可采用定型产品;

2)确保钢筋骨架定位准确、绑扎牢固;

3)模板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加工,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平整度,支撑固定牢靠,确保拼接后各个方向保护层厚度均能达到设计要求;

4)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认真检查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5)避免混凝土振捣时对钢筋骨架造成较大扰动。

1.1.2混凝土裂缝

质量问题:

混凝土构件出现钢筋锈胀裂缝、碱骨料反应裂缝、收缩裂缝、温度变化裂缝、施工裂缝、混凝土表面冷缝等。

1.1.2.1钢筋锈胀裂缝(*)

表现形式:

钢筋锈蚀膨胀而产生的顺筋向裂缝,裂缝边缘突出,混凝土内部钢筋与混凝土发生分离,部分轻敲有空壳声,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

形成原因:

1)钢筋原材在混凝土施工前已发生严重锈蚀;

2)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膨胀而产生裂缝;

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碳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导致钢筋锈蚀膨胀而产生裂缝;

4)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导致钢筋锈蚀膨胀而产生裂缝。

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钢筋骨架进行除锈处理,不得使用锈蚀严重的钢筋;

2)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振捣要密实、均匀,不得出现蜂窝、麻面、空洞;

3)设置足够的钢筋保护层垫块,钢筋骨架绑扎、固定牢固,水泥混凝土浇筑时避免踩踏钢筋骨架,确保不因钢筋骨架变形或位移致使保护层厚度不足;

4)严格限制使用含氯盐的外加剂用量,沿海地区或其它存在腐蚀性强的空气、地下水地区应按设计要求适当加大钢筋保护层厚度,确保水泥混凝土的密实性。

1.1.2.2碱骨料反应裂缝(*)

表现形式:

一般呈网状及放射形裂缝,裂缝交点处为膨胀骨料所在位置,有时可能出现混凝土被冲剪破裂其裂缝为周边一圈,边缘裂缝的两侧有高差,当受钢筋限制时则可出现顺筋向裂缝。

形成原因:

1)碱骨料反应引起骨料膨胀,破坏混凝土;

2)含有氧化镁骨料、硫酸盐骨料或生石灰缓慢水化膨胀而破坏混凝土。

防治措施:

1)施工前对骨料进行碱活性检验,采用对工程无害的材料,对水泥及添外加剂的碱含量严格加以控制,并对混凝土做好防水隔离;

2)严防集料中混入石灰等碱性杂物。

1.1.2.3收缩裂缝

表现形式:

混凝土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或钢筋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此缝为表面裂缝,裂缝宽度较细,且纵横交错,成龟裂状,形状没有明显规律。

形成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水灰比高,用水量大;

2)采用低标号水泥配制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水泥用量偏大导致混凝土收缩大;

3)养护措施不当,混凝土水分蒸发快导致混凝土收缩大;

4)混凝土这振造成分层,粗骨料沉入底层,细骨料留在上层,混凝土强度不均匀,上层易发生收缩裂缝;

5)混凝土表面局部进行修补;

6)混凝土收光时机不当。

防治措施:

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2)混凝土浇筑前进行技术交底;

3)加强对砂石料含水量的检查,根据含水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4)对新浇混凝土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进行保湿养生;

5)改善混凝土振捣施工工艺,加强混凝土振捣施工过程控制;

6)修补应单独进行设计,必要时应加入适量膨胀剂;

7)掌握好混凝土收光时机,在混凝土接近初凝前完成。

1.1.2.4温度应力裂缝

表现形式:

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温度梯度过大或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混凝土结构内产生温度应力裂缝,此裂缝随温度升降而扩张或合拢。

形成原因: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之后由于水化热过大,使内外温差过大;

2)蒸汽养护或冬期施工时施工措施不当,混凝土骤冷骤热,内餐温度不均,易出现裂缝;

3)夏季高温或暴晒致使混凝土结构温度分布不均匀;

4)预埋件焊接方式不当使前期混凝土局部产生高温而形成裂缝。

防治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品种,限制水泥单位用量,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降低内外温差,并缓慢降温,必要时可采用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内部散热,或采用薄层连续浇筑以加快散热;

2)蒸汽养护或冬期施工时应加强对温度升降速率的控制,尽量减小温度升降速率,避免混凝土内外产生较大的温差;

3)夏季应及时覆盖草袋、麻袋或土工布并洒水养生,保证湿润,避免暴晒;

4)应选择合适的焊接方式对预埋件进行焊接,避免混凝土局部温度过高。

1.1.2.5施工裂缝

表现形式: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脱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因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差,产生的各种裂缝。

形成原因:

1)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大,使得在混凝土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2)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接头部位处理不好,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

3)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4)施工时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5)施工前对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浇筑混凝土后支架不均匀一沉,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6)装配式结构构件堆放不规范、运输过程中剧烈颠簸、碰撞或吊装时吊点位置不当而产生裂缝。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混凝土运输时间,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杜绝二次加水拌和;

2)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接缝的处理;

3)选用刚度好的模板,并固定牢靠;

