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
《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word精品文档12页
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秦汉时代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中国绘画的早期--秦汉绘画秦汉时代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等门类。
庭院建筑图
东汉墓室壁画。
画面展示鸟瞰建筑组群。
由若干四合院围拢的中心院落,有堂阁、廊谢及甬道。
层层叠进,建筑群落后部瞑望楼,装置相风鸟和测风旗。
建筑比例准确,透视技法熟练。
二桃杀三士图
西汉墓室壁画。
分三组描绘:
右侧一组绘三壮士,右边愤然按剑者为古冶子,居中怒目举臂者为公孙接,左边俯身放桃于几者为田开疆。
表现田开疆取桃又返的情节;中央一组绘五人:
身材伟岸面右而立者为景公,隔几拥旌者为赠桃人;左侧一组亦绘五人,左起第二身材矮小者为晏婴画面线描简练肯定,人物形象生动。
此墓据考证建于西汉元成时期,反映西汉中期绘画面貌。
天象图
西汉墓室壁画。
在圆形苍穹内,居中绘太阳、月亮,流云、仙鹤飘舞其间。
二十八宿与四神组成的星图环绕圆环边缘。
星座用白色平涂、黑线勾边框,星与星之间用黑色直线相连。
日月、四神等用石青、石绿、朱砂、群青等色,背景用黄色。
用笔流畅,色彩和谐。
如此较为完整的星象图尚属首次发现。
句芒、耨收图
新莽墓室壁画。
左幅人面鸟身,头戴冠授,作昂首奋进状。
右幅人面虎身,肩胛处生羽翼,共戴冠系。
两像与山海经之海外东京及海外西经所载东方句芒与司日之神耨收像相似。
故发掘者定名为句芒、耨收像。
两像以墨线勾勒,鸟身施朱砂、石绿;虎之颈、背、尾、冀以朱黄平徐,腹、爪敷白粉。
色泽鲜明,线描流畅,使得画面充满热烈、流动飞舞效果。
三国魏晋南北朝
魏晋在思想文化领域,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期间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蜕变出来,形成了真,行,今草书体.真,行,今草在士大夫中形成了普遍的风尚,作为雅俗的分野标准.
庄园生活图卷
东晋纸画,描绘墓主人生活的壁画在墓室中多有发现,但纸画却是首次得见。
在这幅仅长1米的画面上,描绘墓主人生活的情景,画中一座帷帘轻垂的凉亭下,坐着身穿袍服、纳扇乘凉的墓主人,神态悠闲。
该画笔法质朴单纯,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娄叡墓出行图
北齐壁画,设色,出行图绘于墓道西壁中栏。
画面有八人三马,表现北齐贵族外出时部从簇拥的喧赫声势。
构图紧凑,人物神情并具。
王羲之寒切帖卷
唐人勾填本。
纸本,有乌丝栏。
草书五行,五十字。
笔墨斑斓,精神奕奕。
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
宋绍兴府,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李霨等收藏。
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列女仁智图卷
传为晋顾恺之作。
绢本,设色,此图根据三国时期曹植的著名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
无款印。
图中人物衣饰采用高古游丝描,笔法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只勾勒染色而无皴擦,其形态与画史中"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及画树似"伸臂布指"的记裁相吻合。
陆机平复帖卷
西晋陆机书.纸本,草书,九行,八十四字。
书法朴拙,用秃体,结体仍近章草名。
反映了章草向今草发展演变的趋势,近年出土的汉晋墨迹多有类此。
隋唐时代
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水墨或青绿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基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
隋唐统一,唐代书法在社会上呈现相当普及的局面.隋代书法和初唐四家隋代统一,南北各地书法得以交流融会,书风上承交朝而又摆脱了前代粗犷险逸,变为工整端正丽,并逐渐趋向规范.
