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7407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docx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0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汇总八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1

  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后,幼儿不仅乐于唱数,还喜欢各种比较数字大小的游戏,但是他们对于每个数字在整个数序中的位置和数字区间概念的认识仍不太清晰,如当玩游戏“猜数字”时,有幼儿猜10,我给出提示“太大了”,结果仍然有幼儿会继续猜11。

显然该幼儿并不理解教师给出的提示和所要猜测的数字范围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

当我请11~20号的幼儿去喝水时,仍有一些在这个学号范围内的幼儿没有去喝水,而是在同伴的提醒下才懵懵懂懂地跟随前往。

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思考之后便豁然开朗:

即使大班幼儿可以唱数到100,甚至更多,但是他们对数字区间的概念还是模糊的,有的幼儿并不清楚17是包含在11~20的数字区间内的。

  以上两个例子,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幼儿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数轴,以及对数序的理解。

基于幼儿的需要,我试图将代表幼儿学号与数序的核心价值相结合进行活动设计,为幼儿呈现一条有趣的“会无限变长的线”,将抽象的心理数轴直观地展现给幼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与线段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能力。

  2.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学号。

  2.物质准备:

自制带箭头的直线(箭头可以拉伸延长)、数字卡片(0、10、20、30、40)、学号小人卡片上面有幼儿的头像和学号)、箭头、小红旗、记号笔、空白卡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有趣的线,寻找线上的数字秘密

  1.今天我带来了一条有趣的线,你们发现这条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很多幼儿马上发现了线末端的箭头,“线上有个箭头!

”)

  2.你们平时在哪里见过箭头?

箭头代表什么意思呢?

  3.幼儿立即交流了很多有关箭头的经验。

  (“我上次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见过箭头,告诉我们儿童乐园往哪儿走。

  “我在地铁车站也看到过箭头,告诉人们怎么换乘。

”)

  【设计意图:

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一条带箭头的线,引发幼儿对箭头的关注,并交流有关箭头的经验,为之后环节中理解箭头的意义作铺垫。

  4.箭头能表示方向,不过今天这条带箭头的线上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数字。

到底会有些什么数字呢(教师在线的起点和终点各贴上数字0和10)?

猜猜这段线上0~10之间还会藏着哪些数字?

  5.幼儿—下子说出了0~10之间的数字。

“你们说的数字都比0大,比10小,所以都在0~10之间。

  6.如果从10再接着往后数,还会有什么数字呢?

你们说的数字都比10大,都有可能在10的后面。

那这条线好像不够长了。

  (教师拉出箭头,将线拉到大约40左右的位置。

  7.(此时幼儿都觉得这条线很神奇,—下子很感兴趣。

  变长的线上还藏着许多数字,这些地方会是数字几呢?

  (在20、30、40的位置贴上翻过来的数字卡片,待幼儿猜出再将卡片翻回来验证。

  8.有些幼儿猜到这些地方可能是什么数字。

  “因为已经有10了,所以后面肯定是20、30、400"

  (幼儿从线段的距离上估测出数字。

  9.如果再把这条线拉拉长,后面还会有数字几?

如果神奇的线变得越来越长,上面的数字会越来越大。

原来这些数字是从左往右、从小到大排队的。

  【设计意图:

教师先从1~10“出发刀,引导幼儿发现在一段数字中间还包含着许多其他数字。

之后,教师通过会变长的线,引发幼儿初步感知线上数字排列的规律(从小到大排列)。

  二、在线上找学号的家

  1.说了那么多的数字,有没有数字可以代表我们自己(幼儿立即回答“学号”)?

这条线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排队的,我们把学号也来排排队吧。

  2.教师出示学号小人卡片,请幼儿

  找到自己的学号卡片,把它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幼儿看到贴有自己照片的学号小人,都觉得十分有趣,对“找找学号小人的家"跃跃欲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教师发现:

幼儿摆放的学号小人之间的距离有些问题。

如5并没有放在0和10的中间,或者几个相连的学号没有靠在一起,又或者11和13之间应该空开一点,却连在了一起。

  4.学号小人都排好队了,是从小到大排队的吗?

