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9794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

《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docx

中风病诊疗方案修订版

中风病诊疗方案

安徽省铜陵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一、诊断

定义:

指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之症,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失语或语言謇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善行数变如风邪的特点,为好发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急性期

1、康复评定

评定针对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特点,选择的量表包括意识状态的评定《Glasgow昏迷量表》和脑卒中量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2、治疗

急性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血管功能障碍、呼吸异常、体温调节紊乱等生命体征不稳定,首先当根据中风的性质和类型,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治疗原发病,驱除诱发因素,阻断和消除危及患者生命的病理过程,防止并发症,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24小时——48小时),停止进展,即应开始康复训练;在这一过程中除应用现代医疗技术和设备外还应发挥中医中药和传统康复方法的优势,可在心电监护和呼吸机应用的情况下进行针刺、中药鼻饲等治疗。

传统康复方法的应用根据发病的轻重,病邪的深浅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中脏腑又分闭证、脱证两类证型。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祛淤化痰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主要以神志不清为主要表现此证型的治疗应当醒脑开窍、祛邪开闭为原则;脱证以生命体征的不稳定为主要表现,应扶阳固脱为治疗原则;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涡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宜祛风化痰通络。

可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2)风阳上扰证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涡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可选天麻钩藤汤加减。

(3)阴虚风动证

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涡斜,语言不利,手指润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中脏腑

(1)闭证:

分型论治:

1痰热腑实证:

除具有中风的一般症状外还兼有腹胀、便秘,舌暗红或有淤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治宜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可选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淤闭证:

除具有中风的一般症状外还兼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宜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可选羚羊钩藤汤加减。

3痰浊淤闭证:

除具有中风的一般症状外还兼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宜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可选涤痰汤加减。

(2)脱证(阴竭阳亡)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

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宜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参附汤回阳救逆,以汤剂鼻饲,一次性灌服。

或独参汤益气固脱。

同时,选用中医“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

其中高热神昏者,选用安宫牛黄汪1-2粒,每日1-2次;痰多,选用至宝丹1粒,每日1-2次;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选用紫雪丹1粒水溶鼻饲或点舌,每日1-2次。

参附汤回阳救逆,以汤剂鼻饲,一次性灌服。

或独参汤益气固脱。

中药制剂:

参附注射液30-60ml或参麦注射液30-60ml加入5%GS500ml,静脉快速滴注,每日1-2次。

通塞脉片1.4一日三次,口服.

急性期康复治疗:

目的:

预防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部静脉炎及关节挛缩和变形等并发症;尽快地从床上的被动活动过度到主动活动,为主动活动创造条件;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为恢复期功能训练做准备。

注意点:

以舒适为要,避免骨突处受压,减少半卧位,勤翻身,力求最大程度的肢体、关节功能活动。

①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中风患者应以侧卧位为主,下述三种体位可交替使用)

健侧卧位:

在该体位下,头仍有枕头支撑以保证舒适。

躯干的横轴要基本保持与床的水平面垂直,避免半仰卧位或半俯卧,在胸前放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于肩屈80-100度为宜。

患侧下肢也要用枕头支撑,以保持髋、膝关节前伸90度左右的各关节伸展位。

健侧肢体放在任何舒适的体位即可。

患侧卧位:

头于舒适的体位,躯干稍想后仰,腰背部放枕头支撑以确保患侧肩胛前伸,肩关节屈曲80-100度,肘伸展,前臂旋后。

从背部看肩胛后缘紧贴胸壁,患者无不适感。

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体上或后面的枕头上,患侧下肢可置于屈髋、屈膝和背屈肢位,健侧下肢放在舒适体位。

仰卧位:

头下置枕,不宜过高,躯干平直,患侧肩胛下放一枕头使其前伸,防止肩胛骨后缩,上肢放在体侧的枕上,远端比近端略抬高。

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

患侧臀部和大腿下面放一长枕头,使骨盆向前并防患腿外旋。

膝下放一小枕头令其微屈。

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

②被动活动:

患者位于舒适体位,先从近端关节开始,从近至远依次进行,操作者一手固定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活动同一关节的远端。

每一个关节均要在安全范围内全方位、平滑而有节律地进行。

每日2-3次。

③床上主动活动:

1).牵伸患者的躯干肌:

患者屈膝、髋内旋,治疗者在一手下压患者患膝的同时另一手作用于肩,使患者的躯干肌得到缓慢和持续的牵伸。

2)髋控制能力的训练:

摆髋是早期髋控制能力的重要训练,患者取仰卧屈膝位,双膝从一侧向另一侧摆动。

统一体位,患者两髋同时做外旋到中立位的反复运动,治疗者可在健膝内侧施加阻力,加强联合反应以促进患髋由外旋回到中立位,应避免过猛外旋而损伤内收肌。

进一步可进行患腿分、合运动。

3)仰卧及俯卧位屈膝运动:

仰卧位下膝由伸展位开始作屈膝运动,治疗者可帮助患者控制足跟离开床面或稍给予阻力。

俯卧位时,在髋关节伸展下,向后勾腿屈膝,治疗者应帮助控制因屈膝时易产生的足内翻和屈髋。

4)起立床训练:

早期的起立床训练能预防直立性低血压,通过患肢负重,获得直立的感觉刺激,并通过反射机制诱发肌张力。

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可以不须治疗者帮助而自己进行训练。

详见第三版《康复医学》(南登昆编)教材p205

④中医按摩:

对患侧肢体进行从远端向近端按摩,同时对关节进行循环按摩,动作应轻柔,缓慢而有规律,时间应足够。

3、护理

急性期不能随便搬动,可加床档或适当约束,以防坠床发生意外,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若呕吐、流涎较多,将头侧向一边,以防发生窒息。

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并详细记录。

2)避免患侧肢体输液及注射。

3)加强皮肤护理:

给患者卧气垫床,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翻身一次,同时注意患者良体位的保持。

翻身时按摩骨骼隆起受压处,每日至少2次。

保持床单位清洁。

患侧肢体注意保暧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患侧肢体受压,发生畸型。

4)保持呼吸道通畅,翻身时轻拍背部,如果患者痰量多,必要时吸痰。

5)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使用润肠通便剂或中药煎水200ml灌肠。

6)尿潴留者可按摩中极、关元、气海穴等穴位,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进行膀胱冲洗,每日1~2次。

做好会阴护理,每日1~2次。

7)加强口腔、眼睛的护理:

用盐水或银花、甘草煎水清洗口腔,每日2~3次,眼睑不能闭合者,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并覆盖湿纱布。

8)饮食应清淡且富有营养,中经络者可用半流质或软食,中脏腑者可在发病2~3天后给予鼻饲饮食,每天注入水分或富有营养的流质饮食,饮食不宜过冷。

鼻饲不宜过急。

急性期中医治疗效果

中风急性期经中西医综合治疗大大的减少了中风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病后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疗程,降低了后期治疗的难点。

中医中药的辨证应用可显著减少中风急性期的并发症如:

褥疮、呼吸道和泌尿道的感染,消化系统功能下降。

但是,病程中因舌肌瘫痪导致的吞咽障碍和舌根后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单纯中医治疗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且疗效不确切。

治疗难点与对策

吞咽功能障碍和呼吸道阻塞中医缺乏快速、有效的方法;中药剂型限制了中药的应用,患者急性期吞咽功能障碍进食多采取胃管鼻饲,汤剂无疑增加了使用的不便。

为确保抢救的成功,应中西医并用;中医药剂型改革,制作中药单味药针剂,以供临床医师临证选用(中药单味颗粒剂已投入临床使用)

(二)软瘫期

1、康复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首选Fugl-Meyer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

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包括失认症、失用症评定、智力测验等;在康复训练中还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以进行心肺功能评定。

此期可以进行肌力评定,但须注意防止评定的姿势和方法引发痉挛的出现。

2、治疗

此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Ⅰ-Ⅱ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1)本期的传统康复治疗首选巨刺法,具体选穴:

选取健侧腧穴:

如印堂、上星双内关;患侧曲池、合谷、尺泽、委中、三阴交加隔日针四神聪,头针:

运动区、感觉区等。

操作方法:

留针或电针仪,刺激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20—30分

(2)传统手法治疗首选叩击法或拍打作用于患侧,叩击或拍打时手掌应尽量放柔软,慢拍快提,顺序从下到上,频率约100次/分,以皮肤发热潮红为度,若伴有患侧上肢肿胀,可选用滚法治疗,顺序从下到上。

注意:

各关节特别是肩关节、腕关节不宜使用拔伸法、扳法、抖法,以免造成韧带、肌肉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

(3)功能训练

1)维持床上正确体位:

软瘫期积极维持床上正确体位。

同时坐位或站立时应注意支持偏瘫侧上肢,尽量避免牵拉肩关节。

2)被动活动:

若病人不能作主动活动,应尽早进行各关节活动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挛缩。

进行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无痛状态下训练;注意保护肩关节、髋关节;要求病人加强对患侧肢体的注意。

3)床上训练:

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4)当患者稍有主动活动时,便开始“两强”训练,即强迫患肢活动训练,控制健侧肢体活动;大强度,长时间患肢康复训练;争取在2---4周内达到最佳恢复。

(4)物理疗法:

利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和电脉冲治疗仪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和通过电和压力刺激肌肉活动。

(5)作业疗法:

“两强”训练中强调以日常生活活动为主,强化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建立和增强回归家庭和回归社会的信心和能力。

3、护理

1)同急性期一般护理常规。

2)积极进行康复宣教。

4、软瘫期中医治疗疗效评估和治疗的难点与对策

疗效评估:

软瘫期的主要治疗目的是恢复肌张力和肌力,诱发随意运动;中医早期干预治疗即中医中药结合中医针灸、推拿、手法治疗对预防手

能障碍,肢体肌萎缩和循环障碍以及后期功能康复有着积极而重要

作用。

(1)手功能障碍治疗的问题:

对手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因此,在中风的各期都应密切关注手功能的预防与治疗,应用各种综合治疗手段共同协作为手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2)足下垂治疗的问题:

中风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也是制约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应充分重视足下垂的预防和治疗。

在良姿位的摆放中,足底要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

出现足下垂可应用针灸、低频脉冲电刺激、功能训练以及矫形支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

(三)痉挛期

1、康复评定

痉挛期的评定是此期的基本评定,可以选择改良的Ashworth量表进行。

还可以选用Brunnstrom评价方法对患者的功能特点进行评定。

肌力评定在此阶段不适用。

量化的运动功能评定表包括Fugl-Meyer量表、MAS等,也可以较好地进行客观评价。

局部活动的评定也可以帮助刚好地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

2、治疗

此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Ⅱ-Ⅳ阶段。

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亢进、随意运动时伴随共同运动的方式出现。

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1)针刺以“痉挛肌之拮抗肌取穴”为基本原则。

取穴与方法:

按照痉挛肌之拮抗肌的经络归属循经取穴,以留针及电针(电脉冲),对痉挛肌采取局部梅花针刺络拔罐。

(2)功能训练:

抑制协同运动模式,训练随意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和灵活性,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分离运动。

1)运动治疗

抗痉挛手法:

牵拉、挤压、快速摩擦等方法来降低患者上肢的肌张力。

感觉刺激:

应用ROOd技术和Bronnstrom技术进行训练(《康复医学》教材)

治疗性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2)作业治疗:

利用负重练习或着负重状态下的作业活动降低患侧上肢的肌痉挛。

(3)传统手法治疗:

不同的肌群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可以调节患肢肌和神经功能,诱发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主动运动和分离运动的完成,提高整体功能恢复。

根据手法的不同作用和不同肌群的功能障碍特点来选择手法治疗方案。

(4)中药外治:

方药:

威灵仙30g桂枝10g白芍10g大活血30g伸筋草30g姜黄10g茜草10g海风藤15g络石藤15g羌活12g独活12g葛根10g当归10g

将上方3000ml水浸泡2小时,然后放入熏蒸床局部熏蒸,保持水温45---55℃之间,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3、痉挛期的治疗难点

患者肢体运动的痉挛模式的消除和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

痉挛是指肌群张力增高、运动协调异常的一种病理模式。

这是中风患者常见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

打破痉挛模式,恢复协调运动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4、疗效评估:

