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069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

《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docx

影像诊断报告材料书写技巧要求规范X线CTMRI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第1章           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  头颅

1、   鼻窦

(1) 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

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余未见异常发现。

(2) 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

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

余骨质未见异常。

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

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炎。

    

第2节 胸部

1、肺

(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2)大叶性肺炎

    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

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

肺门无异常增大。

左肺未见异常。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3)支气管肺炎

    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

(4)支气管扩张

    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

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5)肺脓肿

    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的空洞,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

右肺纹理清晰。

双肺 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6)肺结核

A)原发综合征

   右肺上野中外带可见片状实变影,边缘模糊,右肺门影增大,肺内实变影与增大的肺门之间可见 索条影相连。

左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B)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双肺野内均匀、弥漫分布大小相似的粟粒状结节影。

双肺野透光度减低,呈磨玻璃状改变。

肺门影增大、增浓。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C)浸润型肺结核

D)结核性胸膜炎

    右侧中下肺野呈一致性密度增高,上缘为外高内低的弧线状,右肺门及右心缘显示不清,右侧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略移位,右侧膈肌显示不清。

左肺未见异常。

左侧膈肌光滑,左肋膈角锐 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A)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

    右肺门区可见一较大的肿块影,大小约5.0cm×6.0cm,肿块边缘呈分叶状。

右肺上叶支气管变窄。

右侧水平叶间胸膜增厚。

中上纵隔影增宽。

左肺未见异常。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B)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

    右肺中野中外带可见一类圆形致密肿块影,大小约5.5cm×5.0cm,肿块边缘呈分叶状,有短细毛刺。

肿块内密度均匀,其内无空洞,周围无卫星病灶。

右肺门影不大。

左肺未见异常。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8)肺转移瘤

    双肺野内散在分布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影,以中下肺野中外带为多,结节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其内无空洞及钙化,大小约1cm×1.5cm~3cm×4cm不等。

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9)气管、支气管异物

A)左主支气管可透X线异物

    左侧胸廓饱满,左肺野透过度增高,吸气和呼气时无明显变化。

透视下纵隔摆动,即呼气时纵隔右移,吸气时纵隔恢复正常。

左侧膈肌低平,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脏形态、大小未见异常表现。

(10)肺水肿

A)肺泡性肺水肿

    双肺野内以肺门为中心广泛分布斑片状实变影,尤以右肺下野为著,实变影密度较高,边缘模糊。

双肺门影增大、模糊。

心尖向左下移位。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B)间质性肺水肿

    双肺上野纹理增粗,双肺中下野外带可见横行线状影与胸壁垂直,长2~3cm,即KerleyB线, 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心脏横径增大,心尖向左下移位。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纵隔

(1)胸腺瘤

    中下纵隔内胸腺瘤正位像左侧中下纵隔内和侧位像前纵隔内,可见软组织影向左侧胸腔突出,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边缘光滑呈分叶状,其后方可见被遮盖的肺纹理。

余肺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恶性淋巴瘤

    上中纵隔明显增宽,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边缘清晰呈波浪状,气管受压变窄。

双肺内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3、胸膜

(1)气胸及液气胸

    左侧胸腔上外侧部可见无纹理区,无纹理区内侧可见被压缩的肺边缘,左肺体积明显缩小,左侧肋膈角变钝。

左侧肋间隙增宽,纵隔略向右移。

右肺未见异常,右肋膈角锐利。

(2)纵隔气肿

    正位像左侧心缘旁可见条带状气体影,外缘见被推压向外移位的纵隔胸膜。

侧位像上见气体影位于纵隔胸膜前方,将纵隔胸膜向后推移。

双肺内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

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4、膈肌(膈膨升)

    右侧膈肌前部呈半球形向上膨凸,膈肌上方可见横行条带影,余双肺野纹理清晰,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透视下膈肌运动减弱。

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第3节 心脏

1、正常心脏

    双肺野透光度正常,血管纹理清晰,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

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心脏及大血管影在正常范围,心脏各弓形态正常,心胸比值0.5。

