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8编辑学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6488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48编辑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0648编辑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0648编辑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0648编辑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0648编辑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48编辑学概论.docx

《0648编辑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48编辑学概论.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48编辑学概论.docx

0648编辑学概论

编辑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编辑学概论》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众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编辑的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编辑工作基本技能而设置的基础课。

  《编辑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应考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坚持编辑工作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编辑工作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操作技术,逐步把握报纸编辑和书刊编辑工作的规律。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心理学、现代汉语等课程有联系。

凡本教材与上述课程的教材交叉的部分,本教材只作为知识背景略为涉及,不展开论述,以免重复。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导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编辑、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编辑活动的特点,了解编辑学的研究范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

1、编辑的基本概念:

编辑是在大众传播这一专业活动中,为满足受众需要,使用独立的符号系统,对他人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组织、编选、加工整理等创造性的优化处理,使其缔构成整体的、有序的出版物物化形态。

2、编辑学的基本概念:

编辑学是研究编辑工作原理及编辑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

理解:

编辑活动的特点:

1、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活动;

2、是一种专业性、创造性的社会传播活动;

3、要使用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进行操作;

4、目的一是使作者的精神文化产品从内容、形式诸方面达到最满意效果,二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并便利读者;

5、是精神文化信息传播的中介;

6、具有劳动的隐匿性。

(二)次重点

理解:

1、“编辑”一词的现代意义;

2、学界对“编辑”的代表性释义;

3、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领域。

 

第一章:

编辑主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编辑的知识结构、心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素质的含义及基本内容;理解几种心理效应、心理障碍及其对编辑的影响;理解编辑意识与主动精神、群体气氛的关系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

1、编辑主体:

是编辑活动中具有认识和实际能力的专业人员。

2、编辑的知识结构:

是指编辑工作者所掌握的知识的组构情形。

3、编辑意识:

编辑意识是指编辑主体所特有的一种对编辑客体的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情感体验臣具有能动性的心理反映形式。

4、编辑的历史意识:

是指编缉把关中应时时考虑到,其所编发的稿件在我们的后人还原历史面目时是可信的、并且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5、编辑思想素质的要求:

在政治思想上,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想动向,能正确理解都贯彻执行党与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两为”方向。

在事业心方面,应热爱并自觉献身于新闻事业,有勇于探索、敢于竞争、不伯曲折、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对党和人民半业的高度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

在职业道德上,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正义和原则;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唯官,不为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能谦虚谨慎,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意见、呼声和要求。

理解:

1、几种心理效应及其对编辑的影响:

套板效应(stockresponse):

原为文艺心理学名词。

简言之,是指安于习惯,安于惰性,安于轻车熟路。

编辑受到这一套板反应影响的表现有多种,如报纸上累见不鲜的“×××成就卓著”、“×××蓬勃兴起”、“×××效益显著”之类的标题就是这种心理效应作用的产物。

②霍布森选择效应:

即选择者信守单一的选择模式,在众多的选择对象中,不能排除自己最初的选择意向的—种心理现象。

编辑毫无疑问要与选择结缘,选择稿件、选择作者、选择版面模式以及选择编辑符号,无一不是同选择打交道。

如果编辑未能深解选择个中味,他往往会受到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干扰。

③晕轮效应(haloeffect):

也可称为以点概面效应。

社会心理学中指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待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它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④心理定势:

是主体整体的一种动力状态,是由—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主体的需要和相应的客观环境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它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心理定势并不一定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但有时它确能影响人的思维,使人被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所左右。

这些固定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一旦产生,固然便于人简捷有序地认识相改造事物,但亦可能招致在现实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能重新作出选择和决策,从而限制了人们对新情况、新环境的应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的创造力。

⑤社会效标效应:

是指如果信息传送者的“社会效标”愈明显,在社会上的威信、名气愈大,那么被影响的人就往往会愈加信服。

这种理论常用来解释舆论活动中舆论领袖的作用。

由于受这种效应的影响,编辑可能对那些有名气的大作者投入更多的热情,而对—些“无名小卒”的态度要冷淡得多。

邻里效应:

现为在“社会感染”的作用下,某一群人通过情绪上的传递交流,意志逐渐一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

编辑活动往往是—种社会性的群体性的活动,因而邻里效应也是影响编辑行为的心理机制之一。

在邻里效应的作用下,编辑个体可能屈从于编辑部的整体意志与情感反应,而难以张扬自己的个性。

⑦茹尔丹效应:

