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
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
呢喃的紫燕、婀娜的柳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
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
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设想:
1、走进生活。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3、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教学可用13---14课时
1.燕子2课时
2.古诗两诗2课时
3.荷花3课时
4.珍珠泉1课时
语文园地一4课时
单元复习2课时
1、燕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述人和燕子之间的温馨而感人的故事。
一看到课题,“燕子专列”就觉得这样的课题非常独特,为什么要取这样的题目?
小小的燕子居然还要乘坐专列,享受了特殊级的待遇,人们把燕子当作贵宾来对待,可以想象燕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所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超越同类的真诚而透明的感情,是教材把握的重中之重,为了使学生能深刻地领悟到人和动物之间毫无功利的朴素的感情,让学生走近课文,走进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将会是我设计这一篇课文的主旨。
学习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
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
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饥寒交迫”等词语。
积累文中大量描写气候寒冷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对比手法使用的效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的主题,增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爱心之间的关系,感受这样对比写的表达效果。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看一组动物和人类和平相处,充满温馨之情的图片。
还记得《燕子》一课吗?
每年春天,燕子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欣喜。
它们春来秋去,撒播着友谊的种子,但是你知道吗,在这一来一回的跋涉中,会发生多少事,可能还会遇到许多危险!
今天,我们要学的《燕子专列》讲的就是燕子在瑞士的遭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专列”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燕子专列?
读第一段,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
先出示动物和人类友好相处的图片,从情感上拉近动物和孩子们的亲近感,为后来的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导语的设计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使孩子们在学新课文的同时,对旧的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对比,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
二、初步感受课文,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注意生字的读音。
2、一边读一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讨论。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孩子应在通读全文之后,对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考虑到在表达的完整性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设计让孩子们先在组内进行讨论,这样有个互相补充,互相学习的机会。
)
三、汇报交流,教师检查
1、指名读词语: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春寒料峭、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气温骤降、救护、濒临死亡”注意“殊”不要读成chū;“骤”不要读成zòu;“濒”不要读成pín。
齐读词语。
2、理解“气温骤降”“濒临死亡”“春寒料峭”等词语:
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
到课文中学词语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春寒料峭”时,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到所在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找找哪些句子表现的是“春寒料峭”,这样就能达到“以文学文”的效果,而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恰逢当地遭遇“倒春寒”,孩子们在理解这个词语时,就会很自然地联系实际,谈出的自己的感受也很到位。
)
3、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围绕“爱”的主题,感受课文谱写的真情
1、燕子在瑞士遭遇了什么麻烦?
找一找文中描写气候寒冷的词语,教师板书。
(板书: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冻死、饥寒交迫、料峭的春寒、漫天飞舞的大雪、坚硬的山路、冻僵、皑皑白雪、僵硬)读一读这些词语,提醒学生积累。
(设计意图:
学语文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词语的积累靠平时的点点滴滴,结合本课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写作特点,课文有大量的描写气候寒冷的词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饥寒交迫、料峭的春寒、满天飞舞的大雪、坚硬的山路等)让孩子们熟记这些词语,为下面的用好这些词语打好基础。
)
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通过交流,学生要对课文内容做到全面把握。
可引导从两方面想:
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设燕子专列);二是群众方面(竭尽全力寻找、车站送行)。
⑴ 政府方面:
政府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① 如果你是瑞士市民,你看到燕子在瑞士境内遭遇了不幸,你会怎样通知政府呢?
提示用上黑板上的好词语。
组内交流,个别展示。
(设计意图: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他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这个环节中,我适时安排了简单要求的口语训练,抓住课文中的“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问学生,政府是怎样知道的,鼓励孩子们在讲述事情经过的时候,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让他们明白“学以致用”。
)
② 什么是“呼吁”?
请你替政府来向大家呼吁一下。
比如:
各位观众,瑞士国际电视台现在向你们播报一条重要新闻,现在……
(设计意图:
“呼吁”这个官方色彩浓重的词语,学生一下子不好掌握,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自然地理解了词义,还学到了呼吁的基本要领,一举两得。
)
⑵ 群众方面:
① 找一找人们寻找燕子时的动词,用笔划出来。
② 照着课文的样子,说一段有连续动词的话。
自己练说,个别展示。
(设计意图:
仿写是一副提高写作水平的良药,在课文出现类似的语段后,抓住时机,让孩子们现场也来仿说一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模仿的敏感度。
五、指导朗读,读出爱的情意)
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也好,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小动物无私的爱!
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
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这种爱呢?
