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语文教学意见和建议.docx
《鲁山县语文教学意见和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山县语文教学意见和建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山县语文教学意见和建议
鲁山县语文教学建议
——2013年鲁山县中学语文复习研讨会
目前形势:
第一:
国家对母语教育越来越重视
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由下列一系列事实为证:
最近,2013年10月22日,《中国教育报》在第一版刊登题目为《北京出台中高考改革三年“路线图”》的文章,明确指出:
到2016年,高考语文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此举旨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到2016年,中招语文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
在中招考试与命题方面,方案提出,语文学科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此前,也有一系列加强母语教育的相关政策出台:
比如,2013年元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教基二【2013】1号”文件,即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现印发给你们,请于2013年春季开始执行。
再如,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声势浩大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家还记忆犹新。
从8月2日第1期开始,到10月18日第12期结束,共12期,历时三个月。
201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也是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
(河南台的这档节目叫“汉子英雄”)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出一个榜样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倡导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还有,持续多年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上网XX一下,你就会发现,有无数有关中华经典诵读的资讯。
比如,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官方网站、XX文库·中华经典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等等。
浙江、四川、宁夏等省的一些县市已经正式将国学经典纳入课堂,其目的同样是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省的中招语文分值迟早也会升到150分。
国家这样重视母语教育,这是我们语文学科幸运,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第二:
河南省中招语文命题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从近几年的河南中考语文试卷中可以看出,中考语文的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命题的考查点早已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基础知识的把握到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从关注文本到关注自然、社会。
难度再加大,题型再变换,关注面再扩大……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老师,不能再紧紧抱住书本不放,牢牢锁住课堂时间不放,守住自己旧的教学模式不放。
命题要求我们教师,要开放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关注时下焦点,要关注文本、自然、社会,并深入文本熟知主要的故事情节等。
这个从我们的中招语文试卷中就能找到答案。
我省中招语文命题的导向从“名著阅读”题可以看出,旨在考查学生真正的课外阅读状况——2011年题目中出现了鲁迅《朝花夕拾》中不大引人注目的小人物衍太太、2012年题目涉及到了对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2013年则涉及到从“智慧”的角度,对小说情节的了解和把握。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如果学生不真正地去认真细致地读原著,仅仅靠做几道名著阅读题,看来已经很难应付“名著阅读”题了。
从我省中招试题第一大块“积累及运用”中的“运用”部分,也同样可以找到答案。
这道题的设置往往是“读材料,按要求答题”,单单从取材范围就能够明显地看出我省中招命题的导向:
要么关注社会热点或者广泛的社会现象,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如:
2011年的这道题,涉及的是网络热点“微博”。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于是,我省在第二年即2011年中招试题就选择这样材料让学生发表观点、畅谈看法,这就是语文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这样一个新课标理念的在中招命题上的具体体现。
要么就选择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或突出地域特色的内容作为命题材料。
如:
2012年这道题选的材料是:
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省体育局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于端午节期间在郑州举行。
本次大赛在“中原龙舟大赛”基础上,升级成“中华杆辕龙舟大赛”。
大赛的宗旨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3年这道题选的材料更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既有谷雨这个节气的相关内容,又有古代名医张仲景以及与他相关的民风民俗的内容。
这两年的这道试题一以贯之,都明确体现了新课标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一理念。
这样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就给了我们更多的任务和更大的挑战!
如果我们的学生的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两耳不闻窗外事”,对社会生活、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如果学生的阅读面仅仅局限于课本,“一心只读课内书”,很少或者几乎不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他们面对这样的中招试题,必将是束手无策!
