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3888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docx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解析

“我的文化之旅”专题

01.中国古代建筑史素描

原始住居雏形

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经过夏、商、周三代,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

第一个高潮

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之后,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

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

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

建筑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

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

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持续发展和佛教

两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朝政权广建佛寺。

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

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

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

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

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

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宋辽金发展期

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

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

表明古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最后高潮

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

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

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

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文化感悟】

聚焦点:

中国古代建筑素描聚焦的是建筑史。

这里主要讲述了三个高潮时期,它们分别是秦汉两晋时期,隋唐宋辽时期,明清时期。

其实,从研究的角度讲,可能低潮期更有意义。

以上三个时期分贝介绍了建筑的结构和特点。

结构点:

以时代为时间顺序,并列式地架构全文,使文脉清晰完整。

话题点:

古代建筑;文化融合与传承;经济、时代与人性;形式与内涵

感悟点:

我喜欢那种恢宏雄伟的气势,中国古建筑恰好给了我所喜欢的感觉。

它不仅仅是雄伟的,有时候也是柔美宁静的,有时候又是庄严肃穆的,有时候也是神秘素朴的。

越对他有所了解,就越对它的内容有所惊叹。

它不仅是艺术届的瑰宝,还是中华民族的精魂。

(王如意)

【教师评语】

根据罗马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记载,建筑包含的要素应兼备用(utilitas,实用)、强(firmitas,坚固)、美(venustas,美观)的特点,为了实现这些特点,应确立艺术的且科学的观点。

从本演讲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技艺是夯土、筑墙、造台,这一古老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高而稳固的基础防水防震。

其实,学习、工作、成人都是如此。

斗栱、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那些土木建筑的基本样式纷纷登场。

在叹服个人的精巧和工匠精神之余,不能不说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自然融合的建筑理念之博大精深。

如今,这种精气神在不断流失,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却保留了许多中国唐宋时期建筑的形制。

除了中国深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外,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也在建筑中有所反应,因而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如“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

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

”我想,建筑仅仅是房子吗?

显然不是。

从苏州园林到北京四合院,从湘西吊脚楼到福建土楼,所呈现的中国人的生存境况和民族精神。

(黄会兴)

【链接推荐】

1.丁援主编,赵逵等撰写《一本书读懂中国建筑》,中华书局2012年9月;

2.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4.萧默《建筑的意境》,中华书局2014年1月;

5.(英)霍普金斯著,邢真译《解读建筑》,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4年5月。

02.酒与文学

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古国,又是一个盛产名酒的古国。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最早的证据。

它通过文字记载了305 首古代无名氏的诗篇,其中有44 首涉及到酒。

可以说,首开诗酒文化之先河。

诗人多爱饮酒。

东晋陶渊明视酒为“情人”,“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

这个“深味”,就是“亲近自然”的人性自由。

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慷慨悲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简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熟,仰而赋诗”。

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全是一群饮君子,阮籍以酒避祸,嵇康借酒佯狂,刘伶作《酒德颂》以刺世嫉邪。

刘宋时代的鲍照亦爱酒惜酒,狂歌“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措床头百个钱”。

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

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酒讴歌“盛唐气象”。

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达170多首;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300首。

李白以“斗酒诗百篇”为人所共晓,赢得“醉圣”的雅名;而杜甫“少年酒豪”,嗜酒如命却鲜为人知,其实杜老先生更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

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自称“醉司马”,诗酒不让李杜,写讴歌饮酒之文《酒功赞》,并创“香山九老”这诗酒之会。

饮酒是唐宋诗人的情感世界中,寻找创作灵感的媒介,想象丰富的奇妙载体。

杜甫说: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欧阳修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陆游说:

“诗情恰在醉魂中。

”辛弃疾说:

“醉时拈笔越精神”,苏东坡更直呼酒为“钓诗钩”。

可见酒对于诗歌创作的情绪引动,环境气氛的熏陶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酒对于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更是情有独钟。

