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79526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

《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化期末复习题2.docx

生化期末复习题2

糖代谢

一、名词解释

1.血糖

2.糖酵解

3.柠檬酸循环

4.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5.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6.磷酸戊糖途径

7.葡萄糖异生作用

8.糖原

9.糖原合成作用

二、填空题

1.糖在动物体内主要作为和。

2..由生成的反应是糖酵解途径中唯一的脱氢反应,反应脱下的氢被递氢体接受。

3.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有、和。

4.糖酵解途径的反应全部在细胞的进行。

5.1摩尔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可产生摩尔ATP。

6.糖酵解途径中1,6–二磷酸果糖在醛缩酶催化下裂解为2分子三碳单位即

和。

7.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包括、及三种酶和

种辅助因子。

8.1mol乙酰辅酶A和1mol草酰乙酸经三羧酸循环后,最终可产生molATP和mol草酰乙酸。

9.TCA循环的关键酶包括、和。

10.一次TCA循环可有次脱氢反应、次底物磷酸化和

次脱羧反应。

11.磷酸戊糖途径的重要产物是和。

12.磷酸戊糖途径通过将和核苷酸代谢联系起来。

13.非氧化性分支即5–磷酸核糖经过一系列的分子重排生成6–磷酸果糖和。

14.磷酸戊糖途径的产物之一5–磷酸核糖主要用于合成和。

15.葡萄糖异生作用主要在中进行。

16.、和是体内糖异生的主要非糖前体物质。

17.葡萄糖异生途径的“能障”实际上是糖酵解中三个酶催化的反应;这三种酶是、和。

18.丙酮酸羧化酶位于内,它的辅基是。

19.异生途径绕过“能障”的反应由、、和催化。

20.糖原中的葡萄糖残基以相连形成直链,以相连形成分枝。

21.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

22.葡萄糖参与合成糖原的活性形式是。

三、简答题

1.简述糖酵解途径的生理意义。

2.简述柠檬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3.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4.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四、论述题

1.写出糖的酵解途径(不必写出结构式)及相关酶类。

2.写出柠檬酸循环的反应途径(不必写结构式)及相关酶类。

3.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可生成多少摩尔ATP?

如何计算?

4.简述体内的各种糖代谢途径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说出连接产物的作用。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血糖:

就是指血中的葡萄糖。

2.糖酵解:

是在无氧条件下,把葡萄糖转变为乳酸(三碳糖)并产生ATP的一系列反应。

3.柠檬酸循环:

又称三羧酸循环,是指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氧化生成的乙酰辅酶A通过与草酰乙酸生成柠檬酸,进入循环被氧化分解为一碳的CO2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循环过程。

该循环首先由英国生化学家HansKrebs发现,故又称Krebs循环。

4.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是由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组成的。

参加反应的酶的辅助因子除NAD+、FAD外,还需辅酶A(CoA)、焦磷酸硫胺素(TPP)、Mg2+和硫辛酸等。

5.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转琥珀酰酶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组成。

也需TPP、硫辛酸、FAD和NAD+作辅助因子。

6.磷酸戊糖途径:

是指糖从6–磷酸葡萄糖开始,不经过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直接将其分解为核糖(5碳糖),同时将能量以一种还原力的形式贮存下来,供机体生物合成时使用。

这个途径是从1931年OttoWarburg发现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开始研究的,称为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phosphatepathway)。

7.葡萄糖异生作用:

即由非糖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8.糖原:

是由葡萄糖残基构成的含有许多分枝的大分子高聚物,其中,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93%)相连形成直链,又以α–1,6–糖苷键(7%)相连形成分枝。

是葡萄糖在体内的一种极易被动员的储存形式。

9.糖原合成作用:

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即葡萄糖经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再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然后转变成具有高能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最后UDPG被转移到糖原引物上,形成糖原。

二、填空题

1.能源、碳源

2.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NAD+

3.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4.胞浆

5.2摩尔

6.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7.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六种