其实就是一种模仿心理。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的控制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就编辑而言,每一个编辑都有个模仿学习的阶段,但毕竟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想自己编辑的出版物有特色,并力求有自己的风格,就不能简单模仿了事。

而只能在吸收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条新路,决不能亦步亦趋。

(二)次重点

识记:

1、编辑的知识结构的内容:

基础知识;②专业基础知识;③专业知识;

④百科知识;⑤一门其他的非新闻专业知识。

2、编辑意识的内容:

“把关”角色意识;②社会意识;③历史意识;

④受众意识;⑤危机意识;

成就意识。

3、编辑能力结构的组成:

认识形势和掌握政策的能力;②发现线索、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策划和组织报道的能力④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

4、编辑的思想素质的内容:

甘为人梯、为人作嫁的精神;②以质取稿、严格把关的态度;

③百花齐放的豁达襟怀。

理解:

1、编辑意识与主动精神、群体气氛的关系:

编辑意识是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主动开展精神文化的选择与组构,并促成文化淀积活动的自觉意识。

在文化的淀积与传播活动中,编辑处于中介地位,是社会信息通道亡的把关人。

要能真正把好关,在很大程度亡依赖于编辑的主动精神。

编辑意识有时表现为个体意识,更多的情况下是编辑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编辑部群体的气氛对编辑个体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人际关系;二是群体的价值取向。

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上下级关系、编辑部同事之间的关系。

群体的价值取向,主要指群体崇尚和追求的目标对象。

(二)一般

识记:

编辑可能面对的几种危机

理解:

高级编辑、主任编辑、编辑、助理编辑的岗位职责

几种心理障碍及其对编辑行为的影响:

①“顺臣”心理:

一些编辑在考虑发与不发,或者说评估其新闻价值时,是以领导同志是否指示、是否过问为标准的。

②怕捅“马蜂窝”心理:

一些编辑十分害怕捅“马蜂窝”。

他们一旦了解到被批评者是个蛮不讲理之辈,就像躲避瘟疫一样躲开或将稿子推给其它编辑。

③不想触动关系网心理:

在我国出版界,尤其是新闻出版界,“关系稿”己愈演愈烈、—些编辑屈从于“关系风”、“说情风”,出版物的质量自然要受到影响。

④“孔方兄”情节:

在“孔方兄”的干扰下,“有偿新闻”变换着各种面孔漫游于报纸版面,挤进电视屏幕,溜进广播网之中,使我们的新闻出版事业逐渐变味。

 

第二章:

编辑客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编辑客体、稿件、出版物等概念的含义;理解稿件的来源、特征和本质,理解出版物类型和不同出版物的编辑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

1、编辑客体:

指编辑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客观对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反映文化精神、文化成果的各种稿件;

(二)精神文化成果的物化产品——各类精神文化出版物。

2、稿件:

是治经过著作者创造性精神劳动所产生的、以一定的物质手段如语言符号或某些非语言符号(色彩、线条、光线、音响等)为载体的—切精神产品,包括文字作品、艺术作品、图表、视听作品及资料等。

3、出版物:

是指通过编辑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将各类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著述物(各类稿件)转化为可供受众消费利用的、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产物。

4、新闻报道的失准、失实的大致表现:

①夸大其辞;②恶劣歪曲;③虚假报道;④态度偏颇;⑤遗漏隐瞒。

5、稿件来源的7个方面:

①通讯社电讯稿;

②本出版机构在编记者、编辑采写的稿件;

③编外记者、通讯员来稿;

④受众自发来稿;

⑤有关部门或人员向新闻出版部门发的专稿;

小报、简报和其它宣传品、印刷材料;

⑦本出版机构编辑向有关部门或人员组织来的特定稿件(即约稿)等。

6、广播新闻节目编辑的特殊要求:

①要做好“声音”的编辑工作;

②要做好“适听化”的编辑工作;

③节日编排应遵循主次分明原则、新闻价值原则和单元组合配套原则;

④节日编排还要注意内容的综合性,要努力扩大报道面;要瞻前顾后,既要有内容安排的连续性,又要避免雷同,并且还要注意各条新闻间气氛的协调。

7、报刊传播信息的方式及其特征:

报刊是以固定的印刷符号(包括印刷图片)为信息传播中介来传播新闻信息的。

较之电子出版物,它有如下特点:

①信息容量大;②可选择性强;③具有枝强的文献价值。

8、电子媒介的特征:

①传播信息迅速;②传真性好,信度高;③感染力强。

理解:

1、不同稿件,其共同的“质”的几个表现方面:

①稿件皆应有意义;②稿件常常具有意义的流动性;

③稿件还有内涵的潜隐性,或者说是“画外音”;④稿件往往是非系统的、无序的。

2、稿件的可传播性有哪些,或者说稿件为什么能够传播?

