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06226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docx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课时对点训练详解编号1426158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课时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题组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2010·河南豫南九校二次联考)如下图:

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

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B)

A.风化作用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D.固结成岩作用

2.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B)

①高压 ②石灰岩分布 ③岩浆活动 ④风化侵蚀作用强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石灰岩和页岩都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变

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题组二:

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009·山东临沂模拟)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B)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解析读图可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4.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C,800mm)(15°C,

900mm)(7°C,5mm)(23°C,2900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A)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

解析由上题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甲地与乙地年降水量接近,

因此岩石风化深度两地大致相同。

题组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貌是沙丘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西北地区。

(2)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的沉积岩,判断理由是具有层理构造。

(3)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花岗岩和玄

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4)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变质岩。

(5)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理由是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

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6)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解析 图示地表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

干旱地区。

读图可知,A为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

B类岩石的下半部分,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

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

质形成变质岩。

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

B为岩浆沿着原

有岩层的薄弱地带上升侵入,所以A形成早,B形成晚。

答案 (3)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地顶端(地表)。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

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

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第2课时 山地的形成

题组一:

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0·江苏样题)右图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B)

A.甲—风力侵蚀B.乙—流水侵蚀

C.丙—冰川侵蚀D.丁—人类活动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褶皱,进而判断乙、丙、丁的地貌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原因。

结合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暖锋,说明该地降水

较多,受到了较强的流水侵蚀作用。

题组二:

板块构造理论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山脉M是(B)

A.冈底斯山B.喜马拉雅山

C.昆仑山D.横断山

解析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和图中的雅鲁藏布江可知,M为喜马拉雅山。

4.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解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经流水侵蚀作用而

成。

题组三: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读下面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如右图)

(1)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

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公路为主,原因是建设成本低、难

度小。

(3)若该地选择了山地地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

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a处不合理,理由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b处合理,理由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增加交通运输量,方

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解析

(1)、

(2)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影响比较大。

(3)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

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

(4)在山区公

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尽量多的居民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10·济南模拟)读下面“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示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图示中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由图示知,①是褶皱,②是风蚀蘑菇,③是河口三角洲,④是断层,其中褶皱和

断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而每一地貌形态都是由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 1.A 2.D

3.(2009·广东文基)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

其形成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  )

A.侵蚀作用B.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D.搬运作用

解析 水下沙坝位于河流入海口,是因为河水在海水顶托作用下流速减慢,河流中泥沙

堆积而形成的。

答案 B

(2010·南通调研一)下图为“某地岩层及地貌分布图”。

读图完成4~5题。

 

4.该类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皖、赣、湘B.陕、甘、宁

C.桂、滇、黔D.冀、鲁、豫

5.形成图示岩层及地貌的地质作用不包括(  )

A.地壳运动B.沉积作用C.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

解析 第4题,图中漏斗、石灰岩层等显示该地应为喀斯特地貌,这类地貌主要分布在

我国的云贵高原和广西境内,故答案为C。

第5题,该地分布有大量的沉积岩,推测其

历史时期可能发生过地壳的升降运动。

另外,喀斯特地貌主要受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

而形成,而变质作用的发生需要经历高温高压的过程,图中没有相关显示,故答案为D。

答案 4.C 5.D

(2010·泰兴调研)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6~7题。

6.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A为沉积岩B.C为岩浆

C.D为岩浆岩D.E为变质岩

7.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为冷却凝固作用B.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C.⑤为外力作用D.⑥为变质作用

解析 第6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相关性可知,A为岩浆、B为侵入岩、C为

喷出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

第7题,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隆起作用;③为

外力作用;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6.D 7.A

(2009·淄博模拟)读下图,完成8~10题。

8.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

9.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10.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①裂谷 ②海岭 ③山系 ④海沟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8题,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始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

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第9题,

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

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

第10题,图中所示现象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形成

裂谷,如果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形成海沟。

答案 8.B 9.D 10.A

(2009·盐城调研一)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会引发地震,并造成地层断裂错位。

分析下面“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至少(  )

A.2次B.3次C.4次D.5次

12.根据图中断层与岩层的关系,可以推断(  )

A.c断层早于②地层B.b断层早于④地层

C.a断层早于b断层D.c断层早于b断层

解析 第11题,地震是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图中岩层中有a、b、c三条断层带,故地质