7、心包病变

(1)心包积液

    两肺血正常,心影呈球形,高度增大,心脏各弓形态消失,上腔静脉扩张,心胸比值0.92。

左侧位像,心影普遍向前、向后扩大,左主支气管和食管受压向后移位。

双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

(2)缩窄型心包炎

    轻度肺淤血。

上腔静脉影增宽,心影呈中度增大,心脏正常弧度消失,左、右心缘平直,左心缘隐约可见不规则条带状钙化影,右胸下部胸膜肥厚。

侧位像,右心室前部和膈面,见不规则条带

    状、斑片状及结节状钙化影。

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

左膈光整,肋膈角锐利。

(3)心包囊肿

    两肺血少,心影“球形”增大,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饱满,心尖圆隆。

右二弓明显向右向上膨出。

侧位心前缘上段膨出。

心前间隙缩小。

另于右心膈角部有一半圆形阴影向外方凸出,边缘光滑,未见分叶及钙化征象。

侧位位于心影后下方。

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

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9、骨肿瘤

 (3)骨巨细胞瘤

    左胫骨近侧骨端偏内侧膨胀性溶骨破坏区,横向膨胀生长为主,最大径与骨干垂直,病变与正常骨分界清楚,无硬化缘,其内可见典型皂泡状骨间隔,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

(4)骨肉瘤

    左胫骨近侧干骺端见大片状象牙质样骨质增生硬化,形态不规则,其内夹杂斑片状溶骨破坏区,边界不清。

骨质破坏周围见境界清楚的梭形软组织肿块。

骨旁及软组织肿块可见放射骨针及云絮状高密度影(肿瘤骨),并伴骨膜三角。

(6)骨转移瘤

    左尺骨近端可见大片溶骨性破坏,破坏区明显膨胀,与正常骨分界较清楚,无硬化缘,周边可见薄的残缺骨壳影,邻近软组织可见肿块形成,尺骨中下段及桡骨近端可见散在斑片状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无硬化缘。

第2章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 颅脑

1、正常颅脑

    CT平扫:

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增宽或狭窄,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

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池、脑室内未见异常。

2、脑血管病

(1)脑梗死

A)缺血性梗死

    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扫描示左仅0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B)出血性梗死

    右额顶叶可见扇形低密度灶,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为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

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

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2)脑出血

A)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B)动脉瘤破裂出血

    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人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 内亦可见高密度影。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居中。

C)脑血管畸形出血

    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后方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3)脑动脉瘤

    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1.0cm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局部中线结构左侧移位。

增强:

左侧前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张,动脉瘤内腔呈卵圆形,明显强化。

    

(4)蛛网膜下腔出血

    双侧大脑脑沟、侧裂池内、镰旁见条状、羽毛状高密度影,CT值60HU左右,左额颞部颅板下见条状高密度灶,脑实质略内移;中线结构居中。

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

骨窗未见骨折改变。

3、脑肿瘤

(1)脑膜瘤

    右侧额叶类圆形稍高密度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密度较均匀,病变周围脑组织有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可见脑白质塌陷征,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局部中线结构左侧偏移,骨窗可见病灶与额骨内板广基底相连,局部骨质增生硬化。

增强检查可见病变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2)星形细胞瘤

A)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右侧小脑半球近中线处类圆形低密度囊性占位病灶,边缘尚清晰,囊壁见等密度结节,囊液密度稍高于脑脊液密度,周围水肿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明显,幕上脑室梗阻性扩张,增强扫描示病灶后方近边缘处结节状、条状强化明显,低密度部分未见明显强化。

 B)低级星形细胞瘤

    右侧顶叶髓质区可见片状低密度病变,病灶偏中心见小片状与脑实质等密度影,内见点状钙化;病变边界较清,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均不明显。

脑室系统未见异常;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

C)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右顶叶皮层见一4cm×5.2cm略高密度不规则肿块影,CT值36~41HU,其间见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较清晰,周围见较广泛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略左偏。

增强后见瘤灶明显强化,坏死区未见强化。

 D)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右侧脑室三角区及颞顶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