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决策.docx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决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决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决策
毕业论文
课落款称: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指导教师:
刘立伟
学生姓名:
孙越超
学号:
专业:
行政管理
学院: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我国是一个各类灾变和危机多发的国家,各类各样的灾变和危机给我国社会造成了庞大的损失。
我国政府和社会也经受住了各类各样危机的考验,在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硕的经验。
可是,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所以当前政府应加速成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和法律规范,改革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
来解决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信息公开机制,危机预警机制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危机危机管理
Abstract
Chinaisavarietyofdisasterandcrisis-pronecountries,avarietyofdisasterandcrisisinoursocietyhascausedtremendouslosses.Ourgovernmentandsocietyhaswithstoodthetestofavarietyofcrisis,incrisismanagementhasaccumulatedawealthofexperience.However,oururgentneedtoenhancethegovernmentcrisismanagementcapabilities.Sothecurrentgovernmentshouldspeeduptheestablishmentandimprovementofcrisismanagement,specializedagenciesandlegalnorms,thecrisiscommunicationsystemreform,improvethewholesociety'scrisisresponsecapabilities.Toresolvethecrisismanagementmechanismisnotperfect,thelackofinformationdisclosuremechanisms,crisisearlywarningsystemshortage.
Keywords:
crisiscrisismanagement
引言
前人云:
天有意外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古今中外,人类生产生活无时无处都充满了危机,所不同的是危机的规模、范围和危害程度有所不同算了。
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加和社会变革,危机事件此起彼伏,并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危机领域多元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此刻我国的危机事件不仅在自然界,而且随着社会进一步转型,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危机事件;二是危机发生频繁化。
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南方的大面积干旱,2004年上半年发生的禽流感等;屡屡发生的矿难事故和食物安全事故,今年年初的大面积雪灾,4月份的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上海公交的爆燃,直至最近的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地域的里氏级特大地震灾害等等……
我国每一年因突发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据国家行政学院李军鹏副教授提供数据,仅2003年我国因突发事件的损失额就高达6500亿元,相当于昔时我国GDP的6%。
这次汶川大地震估量造成过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中国经济增加率因此可能受到拖累。
危机的频繁出现及其带来的庞大损失向世人警示:
现今中国不仅需要增强政治领导,加大政策管理的力度,更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危机管理体系。
一、政府危机与危机管理概述
(一)、政府的危机
一般来讲,危机就是指那些能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生存进展产生重大要挟的紧急事件或灾难。
危机具有结构不良突发性、紧迫性、不肯定的特点,令人们无法在短时刻内肯定危机性事件的演变趋势。
危机既能起到社会安全阀的踊跃作用,又有破坏性、消极性的一面,而从社会现实来看,危机往往对经济和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危机从发生到消亡,一般要经历暗藏期、暴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四个时期,因此,成立危机的预警机制,在危机暗藏期及时发现并遏制,是危机管理的第一要义。
依照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成福教授的概念,“危机是指如此一种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暴发严峻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要挟、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办法加以应对。
”
(二)、政府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罗伯特·希斯以为危机管理包括转移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良对危机冲击的反映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在超级规状态下,对内保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外抵御外敌入侵或非传统安全要挟的活动。
政府危机管理要求政府调动各类资源,通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等办法限制和消除危机的行为,包括对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所有方面的管理,以达到缩减危机的范围和影响的目的。