待至元明清,诗酒联姻的传统仍硕果累累。

无论从马致远的“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到陈维崧的“残酒亿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从李贽的“若言不识酒中趣,可试登高一问天”,到杨升庵的“惯春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无不是美酒浇开诗之花,美诗溢出酒之香,正是酒,使诗人逸兴遄飞,追风逐电;正是诗,使美酒频添风雅,更显芳泽。

宋代以后,戏曲、小说蓬勃发展。

一部《红楼梦》,其中充满了关于宴饮、配酒、酒仪、酒德、酒趣等知识与描写,都写得十分精彩。

有人统计,全书 120 回中,共出现“酒”字580 多次。

从第一回甄士隐中秋邀贾雨村书房饮酒起到 117 回邢大舅、王仁、贾蔷等在贾家外书房喝酒止,直接描写饮酒的场面共有60多处,平均每两回就要写一次饮酒。

这样的事等,都借助了“酒”作传媒与线索,来铺写情节。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景阳岗武松打虎,以店家劝阻饮酒,相烘托,更显其醉后英雄本色;描写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也以和尚饮酒,不守清规来加以反衬,增添其传奇色彩,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

众多文学作品中散发出酒文化的韵味。

【文化感悟】

聚焦点:

诗、酒与气度。

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中,酒可谓是频繁出现了,纵览历史长河,酒与文学、文人有不解之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何能留下如此的豪放飘逸的诗句?

这与酒密不可分吧?

他的“斗酒诗百篇”为人所共晓,人也更有韵味,因酒而具有了浪漫气息。

如果说李白以酒为依托创造了众多文学作品,那么酒似乎不再是简单的物品,仿佛奇妙的联系使它有了生命和精神寄托。

这样的联系更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让世界更有活力。

结构点:

本文以中国历史朝代为大顺序,以“酒与文学”为纽带,具体将写酒的文学内容穿插于其中。

话题点:

酒与文学;文人与激情;浪漫与气度;文化流传与诗意。

感悟点:

可以说,酒是唐宋诗人情感世界的中寻找灵感的媒介,想象丰富的奇妙载体。

也许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我们需要积极地与外界建立联系,寻找一处或许使你静谧,或许使你激越的心灵居所,将自己的人生之路变成风景。

【教师点评】

一提到中国的诗与酒,人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先生任教中山大学时那篇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自己说过:

‘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这里录述了一段,聊以回味一下大家的气度。

谢园园同学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用力颇多,且是第一个上阵。

所讲内容不离文学,又引证扎实。

原稿信息量很大,因时间有限,砍去甚多。

主体结构骨架保留,具体内容做些取舍,主要是尽人皆知的材料少讲,人所少知的内容多说。

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以点带面罢了。

关于酒和文学,这是个古老的话题,西方有酒神狄俄尼索斯,古希腊神话十二主神之一,他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还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

可见其重要性。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两个术语解释了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独特性。

阿波罗(日神)原则讲求实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俄尼索斯(酒神)原则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

“人类社会历史似乎总是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

一是对个体内在情绪的抒发,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一是对外在理性所标画的超越世界的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

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观:

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中西方很多现象,包括文学现象都可以在哲学的观照下,去探寻答案。

(黄会兴)

【链接推荐】

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陈炎《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结构性比较》

3.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7月版。

03.卡尔维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生于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

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尔维诺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

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1943。

二战期间的1943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积极参加了意大利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作人质。

发表于1947年的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就是一部以作者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的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当时的卡尔维诺年仅24岁。

1945。

1945年卡尔维诺全家迁居都灵。

战后,他在都灵大学攻读文学。

1952年卡尔维诺一鼓作气地完成了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

作品的主人公是17世纪奥土战争期间被一颗炮弹炸成了两半的贵族军官,是现代社会中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大炮”轰炸成两半的现代人的写照。

作品既具有“寓言式的现实主义色彩”,又是“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寓言”,这在新现实主义文学处于衰退的当时,为意大利的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

卡尔维诺象是一位遨游在童话世界里的人,对战后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感到失望的卡尔维诺深信:

“童话是真实的。

1958。

国际形势的动荡和消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使很多文人在精神上产生了危机,痛苦地看到自身价值的瓦解,然而卡尔维诺却把作家的使命、文学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政治责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始终没有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之中。