挥扇仕女图卷
高闲千字文卷
徐敏行墓出游图
李贤墓宫女图
孙位高逸图卷
阎立本步辇图卷
宋代绘画
宋代绘画其代表人物为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人。
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崇尚天真清新的风格。
真正建立宋代书法独特面貌而最体现高度成就的是北宋中后期出现的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在书法史上将此四人称为"宋代四家"。
南宋书法大都跳不出黄庭坚,米芾的藩篱,其成就远不及北宋,缺少领一代风骚具有深远影响的书法家。
六骏图题跋
赵秉文行书赵霖昭陵六骏图题跋金赵秉文书。
纸本。
行书题赵霖所画《天闲六骏图》。
款署"庚辰七月望日",是年作者六十二岁。
书法纵逸酣畅,古朴自然。
金元好问云:
"闲闲公书如本色头陀,学至无学,横说竖说,无非般若。
"此件为赵秉文书法佳作。
幅上钤"吴简"朱圆方印,"马"字肖形印一方。
《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
行书宏斋帖卷
纵39.2厘米,横149.9厘米南宋文天祥书。
纸本。
此为文天祥致包恢的信札。
帖中颇多忧国之言,且书法劲秀,不特以人重也。
卷后有明李时勉,清永瑆、绵亿、李瑞棻、朱益藩题跋。
曾经明项元汴,清卞永誉、永瑆等人鉴藏。
《珊瑚网书跋》、《平生壮观》、《墨缘汇观》著录。
现藏故宫博物院
行书自书诗卷
南宋赵孟坚书。
纸本。
行书八十二行,自录旧作诗五首。
此卷间架紧密,行次相顾得势,锋颖秀挺不羁,别饶佳趣。
自署书于"宝佑甲寅",即宝佑二年?
(125年),是他五十六岁时所写。
卷后有赵孟葆及元苏大年等践。
曾经明吴帧,清梁清标。
安歧、清内府,近人周鸿孙等收藏。
《大观录》、《墨缘汇现》、《辛丑销夏记》等书著录。
现藏上海博物馆
待漏院记卷
南宋张即之书。
纸本。
所书系北宋王禹撰"待漏院记"一篇。
此卷字大如碗口,字体结构严谨,体态俊美,用笔粗壮雄健,取法于颜真卿,然中锋、侧锋交替使用,有方劲古拙、斩钉截铁之感。
此卷虽无作者款印,但从字卷的风格看,显为张即之的手笔无疑。
卷后另纸有明吴宽、李东阳题跋,对张即之的书法作了评价。
卷前有清人王芝林所录《待漏院记》全文刻石拓片。
曾经近人吴湖帆收藏。
杨婕妤百花图卷
传南宋杨妹子作。
绢本。
工笔设色。
画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宫槐、莲桃、灵芝等各种花卉十四种,另有天空、红日、祥云三种,计十七段,每段各有题咏。
画风为南宋院体,设色妍丽,画法简练。
景物用马远法,花卉取马麟画法。
小楷诗题,字书严谨娟秀,妩媚多姿。
画卷前有作者题诗。
卷后明人题跋。
清梁清标、清内府,近人张伯驹收藏。
《石渠宝笈初编》、《书画记》、《丛碧书画录》著录。
薇亭小憩图
赵大亨薇亭小憩图纨扇南宋赵大亨作。
绢本。
设色。
画山峰脚下庭院景物,界画凉亭,两棵挺健的紫薇树,叶茂花繁,玲珑石点缀其间,亭中一人床上休息,幽静凉适,清旷之气超出尘表。
石面上作者行书"赵大亨画"款。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雪山行旅图轴
南宋刘松年作。
绢本。
设色。
图中山白雪皑皑,映衬秋霜红叶丛树,分外妖娆,林中房舍既然隐现,绕村水面,一舟泊于岸边。
岸渚溪桥,行旅者不畏严寒,踏雪而行。
全画用笔工细,人物面貌高古,神态刻划入微。
房舍以界画笔法为之,工整严谨。
山体巍峨,富有气势。
画面左侧下端山石署有"刘松年画"四字款。
雪山行旅图轴
南宋马和之作。
绢本。
设色。
画面月兔东升,激流若响,岸边老树摇曳落叶,一人席地坐虎皮之上,临流独饮遐思,旁立一童子侍候。
无款印。
左上方赵孟頫行书"白沙留月色,绿柳助秋声"五言诗句,这一完美的概括,更增加了诗情画意。
此图的画风,与《唐风图》一致,极富生活气息。
上钤有项元汴、文石收藏印记。
清高宗弘历行书七方诗对题:
"散坐坡陀满意情,静晞月色聆秋声。
谁为能者谁所者,四句金刚概七情。
"下钤"意在笔先"印。
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枇杷山鸟图
南宋林椿作。
绢本。
设色。
枇杷枝头,硕果累累。
一小鸟栖于枝上,俯视着枇杷果上的小昆虫。
笔法精细,小鸟生动有神,果、叶描摹细致,具有宋画精密的特点。
曾经清宋荤、清内府收藏。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元代绘画
八花图云横秀岭图鹊华秋色图
平林远山图老子像人骑图
清代绘画
菊石雁来红轴
设色花卉册仕女图册
水册刘源像轴竹溪读易图轴
虞山十景图册西山卧游图轴
现代绘画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
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
