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89874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孔 子

环境

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民主制度弊端日益暴露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思想

理念论、理想国、哲学王、强调法治

批判理念论,逻辑学、法治优于人治、“中庸之道”

“仁”“礼”、中庸之道

教育

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

建立吕克昂学园,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形成“逍遥学派”

兴办私学,收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著作

《理想国》

《形而上学》

《物理学》

“六经”

影响

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奠基人

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至亚洲、世界

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同之处及其哲学意义

1.相同之处

他们三人的哲学思想都注重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2.哲学意义

(1)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柏拉图是欧洲哲学史上建立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第一人,他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提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学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3)亚里士多德是集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创立了逻辑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时间:

5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

选B 孔子强调“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慧)”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2.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

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论

C.逻辑三段论D.美德即知识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可知有理想国政治构想的是柏拉图,其思想核心是理念论,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3.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治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

这实际上是(  )

A.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

C.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

D.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

解析:

选A 雅典的民主制是针对全体公民的,而柏拉图的主张接近于斯巴达式的贵族政体,A项正确,C项错误;柏拉图的主张虽是针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提出的,但并非是其必然结果,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

4.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

选D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故D项正确。

5.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记载了埃菲比亚军训制度。

参加军训的青年在暂时放弃一些权利、服役两年后,才正式取得雅典公民权。

这一制度的存在说明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的范围较狭窄

B.对外殖民扩张战争频繁

C.履行义务是获取权利的前提

D.城邦体制漠视个体权利

解析:

选C 材料强调“参加军训的青年在暂时放弃一些权利、服役两年后,才正式取得雅典公民权”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的人身自由与政治权利的享受也不是无条件的,权利的获取必须以相应义务的履行为前提,故C项正确。

6.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

这种观点(  )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解析:

选A “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是唯物主义,“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是唯心主义,反映了其思想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7.孔子说:

“未知,焉得仁?

”苏格拉底提出:

“美德即知识。

”两位先哲都(  )

A.强调人之善恶取决于其知识的总量

B.将知识和美德作为挽救时弊的良方

C.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基于理性的认识

D.主张通过教育来完善自身匡扶社会

解析:

选C 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孔子也主张仁智统一的观点,只有基于自觉的理性认识,才会有真正的道德行为,故C项正确。

8.下列关于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同之处正确的有(  )

①都是教育家 ②都提倡中庸之道 ③他们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D.①③

解析:

选D 作为组合型选择题,本题的解答并不难。

柏拉图并无提出中庸之道的内容,排除②,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6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1)问据教材知识作答。

(2)问应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3)问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即可。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

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

材料一认为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认为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

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

……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

——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

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

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

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

(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

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

(7分)

解析:

(1)问,从材料一“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及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中概括其核心思想;从材料一“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和材料二“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信息总结其相似之处。

(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王;从材料“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孔子理想社会设计的特点。

答案:

(1)思想:

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相似:

社会秩序混乱;对现实不满,渴望建立理想社会。

(2)要求:

孔子要求统治者是“内圣外王”(“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王。

特点:

强调“礼”的作用;以“三代”(大同社会)为目标。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

神用金子创造了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并指出其政治主张的实质。

(6分)

(2)为传播他们的思想主张,孔子和柏拉图采取了怎样的共同方式?

他们的主张是否被统治者接受?

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9分)

解析:

(1)问,梳理材料,理出其中的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表述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二者政治主张的实质,即维护谁的利益或者目的,结合相关知识概括即可。

(2)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传播思想主张方面两者均通过兴办学校,具体可列举相关史实;他们的主张都未被统治者接受,其原因要从“是否被统治者接受,主要是能否解决时代问题,是否脱离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等因素”等角度予以分析。

答案:

(1)思想: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柏拉图主张国家应按能力来进行分工,三个阶层各司其职。

实质:

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方式:

通过兴办学习来传播思想,如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

不被统治者接受。

原因:

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

12.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东西方先哲,面对社会的动荡与衰败,都设计了治世良方,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创作的《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理想国》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的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这一乌托邦方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张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

分析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社会背景。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家方案是什么?