据此,危机管理可界定为组织为避免危机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反映、危机决策、危机处置和危机评价等的管理行为。
(三)、政府危机管理的意义
自从上世纪90代以来,战争危机、外交危机、金融危机、宗教危机、社会危机等各类类型的危机如滔滔巨浪,扑面而来。
危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进展和社会的稳固带来要挟,而且对政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提出挑战。
危机凸现政府增强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进入危机频发期,对危机管理重要性的熟悉更有待于提高
l.提高政府危机防御和维持能力的必需。
今世危机冲突理论以为,没有一个社会系统是整合得十分完美的,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内的社会系统中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它随时存在,随时发生。
因此将危机管理理念融人政府管理进程,制订有效的危机管理战略,不仅能够提高政府阻止危机发生、进展和降低危机不良影响的防御能力,避免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庞大经济损失和政治危害,而且能够使基于危机意识的政府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持续有效地维持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
2.提升政府处置危机事件能力的必需。
危机管理包容了政府在顺境、逆境中和进展进程各阶段的管理内容,包容了一整套预防、发觉和化解危机事件的管理机制,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危机事件处置是任何一国政府不可避免而需要正视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政府危机处置能力直接表现政府管理水平,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的进展,关系到政府的形象。
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由于美国政府有一整套有效的政府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和较强的危机处置能力、控制能力,危机事件能在较短的时刻取得平息,社会秩序也得以恢复,也提高了美国政府在社会公众乃至于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3.关系到社会的稳固和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尤其是在经济全世界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任何组织生存危胁愈来愈大,碰到的危机愈来愈多,政府也不例外。
若是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个人缺乏危机意识,仅仅看到“出事了”,而不从政权和社会稳固的高度关注危机管理,不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看问题,不能将其抹杀要萌芽当中,而最终会酿成严峻后果。
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已进入攻坚战,在如此的变革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致使权利和利益的从头分派转移,酝酿着许多不稳固的因素,存在形成不同危机的可能,但咱们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尚未从社会稳固和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的高度关注危机,缺乏能够预防、发觉、化解危机事件的内在机制,这就需要咱们从理论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冲突、成因、影响、预防、控制、消除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成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应对机制,解决这一关系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政权生存与进展的大问题。
二、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过去与现状
(一)、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过去
过去我国并非是没有危机管理,而是有必然的危机应对机制,只不过这种危机管理机制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的体系。
在这种机制下,政府适应于常态管理,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发生时往往是按照情形临时设立一些小组,而其成员有通常不具有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应急运作缓慢。
由于各级行政设置界限分明,在需要跨部门合作时往往是协调不力,乃至各干各的。
在信息的传递上,一般是由下级想上级汇报,而处置意见则由上级向下级逐级转达,中央政府解决危机是通过体制内的渠道,依托上下级间的科层制,利用的杀手锏是对官员的罢免和升迁。
在这种危机处置方式中,采取的是“外松内紧”的政策,整个进程没有媒体参与且公众大多也对危机状况毫不知情。
同时,我国没有通过信息的搜集加工进行风险评估,形成预警,也没有相应的预案,因此很难发觉危机。
而危机发生后,由于没有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再加上原有的危机应对机制又只适用于单方面危机,而现代多为复合危机,面对此情此景,往往是危机反映效率低下。
从过去SARS等一系列危机事件的防治进程看,我国政府处置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还不够健全,存在信息不准、反映不快、应急预备不足等问题。
政府转型进程中咱们也一直未能完全树立起足够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
另外,传言止于公开。
有关危机事件的新闻宣传,必需掌握适度的分寸,以适当的机会、选择适当的媒体向公众提供正确的信息,这是处置危机事件的有效手腕。
在应对SARS危机初期,正是由于信息不透明和危机管理办法失当,致使非典危机迅速扩散蔓延。
最后,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许多事项管理上条块分割严峻。
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也很难协调各部委、党、政、军系统的关系。
(二)、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