此后不久,《烟云》(1958)等深刻揭示现实社会弊病的作品相继问世。

卡尔维诺提示人们“不能向现存的条件投降,也不能蜗居斗室,而是要寻找一条出路,向物质世界的汪洋大海,即‘迷宫’挑战。

用日常生活中琐碎素材来展开作者的奇思遐想的最后一部小说《帕洛马尔》,是卡尔维诺面对繁杂而又不可知的现代世界,苦苦地寻求宇宙与人类之间,自然与人的语言之间,单一的自我与多重性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全书流露出作者面对现实的彷徨和茫然的心态。

1985。

1985年9月,卡尔维诺在休假期间突患脑溢血(当时他正在准备去美国讲学的演讲报告),当即就被送到医院抢救。

待动完手术麻醉药性过去之后,他望着那些塑料导管和静脉注射器,仍不乏想象力地风趣地说:

“我觉得自己像一盏吊灯。

” 9月19日卡尔维诺终因医治无效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也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终年62岁。

【文化感悟】

聚焦点:

卡尔维诺,坚持、有责任感、执着而又好玩。

好奇语文老师喜欢的外国小说家,也对外国的小说名著充满兴趣,于是我就深深地投入对外国小说家的研究中去了。

坚持、有责任感、执着、好玩是其一生的写照。

在时局动荡的时期,许多文人都在精神上出现危机,而卡尔维诺不向现实投降,却向物质世界的汪洋大海,向“迷宫”挑战。

他的一生用几个小小的日期无法描述,但也仅仅用几个贫乏的日期就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伟大。

结构点:

通过四个时间点架构文章。

1943,参加了意大利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1945,全家迁居都灵,在都灵大学攻读文学;1958,《烟云》等深刻揭示现实社会弊病的作品相继问世;1985,微笑着与这个世界说拜拜。

话题点:

童话语寓言,责任与坚守,沉重与轻松,失望与奋斗。

感悟点:

卡尔维诺遗憾地与诺贝尔文学奖实际交臂。

待动完手术麻醉药性过去之后,他曾不失风趣地自嘲,他是那么乐观,那么热爱这个世界。

我想这也是他除了作品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东西。

我们都像卡尔维诺一样苦苦追寻人生的真谛,我们在单一的自我和多重的现实之间茫然无措。

但是,我们也要像卡尔维诺那样,用最好的寓言去诠释、丰富我们的人生。

【教师点评】

对每一位历史人物的出身,我都敢兴趣。

伊塔洛·卡尔维诺生于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自然科学知识,熟知的奇花异草、各种动物的习性,打猎垂钓等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这些新奇的、神奇的、乐观的东西会时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如《分成两半的子爵》《阿根廷蚂蚁》《牲畜林》。

我认真阅读的到是他的《美国讲稿》,从书的小专题“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多样、开头与结尾”就可以窥见他的兴趣点和创作理念。

这些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在他的《意大利童话》里都能找到影子。

 

因为喜爱,便不赘述,下面罗列一些人对他的评价,以增加信息的丰富性。

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

  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让人看到一个作家的文学视野可以这样开阔,而他的小说叙述既保持了说书人的腔调,又同时有哲学头脑,能够把游戏、数学、诗歌、哲学结合一起,又不那么满、那么实,还能留出空间让阅读者参与进去,卡尔维诺的书证明了写作的各种可能性,他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莫言

  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

卡尔维诺、尤瑟娜尔、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诺,还有一位不常写小说的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作家王小波

  卡尔维诺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能从一个针孔走进去,打开一个很大的世界,并在里面再搭建一个精巧的宇宙。

——李敬泽 

【链接推荐】

1.卡尔维诺《通向蜘蛛巢的小径》,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1版;

3.卡尔维诺《阿根廷蚂蚁》,译林出版社2006年;

4.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5.卡尔维诺《美国讲稿》,译林出版社2012年4月1日第1版。

04.王玄策

王玄策,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

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年―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