8.12、1

9.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10.4、1、2

11.NADPH、5–磷酸核糖

12.5–磷酸核糖、糖代谢

13.3–磷酸甘油醛

14.核酸、核苷酸

15.肝脏

16.乳酸、氨基酸、甘油

17.不可逆、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18.线粒体内、生物素

19.葡萄糖–6–磷酸酶、1,6–二磷酸果糖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激酶

20.α–1,4–糖苷键、α–1,6–糖苷键

21.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酶

22.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三、简答题

1..答:

(1)它是生物最普遍的供能反应途径,无论动物、植物、微生物(尤其厌氧菌)都利用酵解途径供能。

(2)人体各组织细胞中都有糖酵解途径。

如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以糖酵解途径作为唯一的供能途径。

(3)它是机体应急供能方式。

虽然动物机体主要靠有氧氧化供能,但当供氧不足时,即转为主要依靠糖酵解途径供能,如剧烈运动,心肺患疾等等。

(4)糖酵解途径与糖的其他途径密切相关。

2.答:

(1)柠檬酸循环主要的功能就是供能。

柠檬酸循环是葡萄糖生成ATP的主要途径。

一分子葡萄糖经柠檬酸循环产能比糖酵解途径要多的多,是机体内主要的供能方式。

(2)柠檬酸循环不仅是脂肪和氨基酸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还是糖、脂肪、蛋白质及其它有机物质互变、联系的枢纽。

(3)柠檬酸循环中的许多中间代谢产物可以转变为其它物质。

如:

α–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可以氨基化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琥珀酰CoA是卟啉分子中碳原子的主要来源等等。

3.答:

(1)NADPH是细胞中易于利用的还原能力,但它不被呼吸链氧化产生ATP,而是在还原性的生物合成中作氢和电子的供体。

体内多种物质生物合成均需NADPH作供氢体,如脂肪酸、胆固醇等的生物合成。

作为供氢体,NADPH还参加体内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如肝脏生物转化反应,激素、药物和毒物的羟化反应等等。

另外,NADPH还可维持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对保证红细胞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GS–SG(氧化型谷胱甘肽)+NADPH+H+—→2G–SH(还原型谷胱甘肽)+NADP+

(2)5–磷酸核糖是生物体合成核苷酸和核酸(DNA和RNA)的原料。

可以说,磷酸戊糖途径将糖代谢与核苷酸代谢联系。

4.答:

葡萄糖异生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在体内葡萄糖来源不足时,利用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葡萄糖异生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有利于乳酸的利用。

四、论述题

1.答:

2.答:

柠檬酸循环途径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柠檬酸循环途径由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缩合开始,经过一连串反应使一分子乙酰基完全氧化,再生成草酰乙酸而完成一个循环。

(1)柠檬酸的合成;

(2)异柠檬酸的生成;

(3)异柠檬酸被氧化与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酸;

(5)琥珀酸氧化再生成草酰乙酸(具体反应过程和酶略)。

3.答:

32摩尔ATP。

(1)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产能;

(2)丙酮酸氧化脱羧的产能;

(3)柠檬酸循环阶段的产能(具体计算过程略)。

4.答:

糖代谢各途径主要是通过三种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相互联系的:

6–磷酸葡萄糖、3–磷酸甘油醛和丙酮酸。

此外,机体还通过磷酸戊糖途径把戊糖和己糖联系起来,而各种己糖与葡萄糖的互变又沟通了各种己糖的代谢。

 

核酸的化学结构

 