有没有问题?

为什么有些学号靠得近,有些寓得远?

  5.幼儿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发现其他学号摆放的问题。

  “因为20后面就是21,当中没有其他人了,所以要靠得近呀。

  “我发现了问题!

11和13应该分开一点,因为当中还有12!

  6.有些学号中间没有其他学号了,所以靠得近;而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分得开。

刚才你们说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要分开一点,那现在请你们把这些学号小人也放到线上吧。

  (幼儿将剩下的学号小人也摆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7.现在我们的学号都从小到大排好队了。

你们知道吗?

学号的顺序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

知道某某为什么是1号吗?

因为她的年龄是我们班最小的,所以她排在最前面。

原来我们的学号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来排队的。

这条线除了可以表示数字的大小,还可以表示我们出生的顺序。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教师提供了贴有幼儿头像的学号小人,让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体验中,将自己和同伴的学号小人摆放在线上合适的位置,在此过程中体会自己学号与同伴学号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步呈现出一条完整的数轴,并验证了之前学号摆放的方法。

在分享与纠错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分析不同学号在这条线上距离存在差异的原因,了解不同数字在排列过程中的规律与特点,并感受数序与线段的关系。

  三、游戏:

猜学号

  1.引导幼儿分成两队玩“猜学号”的游戏。

  教师说明规则:

  

(1)两队轮流“猜学号”,教师提示猜的数字是大了还是小了。

  

(2)谁猜中了,那一队即赢,获得一面小红旗。

  2.第一次玩游戏。

教师先在空白卡片上写下心中想的学号。

提问:

猜猜我心里想的学号是几号?

  3.幼儿猜出一个学号,教师就给出提示,如11太小了。

这时教师要追问:

我说的11太小了是什么意思?

11比谁小?

那接下来要往哪个方向去猜?

  4.让我们用一个小箭头来帮帮忙吧,请箭头来帮我们指明接下来应该往哪个方向猜。

这个箭头可以怎么放?

指向哪一边?

现在有几个箭头?

两个箭头是什么意思?

我心里想的学号肯定在几和几的中间?

  5.第二次玩游戏。

请一位幼儿来选一个学号,教师将线上的学号卡片都拿走,再来玩一玩猜学号的游戏。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以竞赛的形式玩猜学号的游戏(在数轴上显现数字过渡到隐藏数字)。

幼儿根据“大了”或“小了”的提示来猜测他人手中所藏的学号。

此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运用箭头来表示猜测的方向,帮助幼儿理解“大”“小”的提示并显现猜测的范围(数字区间)。

  四、讨论与延伸

  1.今天玩的游戏都和数字排排队有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数字是排好队的?

数字排好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幼儿分享生活中数序的经验。

  “电影院里有数字,座位是从小到大排好的。

  “马路上的红绿灯上也有数字。

  3.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梳

  理:

电影院里座位上的数字从小到大排

  好队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座位。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幼儿在数序认知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此环节在与幼儿的有效讨论中,引发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数序,而这些生活中的数序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本案例荣获:

20xx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学前教育)一等奖。

  点评

  简洁而不失智慧内秀而更显专业——观摩闸北区安庆幼儿园卢世轶老师的“学号小人”有感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黄琼

  20xx年3月25日,全市教研员和示范园园长集聚闸北区安庆幼儿园,观摩在20xx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卢世轶老师的大班集体学习活动“学号小人”。

又一次走近卢世轶老师,再次收获着无比的惊喜与感动,卢老师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她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

下面,以“学号小人’为例,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与思考。

  第一,价值的最大化

  今天,幼儿园的数学教学要什么?