①真实。

真实、准确是对新闻稿件最基本的要求。

②适时。

这里的适时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新闻报道要及时迅速;其二是指新闻报道要合“时宜”,即在最合适的时间内报道某—特定的新闻信息。

③客观。

完全按照事实的客观面貌向受众描述新闻事实、评价事实,这是新闻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新闻稿件必备的“品质”之一。

应用:

结合实例,谈谈不同媒体传播信息的特征。

(二)次重点

识记:

1、新闻出版物的基本类型:

新闻出版物目前基本上有两大类,一大类是印刷类出版物,如报纸、新闻杂志;另一大类是电子出版物,如广播、电视(包括图文电视)以及方兴末艾的多媒体技术。

理解:

1、稿件的基本内容:

①文字稿是用语言手段表达出来的言语记录;非文字稿,则是由非语言符号以及相应的符号规则——类似于语言符号中的语法规则一一所组成。

②就新闻出版物的来稿而言,稿件记录下来的是新闻信息、思想、意见等。

③稿件并不是若干句子或色彩、线条等的偶然堆砌,而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④稿件本身是一个系统,不同内容、不同载体的稿件,其系统结构是不一样的。

2、广播编辑如何才能做到“适听化”?

①广播新闻稿要短,不但篇幅短,而且段落、句子也要短,这样才能方便受众收听;

②语言要精炼,不能拖泥带水,要通俗易懂,要口语化,力避生造、晦涩的词语;

③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力求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

④稿件的结构应用适合人们的听觉习惯的单线结构形式,少用多线条交叉的结构形式,少用诸如倒叙、插叙、闪回等表现手法;

⑤广播新闻的导语应集纳新闻信息的核心,在比较短的新闻中应在结尾处呼应一下,对核心的信息内容进行一次强调。

长稿则宜在腰部和结尾各强调一次。

(三)一般

识记:

1、电子报纸:

实际上是一种通过电脑系统传送报纸内容的电脑新闻服务系统。

它把编辑编发的新闻、图片、服务专栏、娱乐专栏、广告等内容自动送到拥有接收器的“订阅者”手中。

订阅者只要按时付费,就可以通过家中安装的电子报纸装置的显示器查阅当天报纸的分类目录;只要按动键盘,便可以在显示终端上随意挑选自己需要的新闻、言论或其它信息内容阅读。

犹如一张报纸摆在面前一样,订户也可以用打印设备将其感兴趣的内容打印出来。

第三章:

编辑符号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编辑符号的含义、性质、分类、功能;通过实践学会使用各种编辑符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

1、编辑符号:

是指编辑活动中,人们创造并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意义)的标志物。

它是作者、编辑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表达意义的中介。

2、

2、编辑符号的性质:

①是文化信息传播交流的中介;②是传播活动发展的产物;

3、编辑符号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关系的任意性;②具有意义的约定性;③具有传播的隐喻性;

4、编辑符号的功能:

编辑符号不同于语言符号,其功用自然亦不尽相同,具体而言,编辑符号的功能主要有:

①沟通功能:

一是信息沟通,二是情感沟通;

②组构功能:

一是区分功能,二是组合功能;

③审美功能;

理解:

1、符号的本质:

它是在某种形式上或在其它方面能为知觉所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

也就是说,符号最根本的待点是其间接性,它直接诉诸于知觉,但它代表的却是深藏于背后的意义。

2、编辑符号的完善,是编辑活动渐趋成熟的标志。

就像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符号,而语言产生后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一样,编辑符号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逐渐创造完善的,编辑符号的运用也反过来促进了编辑活动的进展。