鉴于以上目前形势的分析,结合中招试卷的题型和目前我县语文教学情况,对部分题型给老师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字音字形题(重视基础知识,考查灵活多变)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新课标在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识字与写字目标中这样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评价建议中规定“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
建议:
扎实做好最基础性的写字训练。
1、7-9年级语文老师,要顺着中考“字音字形”的指挥棒,课堂上要及时并准确处理多音字、形近字的比较练习,并真真实实地落在实处。
2、要结合课本、资料、网络等,搜集整理常用、常说但不常写的三字词语,进行默写。
3、各年级分教材有针对性地对汉字(即重点常用的、易读错写错的、易混淆难辨的、多音形近的等等)进行整理、读认、理解、默写,形成共享资源,整理保存。
4、有趣文性地开展写字、默写比赛等。
二、关于综合性学习(分值7、5、9分)(整合漫画、材料阅读,考查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等)
新课标对7-9年级阶段性目标中规定“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中规定“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生活,练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
建议:
1、利用网络资源,关注并搜集有关自然现象、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网络用语等资料,进行综合性学习。
2、搜集整理各省份的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练习提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语言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教研室对策:
第一:
七年级期中期末考试将和八、九年级一样,不再出课内文段
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一,八年级从2012-2013学年开始,命题不再出课内文段,一年来,来自老师们的意见和学生们的意见,证明,这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举措——尤其是老师们,觉得这样做消除了最大的顾虑——即唯恐哪一点复习不到,万一考试出题,学生不会回答,没法给学生交代;同时,这样一来,上课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性。
其二,考试出课内文段出现了很多弊端,最突出的、最令人痛心的就是语文课让学生抄答案、背答案。
现列举所掌握的两种情况:
1、猜题押题。
划定估计要考的重点篇目,把所有见到过的、网上搜到的考点,统统列出来,以卷子的方式给学生标准答案,然后让学生在早读时间背啊背,并逐一过关。
美好的早读时光就这样被浪费。
2、语文课上成了抄答案、背答案课。
这也是上述第一种情况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因为老师和学生都要用主要精力来对付所划定的重点篇目,其他课又不敢不管不顾,还怕万一考试再出题,所以,哪还有时间按部就班地上课?
于是,上课就是抄答案、背答案。
因为这样既省时又省事——学生在课堂读书多费时间,哪有背几道题来得实惠;师生互动多费劲!
哪有我念答案你抄写来得便捷;品位语言多麻烦!
哪有直接告诉你该怎样答题来得轻松自在……好端端的语文课被糟蹋成这个样子!
其三,无论是整个国家大气候,还是我省中招命题导向,都已经给出了这样的信息:
要让我们的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让我们的学生视野广阔、学养深厚、综合素质高!
这样看来,我们仅仅凭借这小小的六册语文课本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目标的,更何况我们还只顾为了应付考试,只顾让学生抄答案、背答案,没能很好地发挥好课本的作用!
所以,最早下学期开始,最迟下一学年开始,七年级现代文阅读也不再出课内文段。
但是,所出的课外文段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一定是课标所规定的内容,也一定是课内曾经涉及的内容,换句话说,主要是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只要能够科学运用课本,利用课本中的有效资源,去培养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学生一样能够考查好成绩。
第二,向全县语文教师提出一点建议和要求
为什么要这样做?
大气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县现状如何呢?
综合我们了解的我县语文教学现状,大致是这样一种情况:
有一部分教师仍然按照课本自然顺序,按部就班,一路讲来;而且每篇课文都面面俱到,唯恐哪一点没给学生讲到。
这种课堂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转变,仍以教师为中心,比如,对自己缺乏自信,对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心中没底,比如,不讲究教学设计,比如,缺乏系统的、长远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序列等等。
还有更多的老师已经接受了新理念,明确意识到我们的“教”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在课堂上也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说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自身业务方面:
对课标还不够熟悉,还不能在课标关照下来备课、讲课;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能了然于胸;对整册教材的熟悉和把握还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不能对教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系统性的分类整合,进而按照老师“举一”,让学生“反三”的方式来高效率地处理教材;在课堂设计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课堂操作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没能真正切实有效的体现出来。
团队合作方面:
一是基本不存在团队合作,仍是各自为战,不要说三个年级的合作,就是一个年级同头课老师也步调不一,整个语文组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尽管有合作,但由于各个年级分工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尤其是七八年级,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不清晰、不明确,不能完成自己年级的分内之事,以至于给九年级的复习备考带来很大压力,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鉴于此,提建议如下:
一、研究教材,有取舍地处理课文。
1、研究教材。
之所以还要研究教材,而且还要更透彻地研究教材,是因为教材内容渗透了编者的意图和心血,能体现课标的要求,其中的“定篇”是我们要“彻底、明确、清晰地领会”(布鲁纳语)的精华,是我们师生学习语文的“根儿”,也是我们命题的依托和凭借。
课内研究教材就是要下大功夫钻研教材,学习课标,对每篇课文了如指掌,对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了如指掌,这样的功课做完之后,你就会明确编者的意图,就自然明白教材中哪是“定篇”哪是“例文”哪是“用件”了(“用件”主要是指那些提供信息、介绍资料的内容,如新修订的七年级上册中的“写作”“综合性学习”以及所有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有的课文后面所附的语文小知识等)。
之后,梳理整册教材的知识、能力体系,把握全本教材的核心内容和能力训练重点,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这些“台下”的功夫做够做足了,你“台上”就能够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而且省时而高效!
