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3378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说明:

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01104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计1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通衢(qú)游说(shuì)瞋(chēn)目创(chuàng)伤

B.挥斥方遒(qiú)静谧(mì)颓圮(pǐ)百舸(gě)争流

C.绯(fěi)闻窒(zhì)息酝酿(niàng)顷(qǐng)刻之间

D.木直中(zhōng)绳装载(zài)胆怯(qiè)譬(pì)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灿鸿”过后,杭州西湖迎来纯净的落日和透明的夜晚,苏堤、白堤,保椒塔、雷峰塔,沐浴在瑰丽的黄昏和迷离的夜色中。

“人间天堂”果然!

②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成为的人民公仆。

③安徽宁国籍小伙官东此次当选“中国好人”,。

在“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无私无畏让出自己的装备,把生还的机会给予遇难者。

A.名副其实实至名归名不虚传B.名不虚传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C.名不虚传实至名归名副其实D.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的破碎,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下列特殊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句读之不知

B.蚓无爪牙之利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6.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的句子是()

A.吾从而师之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

长六尺,通《春秋》,下第,乃工骑射。

城中乱,争出关。

惟孝拔剑杀数人,趋白河,见一舟壮钜甚,急登之。

舟人不可,惟孝曰:

“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

”众披靡,遂以舟达郢州。

兵乱,奔沙洋。

别之杰为帅,尽隘诸湖不泄水。

惟孝令二人贾服前行,密窥隘兵,曰:

“易与耳。

”乃与十骑,衣黑袍,假为敌兵,曰:

“后队亟至。

”守隘四五百人悉溃,舟趋藕池。

开庆元年,卜居江陵,至沙市,众舟大集,不可涉。

顷有峨冠张盖,从者数十,则宣抚姚希得之弟也,令曰:

“敢有争岸者投水中。

”惟孝睥睨良久,提剑驱左右而出,举白旗以麾,令众船登岸,毋敢乱次。

干官钟蜚英见而异之,以告唐舜申,舜申曰:

“吾故人也。

”具言惟孝平生。

蜚英谓曰:

“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

”惟孝不答。

又叩之,则曰:

“朝廷负人。

”明日,蜚英导希得罗致之,宴仲宣楼,蜚英酒酣曰:

“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

”惟孝跃然曰:

“从公所命。

”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

逾旬,与三十骑俱拥甲士五千至,旗臶鲜明,部伍严肃,上至公安,下及墨山,游踏相继。

希得大喜,请所统姓名,惟孝曰:

“朝廷负人,福难祸易,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姓名不可得也。

”时鼎、澧五州危甚,于是击鼓耀兵,不数日,众至万人,数战俱捷,江上平。

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或云已趋淮甸,后不知所终。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隘诸湖不泄水      隘:

阻塞

B.蜚英导希得罗致之     罗:

捉拿

C.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     纾:

解除

D.于是击鼓耀兵     耀:

炫耀

8.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遂以舟达郢州        B.举白旗以麾

C.举匏尊以相属      D.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张惟孝的主要品质。

(4分)

 

三、古诗词鉴赏(8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潼关楼①

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①潼关: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本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师说》)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5)金就砺则利,。

(《劝学》)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

(7),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8)疾风知劲草,。

《旧唐书·萧瑀传》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

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

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

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

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

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

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

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

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

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

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

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

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

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

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

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

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

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

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

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

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

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

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

13.文章第

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4分)

 

14.文章第

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分)

 

15.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

(4分)

 

16.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故乡的炊烟

郭宗忠

①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

多么亲切的炊烟啊!

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

②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

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

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③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

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④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

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

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

半路上生产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

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⑤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

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

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乐。

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

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

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⑥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年轻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

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⑦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

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

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给我炒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

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⑧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

每一次再回家时,总是怯怯的。

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

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了。

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⑨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

让我情思绵绵,如梦如幻。

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17.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8.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内容情感有何不同。

(6分)

 

19.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经验,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谈谈你的理解。

(5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们怀着一颗热心,走出家门,要留心世事,留心自然。

攀高山而识其壮美,涉大海感其广阔……

请以“留心”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高一年级期中三校联考试卷

语文试题答案

1、B【析】A.创伤应读“chuānɡ”;C.绯闻应读“fēi”;D.木直中绳应读“zhòng”。

2、B【析】名副其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实至名归:

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名不虚传:

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指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3、D【析】A.“导致了”与“主要原因”杂糅;B.语序不当,应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C.缺少介词,在“和”前或后补上“与”。

4、A。

【析】例句为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D被动句。

5、C

6、B【析】A.师,意动用法,以……为师;C.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D.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7、B(罗:

招致,网罗)

8、A。

9.

