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975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

《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高考.docx

中国古代史高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国家的起源及政治制度的出现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

3.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政治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强权。

4.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

5.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反映。

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

6.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

夏商政治形式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创“家天下”即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

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自己也成了夏朝国王。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

这种血缘关系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因此,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

代夏而立的商统治时间较长,历史遗存相当丰富,其政治特点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岳麓版)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人教版)

3、概况:

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

王族(人教版,岳麓版说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

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功臣(待遇与亲族类似)和先代贵族及少数民族的首领。

周人还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便于管理。

周人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5、诸侯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国:

齐、鲁、燕、卫、晋、楚等。

7、意义: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

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的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

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8、崩溃:

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失去控制。

战国末年,周王室更是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2、实质:

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内容: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大、小宗,小宗须服从大宗。

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诸侯和大夫等具有双重身份。

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由周天子和诸侯扩大到全国。

②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4、影响:

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六王毕,四海一”

1.秦始皇于公元前230——221年间,先后灭掉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统一大业。

2.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3.公元前220——214年,征讨岭南地区时开凿了灵渠,也是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4.秦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海内为郡县

1.秦朝统一全国后,力拒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

3.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并力图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1.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协助皇帝的丞相、主管军事的太尉和负责监察系统的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还在中央各部门设立各负其责的“九卿”。

3.“三公”和“九卿”采用“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为君主专制服务。

挟书律

1.秦王朝为加强思想专制,采取了两大暴政——“焚书”和“坑儒”。

2.制定“挟书律”,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时间:

秦朝

内容: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弊端:

皇帝不受制约,决策独断、随意

影响:

维护皇权的体制被后代效仿,严重阻碍中国历史的发展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对主要矛盾。

西汉:

(1)频繁更换丞相以打击相权

(2)汉武帝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书的主要决策,让他们随侍左右,形成“中朝”。

中朝拥有决策权,而外朝变为执行机构

唐朝:

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并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宋朝:

设中书门下,行使宰相行政权,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

中央——御史大夫郡:

监御史

汉: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健全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但由于专制制度本质决定,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

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时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的制度。

察举制:

是由管理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从汉武帝时期时期开始成为一种正统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魏晋时期发展为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所评等级,成为授官的凭据。

科举制:

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隋唐以后,成为主要的制度。

进步性:

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

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行省的设置:

(1)、秦汉:

郡县(汉中后期:

州郡县)

(2)、唐:

道、州、县

(3)、宋:

路、州、县

(4)、元: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二是宣政院(藏、川、青)

意义: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明:

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6)、清:

省、道、府、县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内阁制度的形成

1.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宰相妨碍皇权的教训,下令罢除丞相职位,权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都直属于皇帝。

2.明永乐皇帝设立内阁制,使之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其成员官位较低。

3.明朝皇帝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加以牵制,导致了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军机处

1.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为军机处。

2.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它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3.清代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4.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清朝的边疆政策

1.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2.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清朝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

4.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时期开始推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施行“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统治。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

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

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