汶川大地震的危机管理结果表明,我国政府的危机处置能力已经明显上升。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胡锦涛主席迅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援受灾人民;紧急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集结军队当即从南北两个方向向震中地域前进,并协调各部门想尽一切办法将救灾物资运进灾区。
在抗震救灾工作顺利确保“大灾以后无大害”的情形下迅速制定并发布了灾区重建计划。
温家宝总理在灾情尚不明确的情形下当天就赶到灾区指挥救灾。
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广播台24小时转动播出抗震救灾的新闻报导;各大报纸拿出最重要的版面,准确、公正、实时地向社会予以发布灾区的信息,一时刻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
总之,整个汶川抗震救灾的进程充分表现了我国政府在面临突发性灾害时的快速反映和危机管理能力。
三、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薄弱
当前,我国民众的危机意识和灾难应对能力都不容乐观,在紧急状态下的“自救”、“互救”的情形都不太令人满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关于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的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从未想过在“居住的地方”、“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如何避难。
正是由于民众缺乏危机意识,所以当危机出现时就会惊惶失措,造成极大的损失。
我国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薄弱主要表此刻:
面对危机缺乏冷静的心理反映,往往出现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轻信并参与传播流言和传言;盲目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
危机发生后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出现社会恐慌,现在人们往往表现出一些不合作和不合理的行为。
例如在火灾、洪水、地震发生时,有些人只考虑自己的安全和便利,而轻忽了与他人的合作,结果是出现混乱和无序,达不到预期的逃离目的。
(二)危机预警机制不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很多地方政府在被动地解决危机方面比较踊跃,但在成立一个常备不懈的危机管理体系方面不够重视,或只是口头重视并非舍得真正花大气力去做。
一些国内学者以为,审视“98”长江特大洪水、中国SARS疫情、南方雪灾等危机的产生、进展,若早在萌芽状态即时预警,从而引发高度重视,采取果断办法处置,其负效应将会小很多。
所以,“预警”仍是绝对必要之举。
(三)缺乏信息公开机制
咱们的信息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信息传播技术的进展使得政府再也不能够完全控制信息传播,主流媒体没有传播的信息,但能够通过非主流的方式传播。
非典时期,正是由于公众无法取得准确的信息,非典病毒的迅速蔓延造成庞大的社会意理骚动,致使出现各类抢购风波。
对于一个负责任和自信的政府来讲,只有做到信息公开,保证民众知情渠道的畅通,才能取信于民,在舆论和管理上真正取得主动。
(四)危机管理人材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危机管理人材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我国虽有消防、防汛、公安等行业性应急单位和相关职业人员,但尚无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的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专业的应急管理人材稀缺。
目前我国危机管理的人材主要集中于低层次危机管理人材,高层次危机管理人材缺乏,结构呈现低级化。
有关专家指出,应对各类危机管理局面、制定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的专业人材在我国属于稀缺性人材。
(五)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现今世界是一个愈来愈彼此依赖、彼此“捆绑”的世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表现得日趋突出,一场危机有可能会从一个地方迅速蔓延到另一个地方,一国暴发的危机很有可能越出国界,演化为一场国际性的危机,因此,增强危机管理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尤其必要。
(六)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在立法方面,我国缺乏一些跟政府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了我国采取的大部份紧急对抗办法一般都无法律依据。
我国已制定了《戒严法》、《防灾减震法》、《传染病防治法》、《防洪法》等,但这些单行的法律只能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覆盖面单一。
在执法方面还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形,依法行政尚待增强。
另外,在政府处置危机进程中,避免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执法监督方面,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尚是空白。
(七)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危机管理是一个跨区域、跨时段的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通常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就可以有效完成的,在很多情形下,危机的处置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踊跃配合。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设立了专业的危机检测和预警机构,但社会各部门在面对危机时还不能有机结合、团结协作,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
政府各职能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明晰,造成危机应对效率低下。
四、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增强公共危机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国家要前进,一个社会要和谐,全部民众要安康幸福,忧患意识不可缺。