那么,这种“台下”功夫怎么做呢?
相信在座各位一定做过这样那样的尝试,也一定有丰富的经验,只是我们只顾着做,没有很好地进行总结,挺遗憾!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成功经验——王敏勤教授和他的团队所总结的“以知识树为主干说课标说教材”。
强烈推荐大家回去上网XX相关内容,仔细研究,定会收获多多。
这里提供几篇文章的题目,可上网查阅。
※中小学如何把握课标和教材(王敏勤)——XX文库
※王敏勤教授谈“说课标,说教材”
2、有选择地处理教材。
当你把教材、课标研究透了,才谈得上有选择地处理教材,对教材大胆取舍。
可以这样说,作为教师,敢讲课不是本事,敢不讲课才是本事!
这种何出此言?
理由如下:
其一,有这种本事的教师,教学目的明确——上课不是为了猜题押题,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增强素质。
其二,有这种本事的教师,对课标、对教材了如指掌——全册课本的每篇课文的用途一清二楚。
其三,有这种本事的教师,有大胆取舍的眼光,有“拿来主义”的魄力,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霸气,有“站着教书”的胆识。
目前,我们对于教材的处理,大部分还是采取老方法,均衡用力,无论怎样的文本,都是彻头彻尾地讲解、分析。
这样就直接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学习效率的低下。
同时,也就不可能给学生留下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
但是每一套教材都有一个编排体系,编者在每册书、每个单元挑选哪些文章都是经过反复比较,反复推敲的。
精选的文章大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承载的知识点是不同的。
编者在选编教材时,选文所起的作用地位也是不同的。
我们在备课时难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应有区别。
如果我们能够对教材进行分类整合,比如按体裁,把一本书分为那么几类,以记叙文为例,先把定篇抽出来,老师做示范,浓墨重彩,细致、详尽地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课内“得其法”,然后在“例文”中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去实践运用,这样效果应该好得多。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按功能把中学语文分为“定篇”“例文”“样篇”“用件”四类进行教学,极大提高了教材的效用和课堂效率。
所谓定篇(经典的文章),即属于课程内容、被指定的经典作品。
学习定篇类文章,主要“引学生鉴赏”。
要关注文本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力求让学生对作品有“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
“定篇”类选文的教学应要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还应使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审美层面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美的熏陶。
一般来说,按排在每个单元的第一篇经典文章均起定篇的作用。
按照我国的传统,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以初中为例,我们认为目前影响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交叉篇目就应该是“定篇”。
这些篇目应该都是经过历代淘炼,得到大家公认的经典,并且得到教材编制专家一致认可的篇目。
三套教材文言文部分交叉篇目共计20篇,即:
《论语》、《口技》、《两小儿辩日》、《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
除了《口技》、《两小儿辩日》尚值得商榷外,其他毫无疑问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三套教材现代文部分交叉篇目共计6篇,即:
《故乡》、《孔乙己》、《春》、《背影》、《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
这些篇目自然都是经典,但由于教材编写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认识的分歧,使得中国现当代经典篇目明显不够,还有待补充。
三套教材古典小说部分交叉篇目仅1篇,为《范进中举》;人教版选取的是《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杨修之死》等。
另外,定篇还应该包括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如人教版与苏教版的共同篇目《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
以人教课标版初中教材为例,教材选入的著名诗人的不少作品,大都是分散在各年级各册书中。
这个内容参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61篇)
“定篇”类选文的教学方法:
“定篇”类型选文学习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因此课时安排3—5节为宜。
教学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知人论世,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二、要重朗读、背诵。
朗读时要充分把握词语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学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
三、要重感悟、重品味。
经典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对遣词用句精当、叙事描写特别富于表现力的地方、言外之意最丰富的地方、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认真挖掘。
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对课文中精彩的重要的语段、句子进行“增、删、移、换”,揣摩语言艺术的精妙,逐步使学生从浅层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四、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形象。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文学欣赏也离不开想象。
教学可借助文本展开想象,如由开头想结尾,由环境想情节,由语言想人物,由行动想心理等等,真正理解文本的言外之意。
五、要对文本进行赏析和评价。
适当联系个人知识、经验和当代生活实际,对文本材料的思想、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特色进行评价,能够欣赏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及作者的感情和创意,并且能分析作品的风格及写作手法,作者与作品的关联,能够对文本进行评价,从而得到启迪和领悟。
六、拓展应以该作家的作品、该作品的其他部分及对该作品的经典诠释的文章为主。
教师要善于把相关的资料汇总整理以便“教学化”。
把其精华部分有效组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示给学生。
在展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师的讲解、引导、释疑等作用。
课后,教师还可把供参考的资料发给学生,以拓展其视野,提升其思维的层次。
