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习惯的培养.docx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习惯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习惯的培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习惯的培养》
-
摘要:
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会自然形成,而是经过有意识培养而形成的。
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靠教师,它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英语教学水平,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因材施教。
关键词:
兴趣;习惯;培养
一、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会轻松学会知识,会学到更多,学得更好。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轻松学好英语呢?
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学习和认识以下几点:
1.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加入一些游戏,让学习更活跃,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知识。
我们可以把要学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声音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由于不同孩子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更长。
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教学中增加故事教学。
例如:
一次我在教“单词house与horse”的发音区别时,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马盖房子的故事。
在故事中我不断用到house和horse这两个单词,学生们在认真听故事的同时学会了这两个词的发音区别,在不知不觉中全部掌握,且印象极深。
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奏效,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2)情景教学法。
记得一次听课的经历,学习的内容是“Howareyou?
”“I’mfine,thank’you”教师令同学们读几遍后解释一下意思,然后就把重点放在了练习句子发音上,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自己有点肚子痛,想要上厕所。
老师趁机用上了这句话:
“Howareyou?
”学生回答了一句:
“I’mfine,thankyou”从这一堂课中我们能感觉到老师讲课忽略了情景教学的重要性。
老师如果能创设几种情景来练习,相信孩子们就不会有这样的学习误区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掌握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
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
这里的“听”,主要是指听录音和老师的示范发音,听准以后再“说”,积极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不怕出错。
“听说”不应局限于课堂内,也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
每天坚持听半个小时录音,然后跟着说;或者同学之间自由组合成会话小组,相互交替进行听说练习;或者教师把教材中同一个话题的内容串连起来,改编成短剧,然后分组表演,彼此观摩,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要求表演者吐词清楚、发音标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对话,例如,放学后教师主动和学生说“Goodbye,seeyoutomorrow!
”学生听到后也和老师说“Goodbye,seeyoutomorrow!
”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
在课堂中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大胆开口说英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
要特别关注那些存在怕说、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教师在提问这些学生时,学生往往回答得不好,或说得不流利,这时候教师往往想帮助他们去纠正错误。
其实学生在讲英语时,教师最好别去打断他,应允许学生暂时存在某些语言错误,待讲完后,教师再指出并纠正。
这样做,不干扰学生说话的思路、意念表达,不挫伤其说话的积极性,能提高其语言水平,还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以后更愿意回答问题或发言。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
“读”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用到最多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指“朗读”。
要求:
正确拼读单词,响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等基本正确。
拼读单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积累词汇。
朗读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等,也有助于“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课堂学习中无论是个别还是全班拼读(拼背)单词,都应要求学生先读二遍单词,再拼读字母,然后再读一遍单词。
培养学生拼读单词的良好习惯有益于学生认读单词,正确拼写单词。
教师还应注重范读和领读。
在自身(或音带)范读、领读时,教师可配以手势以示升调、降调、重读等,加深学生的理解。
以后还可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标音调符号。
学生有时朗读的语速、节奏掌握不好,一字字顿着读,或是过快,发音不到位,无停顿,混着读,特别是在集体朗读时有些学生发音明显,节奏较差,语速偏慢等。
针对此,教师要对症下药,变换教法,采取个别纠正、正确示范等方法,随时纠正学生朗读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的习惯。
“写”比起“听”“读”“说”来说是最晚接触的,英语书写是从字母开始的。
要求书写姿势、方法正确,斜体行书规范书写,大小写、笔顺、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
书写英文时,纸稍向左斜放,纸的下边与桌面边缘成100角,不要正放。
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花费一些时间引导学生书写字母、单词并逐步过渡到句子。
要讲清书写规范,正确示范,让学生充分练习。
为了减少书面抄写作业的枯燥性,老师要设计形式新颖的书写练习,如:
词组搭配、改错题等,就是最简单的抄写字母也要变换着方式,如按元音归类抄、按大小写字母分类抄等。
学写字母时,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笔顺书写,要求在四线三格中位置正确。
还要强调字母的书写要向右倾斜,斜度要一致(约50)。
尽管如此,学生写下的字迹和书上的印刷体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
中国学生由于写汉字的习惯,竖直横平,有棱有角,四方端正。
因此,在书写英文时,常出现直、方、角现象。
对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及时给予纠正、讲解和正确的示范。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
“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总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会自然生成,而是经过有意识培养而形成的。
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靠教师,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英语教学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习惯放在教育的首位,要知道日常生活成习惯,习惯铸成就。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教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者,参与者,因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自终地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主体发展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创造问题、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是好奇、好问的探索的心理,创造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识茅盾的冲突。
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学习新知识兴趣油然而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导,深入研究。
有趣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既是“苦善事”又是“苦中有乐”的趣事,使学生从“要学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
教学“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教师一上课就说:
“现在我们来做猜谜的游戏”同学们听了都很高兴。
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听老师讲述:
不论同学们说出的数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5、或3整除。
不信试试看,同学们一个个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一一回答:
学生又通过计算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这时大家惊奇了,里面到底有什么“决窍”呢?
于是老师就珍机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迷。
这时同学们就会带着急于探索的心情去认真学习了,这正是”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事业的成功,需要交往、需要合作。
交往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火花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
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
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展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对那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学习差的学生,这种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教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特征及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出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同学们根据各自己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①6+4+6+4=20厘米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②6×2+4×2=20厘米即: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③(6+4)×2=20厘米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了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相互启发和训练。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些概念教学,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才能认识和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形成明确的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学本身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时,教师在讲1/2、1/3之后,让学生用纸析出1/4,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1/4。
又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口算除法时42÷3,先让学生借助小棒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把4捆2根小棒平均3等份,求每份是多少?