痉挛期的特点是肌张力的增高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单纯中医中药结合中医推拿、针灸以及手法治疗可明显降低痉挛肌的张力和关节的僵直;但对异常运动模式的消除和诱导正常运动尚嫌乏术,应用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技术如:

Bobash技术和Bronnstrom技术结合运用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科将中医传统针灸、推拿和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应用可以博长弃短,获得很好的疗效。

(四)相对恢复期

①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脉弦滑。

治宜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可用解语丹加减。

②气虚络淤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淤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宜益气养血,化淤通络。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③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治宜滋养肝肾。

左归饮合地黄饮子加减。

1、康复评定

此期评定的重点是日常的生活活动能力,可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和FIM量表进行评定,以便及时了解患者存在的障碍,调整康复计划和方法,为患者回归家庭和社区做好准备。

2、治疗

⑴中药内服药物辨证治疗:

①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脉弦滑。

治宜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可用解语丹加减。

②气虚络淤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淤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宜益气养血,化淤通络。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③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治宜滋养肝肾。

左归饮合地黄饮子加减。

相对恢复期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Ⅴ-Ⅵ阶段。

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痉挛轻微甚至完全消失,能进行脱离协同模式的自由运动,甚至能进行协调的单关节运动。

治疗上应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肌耐力的基础上,加强身体协调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小组训练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⑵功能训练: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康复器械,“两强”训练达到

1)提高协调性2)提高速度3)增强肌力4)增强肌耐力的训练

⑶在进行功能训练的同时,可适当配合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方法,以达到协同提高肌力、解除功能训练后肌疲劳的目的。

1)可按照“治痿独取阳明”理论选穴、针刺。

循经取穴。

2)穴位注射:

以维生素B120.5mg+2%利多卡因5ml行“水突”穴穴位注射,每天一次,两周一疗程,两侧交替注射。

方法:

仰卧位,颈稍后仰,以右手中环指按在颈动脉博动处,避开颈动脉,将针垂直刺入“水突”穴,针尖抵颈椎横突,退1毫米,回抽无血,缓慢注入,10分钟推完。

术毕压迫5分钟。

3)手法运用:

利用中医推拿手法对患肢肌肉,关节进行手法治疗以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增强本体感觉的刺激,促进运动模式的改变,达到运动协调。

⑷如患者久病伤及脾胃,气血生化无源,可配以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中药。

补中益气丸和桃红四物汤治疗。

⑸护理

1)注意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低糖易消化的食品,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忌肥甘、辛辣等刺激之品,注意营养调配,饮食有节、勿暴饮暴食,对于半身不遂的病人要协助进食,口眼歪斜的病人要从健侧喂食,以免呛咳。

2)起居有常:

适时添加衣服,对于半身不遂病人注意保暖,防止烫伤;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同时,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调节起居;适当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对病情的稳定和康复都很有益。

3)预防并发症:

加强皮肤的清洁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4)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康复宣教。

(五)进展期:

经过治疗若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进一步加剧,如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呼吸或深或浅,血压波动较大或低于正常水平,心律紊乱,四肢不温,大小便失禁,说明病情进入进展期,相当于中医中风“脱证”范畴,应按照脱证进行辨证治疗。

生命体征平稳后再按照急性期进行康复治疗。

〔六〕并发症的治疗

1、肩痛

肩痛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肩和上肢的肌张力异常与处置不当、肩关节粘连性改变、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均是导致肩痛的原因。

肩痛的存在阻碍了中风患者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进程,从而影响了生活质量。

(1)预防:

卧位时采取良肢体位;肩带保护,患肩保暖,坐位时,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支撑,避免患侧上肢向下拖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避免对肩关节进行过度牵拉;早期在作肩关节被动运动时关节活动度应在90-120度。

(2)治疗:

除了早期预防,注意正确的姿势与体位以及避免不正确的处理所造成的损伤之外,对已发生肩痛的患者,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1)早期活动:

肩关节早期活动可以防止因制动引起的关节粘连性病变,但应注意不适当的活动可以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和肩痛。

2)肩三针加电针或刺络拔罐

3)物理因子治疗:

低中频电疗的应用等治疗措施有益于缓解疼痛。

利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和电脉冲治疗仪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和通过电和压力刺激肌肉活动。

