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587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

五 厘米和米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认识线段、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教师把弯曲的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1课时 认识线段

教材第59页例1及相关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能从生活中找到线段,能够数出一些简单图形中的线段的条数。

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课件。

课件出示两根毛线(一条直的,一条弯的)。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的。

师:

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线,它们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

教师把弯曲的毛线拉紧,提问:

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师:

我们把两手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板书:

线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1.感知线段的特征。

师:

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师:

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

线段的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2.感知生活中的线段。

师:

直尺、课本的什么地方也可以看成线段?

小组内互相在直尺和课本上指一指,说一说。

师: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生:

黑板的边、桌子的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折线段。

师:

把正方形纸对折,再打开。

现在纸上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师:

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

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生1:

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

生2:

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

小结:

线段是有长短的。

4.画线段。

师:

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

教师演示画线段,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提醒学生:

(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

(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1.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自主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

2.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3.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2)提问:

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4.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2)提问:

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三角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

5.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

共画了几条线段?

是不是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3)小结:

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的,线段具有可测量性。

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践,来感知线段的特征,知道还可以用尺画出线段,体会几何图形的美。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2.在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眼、脑、手、口协调活动的能力。

3.在情感方面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在教学时,要使学生正确地画出线段,注重方法的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教材第61~62页例2、例3、例4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

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直尺。

下面哪些是线段?

小结:

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你们想知道自己的课桌的边有多长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1.初步感知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师:

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你们觉得课桌有多长?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测量,全班交流:

汇报测量结果。

师:

同样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

师:

为了准确地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直尺图。

师:

这是直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

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样的长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师: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3)师: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师:

2厘米、5厘米、10厘米各有多长?

引导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指一指。

3.用厘米量。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师:

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

不对齐行吗?

小结:

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

要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是从几开始画到几结束?

生:

要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

小组活动:

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

1.教材第6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主判断,互相交流,并说明理由。

2.教材第62页“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注意测量方法的指导。

3.教材第62页“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

红色线段长几厘米?

是整厘米数吗?

那么它接近几厘米?

为什么?

蓝色线段呢?

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

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长几厘米。

4.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6题。

(1)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每条线段的长度。

(2)组织交流:

你是怎样看出每条线段的长度的?

(3)小结:

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教师演示:

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移动直尺,使学生看到,这条线段的长度是确定的,它的长度不会因为直尺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6.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画线段的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怎样画一条规定长度的线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尺子的长度单位);

(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

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等。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3课时 认识米

教材第64页例5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形成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2.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等活动,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长度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

建立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米尺、课件。

师:

我们测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我想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你会用你的尺子来测量吗?

(请学生代表来测量。

)师:

用这种方法测量黑板的长度方便吗?

师:

我们要测量黑板的长时,尺子太短,厘米这个单位也太小了,要数出多少厘米很不方便,看来我们测量像黑板这种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米。

1.认识米。

(1)教师出示米尺。

介绍:

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2)认识感知1米的长度。

师:

1米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米尺比一比,再和自己两臂伸开比一比。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后汇报、交流。

师: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1米和1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

仔细观察米尺,你发现了什么?

米尺的刻度是从几到几?

小结:

在米尺上,有刻度线和相应的0~100这些数。

通常我们把“0”刻度线作为起点,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为1米。

学生活动:

在米尺上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

1米是多少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1米。

2.用米尺量。

(1)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在量的时候注意:

应从黑板的一端开始,一直量到另一端,尺子要放平。

(2)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3)学生自由测量物体的长度。

1.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集体交流,说出测量的过程。

3.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估计的方法。

4.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