一、名词解释

1.磷酸二酯键

2.核酸的一级结构

3.DNA二级结构

4.碱基互补规律

5.增色效应

6.Tm值

二、填空题

1.核苷酸除去磷酸基后称为。

2.RNA常见的碱基是、、和。

3.体内的嘌呤碱主要有和;嘧啶碱主要有、和。

4.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于年提出来的。

5.DNA双螺旋的两股链的顺序是、的关系。

6.双螺旋DNA的熔解温度Tm与、和有关。

7.DNA的稀盐溶液加热至某个特定浓度,可引起理化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

和,这种现象叫做,其原因是由于。

8.DNA双螺旋直径为nm,双螺旋每隔nm转一圈约相当于个碱基对,糖和磷酸位于双螺旋的侧,碱基位于侧。

9.DNA二级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形成结构,此结构的外部结构是由

和形成,而结构的内部是由通过相连而成的。

10.DNA的双螺旋中,A、T之间有个键,而G、C之间有个键。

11.RNA分子指导蛋白质合成,RNA分子用作蛋白质合成中活化氨基酸的载体。

12.tRNA的二级结构是型,三级结构是型。

13.因为核酸分子中含有嘌呤碱和,二者两种物质又均具有,故使核酸对的波长有紫外吸收作用。

14.tRNA的三叶草结构中,氨基酸臂的功能是,反密码子环的功能是。

15.tRNA的氨基酸臂中的最后3个碱基是,反密码子环最中间有3个单核苷酸组成,tRNA不同也不同。

三、简答题

1.简述DNA碱基当量定律。

2.什么是DNA热变性?

DNA热变性后有何特点?

Tm值表示什么?

3.简述DNA碱基组成特点。

4.简述核酸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功能。

5.DNA与RNA的一级结构有何异同?

四、论述题

1.说明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

2.简述RNA的种类及作用。

3.DNA都有那些物理化学性质?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磷酸二酯键:

核酸分子中,连接核苷酸残基之间的磷酸酯键称为磷酸二酯键。

2.核酸的一级结构:

核苷酸残基在核酸分子中的排列顺序就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

3.DNA二级结构:

两条DNA单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称为DNA二级结构。

4.碱基互补规律:

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成为碱基互补规律(互补规律)。

5.增色效应:

当核酸分子加热变性时,其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会急剧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6.Tm值:

当核酸分子加热变性时,半数DNA分子解链的温度称为熔解温度,用Tm值表示。

二、填空题

1.核苷

2.U、A、C、G

3.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4.Watson和Crick、1953

5.反向平行、互补

6.G+C含量、缓冲溶液的性质、DNA的纯度

7.紫外吸收增加、粘度下降、变性、双螺旋解链

8.2.0、3.4、10、外、内

9.螺旋、磷酸、戊糖(脱氧核糖)、骨架、碱基间、氢键、碱基对平面

10.二、氢、三、氢

11.m(RNA)、t(RNA)

12.三叶草、倒L

13.嘧啶碱、芳香环、260nm

14.携带氨基酸、识别密码子

15.CCA–OH3′、反密码子、反密码子

三、简答题

1.答:

在各种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A=T,鸟嘌呤与胞嘧啶(包括5–甲基胞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G=C+m5C;因此嘌呤碱基的总摩尔数等于嘧啶碱基的总数,即A+G=T+C+m5C。

这个碱基摩尔比例规律称为DNA的碱基当量定律。

2.答:

将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70~100℃,几分钟后,双螺旋结构即发生破坏,氢键断裂,两条链彼此分开,形成无规则线团状,此过程就是DNA的热变性。

DNA热变性后有很多特点如:

变性温度范围很窄;260nm的紫外吸收增加;粘度下降;生物活性丧失;比旋度下降等。

Tm值代表核酸的变性温度(熔解温度、熔点)。

在数值上等于摩尔消光系数值(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变化值半数时所对应的温度。

3.答:

DNA的碱基组成的特点:

具有种的特异性;

没有器官和组织的特异性;

DNA的碱基组成符合碱基摩尔比例规律;

年龄、营养状况和环境的改变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4.答:

核酸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从高等的动、植物到简单的病毒都含有核酸。

核酸可分为DNA和RNA两大类。

DNA分子的特点为:

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通过转录,再翻译,把DNA上的遗传信息经RNA传递到蛋白质结构上。

它在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物活动过程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最为重要的是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RNA在各种生物的细胞中,依不同的功能和性质,都含有三类主要的RNA:

信使RNA,核糖体RNA和转运RNA。

他们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近年来也有许多报道认为RNA具有催化活性。

5.答:

DNA的一级结构中组成部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核苷酸残基的数目有几千至几万个;而RNA的组成成分是核糖核苷酸,核苷酸的数目仅有几十个到几千个。

另外在DNA分子中A=T,G=C;而在RNA分子中A≠U,G≠C。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

它们都是以单核苷酸作为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残基之间都是由3′→5′磷酸二酯键相连而成。

四、论述题

1.答:

DNA分子为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螺旋轴为中心,反向平行盘绕成右手双螺旋;

以磷酸和戊糖组成的骨架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螺旋内部,并且按照碱基互补规律的原则,碱基之间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A–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双螺旋的直径是2.0nm,每10个碱基对旋转一周,螺距为3.4nm,所有的碱基与中心轴垂直;

维持双螺旋的力是碱基堆积力和氢键。

2.答:

RNA在各种生物细胞中,依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分为三类:

mRNA﹑rRNA和tRNA。

它们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另外,RNA也具有催化活性。

mRN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在mRNA的指导下合成蛋白质。

rRN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一类RNA,占细胞中RNA总量的80%左右,是构成核糖体的骨架。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

tRNA约占RNA总量的15%,通常以游离的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

tRNA的功能:

主要是携带活化了的氨基酸,并将其转运到与核糖体结合的mRNA上用以合成蛋白质。

细胞内tRNA的种类很多,每一种氨基酸都有特异转运它的一种或几种tRNA。

3.答:

DNA微溶于水,呈酸性,加碱促进溶解,但不溶于有机溶剂。

核酸和蛋白质一样具有变性现象。

由于核酸组成中的嘌呤、嘧啶碱都具有共轭双键,因此对紫外光有强烈的吸收。

核酸溶液在260nm附近有一个最大吸收值。

变性的DNA,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复性。

DNA的变性和复性都是以碱基互补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进行分子杂交。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膜

2.生物膜的流动性

3.受体

4.G蛋白

5.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

二、填空题

1.生物膜主要是由     、     、      组成,此外还有      、      等。

2.生物膜所含的膜脂类以    为主要的成分。

3.动物细胞的质膜中所含的糖脂几乎都是     的衍生物。

4.膜脂具有    性,因此膜脂包括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

5.膜蛋白分为      、      。

6.生物膜中分子之间主要的作用力有    、     、    。

7.膜脂质在脂双层两侧分布具有      性,此种性质与膜的功能有关。

三、简答题

1.“流体镶嵌”模型的要点是什么?

2.简述受体的特点?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膜:

是构成各种细胞器的内膜系统,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等,统称为生物膜。

2.生物膜的流动性:

生理条件下,膜脂多呈流动的液晶态,当温度降到其相变温度时,膜脂由流动的液晶态转变为类似晶态的凝胶状态,称为膜脂的流动性。

3.受体:

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4.G蛋白:

全称为GTP结合调节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膜上。

5.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

包括许多肽类激素和生长因子,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系统进行细胞信号传递。

二、填空题

1.膜蛋白、膜脂类、膜糖类、水、金属离子

2.磷脂

3.神经鞘氨醇

4.两

5.外周蛋白、内在蛋白

6.静电力、疏水力、范德华力

7.不对称性

三、简答题

1.答:

大多数膜磷脂与膜糖脂分子被排列在一双层结构中,此脂类双层具有双重作用:

既是整合膜蛋白的溶剂,又是通透性屏障。

小部分膜脂类为一些特殊的膜蛋白所必需,它们能特异地与后者相互作用。

膜脂类并非随机分布在单层结构中,而是组成“脂岛”与特异蛋白接触或缔和在一起。

除非被特有的相互作用所牵制,在脂类基质中膜蛋白均可侧向自由扩散,但它们不能从膜的一侧向另一侧自由翻转。

2.答:

可以专一性地与其相应的配体可逆结合。

受体与配体之间存在高亲和力。

受体与配体两者结合可以通过第二信使引发细胞内的生理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