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4724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x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

专题0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提升训练(原卷版)

★基本巩固★

一、(2019·海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冠者五六人D.唯求则非邦也与

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D.因之以饥馑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B.非曰能之能

C.吾与点也与D.是故哂之是故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因而对其表示讥笑。

B.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待高明的君子了,他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孔子对其志向非常地赞赏。

C.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但孔子并不认为其志在小。

D.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他只愿能在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孔子也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5.翻译下列句子

(1)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2019·上海高一期末)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篇末曾皙与孔子二人的对话存在不同的断句方式,除上面选文所用的方式之外,以下是另一种。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从①到④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

A.曾皙孔子曾皙孔子B.孔子曾皙孔子曾皙

(2)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

你赞成哪一种?

简要说明理由。

三、(2016·山东高一期中)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则曰居:

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摄乎大国之间摄:

夹、迫近

B.夫之晒之晒:

笑加之以师旅加:

加到……上

C.端章甫端:

端正舍瑟而作作:

D.吾与点也与:

赞成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2.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B.加之以师旅。

C.夫子哂之。

D.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记言的形式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谈话的场景,既写出了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性格,又表现了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特点。

B.文章中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所言之志的不同评价,表现出他对子路的贬斥,对冉有、公西华的认同,对曾皙的赞赏有加。

C.文章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结构首尾完整,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自然,在简约的叙述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文章选自《论语》,我们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既可以读到孔子的政治、哲学、文化思想,也可以体会到《论语》言简义丰、含蓄凝练的特点。

4.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四、(2019·河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

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

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

一年分四季,一季分カ三个月,分別为孟、仲、季。

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一般在宗店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

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

B.冉有为人谦虚,説活谨慎。

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

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

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

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米,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

“异乎三子者之撰。

五、(2019·安徽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4.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

5.曾皙答话前的动作为什么写得比较详细?

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迁移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

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

“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

“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

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

“勇哉!

子贡复进曰:

“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

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

“辨哉!

颜回退而不对。

孔子曰:

“回,来!

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

“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

“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

“回闻薰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

“美哉!

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

“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

“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有删改)

[注]①馘(guó):

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这里代指左耳。

②漭漾(mǎngyàng):

广阔无边的样子。

③薰莸:

分别指香草和臭草。

④五教:

五常之教。

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

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攘:

夺取

C.挺刃交兵兵:

兵器

D.夫子曰:

“辩哉!

”辩:

通“辨”,区别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以其类异也也:

语气词,表判断

B.以其类异也其:

代词,他们的

C.子路抗手而对曰而:

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D.夫子何选焉焉: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B.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C.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

‘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

‘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

古诸侯国名。

②旄倪:

老人和幼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

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贼:

伤害、毁弃

C.五旬而举之举:

攻取

D.诛其君而吊其民吊:

慰问

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逐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

“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绩:

缉麻,把麻纤维拧成线

B.宁能衣其夫子衣:

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客:

把……当作客人

D.孟子谢,遂留其妇谢:

感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多次搬迁住所,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来打比方,告诫孟子不可荒废学业。

C.孟母认为男子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么他不是去偷就是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晓之以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

陈、蔡大夫谋曰:

“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

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

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

“有是乎!

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颜氏之子!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曰:

“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

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