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

接着,第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

658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

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只是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即今印度)。

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印度半岛建立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

但此时印度发生了政变。

篡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王玄策被擒扣押。

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

两人于是策马北上,一路来到了尼泊尔。

在尼泊尔,王玄策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当时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为皇后),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

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

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

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狠攻月余。

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

而印度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

玄策、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

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

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文化感悟】

聚焦点:

这次“我的文化之旅”活动中,我们见到了许多比较热门和冷门的知识。

我演讲的题目是《王玄策》。

王玄策为唐朝人,他曾经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战绩。

但如今,能为人所记住的英雄实在太少,他就是在实践的长河里湮灭的英雄之一。

我在日本学者田中美树的《中国武将列传》中见到过他的事迹,心中觉得十分愧疚。

本应该由我们记住的英雄却在传承中遗忘,而外国人却记住了他的光辉。

结构点:

总叙后进行集中描述,主要集中在王选策的人生功绩上,三次出使印度,假松赞干布的名义借兵,用火牛阵胜敌军,进攻中、东印度,授散朝大夫等事迹。

话题点:

英雄,智慧,交流。

感悟点:

本想写他为何被人遗忘,但又怕同学们连他的事迹都不清楚,就先写了他一生的辉煌。

中国人善于忘记,连最辉煌的时刻都不写,如何让人铭记?

于是我交的草稿是事迹为主,为何遗忘为辅。

课最终的演讲稿全成了他的辉煌事迹,遗漏了他返唐后的孤独寂寞。

为人所遗忘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是同一时期的玄奘所取得的成就比他高,令人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叹,二是返唐后因一些原因,如官阶太低,正史不予记载或单独列传。

令人悲凉感叹。

(李立顺)

【教师点评】

王玄策,这个名字的确很陌生。

看了李立顺的介绍,又去XX和知乎细看了一些资料,算是有个大概了解。

这里我想说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定位问题。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可能凭借感觉或者零星的资料,我们会轻易对一个人进行评定,这在年轻人中是很常见的,但遗憾的是,结论往往经不起推敲。

所以,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自己的好恶做标准,这往往落入党争的陷阱。

要客观,全面,有历史眼光地看待我们的对象。

关于王玄策,争议的地方很多。

“知乎”上有人质疑“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见知乎《王玄策后面的故事如何?

印度的历史是如何记载的?

》文)“豆瓣读书”上有人质疑田中芳树:

“田中本人在《中国武将列传》的《结语》部分也通过‘大多会将民众心中,希望能够见到英雄出现的心情忽视,因此我认为左翼的历史观一定很难获得多数人的认同’的发言对此予以承认。

主观主义英雄史观论毕竟是网络或网络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倒也没什么好特别加以批判的。

”进而质疑田中的《中国武将列传》是否真的做到了自己在逻辑上的完备。

(见“豆瓣读书”四有大叔的《田中芳树《中国武将列传》之批判》)

关于历史定位也涉及地缘政治、工作任务、战略视野和环境现实等问题,XX百科上有完整的论述,供我深思的地方很多。

所以,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它提醒我们如何看待一个人:

史料的坚实、完备与否,论者的主观价值取向如何,宏观的历史视野是否广阔,相关知识是否丰富……这些都不能少。

在审慎的探索中我们渐渐接近学术,走向成熟。

【链接推荐】

1.XX百科“王玄策”条;

2.知乎《「一人灭一国」王玄策后面的故事如何?

印度的历史是如何记载的?

》;

3.豆瓣读书《田中芳树《中国武将列传》之批判》。

05.史蒂夫·乔布斯

少年得志。

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苹果创始人之一,籍贯美国,生于1955年2月24日,在今天的硅谷所在地长大。

1972年高中毕业后,在波兰的一所大学中只念了一学期的书。

1974年乔布斯在一家公司找到设计电脑游戏的工作。

两年后,时年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

他们开发的苹果II具有4K内存,用户使用他们的电视机作为显示器,这就是第一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个人电脑。

乔布斯后来说:

“我很幸运,当计算机还是个年轻产业的时候,我进入了这个领域。

当时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