2、吞咽功能障碍

(1)针灸上廉泉穴

(2)康复:

参照《康复医学》教材关于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治疗性训练)。

基础训练是针对那些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治疗性进食训练则是使用食物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进行的训练。

3、言语障碍

(1)针灸;舌面点刺,以微出血为宜。

方法:

以消毒纱布拉出舌头,3寸毫针点刺左右舌面,以微出血为度。

头针:

头部相应功能支配区1寸毫针排刺。

(2)康复:

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障碍和书写障碍。

在功能训练方面要坚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针对这四个方面障碍的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

1)听理解障碍的治疗:

功能训练方面强调利用强的反复的听觉刺激,让患者重新建立对口语词的理解即进行听理解能力的训练。

2)口语表达障碍的治疗:

功能训练方面要让患者多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3)阅读障碍的治疗:

功能训练方面主要是利用视觉上的刺激进行阅读理解和朗读训练。

4)书写障碍的治疗:

进行书写训练。

4、认知功能障碍

(1)针灸:

百会、四神聪、智三针(神庭及其左右两边本神穴)。

(2)康复:

1)注意力训练:

有信息进入时提醒患者;病房中,避免使用单调的颜色,用图片和照片置于患者的生活环境中也有帮助;鼓励患者以直立姿势训练。

2)记忆力训练:

将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放在患者面前,告诉患者看5秒,看后将物品拿开,让患者写下所看到的物品名称,反复多次。

3)半侧空间忽略训练:

通过促进对忽略的视觉的搜索,来改善忽略。

利用左右两个不固定的光源刺激,移动光源让患者注视和追视光源的位置。

5、抑郁

(1)体针:

以“智三针”(神庭、本神)为主,配以内关、公孙、太溪、三阴交、太冲。

(2)耳针:

选用压丸或埋线法,以皮质下、脑点为主穴。

6、睡眠障碍

(1)浅针:

山根、涌泉、定神、劳宫、镇静

(2)耳针:

神门、心

7、中枢性面瘫

(1)浅针:

地仓、颊车、合谷为主穴,若鼻唇沟平浅配以迎香,人中沟偏歪配以水沟穴。

方法;常规操作

〔七〕心理康复:

中风患者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心理障碍,积极而合理的心理治疗,对中风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相辅相成的作用。

早期的幻灭、失望;恢复期的过度期望,徘徊;后遗症期的失意,忧虑乃至绝望。

康复医师必须时时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患者多交流、多关心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治疗上的配合;通过使用代步器械,减重器械,支具等,树立患者的自信心,培养患者的成就感;并通过表扬、日常生活的训练,同时制定目标,逐步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康复。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中风病的治疗研究,已经从单一的治疗手段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探讨、由单学科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不仅为康复病人提供了多种药物治疗,而且还提供了包括运动、感觉、语言、心理、支具以及中医传统康复、康复教育等多种方面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

同时,中医中药的发展必将大大提高康复的成效,使中风患者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但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传统医学在中风病治疗上的作用和合理运用现代康复技术仍然存在很多盲点和误区,有待于中医各学科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协作去完成。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1、目前临床上中风病的治疗方法还是拼盘式的,简单的将各类治疗方法迭加在一起。

对于哪一种更好或者是哪几种方法的组合最佳,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2、临床治疗已将传统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先导康复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相结合,但往往用一种理论指导全程治疗,未能找到恰当的切入时间和结合点,影响了各治疗方法发挥更好的协同作用。

3、在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成果中,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系统评价较少,临床上多遵循的是西医的防治指南,缺乏中风病中医康复治疗标准化、量化的操作程序,未能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模式。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思路

1、开展中风病中医康复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中医康复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医康复各方法之间以及与其他疗法如何共同运用未有规范化的方案。

2、开展中医康复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研究

收集整理与中风病康复治疗方法相关的文献资料,正确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对各种康复方法的研究进行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找出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医学提供循证医学和实验依据。

3、开展中风病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从分子水平探讨中风病中医证型分类的基因表型、蛋白质表型,收集整理各种证的蛋白质组学特异性指标,揭示脑梗塞中医辨证的规律性,提出客观辨证指标,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