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479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docx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创新体验德育模式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九中学校杨德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

“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因而体验教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的本体。

近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对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的德育实践中,我校逐渐总结出一套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目的,以贴近学生实际为原则,以“三会两课一练”为基本途径,提倡学生自主参与,注重情感体验,追求德育实效性的“体验德育”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

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

所谓“三会”即每周一的全校升旗仪式、每周二的班(团队)会、每周四的学生会例会。

在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国旗下教育活动,加强对全校学生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每周二的班(团队)会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周四的学生会例会,则让学生会成员自主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通过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两课”即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常规课堂教学、讲座、报告、课题研究、团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浅出,潜移默化。

“一练”即通过每个月的德育主题活动训练,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真切情感体验,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形成做人为本、

德育为首的共识,改变德育被动的灌输局面,从而帮助学生将高标准的德育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三会两课一练”式德育教育,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近几年的实践中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使我校的校风和学风不断优化,学校已经走上了健康、快速、和谐发展的道路。

如何将“体验德育”模式贯穿于行为规范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

工作中呢?

我校的实际做法是:

一、创新国旗下教育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国旗下教育活动是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普遍采用的德育方式。

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上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具有比其他集体教育形式更优的效果。

如何利用好每周一次的

国旗下教育实现德育目标呢?

我校在建校近三年的时

间里,不断探索和创新国旗下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主题创新:

以月为单位,结合每月的重大节日、纪念日,于学期初制定每周的国旗下教育主题,而在实践操作中,则有机结合上级下达的文件、国内外形势和校园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就使得教育主

题能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为学生接受。

2、形式创新:

教育形式从单纯的演讲创新为小品、相声、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艺术表演形式。

这些教育形式一经推出,

受到全体中小学生和教师的热烈欢迎,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力,让学生在笑声和沉思中实现了情感体验并将情感升华、内化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来指导行动。

3、角色创新:

将个人的演讲创新为集体的表演。

以年级为单位,根据一学期每个月的德育主题,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共同策划国旗下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老师和家长参与,师生和家长同台表演,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三个角度来演绎同一个主题。

在此基础上,校领导围绕同一主题作精辟的演讲,从学校的高度强化教育主题并对全体师生提出相关的要求,这样教育的主题就能深入到每一个师生心中,使学生对该教育主题的认识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也将该主题教育的影响扩大到了家庭和社会中,为学生成为有良好行为

规范的社会人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主题教育月活动,引导学生行为体验

以三月的“学雷锋主题活动月”为例。

在校级活动方面:

首先,学校通过校园宣传栏和报刊栏介绍了雷锋知识,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主题曲营造了浓郁的学习雷锋氛围。

其次,学校组织了以“做雷锋式的美德少年”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以此来号召全校师生学习雷锋的大公无私、乐于助人,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

随后,校团委组织了“手拉手,

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为甘孜阿坝等贫困山区的捐款达4000多元,捐献图书达2000多册。

学校团委还组织了“走进黄再军敬老院”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班级活动方面:

在“学雷锋主题活动月”教育活动中,全校各班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各班召开一场学雷锋主题班会,出版了黑板报和手抄报激发了学生的关爱欲望。

同时,各班发出关爱倡议书并制定关爱行动计划。

初一年级组织开展了“从小事做起,为父母和他人做一件小事”的活动,初二年级组织学生开展“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做好事不留名”的活动,初三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与爱同行,将爱心化为行动”的活动。

有些班级的学生则是在校园内开展了“浇浇水、除除草”以及清理校园死角的活动。

班主任用学校统一制作的“爱心卡”来记录学生的爱心事迹,全校学生积极行动,坚持每天都做好事,并在“爱心卡”上记录上自己献爱心的点点滴滴。

更可喜的是,好人好事从校园走进了家庭,走向了社会。

家长们都反映孩子在家能帮忙做家务、关心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

通过“学雷锋主题活动月”教育活动,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爱心天

使”和“爱心班级”,校风和学风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三、挖掘社会德育资源,加强社会实践体验

以“德育为先、体验为主、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为指导思想,我校在书本育人、课堂育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了教育和转化法纪意识淡薄的学生,学校邀请法制副校长来做报告。

