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617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

《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docx

写材料常用引用的57个廉政典故

公文常用引用廉政典故

目录

1.公仪休拒鱼2

2.房梁挂钱2

3.无功即有罪3

4.新鞋踩泥3

5.子罕辞宝4

6.灭官烛看家书4

7.以廉为宝(宋人献璞)5

8.陶母退鱼5

9.一贫如洗6

10.一钱太守6

11.二不尚书6

12.三汤巡抚6

13.四知太守7

14.留犊太守7

15.悬鱼太守7

16.饮马投钱7

17.郁林石8

18.悬鹅示众8

19.宰相拒鱼8

20.棒打送礼9

21.吕蒙正不受镜10

22.孙中山的《家事遗嘱》10

23.范公惠政泽青州11

24.包拯“不持一砚归”11

25.公孙休“嗜鱼不食鱼”12

26.时苗“离任留犊”12

27.刘宠“不取一钱”13

28.杨震“四知拒金”14

29.曹鼎不可14

30.公仪休拒鱼15

31."廉泉让水"16

32.诸葛亮以俭养德16

33.季文子戒奢华17

34.苏琼悬瓜17

35.悬丝尚书17

36.四铁御史18

37.风月尚书18

38.量禀教子19

39.李贞皇后拒收贡献19

40.饮马投钱19

41.郁林石20

42.清廉若水20

43.不许私求20

44.题诗示廉行21

45.明镜照心21

46.浊世不污,张纬清廉自守22

47.立檄拒礼22

48.棒打送礼22

49.厚谢婉拒23

50.太宗拒寿23

51.送礼实是“送祸”23

52.陶母退鱼24

53.吴隐之不惧饮贪泉24

54.一贫如此24

55.两袖清风25

56.手好不要钱25

57.“五胆忠臣”范仲淹廉洁25

公仪休拒鱼

鲁国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鱼,有一天,公仪休正和他的学生交谈,有人送来两条鲜活的大鲤鱼,公仪休婉言谢绝了。

他的学生不解地问:

“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

现在有人送鱼来,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公仪休答道:

“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律,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现在想吃就自己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房梁挂钱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免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穷得过不了日子,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到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卖,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无功即有罪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

有一着官服者昂然面见阎罗王,说自己很清廉,“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罗王便笑他:

“你虽然清廉,却不是好官,如果没什么作为,那还不如让一个木偶来当官,他连水都可以不喝人家的,比你还强”。

这位官老爷又辩解说:

“某虽无功,亦无罪。

”阎罗王便只好以事实来数落他的一生:

“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

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三载考绩之为何?

无功即有罪矣。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

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

“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子罕辞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石的人说:

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

“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

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

”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灭官烛看家书

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

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

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

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

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

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

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以廉为宝(宋人献璞)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

鄙人曰:

“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子罕曰:

“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

“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一贫如洗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合,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贪赃枉法,还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

“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

”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一钱太守

后汉会稽太守刘宠离任时,所属山阴县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相赠,刘婉言拒绝。

最终因盛情难却,只好接受一钱。

当时人赞誉刘宠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

范景文历任明朝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要职。

位尊权大。

亲朋好友纷纷登门相求,他在大门口张贴“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广为告知。

从此百姓便称他为“二不尚书”。

三汤巡抚

清朝江宁巡抚唐斌,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用豆腐汤佐食,百姓送他“三汤巡抚”的雅号。

四知太守

四知太守后汉东莱太守杨震经过管辖地昌邑县时,县令王密送去十金,并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坚决拒受,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人们因此称他“四知太守”。

留犊太守

三国时期魏国寿春县令时苗,出入坐黄牛车。

他离任时,将黄牛生下的一头牛犊留下,说牛犊是他在任时生下的,不应该带走。

人们因此称他为“留犊太守”。

悬鱼太守

后汉南阳太守羊续爱吃鲜鱼。

有个府丞听说后,送去两条大鲤鱼,羊续不肯接受。

但那府丞老于世故,不言不语地走开了,羊续只好将鲤鱼挂在门前,已警戒那些前来送礼的人。

因此人们称羊续为“悬鱼太守”。

饮马投钱

唐代徐坚等人编撰的《初学记》卷六引《三辅决录》中记载,汉代安陵人项仲仙(一作“山”),为人特别清廉。

他常到渭水边饮马,每次都要向水中投三枚铜钱。

以示清廉不苟取。

后世遂以“饮马投钱”来比喻人清廉,决不做苟取之事。

郁林石

晚唐时代的文学家陆龟蒙,家住苏州,门前有一块巨石。

相传他的远祖陆绩曾在三国时代吴国的郁林做太守,他为官清廉,不贪污不受贿。

罢官回乡时,行李很简单,因此船轻不能过海。

他便往船中装大石块。

当时人称“郁林石”。

以此称颂陆绩的为官清廉。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宰相拒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一国人献鱼而不受。

其弟谏曰:

“嗜鱼不受,何也?

”曰:

“夫欲嗜鱼,故不受也。

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此明于鱼为己者也。

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

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

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

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

问:

“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

”公孙仪说:

“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

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贿的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

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

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的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

“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

”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吕蒙正不受镜

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

蒙正笑曰:

“吾面不过楪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

”闻者叹服。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

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

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

吕蒙正笑道:

“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照呢?

”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贤臣李靖(李靖:

曾封为卫国公)。

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孙中山的《家事遗嘱》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溘然长逝。

孙中山逝世后,留下的遗产只有生前的一些衣物、2000余册书籍和一所华侨捐资购买的住宅。

他的《家事遗嘱》全文如下: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

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

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此嘱。

”短短54个字,道出了孙中山一生廉洁无私、清正耿介的崇高品格。

范公惠政泽青州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人,官至宰相。

公元1050年11月范仲淹自杭州知青州,1052年5月离青州,逝于赴颍州途中。

青州是范仲淹仕途生涯的最后一站,又仅仅一年半时间,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站。

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公元1051年,青州灾荒,他奏请朝廷把军仓中的粮食留出一年军需,其余全部救济灾民,州民感激涕零。

公元1052年,黄河北发生粮荒,朝廷令青州的田赋粮运到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交纳,民众都为长途运输发愁。

范公探明博州粮价并不高,就征得博州知州同意,到博州购买粮食交纳。

于是,他让青州民众把田赋粮折价交款,派官员携款去博州购买粮食,不到五天就购足田赋粮,交纳后所余数千缗钱,又全部发还农户。

青州民众因此为他立祠纪念。

至今青州市尚有范公亭路、范公亭公园、范公井、范公祠等。

包拯“不持一砚归”。

包拯常说: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端州盛产名砚,在其任端州知府期间,因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