(1)现在正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时候。

(句式1分,“趋事赴功”1分,“秋”1分)

(2)有国才有家,天下如此混乱,何处是我们的归宿?

(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3)因此,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长,无论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或“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0.急公好义(深明大义),智勇双全(有勇有谋)。

(每点2分)

11、

(1)【答案】运用拟人、夸张、对偶的手法(2分,答出前两种即可),写出了山势的雄伟和潼关地势的险要(2分)。

(2)【答案】对山河壮丽及地势险要的赞叹(2分);浓郁的思乡愁绪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隐忧(2分)

12.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浪遏飞舟

(4)余嘉其能行古道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侣鱼虾而友麋鹿

(7)相与枕藉乎舟中

(8)板荡识诚臣

13.(12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1分),运用细节(1分),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1分),使人如临其境。

14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答出“承上启下”给1分,有分析再给1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15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16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

(每点1分)

17(4分)①内容上:

写出了眼前炊烟引发的亲切感觉,触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思,点明了题目;②结构上:

引出下文对“故乡的炊烟”的回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①形象:

刻画了母亲勤劳爱家、吃苦耐劳、贤淑质朴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分)(酌情给分)②不同点:

第一次写母亲为父亲做面汤,由此引出冬夜里的炊烟,表现母亲为家庭的操劳,突出炊烟的温暖。

(2分)第二次写母亲为“我”做吃的,由此引出离别时的炊烟,表现“我”和母亲离别时的忧伤,突出炊烟的深情。

(2分)(酌情给分)

19.(5分)理解:

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是既急切盼望回家,又怕到家的矛盾心理,是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能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而造成的精神痛苦。

②文章中“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过了不惑之年,回到故乡,亲人离世,乡亲老人们也一个个离开,故乡的落寞景象使“我”精神痛苦。

(意思对即可)

20.作文。

同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张惟孝,字仲友,是襄阳人。

身长六尺,通晓《春秋》,科举考试不中,于是在骑马射箭上用力。

(遭遇兵灾)襄阳城中混乱,百姓争着逃出关口,惟孝拔剑杀了数人,赶到白河边,看到岸边有一艘很大的船,急忙登船,船上的人不允许他上船,惟孝说:

“今日之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能杀掉我的人就是这船的主人。

”船上的众人被慑服,于是乘这艘船到达郢州。

兵乱,逃奔到沙洋,别之杰为统帅,把各个湖的出水口都阻塞起来不让水流下泄,惟孝命令两人穿着商人的服饰前往,秘密探查守卫隘口的士兵后,惟孝说:

“这容易对付。

”于是分派了十名骑兵,让他们穿上黑袍,假扮敌兵,并宣称:

“后援部队很快就抵达。

”守卫的四五百人全都溃散,乘船奔向藕池。

开庆元年,定居江陵,前往沙市,江面众船云集,没有办法渡江。

不一会儿,头顶高冠张着车盖的人,带着几十位随从过来,原来是宣抚姚希得的弟弟,下令说:

“谁敢争着靠岸的就把他投入江中。

”惟孝斜着眼看了一会儿,提着剑分开人群走上前,举起白旗指挥,命令众船靠岸,不准混乱次序。

干官(州郡府中办事老成之官吏)钟蜚英看到他的行事,觉得他是不寻常之人,告诉唐舜申,舜申说:

“他是我的朋友。

”详细地说了惟孝平素的事迹。

蜚英曾对张惟孝说:

“今天正是我们立功报效国家的时候。

”张惟孝默不作声,钟蜚英又问他,惟孝却说:

“朝廷辜负人。

”第二天,钟蜚英游说姚希得把惟孝请来,在仲宣楼宴请他,酒酣之际,钟蜚英说:

“有国才有家,天下如此混乱,何处是我们的归宿?

”这句话激得惟孝跳了起来,慨然说道:

“惟公之命是从。

”于是向钟蜚英求取三十张空名帖回去了。

十天后,张惟孝和三十名骑在马上的将官模样的人,带着五千披甲的士兵来到钟蜚英处,他们旗臶鲜明,队伍严肃,上至公安,下及于墨山,游骑和步兵连续。

姚希得大喜,问张惟孝统领下的将士的姓名,惟孝回答说:

“朝廷辜负人,与朝廷共享其福很难,与朝廷共御祸患容易,我们的来到姑且为君侯解除一时的困难罢了,至于姓名就不用知道了。

”其时,鼎、澧等五州的形势非常危急,于是张惟孝击鼓阅兵,不到几天,部众达到万人,和敌人的几次战斗都取得胜利,长江之上,一时平静。

制使吕文德想把惟孝招来任朝廷将官,他没有应招,逃往他处隐匿起来,有人说他前往淮甸了,后不知所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