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638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docx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研究参考资料

2013年11月26日

第55期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

摘要:

正确辨析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也是当前我国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参照钱纳里关于划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准,本文进行的测算判断:

总体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我国城镇化整体而言滞后于工业化,各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差异较大;相比高收入地区,低收入地区城镇化滞后问题更为突出。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符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作用、互为正向影响,城镇化对工业化影响力相对更强;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表现出工业化发展略快于城镇化;在工业化后期,城镇化成为推动工业化发展、尤其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建议应着力扩大产业聚集规模;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采取针对性推进策略,因地制宜,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

如何正确辨析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本报告依据经典理论和我国发展的现实,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阶段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101个市场经济国家(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研究,提出了将产业结构演变分为三个时期(准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和六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高级阶段),并按不同的收入标准,给出了投资、政府收入、教育、国内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贸易结构、劳动力配置、城市化、人口过渡和收入分配等10个方面的结构预测值,较好地总结了经济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规律。

以此为参照,可以分析判断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我国城镇化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

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核心指标。

2011年,我国人均GDP为5447美元(按当年平均汇率6.4588折算),对照钱纳里以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比工业化中级阶段高出647美元,比发达经济初级阶段低3553美元。

据此判断,我国整体上正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低限位置,也即工业化的中后期。

表1钱纳里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人均GDP的变动范围

发展阶段和时期

1964年美元

2011年美元

6个阶段

3个时期

100-200

600-12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准工业化时期

200-400

1200-2400

工业化初级阶段

工业化时期

400-800

2400-4800

工业化中级阶段

800-1500

4800-9000

工业化高级阶段

1500-2400

9000-14400

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后工业化时期

2400-3600

14400-21600

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注:

(1)人均GDP1964年美元的发展阶段划分标准来自钱纳里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原文中的人均收入是人均GNP口径,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总收入,而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总收入,两者略有差别,但差别不大,人均收入的数值也非常接近,基本可以相互替代。

(2)本文依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美国1964-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GDP缩减指数)测算的2011年与1964年人均GDP的换算因子为5.78,实际取整为6。

按1964年美元计算,2011年我国人均GDP处在钱纳里划分标准800-1000美元区间;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9.9%,基本对应1000美元收入水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5%,工业就业比重为29.5%,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65.2%,基本对应500-800美元区间;城镇化率为51.3%,基本对应400-500美元区间。

因此,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比钱纳里标准值低8.8-12.1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8.1-13个百分点,工业就业比重低0.8-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低4.4-6.4个百分点,而只有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与1000美元标准值基本一致。

这些情况表明,尽管以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高级阶段比较匹配,但受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偏低影响,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仍然明显偏高,城镇化发展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

表2钱纳里标准模型

1964年人均GNP

(美元)

换算为2011年人均GDP(美元)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工业就业比重(%)

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城镇化率(%)

100以下

600以下

17.8

49.2

7.80

30.2

12.8

100

600

21.0

56.4

9.10

35.8

22.0

200

1200

28.7

69.5

16.4

44.5

36.2

300

1800

33.0

75.9

20.6

53.6

43.9

400

2400

36.1

80.0

23.5

59.0

49.0

500

3000

38.3

82.7

25.8

63.4

52.7

800

4800

42.9

87.7

30.3

73.3

60.1

1000

6000

44.9

89.6

32.5

78.2

63.4

1000以上

6000以上

48.8

91.1

36.8

87.8

65.8

注:

表中数据根据《发展的模式1950-1970》(H.钱纳里M.赛尔昆)整理。

2011年与1964年的换算因子为5.78,换算依据同表1。

(二)低收入地区城镇化滞后特征最为突出

沿用钱纳里划分标准,根据换算成美元的2011年人均GDP,对全国各省(市、区)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大致分类。

结果显示:

天津、北京等5省(市)达到后工业化时期的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内蒙、广东等15省(市、区)处于工业化时期的高级阶段,青海、海南等10省(区)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级阶段。

表3:

按钱纳里人均收入标准划分的各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阶段

地区名称

人均GDP(美元)

地区名称

人均GDP(美元)

后工业化时期

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天津

上海

北京

13193

12783

12643

江苏

浙江

9644

9173

工业化时期

工业化高级阶段

内蒙古

广东

辽宁

8976

7866

7859

湖北

河北

陕西

5295

5259

5181

福建

7335

宁夏

5116

山东

7329

黑龙江

5081

吉林

5955

山西

4855

重庆

5342

工业化中级阶段

新疆

湖南

青海

海南

4658

4626

4571

4474

四川

安徽

广西

甘肃

4046

3973

3921

3034

河南

4438

云南

2983

江西

4049

贵州

2541

数据来源:

2011年人均GDP以及平均汇率6.4588取自《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对照钱纳里的标准,我们测算和整理了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城镇化率、工业增加值比重、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二产就业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等特征性指标,结果显示:

与标准值相比,高收入地区(天津、上海等10个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上的省、市、区)的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1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低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低3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地区(吉林、重庆等8个人均GDP在4800-6000美元之间的省、市、区)的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13-1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低10-13个百分点、二产就业比重低5-7个百分点;低收入地区(新疆、湖南等12个人均GDP在2800-4800美元之间的低收入省、区)的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5-2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低7-18个百分点、二产就业比重低1-7个百分点。

这表明,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城镇化率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标准值的差距就越大,这些地区是影响我国整体城镇化率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偏低的主要因素。

表4:

2011年按人均GDP分组的全国三大区域判断指标

高收入地区

(6000美元以上)

中等收入地区

(4800—6000美元)

低收入地区

(2400-4800美元)

包含地区

天津、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福建、山东

吉林、重庆、湖北、河北、陕西、宁夏、黑龙江、山西

新疆、湖南、青海、海南、河南、江西、四川、安徽、广西、甘肃、云南、贵州

人均GDP(美元)

8769

5254

3967

工业增加值比重%

44.16

46.68

43.59

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

94.11

89.00

85.75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

38.05

25.45

22.99

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75.62

59.50

53.62

城镇化率%

63.22

50.53

41.82

数据来源: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区2012年统计年鉴资料加工整理。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联测度

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动规律和关联关系。

我们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面板数据模型来进一步分析两者间的关联关系。

(一)全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关联分析

用工业化因子(gyhyz)代表工业化水平,用城镇化率的对数(lczhl)代表城镇化水平,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然后利用全国1977-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

根据LR检验方法和SC准则确定VAR模型最优滞后长度为3,估计结果为:

AdjR2=  0.998826F=4537.901AIC=-6.138504SC=-5.821063

AdjR2=  0.999022F= 5450.731AIC=-5.039811SC=-4.722370

(模型中,t为样本年度,εit为随机扰动项)

脉冲响应分析显示,工业化因子变动对城镇化率具有正向影响,并且从第4期开始逐渐加强;城镇化率变动对工业化因子的响应开始就比较明显,中间虽有波动,但从第5期开始持续增强。

因此,1977—2012年期间,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作用,互为正向影响,并且城镇化对工业化影响力相对更强。

图1城镇化率对数与工业化因子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图

从方差分解结果看,工业化因子对于城镇化率的短期影响较小(一期为0,二期0.045%),长期影响程度提高较慢(六期1.2%,十期才11.8%);但城镇化率对工业化因子的影响一期就达到8.1%,二期达到23.7%,影响程度明显更高,这与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表5城镇化与工业化方差分解表

lczhl方差分解

gyhyz方差分解

期别

lczhl

gyhyz

期别

lczhl

gyhyz

 1

 100.0000

 0.000000

 1

 8.096004

 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