3、与许多符号一样,编辑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并非天生配就的“姻联体”。

其能指之所以被认为具有某种意义,代表某一特定的所指,是任意的。

这与编辑运作过程中编辑主体的动机性问题有关。

4、象征性编辑符号是复杂的编辑符号的主要类别之一。

这类编辑符号是某种因自己和对象之间有着一定惯常的或习惯的联想“规则”而作为符号起作用的东西。

它的所指物是精神与心理世界,所指称的物质世界也是具有精神意蕴而有意义的。

5、肖似性编辑符号是以本身特征指称对象的。

其符号肖似作用不是存在于肖似性编辑符号和对象物理特性之间,而是基于一种文化习惯。

6、价值性编辑符号是指那种能引导受众对其装饰的对象(文稿或图片之类)作出价值评估的记号。

7、情感性编辑符号是指那些能刺激人的主观态度,使人对对象产生一定特殊的心理反应的记号。

应用:

1、能够用编辑实践以及传播事业发展历程说明编辑符号和编辑活动的关系。

2、能够举例说明编辑符号关系的任意性、意义的约定性、传播的隐喻性的含义。

3、举例说明编辑符号的沟通功能、组构功能、审美功能。

(二)次重点

识记:

1、编辑符号的分类:

简单的编辑符号和较为复杂的编辑符号。

2、简单的编辑符号:

是指编辑符号中表意简单、使用也不复杂的编辑记号系列。

这类编辑符号,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较为单一,呈一种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

较常见的如校改符号就是这类编辑符号系列。

3、复杂的编辑符号:

在编辑活动中,尚有很大一部分符号,并不是那么易于理解和掌握的。

我们姑且称之为复杂的编辑符号。

这类编辑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关系结构”大多并不是“易读”的,需要细细品评,方能悟其个中三昧。

理解:

1、复杂的编辑符号的分类:

①象征性编辑符号;②肖似性编辑符号;③价值性编辑符号;④情感性编辑符号。

2、情感性编辑符号与价值性编辑符号的功用显然是颇有差异的。

前者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而后者则作用于人的理智。

从某种意义上讲前者是一种表现性的符号,而后者则接近于一种推理性符号。

(三)一般

理解:

非语言符号:

是指除语言之外其它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诸如标志、图像、手势、表情、烽火等等均属此类。

非语言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绝不在语言符号之下。

 

第四章:

编辑受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学生了解受众的信息需要、信息意识、受众兴趣、视读心理和逆反心理,结合实际,学会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

1、编辑受体:

即编辑成果的接收对象,他们是各类出版物的利用消费者。

2、受众需要:

即受众对新闻信息知识的不满足感和必要感。

3、受众兴趣:

是指受众认识的情绪表现,可分为特殊兴趣与共同兴趣两种。

特殊兴趣是指受众因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个人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兴趣差异。

共同兴趣是指大多数受众对某些新闻信息所共有的兴趣。

理解:

1、受众需要具有如下特点:

①受众的信息、知识需要只是人们众多内心体验中的一种感受,是对信息、知识的欲望;

②受众的信息、知识需要是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目的和手段;

③受众信息、知识需要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变化的;

④受众信息、知识需要具有一种多层次的结构状态;

⑤受众的信息需要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

2、如何进行受众信息意识的辨别?

受众信息意识的判别,就是对受众信息意识进行“有无”及“强弱度”的判断和识别。

编辑能不能淮确址判别受众信息的有无以及强弱程度,取决于编辑本身的素质以及编辑对受众的了解情况。

对受众信息意识的判别是确定编辑方针与出版发行方针的主要参考因素。

(1)“有无”判别

对受众信息意识“有无”的判别,是针对受众在某—持定信息域内,对某些特定信息的意识有无的判别。

此种判别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是否有该领域内应具备的一些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

②是否认识到该领域内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功效和作用,尤其是评价性认知;

③是否具有对该领域内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依赖感、必要感和支持感等;

④是否具有对该领域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倾向。

(2)“强弱程度”判别

这方面的判别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①受众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认识水平;

②受众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接受程度;

③受众对信息相信息活动意向的强烈程度,这可以从受众对信息活动的参与性程度得到反映。

3、受众特殊兴趣的具体表现:

①受众兴趣呈年龄的阶段性。

青少年的兴趣广泛而可塑,他们偏爱新闻报道中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对—些新异的内容的感受性较强。

而老年受众兴趣则相对稳定集中,他们多偏爱一些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内容。

②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人数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而且文化程度高者倾向于政治性与理论思辨色彩的内容;而文化程度低者倾向于内容的娱乐性与实用性。