在法制教育课中,法制副校长选择了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围绕这些案例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法律解剖分析,同时对寻求法律保护以及防范自然灾害的常识进行了讲解说明。

以案说法的法制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还安排学生走出去,近期将组织部分学生代表参观宝安区看守所,通过与犯人对话、进餐等活动,

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违法犯罪的后果,从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校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力量,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体验集体生活。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金沙遗址,四川科技馆、成都动物园等,使学生们对祖国和家乡的历史、人文、地理、自然有了更深的接触和了解。

今年11月,我校八年级的学生前往“成都市雏鹰校外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在此期间,学生们参加了“群力安营、自助野炊、联欢晚会、升旗仪式、颁章仪式、丛林探险、过巨人梯、黑夜前行、同履共进、众志攀壁、飞夺泸定桥、智抢阵地、网上骑兵、巧过绳网”14个项目的活动,每一个活动对他们来说既新奇、又富有挑战性,既有乐趣、又感到好奇,同时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通过5天的体验活动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豆腐块、什么是现代军人、什么是团结互助、什么是纪律、什么是服从、什么才是军人的风采。

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学生们磨练意志,体验艰辛,培养团结精神,增强节俭意识和安全纪律观念,学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收获了沉甸甸的成长经验。

四、深化班级文化建设,倡导参与式生活体验

为了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营造一个绿色和谐、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争创“文明班级”和“书香班级”的活动。

经过学校、班级对活动的宣传,各班学生都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班级读书计划,设立图书角,积极为图书角捐赠各式各样内容积极向上的图书。

图书角建成后,各班还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一起分享、体验读书的乐趣。

此外,各班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主题,精心布置教室外墙的班级文化展板。

有的班级将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优秀作文、手抄报张贴;有的班级布置了学生亲手剪的剪纸作品。

这些风格迥异的展板,体现了各班学生集体的智慧与团队精神,体现了班级特色,展示了学校学生的风采。

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互动式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体验式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活动为主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学校每学期都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和特殊心理问题制定教育计划,分主题、分层次、分对象开展系列知识讲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考试焦虑等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开展了《青春期异性交往》、《社交技巧训练——小天使游戏成长营》《中考考前心理辅导》等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通过团体互动活动,体验到积极的心理品质,促

进学生领悟自我、觉察自我、发现自我。

学校心理咨询室“启欣室”秉承“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情绪愉悦,快乐成长”的工作理念,向全校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咨询、信件回复、活动减压等方式为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和轻度障碍,内容包括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感情困惑、学习压力、不良行为的矫治等。

几年来,随着探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德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在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培养道德情感的同时,通过创设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自觉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强化,在强化中内化,达到知、情、意、行和教、导、学、做的有机统一,

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津贴过低影响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在很多学校,很多教师不愿当班主任,究其原因,班主任津贴过低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清晨到校督促学生打扫卫生、收作业、早读,召开例行晨会;课间找学生谈话,与各科教师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下班后处理班上的各种琐事;放学后组织学生体育锻炼及当天未处理完的相关事情(如作业批改),晚上到家后接听家长的电话或主动打电话与“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

大多数班主任本身的教学负担并未因担任班主任而减轻,一般来说,班主任都在学校任主科教师。

此外,班主任更会为不期而至的学生安全等问题提心吊胆,为学校班级间的各项评比、检查而焦虑,还要应付家长随时找上门来的“问责”。

  把班主任津贴提高到适当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标志着他们工作价值的被承认,从而会极大地调动起他们干事业的激情。

  教育部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

“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

”笔者理解,“令人羡慕的岗位”应该是既有精神待遇也有物质待遇的,而且物质待遇应是其中的基础条件。

因此,班主任津贴应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班主任队伍中的一员。

  因此建议,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不同,国家有关部门应为财政困难的地方提供这方面的财力保障;有财政能力的地方,其主管部门应率先一步将班主任津贴的发放标准提高;对班主任津贴已进行分等级发放的地方和学校,制定的标准应尽量科学客观,避免挫伤部分班主任的职业热情;有关福利(外出参观、旅游、假期疗养、进修等)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班主任,对班主任参加各种培训也要给予时间安排和经费支持,以真正“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

2、德育的地位不高

  具体表现为:

第一,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招致老师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