历史上应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

第12题,图中c断层发生得最早,受其影响只有最早形

成的①②两地层发生断裂错位,故c断层发生于①②两层地层形成之后;其后发生了b

断层,导致①②③④四地层都发生了错位,b断层应发生在④地层形成之后;最后发生

的a断层,使整个区域的所有地层都发生了断裂错位,故a断层最晚发生。

符合题意的

只有D项。

答案 11.B 12.D

(2009·茂名模拟二)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有关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为向斜,b处为背斜

B.abcd岩层关系由新到老

C.abcd岩层形成后曾发生地壳水平运动

D.c岩层一般不含化石

14.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解析 第13题,根据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a处为背斜,

b处为向斜,A错C对;在沉积岩中均有化石存在的可能;c岩层形成晚于b岩层。

14题,a(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b(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据此可判断答案

为A。

答案 13.C 14.A

(2010·合肥六校联考)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16.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第15题,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

于非洲板块。

第16题,①②之间为板块的生长边界,②处的箭头应向右。

答案 15.C 16.B

二、综合题(共36分)

17.(2010·广东肇庆模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1)甲处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在     

地区常常见到。

(2)甲、乙、丙三处易出现涌泉的是    。

(3)试在右图中绘出丙处地下岩层和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并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通过地质构造地貌图,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

(1)题,甲处位于河流出山口,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

(2)

题,在岩层断裂处,地下水容易沿裂缝出露地表形成涌泉。

第(3)题,

根据图中岩层变化及地表形态进行说明。

答案 

(1)冲积扇 流水堆积 河流出山口

(2)乙

(3)见下图:

18.(2009·临沂质检)右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

读图,分析回答考察小组遇到的问题。

(22分)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

E两处最晚,C处最早。

由此判断沿线地区的褶皱类型是什

么?

并简述理由。

(2)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

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

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

分析说明这

样修建的原因。

(4)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请你为该区域的能源

开发利用献计献策。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

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题,依据岩层新老关系知该地的构

造类型是背斜。

(2)题,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条件影响聚落的发育。

第(3)题,地形影响

交通运输建设。

第(4)题,能源开发既要充分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实际,又不能危及

生态环境。

答案 

(1)背斜。

中心地层年代较老,两翼地层年代较新。

(2)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

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3)①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②乙村到丙村

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沿着与等高线平行的线路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4)①积极营造薪炭林;②大力开发小水电;③推广普及沼气等。

第3课时 河流地貌的发育

题组一:

地貌与河流发育

(2010·广东汕头统考)下图为“30°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米。

据图完成1~2题。

1.M地貌的成因可能是(双选)(AC)

A.海浪侵蚀B.珊瑚淀积

C.岩层断裂D.泥沙堆积

解析M处为陡崖,既可能为断层发育处,也可由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

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表示河流,其中正确的是(双选)(BC)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河流发育于山谷之中,①、④两处为山脊,不能形成河流。

题组二:

河流地貌的形成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3~4题。

 

3.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双选)(AD)

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

C.溶蚀作用D.堆积作用

解析河流对河岸的作用主要是侵蚀和堆积作用。

对凹岸是侵蚀作用,对凸岸是堆积作

用。

选项A、D正确。

4.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双选)(AC)

A.①B.②C.③D.④

解析乙图中T岸侵蚀,P岸堆积。

对应甲图中的剖面线①、③。

题组三:

河流发育及其影响

5.(2010·江苏南通质检)右图为我国东部某地,该地区最大海拔高度

为268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

在图中标出该地区的最高点。

(2)判断图示地区地形分布特点。

(3)简述图示地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4)根据图示相关信息,说明图中西部地区发展农业应采取的

主要措施。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及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1)题,结合河流的源头位

置可确定图中最高点。

(2)题,由河流流程分布及居民点、灌渠分布知东部为平原,西

部为丘陵。

第(3)题,村落沿河分布与该区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第(4)题,自然环境条件

的差异决定了农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注意问题。

答案 

(1)画图略。

(2)东部是平原,西部是丘陵。

(3)特点:

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与平原地区。

原因:

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用

水方便。

(4)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立体农业;加强优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发展小水电,解决农

村生活能源问题;注意防治水土流失;治理酸性土壤。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10·淄博模拟)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