4)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在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拆模;

5)支架基础要处理好,施工前以支架预压充分,待支架沉降稳定后进行施工;

6)构件按规范要求进行堆放,运输及吊装过程中应避免颠簸、碰撞。

1.1.2.6混凝土表面冷缝

表现形式:

通道、涵洞、盖梁、立柱表面在两次混凝土浇筑结合位置出现冷缝。

形成原因:

混凝土浇筑出现间断时间较长,下一怪浇筑的混凝土已经初凝才浇筑上一层的混凝土,形成低强度的夹层。

防治措施:

1)尽量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构件,避免浇筑间断;

2)若须分层浇筑,应保证浇筑的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也可采用加入缓凝型外加剂的方式。

1.1.3混凝土外观缺陷

质量问题:

蜂窝、麻面、孔洞、云斑、砂线、露筋、夹层、破损、表面不平整、表面不光洁等。

1.1.3.1蜂窝

表现形式: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形成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集料、水泥、水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不易振捣密实;

3)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足;

4)模板缝不严密,漏浆。

防治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和校核称量系统,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

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3)混凝土浇筑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4)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混凝土浇筑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跑模、漏浆。

1.1.3.2麻面

表现形式: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

形成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不清洁,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形成麻面;

2)脱模剂选用不当,或涂刷不均匀,局部漏刷;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模板不得有缝隙,若难以消除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止水

3)应选用长效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新

4)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

1.1.3.3孔洞(*)

表现形式: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形成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嵌挤,又未进行振捣乱;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防治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注,在模板内混凝土充满并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进行振捣乱

2)分层振捣密实;

3)在较大的预留孔洞处应两侧下料,必要时侧面加开浇灌孔,严防漏振。

1.1.3.4云斑

表现形式:

混凝土外侧横向色差带、深浅颜色明显,呈不规则的水波纹状、朵状、鳞片状。

形成原因:

1)早振或过振;

2)当梁底板混凝土全部依靠腹板部位振捣流动填充时,由于腹板断面尺寸偏小,使腹板部位混凝土过振;

3)混凝土离析,局部位置水泥浆集中;

4)预应力管道外保护层不足,水泥浆集中。

防治措施:

1)严禁早振或过振,不得重复振捣乱;

2)每层混凝土前沿必须剩留约1m范围暂时不振,待下一段混凝土下料后一并振捣;

3)根据构件尺寸制定合适的浇筑振捣工艺;

4)严格定位预应力管道位置,确保保护层厚度满足要求;

5)梁底板混凝土的下料,可在顶板开孔采用孔槽下料,不得采用腹板振捣流动填充。

1.1.3.5砂线

表现形式:

模板合缝处不平整、错台,有条状析砂现象。

形成原因:

模板拼接处有缝隙,混凝土浇注时,由于缝隙处水泥浆渗出而形成砂线。

防治措施:

确保模板拼接处加工质量,提高模板安装质量。

1.1.3.6露筋(*)

表现形式:

混凝土内部钢筋局部裸露在构件混凝土表面。

形成原因:

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振捣棒撞击钢筋或施工人员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脉

5)钢筋骨架上浮;

6)混凝土方量不足。

防治措施:

1)加强检验,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准确度

2)钢筋密集构件应选用细石子混凝土;

3)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

4)混凝土浇注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

5)混凝土振捣避免撞击钢筋,施工人员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

6)采取有效固定措施避免钢筋骨架上浮;

7)确保水泥混凝土浇筑方量。

1.1.3.7夹层(*)

表现形式: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或其它杂物夹层。

形成原因:

1)浇筑混凝土前,未清除施工缝或变形缝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

2)施工缝处模板上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干净;

3)上层混凝土振捣深度不足,结合面出现松散夹层。

防治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施工缝表面应凿毛并将混凝土碎屑清除干净;

2)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

3)确保集料符合规范规定要求;

4)连续浇筑混凝土时,上层混凝土振捣应插入到下层50~100mm,确保接缝处混凝土振捣密实。

1.1.3.8破损

表现形式:

表面或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

形成原因:

1)粘模或木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

2)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过低,出现表面受损;

3)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棱角被碰掉;

4)后张法梁顶端部斜交角度小,配筋不当,张拉后边角开裂破损。

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使用前应认真清除模板表面水泥浆,均匀涂刷脱模剂,不得使用不平整、有缺陷的模板;

2)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时,方能拆模;

3)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分片分块拆模,避免棱角被碰掉;

4)在混凝土构件安装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成品的保护,防止撞击;

5)脱模剂应涂刷均匀,避免粘模;

6)后张法梁斜交角度小时,应优化配筋设计,避免张拉后梁端边角开裂破损。

1.1.3.9表面不平整

表现形式: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

形成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未及时找平收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被踩踏或碾压,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3)模板刚度不足或固定不稳,出现胀模、跑模现象;

4)模板不平整,或模板内侧表面不在同一平面上。

防治措施:

1)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表面应找平、压光;

2)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严禁踩踏或碾压;