生:
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把4捆平均分成3等份,每份是1捆,剩下的1捆怎么办?
剩下的1捆拆开成10根和2根合在一起是12根,12根平均分成3等份,每份是4根,把1捆和4捆合起来是1捆4根,然后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用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42÷3301230÷31=1012÷3=410+4=14这样就使操作成为抽象思维的基础,在这基础上进行归纳口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运算和提高口算速度。
在课上,不折不扣地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结果。
四、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采用富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教师就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及时捕捉和创设各种有利时机,帮助学生一次次获得成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中来。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滋味,尤其是那些屡屡失败,几乎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比如:
课堂提问时,老师可有意识地减少问题难度,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优化练习设计,做到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体现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用途,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还要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提高。
作业要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这样分层次做作业,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做练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我正在进步”的这种情感,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更加在学习中、思考、创新和发明。
五、让数学走进生活,激活学生动参与学习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能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的解脱出来。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学习内容就显得空洞而乏味。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如:
某班有43位同学要去“春游”,门票每人60元,50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买票合算?
为什么?
活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当然是买43张票,但也有的说买50张票合算,因为他们可以折八折,这时老师不急于答案公布,而且让他们分组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通过计算出是买50张票能打八折合算,因为60×43=2580(元);60×50×0.8=2400(元)能省158元,通过各种实际例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也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对数学的趣味,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盱眙县河桥中心小学:
唐胜华摘要:
课堂,是讲堂,是学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
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
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我坚信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会让学生学的更快、更轻松!
关键词:
课堂、生活、生命活力、赏识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我们教师如何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改变以往单一地讲解、演练,而组成许多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完成学习。
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是常教常新,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呢?
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平民教育”、“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我的做法是:
一、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亲近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画面:
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前进不了。
接着改乘椭圆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
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
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
这样以情境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又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
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高涨。
(二)运用生活,教学新知。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
在教学六年级教材中“利息和利率”一课时,我就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和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银行参观,主要是要学生用自已的压岁钱去模拟存款、取款,观察银行墙壁上的利率表。
学生感到很新鲜,表现也很积极。
提出了“利率是什么?
”“为什么这些利率不一样?
”“我要怎样存才能得到较多的利息呢?
”等问题。
不过我没有直接回答他们,而是表扬他们提得好,并表示相信他们通过自已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一定能解决。
同学们的干劲更大了。
到上新课时,由于自己发现问题,又通过自已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从而找到了符合自已需要的存款方式。
个个充满了自豪感,脸上都流露出成功的喜悦。
他们有的表示自已更加喜欢学习数学了;有的认为数学的用处真是太大了,一定要学好数学;有的表示对数学更感兴趣了。
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精神怎能不得到发展呢?
(三)活学活用,反映生活。
数学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室、书本,必须把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
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
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
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
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启发学生思考:
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
学生想出:
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
(我补充“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
接着,我又说:
“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
于是得出:
竿长:
竿影长=树高:
树影长;或:
树高:
竿长=树影长:
竿影长。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二、学会欣赏孩子,让个性得以张扬。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会,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稍有不从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
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让探索在新理念中放飞。
新理念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新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素材,让他们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思考中有所得。
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进行巩固练习时,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汇报本班有男生多少人(50人),有女生多少人(40人)。
接着再把“男生有50人,女生40人”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利用以上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顿时,学生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言。
提出了很多问题:
“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男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
”、“男生比女生多了几分之几?
”、“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
”等等。
每个学生最少也会提出三、四个。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有选择地板书出: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9等等。
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以上板书信息,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数量和一个分率,同时补充上一个适当的问题编成一道分数应用题,并要求学生在本小组内讨论、交流,让本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解答。
就这样,我把选择条件、改编应用题及解答应用题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教材用“活”了,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算方法多样化释放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
一幅相同的图画,在不同人的眼里,会谈出不同的韵味。
同样,同一道题,不同的思考方法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如,我在今年教学“整数除以分数”—18÷时,学生有创造的计算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反思中记下了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
“教学中,我没有把老师意识中的最优化的计算方法硬塞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探索和发现计算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出18÷=18×、18÷=18÷2×5、18÷=(18×)÷(×)、18÷=18÷0.4多种方法。
我心头一惊,真没想到,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与书上的方法比较,更容易理解。
对大家的发现,我由衷地赞赏。
而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赏识每个学生,为他们的“出格”鼓掌。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
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有些所谓的“调皮学生”自由散漫,想说就说,没有顾忌,没有限制。
因为他们不会没“跳”入教师所设定的种种规规矩矩、有棱有角的“方格”之中。
所以他们的回答往往超出教师、教材的本意。
但是这些“出格”的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如果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表现,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随机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提醒自己:
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自主学习活动的需要,教师要让孩子有一颗创造“心”,就要少给孩子的学习生活“画”上一个又一个“方格”,成为孩子学习的“紧箍咒”。
同时,教师也要打破原有的“套路”,以“格外人”孩子般的心态平视孩子的一些“出格”,在必要的地方稍作适当引导,让孩子快乐地、成功地走上正确道路。
三、放飞灵性的翅膀,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我曾经听过一堂课,听到听课老师这样的评价:
这位老师真的走到学生中间了,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教学中与学生的相处是那么融洽。
当时我就在想:
自己在上课时,孩子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是轻松愉快的,是紧张压迫的,还是淡而无味的。
我想:
当我们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时,就获得了全新的体验,学生“动”起来,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
(一)平等交流,让学生成为“知音”。
现在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部分老师:
对学生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