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俄俗语差异探究1.docx
《关于汉俄俗语差异探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汉俄俗语差异探究1.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汉俄俗语差异探究1
关于汉俄俗语差异探究
论文关键词:
汉语 俄语 俗语 差异
论文摘要:
俗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等,体现民族语言固有的文化特征。
本文汉俄俗语进行了分类,分析了汉俄俗语的差异,以及造成俗语差异的原因。
本文内容主要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对俗语进行了界定。
第一章对汉俄俗语进行了分类,包括节日俗语、殡葬俗语、婚嫁俗语和饮食俗语;第二章论述了汉俄俗语的差异,主要是俗语内部使用词语不同和俗语使用词语在对方文化中空缺。
第三章论述了汉俄俗语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生存环境差异、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和历史典故等。
引言俗语以简练通俗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寓意,反映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对世界、自然、社会、家庭及人际关系的观察,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被称为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国的俗语起源很早,文字记载的历史约有三千年。
1979年版《辞海》,把“俗语”解释为:
“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
指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明确地用俗语来表示谚语、俚语的上位概念。
1989年、1999年版《辞海》,认为俗语还应包括惯用语。
温端政在《俗语研究与探索》中将俗语定义为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
俄罗斯的俗语据说在8世纪开始有文字记载。
Ожегов在《Оструктурефразеологии》中指出俄语俗语包谚语、成语、俗语、名言和格言等五种形式。
俄语界一直沿用这一定义。
根据汉语和俄语学者对俗语的定义,我们把俗语的范围限定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四个方面。
基于对客观世界的共同认识,汉、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的俗语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
但由于俗语具有典型性、民族性、本土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形成的汉、俄俗语都体现出各自民族语言固有的文化特征,显示出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性。
第一章汉俄俗语种类1节日节气俗语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因而汉语中很多节日俗语反映这些祭祀仪式。
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通过祭祀仪式人们企求丰衣食足、吉祥如意。
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是指祭灶时,人们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
人们相信这样用糖封住灶王爷的嘴,他就不能在玉皇那里讲坏话了。
再比如:
“冬至饺子早,来年的粮食吃不了”,“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俄罗斯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复活节”、“圣诞节”、“旧历年”、“主领洗节”等,与这些节日有关的俗语反映出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如:
俗语“Невсёкотумасленица,бываетипост”中,“пост”是指在传统节日масленица的“斋戒”。
俄罗斯人在庆祝谢肉节的时候,为了迎接斋戒期,一般要吃很多美味。
这个俗语,字面意义是:
猫也不是天天过谢肉节,总是要过大斋期。
意思是:
好景不长,盛宴难再。
再比如俄罗斯人过新年的时候常常会说:
“КакНовыйгодвстретишь,такегоипроведешь”。
2殡葬俗语
几千年来汉、俄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丧葬观念。
汉语中有“丧事当做喜事办”的说法,是指对60岁以上高寿老人逝世,要隆重的举行葬礼;“老人死了三天,娃娃死了当天”则是指老人去世要在三天后出殡,而孩子死了当天就要出殡;“孝子的头值狗球,见了桩桩就磕头”是指父母去世,子女在葬礼上要向所有前来吊唁的认磕头致谢。
俄语俗语“Еслиумретдевица,напохоронахраздаютдары”。
这反映出俄罗斯特有的殡葬习俗,人们为未婚女孩举行的葬礼要像婚礼一样,是希望她到天堂能过得幸福、富足。
“Дедушкаумрет-ничегоссобоюневозьмет”这与中国的俗语“钱财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
“Горькиепохороны,когдаженамужахоронит”“Покудапокойниквдоме,ставитьчашечкуводицынапереднееокно,наобмывкудуши”。
汉、俄语的殡葬俗语反映出两个民族对死亡的认识。
3婚嫁俗语
汉语中的婚嫁俗语很多,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大不中留”、“宁可男长十岁,不可女大一年”等表现了中国解放前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男女婚姻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洞房里面无老少,新婚三日无大小”描写了婚庆使人们不拘礼节的热闹场面。
俄罗斯的婚嫁俗语也很多,如“Ненатородился,чтонахудойжениться”反映出俄罗斯人偏爱体形胖的女人;“Богатыневесты-довенца”以幽默的语言反映出俄罗斯女人结婚后要把钱交给丈夫管理。
“Снегидождьнасвадебныйпоезд-богатожить”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看:
“Гдещи,тутинасищи”。
第二章 汉俄俗语差异比较
俗语内部使用词语不同
有些汉俄俗语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含义。
例如:
有钱能使鬼推磨与俄语俗语“Убогатогочертдетейкачает”,相同的词语有:
“有钱”与“богатый”,“鬼”与“черт”而“推磨”与“качаетдетей”使用了不同的词语,但表达的是相同的意义─—“做事”。
汉语俗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与俄语俗语“Чтогород,тоноров,чтодеревня,тообычай”。
汉语俗语中的“千里”和“百里”与俄语俗语的“город”和“деревня”同属空间的概念,尽管使用的词语不同,但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
俗语使用词语在对方文化中的空缺 汉民族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俗语,其中所指的“药”是指野生的中草药,而不是用合成方法制成的药片。
俗语“龙生龙,凤生风,老鼠儿子打地洞”中的“龙”、“凤”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象征吉祥动物,这些在俄文化中都是没有的。