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
1、读第3段时,读出居民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去寻找燕子的大无畏的精神。
2、读第4段时,感受小姑娘贝蒂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精神。
突出路险“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不为自己着想“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3、男女生分别读三、四段。
(设计意图:
朗读是激发学生爱的情感的有效途径,在朗读时,我设计抓住重点的词句,让学生体会人们救助燕子时的大无畏精神。
)
六、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认读。
2、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结构上的特点,如:
“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
3、指导书写,教师示范写:
提醒:
“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4、学生书写。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生字教学,不再是简单地笔画传授,更多的是学生学会自主地识字,巧妙地记住字形,并能触类旁通地到生活中识字。
)
第二课时
一、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二、创设情境,指导小练笔
1、思考:
课文是怎样把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具体的:
⑴ 政府的举动。
⑵ 概括地写居民们是怎么做的。
⑶ 具体写一位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孩子们会欣赏文章的结构布局,课文往往是最好的习作例文,在教学到这一环节时,需要教师的概括总结,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有个初步地了解就可以了。
)
2、课文中的小贝蒂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女孩,她美好的心灵如同她红扑扑的脸。
现在请你再仔细读一读第四段,看着课文的插图,把自己当作小贝蒂,向大家介绍那天救助燕子的经过,用上黑板上的好词语。
3、学生自主写。
4、指名读,评价,修改。
(设计意图:
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上的词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合乎情理即可,在评价时对于能恰当地用上黑板上词语的学生,应该大加鼓励。
这个环节应多花时间,因为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
5、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
救助燕子的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个可爱的小姑娘贝蒂,她简直成了明星人物,人们纷纷给她打电话或写信。
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可爱的贝蒂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
面对善良、可爱的小贝蒂,有谁不想夸夸她呢,让学生在这时候畅所欲言,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也是诱发其天生的爱的情感的最佳时机。
)
6、指名说。
三、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1、播放爱护动物的歌曲。
2、朗读人们爱护动物的诗歌。
3、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
请讲一讲。
(设计意图:
以上的3个小环节,既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课外寻找资料的兴趣和对资料及信息筛选的能力。
)
4、总结: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人和动物之间温馨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小贝蒂那样爱护动物,使其它动物都能像课文中的燕子一样幸运,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在地球上。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在救助燕子的过程中,人们用爱,用真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设计意图:
学文学到最后,能让学生流露真情读好课文,恐怕是每位执教者最美好的愿望,所以,在学生有情之发的时刻,引导文本诵读,是最明智之举。
)
五、布置作业
1、把自己认为易写错的生字词写几遍。
2、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充分地准备。
(设计意图:
第一个作业的设计,给学生充分地自我发展的机会,充满对学生的信任,也把时间的支配权还给了学生。
第二个作业则很好地体现了单元主题学习的精神。
)
板书:
燕子专列
气温骤降 料峭的春寒 冻死
风雪不止 漫天飞舞的大雪 冻僵
饥寒交迫 坚硬的山路 僵硬
皑皑白雪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读准4个生字的音,能正确书写“咏、碧、妆”等生字和“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能有感情背诵和正确默写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诗意,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链接描写春天的古诗和写春天的词句。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咏柳》
一、导入
1、引入: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
(学生个别背诵)
2、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先学习《咏柳》,它的作者是唐朝的贺知章。
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咏柳唐贺知章
(学生齐读诗题1遍。
)
3、学习写生字:
咏(用口吟诵)
4、释题:
咏柳就是描写柳树,赞美春天。
(设计意图:
以诗导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
二、初读
1、出示《咏柳》:
借助音节,自己练习把古诗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自由读 个别读 齐读)
2、随机正音:
裁 妆 绦 似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在诗句中正音。
)
三、组织学习
1、回忆学法: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
(学生个别说)
2、小结学法。
3、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学古诗,用——?
标出疑点。
(学生自由学习)
4、相互释疑。
(设计意图:
学生已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一片自主研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
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
(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
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
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
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师:
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设计意图: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意从分析语言入手,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生动形象,引导他们领会诗情画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去想象。
:
诗句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柳树的赞美,对春天的无限热爱的感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就必须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同时适度讲解。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
五、置疑问难。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分析评价,查漏补缺,往往能使学生得到能力上的真正提高。
)
六、指导书写:
碧(猜字谜:
王白二人石上坐) 妆(打扮,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 裁(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剪
(设计意图:
要使学生达到记背诗句,难字的书写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在诗声琅琅的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写一写,可谓动静结合,效率可更高。
)
第二课时《春日》
一、复习导入
1、齐背《咏柳》,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二、自学《春日》。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
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设计意图:
学生已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一片自主研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
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想象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
能具体说说吗?
(设计意图:
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
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师:
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四、背诵古诗。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六、 作业:
默写古诗。
3、荷花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课文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
荷花色彩鲜丽、形态各异,看似一大幅活的画。
接着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在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荷花,也可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如文字或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启发谈话:
“哪些同学看过荷花?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过的荷花。
”(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2、揭示课题:
荷花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情境,从中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态。
)
二、自读自悟,完成下面要求:
1、结合注音,认识生字,通读课文。
2、思考:
课文围绕荷花写了哪些内容。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件:
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重点指导:
蹈 佛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开火车按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读不准的教师指导读通顺。
)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
)
四、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
长得怎样?
形状和颜色怎么样?
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
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五、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引入: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想看吗?
1、课件展示:
(呈现多幅荷花照片。
)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
2、学生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引入:
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
(例如:
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4、看课文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4、看课文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作者看荷花的心情。
)
六、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引入:
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
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潜心品读,从读中感悟语感。
2、组织汇报交流。
3、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指名读说。
(课件出示: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让学生亲身感受荷花的美。
)
设计意图: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3、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指名读说。
(课件出示: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让学生亲身感受荷花的美。
)
(1)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
(2)想一想,“长”、“钻”、“伸”、“露”、“探”、“冲”哪个词好?
(3)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4、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悟一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做多元解读,从中积淀语感。
)
5、课件播放荷花,引导学生想象写话。
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
出示: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
组织全班交流: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引入:
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
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
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
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
快冒!
快冒!
(设计意图:
悠扬的乐曲极好地烘托了气氛,优美的画面又帮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
6、练习加上动作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荷花的。
五、(课件出示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
3、加动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六、教师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巩固本课生词。
2、用自己的话讲讲荷花怎样美丽?
二、感受四、五段,想象荷花的美。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指一名学生读,大家闭上眼想象。
2、假如你们都是写的作者荷花,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