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897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

《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docx

五年上美术电子教案

教案授课时间月日

第1课肖像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把“形”和“神”结合起来。

2、能力目标:

结合人物的外表和神态向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肖像作品。

3、情感目标:

认识艺术的多样化,培养欣赏多元文化的能力。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例如白求恩),学习人物精神,适时渗透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习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从不同的美术观察角度去欣赏评述。

教学难点:

对作品内涵(即传神)的认识和理解。

教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目标学习法、观察比较法

材料准备:

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常规。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

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2、小结:

这就是绘画艺术,它用传神之笔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肖像艺术》。

三、分组学习:

1、选择课本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和小组同学一起学习。

学习要求:

(1)艺术家表现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2)画面是如何通过人物刻画表现人物神态的?

(3)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请讲给大家听。

(4)你还想知道什么?

把它写下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并反馈。

修改批注

2、总结:

(1)曾鲸的《张卿子像图轴》是一幅立轴绢本设色人像的局部。

此画高111.4厘米,宽36.2厘米。

张卿子:

诗人兼名医,他编辑的《伤寒论》称之为“张卿子伤寒论”。

(2)李焕民的《藏族女孩》的画面构图为近距离肖像特写。

从刀法上看,颇具特点。

想一想,为什么艺术家在表现女孩脸部刻画与其他地方不同呢?

脸部为最亮的部分,但是又不缺乏层次感。

(3)潘鹤在雕塑中运用了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

(《白求恩》:

采用浮雕的形式刻画了白求恩大夫。

从雕塑中不难看出他紧锁的双眉,好像在为战争带来的灾难而痛心。

人物形象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慨。

(4)靳尚谊的《青年女歌手》:

画家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人物。

画面以中国山水作为背景。

画面构图类似于欧洲古典绘画风格,可谓是中西融合,形成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

四、学生练习:

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和大师一起画”。

看书中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根据你对人物的理解添加背景,并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五、小结:

肖像艺术中“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我们在绘画时就要学会多观察人物特点、性格,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传神的境界。

板书设计:

第1课肖像艺术

“形”“神”结合

修改批注

教学反思:

 

教案授课时间月日

第2课画人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如何用线表现下面人物的发型、脸型、五官、表情和服装的不同特点。

2、能力目标:

能用线表现一位自己的同学。

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人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的发型、脸型、五官、表情和服装的不同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正面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

教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材料准备:

教材、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展示四年级画的背面人物写生作业。

提问:

还记得画背面人物写生时,如何抓住人物的特征吗?

(要抓住发型、头型、服装等特点。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式学习:

1、提问:

表现正面人物与背面人物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都要抓住发型、服装的特点,还要抓住脸型、五官、表情等特征。

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同学,看一看人的五官有哪些不同。

3、分别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脸型,根据脸型找一找有相同特点的同学。

修改批注

4、小组讨论:

观察课本上画家及学生的作品,看看他们表现的人物五官有什么不同?

线条有什么特点?

分组分析教材上的作品,集体反馈。

(线条流畅、简洁,有美感……)

5、提问:

书上的学生作业中哪些地方线条不够简洁、生动,需要改进?

教师示范:

请一位同学做模特,用线演示人物写生的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如何大胆表现人物的特点及线的运用

三、实践活动:

认真观察同学的特点,为他画一张像。

四、小结:

小结,并组织学生评价。

五、课后拓展:

展示全身正面人物写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课后尝试。

板书设计:

第2课画人像

发型、脸型、五官、表情和服装

 

修改批注

教学反思:

 

教案授课时间月日

第3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法:

讲授法、演示法、欣赏法、辅导练习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材料准备:

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我们天天生活在校园中,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

假如让你把自己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想站在哪个位置,选择哪些场景来表达你的感情呢?

我们怎样才能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出这么多有层次的、立体的景物呢?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讨论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

1、出示图片,分析这幅图片,看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有什么变化,说说你的感受。

生活中你还见过这种现象吗?

2、总结: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

3、出示课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那么,我们画风景画时运用什么方法表现景物的空间感呢?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4、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疏

密、色彩)

5、打开书,提出问题:

第7页左上图中木柱由近及远产生了什么变化?

你还发现了什么?

修改批注

6、讲解视平线和消失点。

视平线:

就是与画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

消失点:

消失点在视平线上。

当人眼看物体的视角缩小为0度时,形体就缩小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7、欣赏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感受画家是如何将生活中的景象用透视的现象画出来的。

三、指导学生作画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重点指导在透视上存在错误的同学。

五、小结、作业评讲 

学生介绍自己的绘画设计,通过画面相互评议对透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3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修改批注

教学反思:

 

教案授课时间月日

第4课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

培养学习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创作具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教法:

欣赏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

练习法

材料准备:

教材、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

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 

(一)欣赏部分

1、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

出示《溪山行旅图》,观察。

2、小结:

我们看到的作品叫《溪山行旅图》,是宋代范宽的作品。

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

(二)讲授部分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比例是“艺术之母和女王”,于是他把人体进行了分析,并了现了人在运动和站立时的比例。

站立时人是长方形的,而当人伸展四肢时,又变成了圆形,从而发现了人体的比例关系。

学生欣赏,提出质疑:

什么是比例?

师小结:

最早见于数学,一般指长度与长度、面积与面积的比率。

如长的与短的、大的与小的等都形成比例。

修改批注

(三)讨论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最合理的、最美的呢?

怎样才能使比例的美感更突出呢?

小游戏:

自取书本或纸张,用尺子测量出宽与长,并算出比值。

A4纸:

1:

0.7

语文书:

1:

0.7……

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

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值。

有史以来,黄金分割率这一几何比例,一直被人们视为揭开艺术奥秘的钥匙。

(四)观察部分

欣赏优美的陶瓶。

分组讨论:

1、看哪组找到的陶罐上的比例最多,并能说出是哪部分和哪部分的比。

2、这个瓶子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三、学生练习

作业要求:

通过学习比例的关系设计一个美观的花瓶。

1、造型优美,比例合理。

2、花纹线条流畅。

3、带有一定的艺术性。

四、展示评价

自评与他评、师评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黄金分割比值1:

0.618

 

修改批注

教学反思:

 

教案授课时间月日

第5课偶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不同表演形态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以及发展,了解偶人的造型特点及表演特色。

2、能力目标:

能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选择不同材料制作布袋偶,并合作表演。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

体验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

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偶人。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

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偶人。

教法:

欣赏法、演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法:

观察法、练习法

材料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线绳。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利用准备好的木偶与学生交流: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一堂美术课。

我叫彼卡秋,你们也能自我介绍一下吗?

出示课题:

偶戏。

二、新授:

1、偶戏的分类:

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

偶戏的种类较为丰富,有提线偶、仗头偶、布袋偶和皮影等。

偶戏的表演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2、讨论交流:

课前我让同学们了解本地区的偶戏和偶戏的历史。

下面请各小组把你收集的偶戏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3、欣赏课文图片:

请同学们看书,和同学讨论课本上的这几幅图片都是什么偶戏?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发言。

4、了解一些制作木偶的方法。

师:

看!

有那么多的装饰方法,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