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
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
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六朝四家
六朝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皆以建康(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首都。
四家,画史上指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
唐代张怀瓘评六朝画谓:
"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六朝画罕见,尤以曹不兴之迹无存。
元代汤厚认为曹不兴《兵符图》一卷,"笔意神采,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
◇南宋四家
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
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
初无此称,元代汤厚谓:
"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
"倡此说者为明代唐寅题刘松年《春山仙隐图》,有所谓"李、刘、马、夏"之称。
其后屠隆说: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
"张丑认为:
"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
"张泰阶则曰:
"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
◇元四家
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
主要有二说:
一是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
二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
第二说流行较广。
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
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六家
元代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合称。
参见"元四家"。
◇南北宗
明代董其昌关于划分山水画家为南北两个派系之说。
《容台别集·画旨》: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了(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亦如六祖(即慧能)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神秀为代表)微矣。
"又云: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此说与山水画家师承演变的史实不尽符合,且有崇"南"贬"北"之意。
明代陈继儒(当时与董其昌并称"董陈")所说尤为明显:
"李派板细,乏士气;王派虚和萧散。
"明末清初画坛群起附和,形成以"南宗"为"正统"之见。
◇明四家
明代中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
他们之间有师友关系,画艺各具风格特点,对后世颇有影响。
沈、文画风较近。
后来发展形成了吴门派。
明代卓然成家,前期有戴进,中期有林良、吴伟、吕纪,后期有陈洪绶等,沈、文、唐、仇并不能代表整个明代绘事。
◇画中九友
明末清初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等九位画家的合称。
见清初吴伟业所作《画中九友歌》。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龚贤、樊圻、高岑、邹哲、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的合称。
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因聚居金陵(今江苏
南京),皆有一定时誉(以龚贤最著),故称。
见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