其对幼儿发展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卢老师的这个集体学习活动为我们生动诠释了数学教学的价值。

首先,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寻找线上数字的秘密"“猜猜这段线上0一10之间还会藏着哪些数字”,以及“猜学号”游戏中,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也许,这份被激活的兴趣,会点燃幼儿未来对数学学习的探索愿望。

其次,数学智慧的发展。

借助于“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卢老师把丰富的数学元素予以充分组合:

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的关系:

线段上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自己学号与同伴学号之间的大小、位置关系等。

在这个过程中,别具一格地体现了对幼儿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的发展价值。

幼儿在有趣而富有挑战的游戏情境中,快乐地发现与学习,自主地建构着初步的、隐形的“心理数轴”,并有效地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数学智慧。

  第二,设计的有效性

  这个集体学习活动设计的特色在于:

一是简洁。

整个活动主要的教具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制的“带箭头的直线”。

教具极其简单,却在上面创造性地演绎了丰富的数学教育元素。

这样简洁而不失智慧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值得欣赏的,比起那些“豪华版”的教具,也更有利于推广、复制。

二是融合。

以往的数学活动,常常是“单打一”的设计,或者“数数”教学,或者“相邻数”教学,或者“加减运算"教学,再或者“几何形体”教学等。

而卢老师把许多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

数字大小的比较、数数、认数、数序、相邻数,以及线段与数字的各种关系等。

这样整合性的数学教学,反映了执教者以及安庆幼儿园的团队对数学教育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

三是挑战。

整个活动,不仅挑战着幼儿方方面面的数学知识,更挑战着幼儿观察与比较、分析与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数学经验的语言能力。

幼儿乐在其中,也成长在其中。

  第三,互动的现场智慧

  这既是一个预设的,又蕴涵着诸多生成因素和大量不确定内容的集体学习活动。

卢老师机智而沉稳地面对来自幼儿的信息,予以适切的回应。

如,当幼儿把自己的学号插到箭头上以后,出现了一些问题。

卢老师冷静地回应,“没有关系,让我们先解决‘靠在一起的数字’问题。

”于是,幼儿插学号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

又如,当两队幼儿做“猜学号”游戏,一队输了,有个幼儿不由自主地说,“要输得起!

”卢老师立即“接球”,回应道,“是啊,输得起,才能赢得更多!

”现场师幼互动的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卢老师沉稳、机智又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个性特点,同时,更折射出了卢老师心中装着本次活动目标和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眼里看着幼儿当前的现状与发展水平,进行着有效的师幼互动。

当然,在互动方面,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有的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如,当教师总结幼儿在箭头上数数“小朋友不但会一个一个数,还会十个十个数”的时候,有幼儿“插嘴”道,“我会五个五个数”“我还会两个两个数”。

然而,教师没有“接球”,未对幼儿不同的数数方法、经验和学习积极性予以及时的首肯。

但无论如何,卢老师沉稳而富有逻辑思维特质的互动,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最后,还愿意与大家分享的是,卢老师在“评优”活动中,不仅把一个活动上得别具特色,她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也组织得有滋有味。

另外,在“评优”的答辩与“全市展示”的互动环节中,她对主题活动开展效果的评价、对数学与主题关系的见解、对个别学习活动中结构化问题的理解,以及对集体学习活动难易问题的处理等,都很有个人独立见解和专业底气。

这充分反映了她——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位本科生、有八年一线实践积累的教师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实践能力。

  总之,卢老师是一位简洁而不失智慧,内秀而更显专业的青年教师。

我由衷地期待着卢老师把“评优”作为新的发展起点,今后能不断积极探索,不断超越自我,在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中,走得更远、更好!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对三原色的认识,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

  2.组织幼儿通过操作,认识颜色的变化,让幼儿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

  2.每张桌子上放一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烧杯和滴管三根,每组准备一幅画有大树、鲜花等的背景图。

  3.每个幼儿一个果冻空壳,一根棉签,一张纸。

  4.词卡:

红色、黄色、蓝色等词卡各一套,每组词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

  三、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认一认

  1.神秘水:

  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摇晃瓶子,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1)“老师这儿有三瓶水,都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把它变成红色,画红红的太阳,好吗?

”老师左右摇晃瓶子三下。

“咦?

怎么没有变成红色呀?

哦,我忘了说口令了。

小朋友一起帮老师说口令,好吗?