3)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4)模板应平整,模板安装后内侧接缝应平顺,不得有错台。

1.1.3.10表面不光洁

表现形式:

混凝土表面毛糙,有色差。

形成原因:

1)混凝土拌和物粉煤灰掺量较多;

2)混凝土拌和物水灰比较大;

3)模板内侧不光滑;

4)未用专用脱模剂;

5)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6)混凝土养生不规范。

防治措施:

1)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30%;

2)采用减水剂;

3)立模前应对模板仔细检查,不得采用有缺陷的模板;

4)采用与水泥相配伍的脱模剂;

5)加强混凝土振捣施工控制,确保混凝土密实均匀;

6)加强混凝土保湿、保温养生控制。

1.1.4混凝土强度问题

质量问题:

混凝土强度偏低;混凝土强度不均匀;混凝土结合面强度不足、松散等。

1.1.4.1混凝土强度偏低(*)

表现形式:

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形成原因:

1)水泥受潮,水泥标号降低,影响混凝土强度。

2)碎石的压碎值、针片状、级配等指标达不到要求,砂石料的含泥量过大,黄砂中含有较多的木炭、卵石、贝壳、泥块等杂质,黄砂的级配差,石英含量低。

3)水泥、砂、石料和拌和用水计量不准确或根本就没有计量。

4)混凝土拌和用水不符合要求;

5)配合比不符合要求或未按集料含水量变化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6)未按照施工规范做好混凝土养生措施;

7)掺加的外加剂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1)水泥储罐必须能防潮,否则应控制水泥进场数量,减少存放时间,避免水泥受潮;

2)对进场用砂石料进行检查验收,选用含泥量低的砂,扩大砂石料的堆放场地,应硬化,并分类堆放。

对含泥量较大的集料用高压水泵进行冲洗;

3)确保拌合楼计量准确;

4)应选择符合规范的拌和及养生用水;

5)认真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审批的配合比施工,并根据集料含水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6)混凝土浇筑后应加强养生,尤其在夏季要保证湿度,冬季要保证温度;

7)选用合适的外加剂,使用前应检验合格,性能稳定。

1.1.4.2混凝土强度不均匀(*)

表现形式: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各测区强度离散较大,强度推定值偏小。

形成原因:

1)因拌和时间不足等原因造成混凝土拌和不均匀;

2)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浇筑时产生离析;

3)振捣不均匀,部分位置振捣不足或过振;

4)拌和楼工作不稳定;

5)未根据砂石含水量适时调整用水量;

6)养生时未能保证混凝土各处养生条件均匀,比如洒水不均匀、蒸养时温

度不均匀等。

防治措施:

1)严格按照规范和施工配合比进行混凝土拌和,要确保拌和时间;

2)确定合适的施工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和易性能;

3)应确保构件各个部位混凝土均振捣均匀;

4)拌合楼要定期标定、维修和保养,确保工作性能稳定;

5)应根据砂石含水量及时调整用水量;

6)养生时要确保混凝土各处养生条件均匀一致。

1.1.4.3混凝土结合面强度不足,松散(*)

表现形式:

结合面表面松散,或表面凿毛不充分等。

形成原因:

1)施工人员不重视混凝土结合面凿毛工作;

2凿毛时间过早,或凿毛方式不当。

防治措施:

1)强化管理,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督促施工人员认真施工;

2)两次混凝土浇注时间差超过初凝时间时,必须凿毛处理;

3)凿毛处理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施工技术规范中的相应要求;

4)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及工艺进行凿毛处理,应凿至约1/2石子外露,严禁采用划痕或插捣等方式进行凿毛。

1.2下部结构

1.2.1灌注桩

质量问题:

钻孔灌注桩偏位;桩顶高程偏低;钢筋笼上浮;断桩等。

钢筋骨架制作、混凝土施工等问题参见相关章节。

1.2.1.1灌注桩偏位(*)

表现形式:

实测桩中心坐标与设计值偏差超过允许范围。

形成原因:

1)施工放样不准确;

2)钻孔机械定位不准确;

3)钢筋笼定位不准确或不牢靠;

4)钻机型号选用不当。

防治措施:

1)增强施工人员责任心,确保测量放样精度;

2)尽量保证钻机定位准确;

3)钢筋笼定位要准确、牢靠;

4)选用合适型号的钻机;

1.2.1.2桩顶高程偏低

表现形式:

桩顶高程低于设计标高。

形成原因:

1)混凝土浇注时的预留高度不足;

2)灌注将近结束时,浆渣过稠,用测深锤探测难于判断浆渣或混凝土面,或由于测深锤太轻,沉不到混凝土表面,发生误测;

3)浇筑过程中桩顶标高计算错误;

4)桩头超凿。

防治措施:

1)强化管理,增强责任心,保证混凝土浇注时的预留高度;

2)测深锤宜加重,灌注将近结束时加注清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以便准确测量桩混凝土标高;

3)认真监测实际浇筑桩顶高程;

4)凿除桩头时应控制好标高,避免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