A.冲积平原B.河谷平原C.流域D.低地

2.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

A.地质作用B.内力作用C.外力作用D.流水作用

3.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

A.分水岭B.山脊C.刃脊D.等高线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景观图的判读。

该区域主要表示河流的河水范围,为河流流域;该

区域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流域的分界线为分水岭。

答案 1.C 2.D 3.A

(2010·南京调研一)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读图回答4~6题。

4.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层明显呈层状分布,它们最可能属于(  )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喷出岩

5.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  )

A.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D.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6.图中城镇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  )

A.条带状,受地形的影响

B.团块状,受交通线延伸方向影响

C.条带状,受气候条件影响

D.团块状,受地质构造特点影响

解析 第4题,选项中四种岩石只有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第5题,通过图示可

以看出河谷两侧岩层一致,而河谷沉积物下的岩层与两侧岩块顶部岩层一致,说明河谷

所在地区早期因断裂下陷,后来由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第6题,受山地地形及河流

走向的影响,确定其城镇形态特点是条带状。

答案 4.B 5.C 6.A

7.(2008·广东地理)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①③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②④⑥

解析 从图上看河流是曲流,河水对河岸的侵蚀不仅受河湾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还会

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上述两种力叠加影响的河岸,侵蚀较重。

答案 A

(2009·湖南师大附中联考)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

瀑布地带河流中断。

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

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

此外,冰川对岩石的刨蚀也可造成瀑布。

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材料中说:

“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这

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D.全球气候变暖

9.有利于图中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是(  )

①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 ②断层构造带 ③河流径流季节变化 ④褶皱

起伏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瀑布是由于流水流经地区下游岩性较弱易受侵蚀造成,但随着流水下蚀及溯源侵

蚀瀑布最终会消失,瀑布易发生在落差大且易受侵蚀河段。

答案 8.C 9.A

(2010·南宁市高三期中考试)下图表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

据此回答10~12题。

10.该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  )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11.该河流的丰水期一般在(  )

A.夏秋两季B.春夏两季

C.秋冬两季D.冬春两季

12.在b处向下钻探,发现由黏土、淤泥等物质组成的岩层,并含有大量芦苇化石,该地层

中的岩石最可能是(  )

A.玄武岩B.花岗岩

C.页岩D.变质岩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河流位于中国的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在

夏秋季节,所以丰水期也主要为夏秋季节,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水在北半

球右偏,且该河段为曲流,因此,b处堆积作用强,而对岸侵蚀作用强。

沉积岩中的页

岩组成颗粒较细,往往在河边形成,且含有古生物化石。

答案 10.B 11.A 12.C

(2009·枣庄质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②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该区域在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

D.从③至④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流域特点分析和读图能力。

①处为断层处,不易建水电站,故A项

是错误的。

②处为冲积扇,是河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B项是错误的。

由于该区域基带

为落叶阔叶林,且有针叶林,应在中高纬度地区,而梅雨是在中纬度的长江流域,故C

项是错误的。

D项,山上为针叶林,山下为阔叶林,是由于热量变化引起的垂直地域分

异,故选D。

答案 D

14.在图中⑤河段,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  )

解析 ⑤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河面广阔,河床呈槽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右岸)

侵蚀较北岸强烈,河床较深。

C项为“U”型谷,属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 D

(2009·厦门质检)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5~16题。

15.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①B.②C.③D.④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干流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解析 第15题,图中四个居民点均位于沿河地带,都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

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易受水患影响,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

较小。

第16题,图中最易发展成城镇的点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点与⑤地之

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故B选项不正确;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的干流从西南向东北

流,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

答案 15.A 16.D

二、综合题(共36分)

17.(2010·浙江五校联考一)模拟实验法是探究地理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

下面是关于“内力

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探究学习过程,请你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相关实验项目。

(18分)

实验过程

(1)研究方法:

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

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

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

4cm×30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三合板替代)。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

“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相似。

(5)实验过程和现象:

在方框内画出对应的地质构造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地震都属于      作用。

②背斜容易形成山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球是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规律探究性实验题。

在解答问题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第一,内

力作用是促进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的主要能量;第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类型及

形成机制;第三,明确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5)

(6)内力 顶部因张力作用,岩石比较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山谷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的断层处)

18.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简图”,图中的比例尺是1∶2000000,读图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