”老师上下摇晃瓶子,请小朋友说口令:

“变呀变,变呀变,变出红色画太阳。

  (3)同样的方法,分别变出黄色、蓝色的水。

  (4)引导幼儿思考:

“你们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揭示瓶盖的秘密:

“原来秘密都藏在瓶盖里。

  2.小结:

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其实都是由红色、黄色、蓝色这三种颜色变成的,所以我们把红色、黄色、蓝色称为“三原色”。

  3.“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水,请你们自己玩一玩,小心点,别把水洒出来。

”请幼儿自由玩色。

  4.“你是怎么玩的?

你变出了哪些颜色?

”根据幼儿回答,老师展示他的作业纸。

  5.引导幼儿讨论:

我们发现,同样用“红色”和“黄色”这两种颜料,可是有两个小朋友却变出了“橘红”和“橘黄”这两种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呢?

  6.小结:

原来加入不同量的颜色,能变出不同的颜色。

  

(二)画一画,比一比

  1.游戏:

变色龙:

让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颜色,用棉签蘸着给图画涂色。

  

(1)教师介绍“变色龙”:

这是“变色龙”,它最奇特的本领是,能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

如果变色龙躲在绿叶下,它会变成绿色;如果它蹲在橙色的树枝上,

  它会变成什么颜色?

如果它爬在蓝色的花朵中,会变成什么颜色?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条“变色龙”,请你在给“变色龙”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用棉签蘸着颜料涂上相应的颜色,再把“变色龙”藏好。

比一比,谁把“变色龙”藏得好,

  不让它的敌人发现。

  2.欣赏幼儿的作品,集体评议。

  3.布置画展:

机灵的变色龙。

  活动延伸:

  将材料放在“科学探索区”里,让幼儿探索添加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变出更多的颜色。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3

  目标

  1、学习按群计数。

  2、练习物品捆扎的生活技能。

  准备:

  彩色小棒若干,橡皮筋若干,计时器一个,任务转盘一个(如图一)。

  玩法

  1、四名幼儿围坐在桌子四周,一名幼儿转动任务转盘,依其指针指向明确此轮游戏任务。

  2、一名幼儿打开计时器开始计时,四名幼儿同时开始按任务转盘上的任务要求捆扎彩色小棒。

  3、计时时间一到,所有幼儿立即停止捆扎,并开始点数彩棒数量。

如果任务转盘指向的任务要求是“2根一捆”,幼儿就要两个两个数,也即按“2、4、6、8……”点数自己所捆扎的小棒;如果转盘指向的任务要求是“5根一捆”,幼儿就要五个五个数,也即按“5、10、15、20……”点数自己所捆扎的小棒。

最后以所捆扎的小棒数量最多者为赢(如图二)。

  规则

  1、需按任务转盘的指向决定每轮游戏的任务。

  2、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时间一到就必须停下来。

  3、点数小棒时必须以数群为单位,以达到按群计数的学习目的。

  说明

  1、每幅任务图都由三部分信息组成。

如在左侧这张任务图(如图三)上,数字5代表每捆5根小棒,字母代表捆小棒的颜色要求,“A一5”代表每捆5根小棒,且颜色要一致;在右侧这张任务图(如图三)上,“ABCDE”代表每捆5根小棒,且颜色需不同。

两张任务图上的“5分钟”表示的是捆扎日寸间。

  2、教师可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图,以每捆5根小棒为例,上述两个任务要求都比较简单,如果幼儿能顺利完成这两个任务,教师就可以设计难度更大一些的任务来挑战幼儿,如“AABBC”代表每捆5根小棒,且要由三种颜色组成,其中某两种颜色的小棒各两根,第三种颜色的小棒一根。

  3、任务转盘上的8张任务图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也可以提供空白任务图(如图四)让幼儿尝试着自己商量、确定游戏任务,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并借此帮助幼儿真正理解任务图的意义。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本活动巧妙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1.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

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

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

杂技演员真有本领。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

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

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

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

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

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

你们顶起来了吗?

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

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

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

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

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

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

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

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

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

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

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

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

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

”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

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

”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

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

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

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

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

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

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

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

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

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篇5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能力目标:

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情感目标:

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

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看。

(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

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

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