实践证明,若是公众能够有较强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就可以够减少损失并减轻社会震荡。
而危机防范意
识和能力的培育除平时的宣布道育之外,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的危机演习是必不可少的。
从国外情形来看,日常的情景训练和危机应对演习,对于提高危机管理效率、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提高政府的威信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前,要提升民众的危机处置技术,也应在平时增强对民众技术的教育和培训,让公民能够有渠道学习和掌握危机管理的知识和危机应对的办法和处置危机的手腕。
同时,还应当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组织模拟训练,模拟演习,以锻炼民众的心理经受能力和危机应变能力。
(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一是设置公共危机管理机构。
从全世界看,中央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比较成熟的有三种模式:
美国模式,其总特征为,“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俄罗斯模式,其总特征为,“国家领袖为核心,联席会议为平台,相应部门为主力”;日
本模式,其总特征为,“行政领袖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
我国也亟待成立如此的组织。
地方政府要通过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政府责任追究制,成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
二是成立公共危机管理协调机制。
这种机制分为两类:
无品级协调机制和品级协调机制。
品级协调机制是指政府内部有品级区分的协调机制,主要表现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
无品级协调机制是指政府内外不涉及品级关系、而主要涉及信息沟通的协调机制。
如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横向部门沟通机制等。
如香港把易于发生火灾的宾馆、商场等公共部位全数纳入消防部门直接监管,出现火灾报警后,消防部门迅速反映,并可利用运算机指挥交通,保证消防车辆在最短时刻抵达现场实施扑救。
这些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机制,值得咱们学习借鉴。
三是机构的专门化、专业化。
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构主要有三种模式:
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模式;俄罗斯的紧急情形部模式;新加坡在国内事务手下设立民防军队的模式。
无论是哪一种模式的国家,多数有一个专门从事危机管理的政府机构作为核心。
咱们的危机处置机构也应专门化、专业化。
(三)成立公共危机预警体系
危机管理的核心在平时,在于预防,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以后的力挽狂澜。
正如戴维斯.扬所说,“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标是尽快结束危机。
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越早预警,可供选择的方案就越多。
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如加入国际海啸预警体系的话,灾难或许不会那么严峻。
正因为没有预警,所以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所以,出现了危机以后再去应对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方面是成立起危机应对机制,完善咱们的各项应急预案。
(四)踊跃利用媒体发布危机应对信息
政府在危机来临时,要有条不紊地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使政府本身成为信息中心;踊跃协调处置好政府与媒体、与公众社会、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使政府本身成为组织协调中心;维持开放的态度,对所有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采取及时必要的办法去应对,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小,使政府本身成为权威中心。
具体来讲:
一是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政府要做到
信息公开的成熟、理性和有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将方方面面的信息传递给公众,有效地杜绝传言和流言的传播,避免社会公众的恐慌,制止危机及其他危害局势的扩大。
二是第一时刻发布信息。
在重大危机发生后,应站在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立场,对事件进行准确地分析判断,尽可能在“第一时刻”发布信息,说明事件原貌,起到稳固人心、稳固社会的作用。
信息发布应当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三是维持畅通的媒体应对通道。
另外,应及时成立新闻中心。
(五)明确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责任
第一,关注危机事件,关心公众安全。
政府是不是关心人民安危,是判断政府是不是是责任政府的大体标准。
2003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检查北京市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非典防治工作时说: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需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名。
目前,接踵出台的各级政府预案和计划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贯彻“以人为本、公众至上、生命至上”这一现代公共行政的最高原则。
第二,公共危机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公开。
政府应及时适本地发布公共危机信息,这对于澄清真相,化解传言,保护政府信用,消除公众的不安恐惧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组织动员必要资源投入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需要迅速筹集大量资源,集中利用。