随着学生对经典和对经典的经典阐释的学习,他们的文学、文化修养会不断提高,解读“经典”的水平也会跟着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对“定篇”类选文的教学,教师要重视文学性的挖掘。
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力求真正吃透选文,充分了解关于选文的权威、正宗的解说,课堂上不随意发挥,不哗众取宠,不做无根基的创新解读,以使学生能对该作品有真正的“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
建议:
老师对经典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内容,体会感情,欣赏语言,赏析人物,分析技法、结构等等,使学生能对该作品有真正的“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让经典扎根学生心灵深处。
例文(知识点的载体), 属于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作品难度较高,主要学习文中的读写知识、技能和方法,可以以教师预设为主,主要“教学生鉴赏”。
建议:
1、老师不讲,出自学题,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解决问题,交给学生方法,适时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老师检测或学生互测;或者学习张伟春教授的“课堂三放三收”。
把有代表性的并有思维空间的大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收回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二抛给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讨论解决,接着收回共性问题;再把有价值的难度大的共性问题,三抛给全班学生共同解决,最后收回讨论结果。
这样生成的焦点问题,老师进行点拨指导。
2、运用策略、手段,先学后讲。
(比如“导学案”“学案”)
导学案简介: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
方法:
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导学案。
目前我县导学案模式:
(网址:
密码:
ls111111)
导读——是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和保障。
学生自主读书时既有目的要求、又有方法指导。
导学——是学习一篇文章的核心。
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小组合作。
包括整体感知,特色品读,收获质疑三部分。
其中,整体感知,通常以一个牵一发动全局的主问题提领全篇文章;特色品读,体现本篇文章独具特色的“个性”;收获质疑,是对全篇文章的学习小结和进一步的思考质疑。
贯穿“导学”始末的是批注阅读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依此为抓手,从中体现语文课紧扣“语言”的特点。
导练:
既有课内阅读,又有课外训练。
(定篇)
运用导学案的关键就是在学生“先学”之后,老师根据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后教”。
这样“先学”培养自学能力,“后教”提高效率。
样篇(阅读和写作的模板),属于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但难度较低,主要学习读写知识、技能、方法、策略,以学生生成为主,主要“帮学生鉴赏”。
建议:
放手给学生,学生讲课,老师做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共性的或者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老师可作指导、讲解。
用件,属于教材中的普通文章或者课后小知识。
易替代的,利用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
建议:
压根不在课堂上处理,让学生自由掌握;
定篇细讲利用时间,例文精讲控制时间,样篇、用件少讲或不讲省下时间。
综上,这样有选择地处理教材,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方式灵活多样,能够更好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省时而高效,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下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二、课外阅读,有计划、有指导,落到实处。
(一)名著阅读
河南省近三年名著阅读题(分值3、4、4分)(真正走进名著,考察阅读质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课标在第四阶段(7-9年级)关于“阅读”目标中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
现在的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普遍冷漠,代之以“快餐式阅读”、“休闲娱乐式阅读”,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如何真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名著阅读课程化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首先,我们要站在课程的高度上认识课外名著阅读,认识到它们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不是可放可收、可有可无的。
其次,必须把课外的名著阅读想方设法挤进课堂,以此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要做好阅读前的导读工作、阅读时的引导工作、阅读后的交流工作。
建议:
1、解放思想,对教材大胆取舍,腾出时间,给阅读让路。
2、明确新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
童话类: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类:
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诗歌散文:
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傅雷家书》、《革命烈士诗抄》等。
长篇文学名著:
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吴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夏洛蒂·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3、制定名著阅读计划。
教研组长将课标要求的名著阅读,有计划性地分担给各年级。
4、有目标、有内容、有计划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学。
如先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篇目,接着让学生明白各个名著的梗概,然后分主要情节或重要人物进行目的性地阅读等。
5、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读物推荐课。
向学生推荐名著,把学生的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课内主要起“导引”的作用。
读书交流课。
根据学生所阅读的书,让学生自由分为若干个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