为什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乌托邦方案”?

(6分)

(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途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设计的社会秩序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5分)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思想家。

(1)问根据材料信息归结治国思想,据所学从春秋时期社会发展分析背景。

(2)问第一小问据所学概括,国家由三个等级的人构成;第二小问从思想主张与社会发展是否适应角度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可以直接归纳;第二小问从三人的思想主张及代表的阶级属性上分析。

答案:

(1)主张:

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社会背景: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2)社会秩序:

国家由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构成,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所谓的“哲学王”来担任。

原因:

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脱离社会现实)。

(3)途径:

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

相同:

建立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阶段验收评估

(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李贽说:

“始皇帝,千古一帝也。

”唐朝吴兢说: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解析:

选A 李贽主要从秦始皇的功绩——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入手进行评价;吴兢从秦的暴政进行评价。

故A项符合评价原则。

2.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

“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是从秦朝赋税繁重,贫富分化的角度评价的,唐太宗是从国家统一、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秦始皇;董仲舒持批评态度,唐太宗则是肯定、颂扬的态度,故D项符合题意。

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

选D 关键信息是“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民已敝矣”。

题干材料强调注重才学而不注重品行会导致的后果,故D项正确。

4.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

这一战役(  )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解析:

选C 题干中出现地名“乌兰布通”、“驼城”,这是准噶尔叛乱,故C项正确。

5.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  )

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D.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解析:

选D 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

A.孔子B.柏拉图

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解析:

选A 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知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总结。

7.正如波普所言: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这说明(  )

A.柏拉图的思想著作大多保留下来,成为学术经典

B.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后世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广泛接受

C.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广泛接受

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是珍贵的思想遗产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了柏拉图思想的广泛影响,从材料内容来看,材料主要涉及柏拉图影响的广泛性,故选D项。

8.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一对令人敬佩的师生。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普遍的“善”时说:

“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

不过作为一位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这说明亚里士多德(  )

A.“接近了唯物主义”

B.“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人是理性的动物”

解析:

选C 由材料“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可分析得知,这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

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

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

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

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

……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年至649年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

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

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

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9分)

解析:

抓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结尾句内容,从中分析概括两位学者对唐太宗在“制度”上作为的评价。

(2)问,从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等方面概括其建树;三者的关系要从制约、保障、条件等方面分析总结。

答案:

(1)评价:

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唐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唐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后者认为唐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

(2)建树:

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

(答出三点即可)关系:

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

(答出三点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材料二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

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

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

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康熙传》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

“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

体群臣,子庶民。

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

夙夜孜孜,寝寐不遑。

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

(9分)

(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

谈谈你的看法。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比较容易;第二小问实际分析康熙帝以儒学治国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对满洲封建化作用和缓和民族矛盾等角度回答。

(2)问,是开放性的习题,无论你肯定或否定都可以,关键是要能依据康熙帝的自我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理由。

答案:

(1)史实:

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密切与西藏关系;反击沙俄侵略,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积极作用:

以儒学治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满洲封建化;笼络汉人,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看法一:

合理。

康熙帝一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看法二:

不合理。

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世界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

11.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两位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二 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创办)一直是许多才高善辩之士云集之所。

这个学园的教学风格不同于阿卡米德学园,它采用聚众教学与面向公众演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

在设备方面也不如阿卡米德,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环体育场的林荫道上进行的。

——摘自王乐理《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

(9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6分)

解析:

(1)问,“吾将以教主尊孔子”“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梁启超认为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可结合孔子创立儒学,创办私学,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提供理论基础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2)问,孔子创办私学、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

答案:

(1)认识:

思想家:

创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教育家: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政治家:

孔子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但他主张维护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2)相似:

①都有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②都创办学校(或学园),发展教育。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