另指陈卓、吴宏、樊圻、邹哲、蔡霖沦、李又李、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见乾隆《上元县志》。
但多以前说为准。
◇清六家
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
亦称"四王、吴、恽"。
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
◇四王
"清六家"中王时敏、王鉴、王翚。
王原祁四人的合称。
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
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趁于程式化。
王翚、王原祁一度出入宫禁,烜赫南北。
前者,综合宋元各家各派,缔造一套体例完备的画格;后者把元代黄公望一系,糅和实质,融化精神,亦一成就。
"四王"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
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其后又有王三锡(字邦怀,号竹岭,昱侄)、王廷元(字赞明,玖长子)、王廷周(字恺如,玖次子)、王鸣韶《字夔律,号鹤溪),画山水俱师法"四王","只是遵循前规,并无创新突破。
前者称"小四王",后者称"后四王"。
◇清初四高僧
即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
皆明末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
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
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
◇扬州八怪
清乾隆间寓居江苏扬州的八位代表画家的总称。
一般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见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实际上不止八人,有换汪士慎、高翔、罗聘为高凤翰、边寿民、杨法者,或换高翔。
李方膺为闵贞、高凤翰者,也有将陈撰或李葂列入者,见汪鋆《扬州画苑录》。
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主要取法于陈道复、徐渭、朱耷(八大山人)、原济(石涛)等人,能不拘前人陈规。
破格创新,抒发真实情感;又都能诗,擅书法或篆刻,讲究诗书画的结合,和当时流行画坛的尚古模拟之风,有所不同,被时人目为"偏师"、"怪物",遂有"八怪"之称。
汪鋆是"正统"画风维护者,曾评说:
"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
似苏(秦)、张(仪)之捭阖,偭徐(熙)、黄(荃)之遗规。
率汰三笔五笔,复酱嫌觕,(通"粗");胡谄五言七言,打油自喜。
非无异趣,适赴歧途。
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
"其实此派不仅对近代写意花卉画的意趣和技法,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直至现代的齐白石、陈师曾、徐悲鸿、潘天寿、来楚生等,都从某个侧面对之有所汲取。
◇画中十哲
指清代娄东画派的十位画家。
即董邦达、高翔、高凤翰、李世倬、张鹏翀、李师中、王延格、陈嘉乐、张士英和柴慎。
牡丹,历来视为富贵、吉祥、繁荣之兆。
植、赏牡丹迄今已1600余载。
隋炀帝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易州进二十箱牡丹"。
唐宋单父善植,曾应玄宗召,于骊山种万株,颜色各异。
及宋,欧阳修、周师厚、张峋、陆游,俱撰文记之。
清代,牡丹被尊为国花,于颐和园中筑国花台。
画史载画牡丹之先者,南北朝杨子华也。
然年深日久,画迹已绝,但从《嘉话录》见述文矣。
唐边鸾,其画驰誉,精于设色,秾艳如生,其《牡丹图》推为绝笔。
宋御藏三十三幅,内三为牡丹。
至五代,徐熙出,写花卉,不以色晕淡成,而是落墨枝蕊萼,然后傅色,骨气风神,古今绝笔,兼有黄筌之神,赵昌之妙。
有《风牡丹图》等四十余幅画牡丹作品流传于世。
其《风牡丹图》,叶千余片,花只三朵,一在正,一在右,一在众枝乱叶之背,枝叶花摇曳于风中,静中有动,情态逼真。
宋御府藏徐二百四十九幅,牡丹有四十,近六分之一。
明徐文长以泼墨法画之,水墨写意,泼辣豪放。
及清,画牡丹名家众,老缶、南田、伯年、虚谷等,或润秀清雅,或泼辣豪放,俱为艺苑之奇葩也。
近代齐白石、陈半丁、王雪涛、于希宁等,皆有牡丹佳作留世。
水墨牡丹明徐渭"我学彭城写岁寒,何缘春色
忽黄檀,正如三醉洛阳客,时访青楼白牡丹。
"
那是人间的锦绣吗?
她比锦绣更加艳丽,那是天上的彩霞吗?