③不同性别的受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偏爱亦有较大差别。

一般而言,男性好动,多爱体育类新闻;女性好静,偏爱文艺报道,热衷于服饰、化妆之类的内容。

④职业特点在成年受众兴趣中起主导作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乐于接受与其行业、职业接近的新闻报道。

⑤受众还因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征。

地域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习惯等因素关系密切。

沿海与内地,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受众的兴趣差异较大。

像广东受众具有“岭南特色”,而内陆四川则具“盆地意识”。

4、受众共同兴趣的具体表现:

①受众的共同兴趣与受众的文化背景关系密切。

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文化习惯的受众,他们对于新闻信息的兴趣具有较多的相似性。

②受众的共同兴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展程度的差异以及人们的观念的不同,人们对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兴趣均有较大的差别。

单以报刊版面的安排为例,以前人们喜爱穿插式版面结构,而现在更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常迷醉于模块式版面结构。

5、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①有些读者从自我利益出发,依据和社会不相一致的自我价值标准和人生经验,对某一方面的宣传,作出和它本来的意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反应。

②有时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因为对新闻媒介缺乏信任感。

③逆反心理的产生还与相同或相近内容的材料宣传重复的次强有较大关系。

(二)次重点

识记:

1、受众的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受已有意识的支配、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报刊宣传的观点从心理上产生抵制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

2、受众逆反心理的特点:

①反射性;②持续性。

理解:

①②③④⑤

1、受众信息意识的构成:

受众的信息意识构成可以用如下结构模式表示:

C1=f(A,D)

其中C1指受众的信息意识;

A指受众关于信息相信息活动的态度状态;

D指受众关于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素质状态;

f表明信息意识是态度状态和信息素质的函数。

这里的态度状态,是指受众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信息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知识及其水平,对信息源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又包括人们关于信息的接收、整理、组织,还包括人们利用的方法、技能及熟练程度与接受能力。

2、了解受众兴趣的意义:

了解受众兴趣对于推动新闻事业,对于提高编辑工作的水平以及出版物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编辑而言,应努力做到;①及早摸清受众兴趣发展与变化情况,多作这方面的调查研究;②要筛选出中心兴趣,并根据这些中心兴趣确定编辑方针的重点和出版报道方向;③要经常研究受众兴趣变化的规律以便做到随“趣”应变。

应用:

(三)一般

理解:

1、如何界定受众的信息意识?

要界定受众的信息意识,不妨从其形式、功能和性质三方面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入手:

从形式看,受众的信息意识是其信息心理的升华,它涉及广泛的信息心理现象.是人所意识到的信息心理活动的总和。

从功能看,一方面,信息意识可以改正或修复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社会性判断。

另一方面,信息意识可以对实践活动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从性质上看,受众的信息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乃第二性的东西。

基于以上认识,不妨把受众的信息意识界定为:

受众的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

 

第五章:

编辑控制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学生了解中外新闻法的历史和现状,我国的新闻基本法律规范;掌握新闻侵权行为的含义,理解新闻侵权行为的抗辩和补救,理解新闻侵权的责任和新闻官司。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

1、新闻侵权行为:

是指对他人的名誉、精神成果的损害或非法占有。

2、新闻侵权行为的抗辩:

是指当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发表的新闻被人指控为侵权时,它(他)就要提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的一种行为。

3、新闻侵权行为的补救:

是指一旦新闻报道引发新闻纠纷或发现可能引发纠纷时,侵权单位采取的一系列补偿挽救的工作。

4、新闻侵权的责任:

即新闻侵权行为的主体因违法而应承担的“罚刑法定”的法律责任。

法律没有规定的责任,则不能称为侵权责任。

5、新闻官司,即对新闻侵权行为的诉讼。

理解:

1、熟悉我国新闻的基本法律规范。

2、我国较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有如下几种:

(1)侵害名誉权、名称权

名誉即名声,指公民的品德、声望、信誉、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新闻报道如果以虚假或攻击性的内容指责公民有不道德或违法行为,损害其名声,就构成对该公民名誉权的损害。

另外,报错某些事发生的单位或行为主体的姓名,也是侵犯名誉权的一种表现。

(2)侵害他人隐私权

所谓隐私权,是指这个人享有的不涉及公共利益、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权利。

判断是否侵犯了隐私,造成名誉权损失,主要依据是三条:

①有隐私的事实;②侵害者进行了宣传和传播;③造成了不良甚至严重后果。

(3)侵害著作权人的著作权

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