而俄语俗语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含有бог,господь,божий等词的俗语相当之多,大多是崇奉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表现上帝万能,比如,“Сильнабожьярука,божьярука–владыка”;“Тотнеунывает,ктонаБогауповает”是汉文化中没有的。
以上例证说明,由于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汉俄俗语表达相同意义时使用不同的手段,这些形象手段富有民族特色,表达了不同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道德文化。
第三章汉俄俗语差异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差异
俗语的产生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
汉民族位于亚洲大陆,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
土地被视为财和福,老百姓相信“有土就有财”。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
所以汉语中土地与金钱、人、时间都有关,如,挥金如土、视金钱如粪土、地久天长、地旷人稀、地老天荒。
俄罗斯是一个北方民族,冬季漫长,冰雪覆盖。
“雪”在俄民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如俄语中有белаязима的说法,即指隆冬。
“Снегидождьнасвадебныйпоезд-богатожить”;“Какснегнаголову”,表示事情发生的突然,来不及防备。
“Невыраститьснегсредьзимы”,表示做人吝啬,一毛不拔。
通过上述的俗语,我们对两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可见一斑。
习俗差异
由于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汉俄民族生活习俗存在着很大差异,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民族节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常常在门上插艾蒿,所以产生了俗语:
“五月是端阳,艾蒿门顶放”;在春节的时候,如果家里有很多的粮食,就意味着生活安定,人们常说:
“年三十装仓,一年不用忙”;由于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汉俄民族生活习俗存在着很大差异,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民族节日,如:
在俗语“Невсёкотумасленица,бываетипост”。
宗教信仰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俗语也大量地出现在汉俄语言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俗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佛口蛇心”、“佛头着粪”、“五体投地”、“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回头是岸”、“在劫难逃”、“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
俄罗斯信奉东正教,相关的俗语如:
умытьруки指摆脱对某事的责任不再过问。
这个俗语来源于圣经故事。
古时候,用海水或盐水洗手表示与某事无关或不愿参与某事。
《新约·马泰福音》记载:
众人要求总督比拉多把耶稣定在十字架上,比拉多知道再说也没有用,反而能激起暴动,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处死这个人的责任不在于我,你们自己承担吧!
”俄语中许多俗语都反映强烈的基督教思想或与其相关或用于其他意义。
含有бог,господь,божий(上帝,上帝的)等词的俗语相当之多,大多是崇奉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表现上帝万能,明察秋毫,无所不晓以及奉劝人们听信上帝将幸福如意等等。
例如:
“Жить–Богуслужить”;“ОтБогаотказаться–кСатанепристать”。
俄语中还有许多俗语源于基督教书籍,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
“ПередБогомвсеравны”可泛指人人地位相等无高低贵贱之分;“НаБоганадейся,асамнеплошай”
历史典故 俄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俗语,这些俗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
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刻舟求剑”、“嫦娥奔月”、“夸父追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女祸补天”、“天冷不冻织女手,饥荒不饿苦耕人”、“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等等。
俄语典故俗语多来自《圣经》,如:
“Пенькамбогумолиться”俄罗斯人未信奉基督教前信奉多神教。
他们认为天地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森林中则有林妖:
“Былбылес,будетилеший”;再如“Ктонеработаеттотнеест”;“Запретныйплодсладок”;“Москваоткопеечнойсвечизагорелась”;“Москванесразустроилась”等等。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迥异的生存环境是造成汉、俄俗语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
结论
汉、俄民族基于对客观世界的共同认识,民族语言中有大量的俗语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
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形成的汉、俄俗语都体现出各自民族语言固有的文化特征。
汉俄语俗语存在着差异,有些时俗语含义相同、但使用词语不同,有些是俗语使用词语在对方文化中空缺,这些差异是由于汉俄民族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故等造成的。
参考文献
[1]顾亦瑾,吴国华.语言与文化———俄语语言国情学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胡文仲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贾淑芬简明俄汉谚语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温端政俗语研究与探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ВерещагинЕ.М.,КостомаровВ.Г.«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аятеорияслова»1980
ВерещагинЕ.М.,КостомаровВ.Г.«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ипреподавание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какиностранного»1971
Ожегов«Оструктурефразеологии»1957
В.И.Даль«Толковыйсловарь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пословицыипоговорки)1998
[10]«Библия(«Старыйзавет»,«Новыйзаве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