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
其四,对政府管理危机的行为致使的有关社会公众利益受损进行补偿。
(六)优化危机管理的人材结构
要从政府的战略进展目标与危机管理任务动身,成立一个较为理想的危机管理人材结构。
当前亟需培育和引进中等层次和高层次的危机管理人材。
中等层次的危机管理人材包括一些能及时、准确、全面搜集信息而且不断地更新和反馈信息的信息型人材;一些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动态跟踪能力、整体评估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的危机处置监督型人材。
高层次的危机管理人材包括专业背景强、准确把握、果断决策的执行型人材;具有对局势的全面把握能力,对局势进展趋势有较强预测能力,对事业、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决策型人材。
只有危机管理人材的结构不断优化,才能把由于危机事件致使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更好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和利益。
另外,还应注意增强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一国或一座城市遭遇危机后,固然主要应依托自身力量战胜危机,但同时不该拒绝有关国际组织了解情形和有关国家或个人提供帮忙,尤其是在民生问题上。
相反,却是应提高透明度,欢迎外界提供协助,一路战胜危机。
五、政府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公众面临的窘境
(一)、危机发生前公众的危机意识比较淡薄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已进入危机频发期,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西南干旱”和“玉树地震”。
面对危机事件,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区,日本积累了自二战以来60连年的防灾减灾经验,无论是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仍是公众的危机意识,都进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能够说日本是最具危机意识的国家之一。
例如,2008年9月1日,在日本首都东京一个小学内举行了地震演习,约有60万日本民众参加了这场全国性的地震演习。
同时,日本教育部规定学校每一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
这种全民性的地震演习在我国是很少见的,而且我国公众的参与度是很低的,以至于一旦出现危机,他们的心理经受能力超级差,因此陷入了恐慌当中,如此很无益于政府危机处置的进展。
(二)、危机发生时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比较弱
政府危机管理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和政府的反映能力,但就危机来讲,它所考验的是整个社会的应对能力,而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我国地震发生时,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还比较弱,主要表此刻,危机防范常识比较缺乏。
虽然在四川地震中已经付出了繁重的代价,可是地震发生后,公众仍然没有引发足够的重视,即便偶尔了解下地震常识,也是走形式,这虽然与社会的宣传度不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公众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以至于危机发生时,束手无策,只是等待政府来救助。
而在日本却恰恰相反,据了解,日本公民对危机高度重视,每家都有地震发生时的必备物品,如有地震,公民能够专门好地进行自救。
而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据统计,如此的例子是很少的,几乎没有。
可见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公众处置危机的经验,是值得咱们借鉴和学习的。
(三)、危机发生后公众心理脆弱,灾后重建的自主性比较差
公众在危机眼前属于“弱势群体”,心理素质超级脆弱,在危机发生后心理会受到重创,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心理阴影具有暗藏性,超级容易在灾后的生活中随机暴发。
因此,关注危机后公众心理的救助显得尤其重要。
而且在我国,灾后重建中政府的主导性比较强,而公众的自主性比较差。
六、对于如何增强公众在政府危机管理不同阶段作用的试探
(一)、培育和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从危机发生的概率上来讲,是比较小的,但危机发生的不肯定性,危机处置时刻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及整个社会必需提高危机意识。
“天有意外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因此,应进行危机的警示宣传,使公民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二)、对公众开展危机管理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公民自救互救能力,形成较强的全面危机应对能力
1.开展危机教育,并纳入学校教材中
危机教育任重道远,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在职业救助者无法提供职业救助时,人们需要进行自我危机管理。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类最大体的两种反映是战斗和逃亡,令人们陷入危机有以下两种原因:
人们缺乏最大体的危机训练,对正在发生的危机超级陌生;人们一般对不常常发生的信号感到陌生,因此惊惶失措。
为了避免以上情形发生,咱们唯一的方式就是把这种危机教育纳入日常生活中去,如此就可以够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例如日本,十分重视防震前的教育,居民超级清楚所住地址的紧急通道。
在布置房间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放在无遮挡的地方。
每一个家庭都预备维持2—3天的食物和饮水,而且按期进行更新。
另外,家长还会向孩子灌输一种
思想:
地震虽然恐怖,但怯懦更为恐怖,地震中能够幸存的人,往往都是勇于面对恶运、顽强的坚韧者。
可见,日本的危机教育落到了实处。
咱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大力增强危机教育,并把危机教育落到实处,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其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