她比云彩更加灿烂。
她是独占鳌头的国色天香,她是千古流芳的华美乐章。
叶桦先生的水墨写意牡丹挥笔纵放,开合有度,色调清新、天趣灿发,在艳而不俗、灼灼如生的烂漫诗意中尽情绽放着潇洒豪迈的笔墨才情和人文精神。
叶桦的牡丹花卉图既有吴门花鸟画的气韵风范,同时吸收了王雪涛和来楚生的笔墨之长,融自己的个性发挥和艺术修养而自成一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让人有耳目一新。
牡丹以其花朵硕大,色彩鲜艳,气味芬芳,花姿端丽的独特形象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情。
据画史中记载:
早在南北朝时代就有杨子华用画笔来表现它的绰约姿容;唐代画家边鸾所绘牡丹妙得生机,不失润泽;五代南唐画家徐熙创造了叠色渍染法,画牡丹时落墨较重,丹粉薄施、用笔清新、意趣生动,将牡丹的内在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堪称花鸟画一绝;明代时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笔墨简练,泼辣豪放,一扫前人呆板造作之气;清代恽寿平画出的牡丹润秀清雅、雍容华贵、宛如天成。
叶桦先生以大写意来表现牡丹花卉的主体,用上下、左右的双勾法来描绘花卉轮廓,用笔圆劲,讲究顺、劣笔势和水墨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大笔块刷写、渲染花色光影,笔意稳健灵动,韵致萧疏放逸。
看,那牡丹片片花团圆润、瓣瓣松紧相抱,置阵布势,相互依存;随类赋彩,甚为娇媚。
牡丹花瓣在尽兴绽放的婀娜韵致中自有一股阳刚之气,轻盈飘逸;在浓淡枯润的墨色变化之中舒张有致。
叶桦巧妙善用没骨法写五色花瓣,用鹅黄色点写花蕊,用白粉点厾法来衬托牡丹清爽高贵的格调,使其花卉在顿挫抑扬、纵笔点染、错落有致、深浅向背中蕴含着勃勃生机,让人感受到狂风不可摧,高处不畏寒的英雄气概。
兼黄荃之神得赵昌之妙的叶桦牡丹还以其落款之巧令人叫绝。
观其落款无论长短、多少,颜色浓淡深浅、暗沉鲜亮均恰到好处,常于不经意中起到支撑结构、调整重心,美化画面的独特效果。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代诗人李正封赞美牡丹的诗句因唐文宗李昂的赏识而流誉千年,随缘堂主人叶桦匠心独具的牡丹图能否因众人的喜爱而"洛阳纸贵"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牡丹艳而不媚、雅而不俗,如《国色不染尘》艳丽的花朵好似高雅的贵妇人的脸庞,端庄而秀美,枝秆恰似妇人的身段婀娜多姿,叶似妇人的飘带装束随风摇曳,漫步于满园春色中,这是向往美好人间的写照,这幅作品获得了省政法系统画展二等奖。
《红艳如霞》这幅画,艳丽的花朵,在茂盛的枝叶衬托下,更显的美丽动人,春意盎然,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表达了画家对祖国前景的美好向往。
这幅作品获得了省政法系统美展三等奖。
他的大多作品都有具象与意象的结合,通过对彩墨牡丹具象的写照,从而达到"与造化相冥为一"的虚静境界。
牡丹这一绘画体裁,从古至今很受画师们的青睐,因为它象征着富贵吉祥、国色天香、春满人间的美好愿望,历代名家都有名作留传于世,如明代徐渭,清代任伯年、吴昌硕,当代的王雪涛等都是画牡丹的高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牡丹画精品,而当今盛世涌现出很多热衷画牡丹的画家,张殿升就是其中之一。
牡丹不仅生长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也牢牢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蓬勃向上、奋发图强、豪迈进取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素质的象征。
今天牡丹已成为对外交往的纽带,和平、友谊的使者,为振兴祖国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充分展示了我国改革图强、人民幸福、祥和、安乐的时代特征。
阵阵。
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使古城春色更添诗情画意。
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
今天,牡丹进入了自己生命的辉煌繁盛的新时代。
1983年,洛阳市首创牡丹花会,被誉为"中国花事的一大壮举"。
从此,一年一度的花会为洛阳历史增添了前所未有过的灿烂篇章。
洛阳人民敝开大门,用鲜花迎接国内外客商。
他们举办商品交易会、洽谈会和牡丹笔会、诗会、灯会、书画展、歌舞晚会,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
把牡丹的芳菲和美丽奉献给全人类;她将抖落历史的尘埃,用心血、智慧和热汗去培育崭新的文明之花。
地群众几乎家家植牡丹,户户竞芳菲,牡丹园圃鳞次栉比,锦绣遍野,蔚为壮观。
正沐浴新世纪的曙光,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瑰丽的青春。
菏泽牡丹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菏泽人民架起走向世界的金桥,通往繁荣幸福新纪元的金桥。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